有盐

凤凰艺术

艺术家 >艺术家

中国文化报 作者:吴洪亮2021-01-05 15:47

原标题:张光宇是谁?

有着“48种表情”的张光宇(1900—1965)2020年迎来120周年诞辰,遗憾的是大众依然不太知道他是谁。我每每想起在网上流传的那个梗“张光宇,男,汉族,中国人”都情不自禁地笑出声儿,而夹在眼角的、还没落下的那滴泪水,充满了酸涩。张光宇有如此多的同道、好友、学生和粉丝:夏衍、叶浅予、廖冰兄、张仃、黄苗子、吴祖光、丁聪、黄永玉、韩美林、阿城、丁绍光、陈丹青、王鲁湘、汪家明、陆蓉之、老六、史航、止庵、张敢等等。长长的名单“加持”,多少人曾经的助力,而到今天,张光宇仿佛还只是个圈中高手,一个隐秘的传说。问题在哪呢?或许因为他做过的事情如弹幕一样,实在太多,覆盖了他真实的面目?至今,大家稍稍熟悉的好像只是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美猴王、玉皇大帝、太白金星等的原型美术设计,那其实只不过是光宇先生无数创造里满盘珍珠中的一颗。或许是他从事的行业太过繁杂,让再多的“斜杠”都无法分割清楚?

rApntl_wmqqAWpLkAAPKo6jTwiw389_副本

随手拈来有关他的名号就不胜枚举:中国设计的先行者、中国动漫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出版的先驱。一文一画,方方面面、包罗万态、视角独特、精准幽默,每每读到,皆会拍案叫绝并配以会心窃喜。然而,我们却难得一见。虽从2012年开始,张光宇家人、唐薇、李大钧等也曾联合多家机构陆续推出数个展览,但他与大家见面的机会恐怕还是太少了,以致“张光宇”这三个字仍然未能真正印入百姓脑海。

其实,他真是一位时尚达人、逐浪的健将,不要讲在十里洋场的上海、东方之珠的香港,甚至在抗战、解放的每一个时代的关键点上,都能看到他“江湖大哥”般的身影。他以稿纸、铅笔、毛笔、橡皮、大头针为马,以墨水瓶为甲,以蘸水钢笔为矛,以三角板为盾,始终驰骋无惧。张光宇正是那位曾经立于风口的人,而且他留给我们的一切,如同宇宙,复杂而有规律,可以说他的创造已经自成体系。

学画,既使自己赏心也使人家悦目

为了打破这个至少持续了30年的困惑与不甘,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笼罩的庚子年末,在寇勤、李大钧、张临春以及多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剑走偏锋,试图通过一场非主流的展览,在北京王府井一号嘉德艺术中心建造一个不止于好玩儿的“光宇游乐园”,让大家与“光宇骑士”“美猴王”“神笔马良”共同享受一场合家欢式的、将持续3个月的跨年盛宴。

rApntl_wmkKAAKzbAANuDpyzWkM935_副本

“为了前方(For The Future)”这个展览名字源于光宇先生的照片,照片中他开心地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的便是“为了前方”这四个大字。在香港为前线做文艺宣传工作的张光宇,举起了这个标语。在水深火热的中国,“为了前方”不只是对抗战胜利的希冀,更是张光宇对于中国未来的胆略过人的预判,因此这张照片也被视为整个展览的最核心。

出身医药世家的张光宇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上了绘画,进而影响了弟弟们——曹涵美(张美宇)、张正宇。也许因为出身医药世家,看多了行医布药时伤病带给人的痛苦,三兄弟没有一个人继承父亲的职业,都投入了艺术的怀抱中,一直以“学画,既使自己赏心也使人家悦目”的初心进行艺术创作。

1914年,14岁的张光宇来到上海继续学业,周围的《飞影阁画报》、新式京剧戏院让他坚定了要一直画画的决心。在上海的这段求学时光,在“新舞台”戏院的脸谱戏剧速写、布景绘制,与后台、演员、师父等人的接触,让一贯谦和的张光宇变得更加勤勉宽厚、正直包容,这一性格的形成也正是他后期在各个类别的艺术创作遍地开花的原因。

rApntl_wmvGAXQEIAAhv0IfIfwg007_副本

1919年张光宇来到上海生生美术公司,艺术生涯正式由此开始。在上海,张光宇做过许多份工作,如《世界画报》《上海漫画》《滑稽画报》《时代漫画》《万象》《漫画界》等,这一时期的插画、封面表现更多的是在上海的生活,是对在上海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生活的记录,也是他在快速的时间内从一个学徒变成专家积攒蓄力。张光宇如果活到今天,应该就是最“网红”的人了,他运用当时最先进的媒体,甚至去日本学习日本的印刷术,学习日本的媒体传播系统怎么做,成为一位“传播高手”,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图画去展示、引领、号召。《上海漫画》《时代漫画》《漫画界》等刊物发行出版的年代可以被称为一个漫画时代。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发展的一个阶段,社会有很多冲突矛盾,但是也有很多可以发声的机会,漫画便成为那个时代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表达艺术态度、阐述政治观点的方式,因此在张光宇的漫画中不仅有他的诙谐幽默,更有胆量藏于幽默,远识彰显于言行。

在《48个表情》里认识一个有趣的张光宇

张光宇是一个有趣的人。对张光宇陌生的观众来说,《48个表情》是一个很好的入门作品,他在20世纪30年代连拍的48个表情,一颦一笑相互比照映衬,表述着他对自我认识的态度,展现着自己的“趣”。

rApntV_wmgqAf0mgAAQz86bxdGc100_副本

上海的摩登都市生活不仅铸造了他的性格,更让他学会了“浪漫”。1931年张光宇为当时的大出版人、大诗人邵洵美的《小姐须知》设计插图、封面和版式,整本书中粉色的插图都出自张光宇。书中邵洵美以男性的视角,用善意的姿态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写下许多情感指南,张光宇则将他从1918年开始就描绘女性日常的绘画功底展现在书中,让图画走到文字所走不到的地方,让新时代女性的魅力传达至今,更将自己的浪漫与旧上海的摩登结合,以便更多的人能够看见。

张光宇的“趣”还表现在他独特的审美趣味上。上世纪30年代前后大量西方学科理论被引入中国,“世界”“国家”“民族”这些具有现代性的概念开始出现,张光宇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情歌,为它们配图,并于1934年在《时代漫画》创刊号第一次发表《民间情歌》。冯梦龙曾说“但有假诗文,却无假山歌”,鲜明的民间趣味、独特的艺术性都在《民间情歌》中被彰显了出来,然而这纯真、隽永的民间收藏在当时却不被人理解,但正如张光宇在《民间情歌》集结出版的自序里所写:“从别人的眼光看来,藏一点民间艺术算得了什么,多么的穷酸相,也配得上说‘收藏’吗?在我却津津有味,认为是一种极好的寄托,我从这里面看出了艺术的至真至性,装饰得无可再装饰便是拙。”

张光宇20年代中期以后10年间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是政治漫画和对当时旧社会不满的讽刺漫画。画中图像更是做到尽讽刺之能事,集诙谐之大成。如他的一幅《泼克扑克》,里面融入了许多的政治人物如张学良、汪精卫、于右任等,而“光宇骑士”则是扑克中的大、小王。扑克本就是一场博弈,扑克中的人物在现实世界里,也在玩一个关乎个人与民族、国家命运的游戏,只是光宇先生将其幽默化了。

抗战艰难时期,他创作《西游漫记》

抗战时期,国之危难成为人们的一块压心石,作为一位有担当、对国家未来充满责任的艺术家,张光宇团结一众挚友,为国倾尽全力。抗日战争前后,张光宇在香港、桂林、重庆等地不停辗转,艰难的时刻也没有阻碍他创作的热情。《耕耘》杂志便是在这段时间筹划的,他还参与拍了许多电影,甚至为纪念鲁迅这位导师,共同创作了鲁迅像。鲁迅以笔为枪,那么张光宇就是以画为弹。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一个漫画时代!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疯狂相,毕竟倒在漫画家的笔尖下,这个时代,过去了吗?没有……我们的笔尖,终能为你们写下结局,而完成时代的使命。”

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张光宇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西游漫记》,借用《西游记》中的很多故事对当时的国民政府、社会状况进行讽刺,用《西游漫记》的概念去呈现当时金融崩溃货币贬值、前方战火不断后方却生活糜烂的乱象。

1954年《神笔马良》的故事在洪汛涛的笔下完成,并投稿给《新观察》杂志,杂志邀请张光宇为其配插图。光宇先生欣然答应,在教学途中配了12张插图,并希望将此拍成动画,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实现。《神笔马良》的形象创作可以说是跨越时代的,值得珍藏。

rApntV_wmmuAUFrLAANqhlCO6rs240_副本

《大闹天宫》这部动画电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张光宇在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张光宇自己教学和各项社会工作都很繁忙的时候,受邀担任《大闹天宫》的美术设计。他将毕生的动漫创作实践成果用在了这部动画电影的人物设计上,后期通过大家的调整,最后创作出公众所熟悉的美猴王等形象,也成为在世界视觉体系中可以代表中国的优秀文化名片。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46年他在香港电影公司工作时,就跟老板谈了一个交换条件:通过电影美术工作,换取一点资源来做卡通片实验。他和廖冰兄合作做了一部实验动画短片《敲钟男孩》。1947年,他还写了《花果山》剧本。这些探索性的工作为他后来创作《大闹天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提示我们,所有的伟大创作都不是一挥而成的。

不仅如此,张光宇的家居设计同样令人叫绝。上世纪30年代,张光宇设计了一套被称为“Moden Chinese”的家具,红与黑为主色,洒金为点缀,线条简洁,设计实用,展现西方包豪斯现代感的同时,又将中国传统的工艺与样式融入其中。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张光宇都还在设计各式各样的家具,但遗憾的是真正成为实物并保存至今的不多。  

rApntV_wmoqAE5TTAAGbgHrA7ig438_副本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张光宇从香港回到了内地,先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并为国徽、十大建筑等这些国家级设计项目做出了许多贡献,除此之外还有服装设计、海报设计、装帧设计、邮票设计、舞台美术等,囊括了生活里的衣食住行,蔚为大观。从设计的草图里,可以看见新中国的欣欣向荣与人民的喜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他希望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在美的沐浴下更快乐。他关于实用美术设计的理念,后来也成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重要理念。

我们试图更加丰富而多面地介绍张光宇这位20世纪中国极具现代感又根植于中国传统的艺术大师,借用他的智慧与幽默、造型与色彩,奉献给人们一个跨年大餐,希望像展览的名字 “为了前方”,像展览的副标题“张光宇艺术12燃”一样,在这个冬日里带给我们对未来的期许,让我们的心一起真正燃起来!

(文字、图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