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2021-01-04 11:42
原标题:难忘2020|这一年的艺术展馆:用心策展,守望经典与人文
2020年,注定是难忘的一年。
回顾一年来的艺术展览与特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艺术场馆史无前例地开开关关、展览史无前例地断断续续。
事实上,所有的中国艺术场馆在过去的这一不平凡之年的努力都值得抱以巨大的敬意,他们突破疫情的阻碍,用见证人文的经典,用见证人心的艺术,抚慰了人心。期待他们在2021年的新发力!
故宫博物院
故宫紫禁城600年系列特展及活动
故宫博物院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年,“600年”可谓2021年艺术、文博界最热门的话题。
经历了因疫情的闭馆,其间故宫在文物数字化、故宫直播等方面动足脑筋,观众关注度有增无减。
5月,故宫恢复有序开放。随后,为庆祝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共推出三场精品展览,将庆典推向高潮,期间共接待现场观众126.1万人次,线上惠及用户约6.5亿人次,为观众提供了优质的文化体验。
这其中,以8月在文华殿的,“ 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接待观众32万人次)为开端,开启了期待已久的庆祝模式。8月底开幕的“苏轼主题特展” 以东坡为名,呈现了78件套文物精品,藏品的时代跨度从北宋至近现代,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展厅除展出苏轼真迹《归院帖》《春中帖》等外,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米芾、蔡襄真迹、宋元明清与苏轼相关的书画也同时进行呈现。展览现场还投映了苏轼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辅以《赤壁图》等故宫院藏宋画,以让观众立体地走近这位平常而伟大的东坡先生。这也是故宫历史上首次举办的苏轼书画特展,是那一时期国内最受关注的展览。
9月, “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接待观众74万人次)展在午门开幕,以600年时间轴线中的18个关键年份为基点,通过紫禁城的营缮、改造和保护等关键性事件,介绍600年来的城中变化。其中,包括展出《徐显卿宦迹图册》中的两页,观众可形象地看到距今400多年前的明代中晚期紫禁城午门及太和殿广场的真实情景。而紫禁城里的著名“小兽”也从屋脊上“搬到”了展厅里。同月,“ 御瓷新见——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瓷器对比展”在景仁宫开幕,观众们就能从破碎中领略到美感。
《明宫城图》中可以见出明代的紫禁城结构
此外,在12月,故宫举办了“ 蔡国强艺术展”和“ 绝域苍茫万里行——丝绸之路(乌兹别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前者是现代艺术,展现了故宫的开放,后者则因疫情文物无法到中国,展陈被打造成了以图片展示的“二次元”展,更是将文博展示的话题推到了另一维度,成为了微博热搜,不少观众感叹展陈的有趣与包容。
此外,故宫还举办了“紫禁城建成600年暨中国明清史国际学术论坛”、“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座谈会”及表彰会等一系列活动。
2020年的故宫,虽经历闭馆开馆,但毫无疑问,风光一直无限。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0年高质量特展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拥有着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三大系列的立体化展览体系。
2020年,即使是在疫情的影响下,国博以拥有为数众多的临展厅而得以同时举办多个特展。
来看看2020年国博的成绩单(部分):2019年末,展览“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开幕,一直展至2021年10月,展出240套、700余件文物、古籍、艺术品,系统展示孔子思想形成、发展以及传承的历史。同一时期,展览“ 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也对外开放,展出精美的史前彩陶195件(套)。
7月,特展“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则为观众呈现展示明清肖像画的概貌。这一展览以期策展的用心与富于匠心的展陈吸引了不少观众。
“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展品
8月,展览“ 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展”开幕。而“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则系统反映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此外,“众志成城——抗疫主题美术作品展”以极短时间而汇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创作的美术作品近200件(套)。既有八十多岁的艺术名家作品,也有从小学生到大学生笔下的抗疫作品。
9月,展览“浮槎万里: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开幕,展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沉船和贸易瓷器及相关文物。10月则是一个特展高峰期,国博举办了“疏影暗香——纪念张书旂诞辰120周年艺术展”、“ 河东之光:山西酒务头考古成果展”、“ 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和“ 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这其中,更是以山西酒务头考古成果展为最。作为晚商时期的重要遗存,山西酒务头遗址2017年8月开始考古发掘、2018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不仅为了解商代政治格局、商王朝与周边地区其他势力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而且对于探究早期文明社会形成关键时期的历史进程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堪称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11月,国博举办了“ 中国素描:现当代美术家作品邀请展”,系统回溯中国素描艺术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之后,则是梳理铜镜历史的特展“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12月,“ 中国戏曲学院建校暨新中国戏曲教育70年成就展”开幕,回顾了戏曲学院的教育成果。
可以说,国博是2021年举办高质量特展最多的艺术场馆之一。
上海博物馆
率先暂停,率先恢复开放;“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段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的策展一直以其用心与展陈的精妙受到关注,2021年疫情之中,上博亮点更多。尤其是,疫情初发时,上博在国内文博界第一时间关闭场馆,疫情控制后,又最早打开大门迎接观众。
年初,疫情爆发后,日本援华物资上都显目地贴着源出于中国的古诗句,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其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句话曾绣于日本长屋亲王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鉴真大师被此偈打动,决心东渡弘法,因此被视为中日交流的象征。记载这首古诗并图文并茂描绘鉴真事迹的日本重要文化财产《东征传绘卷》(卷五)(“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诗句载于卷一)也于上半年陈列于上海博物馆“ 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的展厅中。10月,因疫情滞留上海博物馆逾半年的日本唐招提寺珍藏的“金龟舍利塔”等5组8件文物, 搭乘了“新鉴真”轮返回日本。一来一回,无疑成为了一段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
奈良国立博物馆研究员野尻忠先生与上博员工进行唐招提寺文物点交现场
作为疫情期间国内率先恢复开放的大型博物馆。4月,上博展出了“ 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呈现文房供石的意趣;5月,展出了“ 无尽意——赵朴初书法艺术展”和“ 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分别呈现了赵朴初各个时期的珍贵手迹和江南的独特魅力。其中,江南展是以“江南”为专题的综合性特展而备受关注,展出囊括骨角器、石器、青铜器、陶瓷器、书画、刻本藏书等众多品类共197件(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包括王羲之《行草书秋月帖页》(拓本)、任薰的《愙斋集古图卷》、董源的《夏山图》卷、文徵明《江南春词意图卷》等。同时,上博也围绕“江南展”,从文创产品开发、“江南”讲座等方面延伸开来。
9月,则举办了“ 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该展也是疫情恢复开放之后,上博推出的第一个国际合作展览,展示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围绕此次展览,上博推出了“ 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有43位国内外学者以线上及线下的方式做了学术报告,主要议题涉及“‘黑石号’出水文物及相关研究”“唐宋时期贸易瓷”“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考古发现与研究”等问题。
2020年的上博,从展览到学术研讨,依旧保持着保质量水准,是行业内的标杆。
设计互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与英国V&A博物馆合作,关注设计的发展、当下与未来
设计互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年初,设计互联与英国V&A博物馆合作出品的展览“设计的价值在中国”是一场给观众启发与思考的设计之旅。展览通过138件涵盖产品、研究实验、解决方案、图像与影片的展品,呈现百年来的种种变化,关系到日常生活、产业发展甚至未来的走向。
帽子,卢浮时尚屋,巴黎,1885年前后 ©英国V&A博物馆
年末,设计互联则为观众带来了展览“ 源于自然的时尚”,通过英国V&A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纺织与服饰藏品,完成了一场跨越2300年历史的东西方时尚对话,探究不同文化中的时尚如何从自然汲取灵感,又对自然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从1600年的一副绣有小麦捆、鸟雀与花卉的手套,到2017年黛安娜·舍勒( Diana Scherer)种植而成的植物根系裙,再到一件仿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的龙凤刺绣衾,到2020年以树叶跟泥染的帆布鞋,在这些古今中外的服饰中,自然的印记无所不在。
在线上,设计互联关注的依旧是设计,“设计的价值”系列论坛邀请了来自全球的28位顶尖设计人物开讲,围绕社交疏离下的设计、面向未来的博物馆、设计之城、为不可见之物赋形、流水线观察员五大主题展开。
在第一场论坛“ 社交疏离下的设计”中,《纽约时报》设计专栏作家爱丽丝·劳斯瑟恩分享了她所征集的疫情设计案例;国际设计事务所“设计何为”的联合创始人理查德·范·德·拉肯提出了平面设计在回应社会议题时的力量,他引用平面设计师布鲁斯·茅的话总结道,“设计把我们带入这场危机,也将带着我们走出它。”
设计的价值为何?这是设计互联一直在关注的。
山西博物院
大展不断:从北朝墓葬壁画艺术展,到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再到“历代曾侯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及“傅山的生平”……
山西博物院
2019年年末开幕的“ 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画艺术展”于2021年6月闭幕。展览选取了娄睿墓、九原岗墓、水泉梁墓等三个北朝墓葬的壁画精品展示,使今人得以一窥1500年前的北朝绘画艺术,这也是2021年上半年最受瞩目的展览之一。2月,随着云观展的概念推出,山西博物院的线上讲解北朝墓葬壁画也成为了一大焦点。
下半年,9月,“ 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讲述了黄河文明演进史。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山西陶寺遗址,被认为可能是尧都;而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陕西石峁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最大规模的城址,有观点认为或是黄帝居邑。石峁与陶寺遗址二者所存在的年代相差不多,且都处于黄河流域,很多考古发现均表明,两者之间表现出交流互鉴、水乳交融乃至血脉相同的联系。这一展览将这两大考古遗址的文物并列展出,对于中国古文明的考察与研究则是多角度的。
彩绘双耳罐 陶寺遗址出土
11月,“汉东大国——历代曾侯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出了历代曾侯墓出土的百余件精美青铜器,让观众领略青铜的魅力。这两个大展也使文博爱好者直呼过瘾。
当然,壮举不止于此,年末,山西博物院又开了大展——“ 傅山的生平、思想与学术”。展览联合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国内文博单位,从生平、文学、思想、史学、医学等不同维度解读和展示傅山,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傅山形象,还原一位真实的大师、一座真正的文化高峰。
浙江美术馆
齐白石黄宾虹花鸟画展、钱瘦铁与桥本关雪大展、汪曾祺首次书画展等,力图发掘艺术展览中的文脉与人文底蕴
浙江美术馆
8月,位于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馆首先展出的是“ 解衣磅礴——钱瘦铁、桥本关雪交流回顾展”,这也是首度在中国将这两位中日书画史的大家与挚友进行合展呈现,无论是作品的呈现,文献的钩沉,抑或展厅的布置,都极具匠心,也见证了中日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段旷世传奇。
“解衣磅礴——钱瘦铁、桥本关雪交流回顾展”
9月,浙江美术馆则推出了“ 秋蕊香——齐白石黄宾虹花鸟画展”,以“不似之似”“神逸并美”“画之真诀”三个版块,展出齐白石、黄宾虹晚年花鸟画作品及画稿170件左右,配以艺术年表,齐白石、黄宾虹画语录,各家谈齐白石、黄宾虹花鸟画的文字,老照片等文献资料。
齐白石、黄宾虹是近现代中国画坛的两位巨匠,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具有卓越的贡献和地位,是近百年中国画创作和发展的巅峰代表。生前分别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和“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称号,素以“北齐南黄”并称。这也是两位大师的花鸟画作品首次对比展出,可谓一次花鸟画的齐黄“面谈”。
尤为难得的是,浙江美术馆还策划了文学大家汪曾祺第一次真正的书画展“ 岭上多白云”,向观众展现了其逸笔草草,满纸文气。同时,澎湃新闻艺术评论部等参与组织了汪曾祺书画座谈会。汪曾祺书画展因与齐白石、黄宾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比展同在浙江美术馆展出,且有大段的展期重叠,楼上楼下对比读之,汪与二翁之间有传承,也有不同,一种淡然旷远与无意之妙,更能见出中国文人画百年来的一些变迁。
北京画院
多馆联动,从不同视角策划齐白石主题展览,可谓对齐白石再定位之年
北京画院
在2021年的近现代书画展览的场馆中,北京画院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代艺术大师齐白石与北京画院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2020年起,虽有疫情的羁绊,但北京画院一直在谋划如何链接齐白石的“上下左右”,其中包括9月江合办的“秋蕊香——齐白石黄宾虹花鸟画展”,与八大山人纪念馆携手举办的“ 浑无斧凿痕·对话齐白石——北京画院典藏作品展”,11月,则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新举办的“ 知己有恩——齐白石的师友情缘”展。
在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看来,齐白石是他们的研究对象,如何更准确地认清齐白石、定位齐白石呢? 15年来,北京画院通过数十个齐白石展览,从不同侧面挖掘、推动了齐白石的整体研究,“在研究达到现有规模和水平之际,如何开拓新的方向是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而‘定位’的理念,给了我们启发。”
“知己有恩——齐白石的师友情缘”展
此外,2020年北京画院的亮点还有12月中旬的“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何香凝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她晚年定居北京,与北京画坛多位艺术家的合作画可视为近代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特别的案例,其视觉意义已经超越一般意义诗书画的“雅集”。展览除了呈现了她的革命人生及其艺术外,还展现其与北京画坛的互动。
吴中博物馆
作为的一家区县属博物馆,2020年新亮相的吴中博物馆以其策展的格局与思路让人惊艳,无论是开馆大展,还是“三国志”特展、“吴门吾景”等,还是讲座,公共教育,都让人眼前一亮。
吴中博物馆
吴中博物馆是一座新的博物馆,于2021年7月正式开放。该馆坐落于澹台湖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宝带桥遗产点西南侧,占地面积8500.7平方米,建筑面积18652.03平方米,由建筑师程泰宁院士担任总设计师,建筑从高处俯瞰呈现一个“吴”字。
从两大常设展 “考古探吴中”和“风雅颂吴中”的设立,到特展“ 吴门吾景——明清吴中山水胜景”及受人追捧的“ 三国志”特展开幕,吴中博物馆在展览题材的选取上很有针对性(很有地方特色),同时,在展陈上,也在有限的展示空间内很好的以文物进行了故事演绎。
其中,“吴门吾景——明清吴中山水胜景”展出包括沈周《东庄图》、文徵明《行草游天平山诗》等吴门四家作品以及受其影响的其他画派作品,呈现文人墨客的笔下的吴地风景。值得一提的是,该展览还将火爆的游戏“江南百景图”元素纳入到导览图中,吸引到不少年轻人的关注。“三国志”特展则是一次引进的巡展,首展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圈粉无数。吴中博物馆的“三国志”展则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借展自苏州考古研究所、苏州博物馆的与孙吴相关文物,构建了属于苏州的展览单元。
“三国志”特展
此外,教育活动与讲座培训也是该馆的一大特色。截至12月,该馆累计提供线下服务10.78万人次,微信、微博、网站等提供线上服务1398.3万次。半年内,吴中博物馆已举办了“想象和真实的姑苏繁华”、“吴文化的诞生与发展”、“苏州样·广州匠——苏作时尚400年”等“文哉”系列讲座22场,该系列讲座直播观看量单场可达40万人次。同时,馆内推出的博物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呈现25场教育活动,现场参与观众2052人次,都得到了艺术爱好者的追捧。
不得不说,作为的一家区县属博物馆,新亮相的吴中博物馆在半年内的成果,在展览与教育活动的策划格局与思路上让人惊叹。
河南博物院
阔别5年的主展馆全方位提升,呈现新的基本陈列“泱泱华夏,择中建都”、以及“明清河南”专题陈列和“国宝特展”
河南博物院
据预测,2021年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馆”是河南博物院。
2015年河南博物院启动了主展馆建筑维修工程,在历经外部石材及玻璃幕墙更换、防水层及保温层更新、抗震加固工程等工程后,于2020年9月24日重新开放。
全新的河南博物院开馆后,展览的策展与展陈都大气而具新意。新的基本陈列展览主题定为“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并精心挑选的5000余件套精品文物,包括镇院之宝莲鹤方壶、四神云气图、唐朝武则天金简等珍贵文物以及近几年的考古新发现。该基本陈列“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以河南本地出土文物为依托,按照历史顺序布展,特别强调“中”“都”二字——“中”即为“天地之中”,“都”主要讲述夏朝以来在河南建都的20多个王朝。
与“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基本陈列展同期亮相的还有“明清河南”专题陈列和“国宝特展”,“明清河南”通过文物展示明清时期中原文化的特色;“国宝特展”则实行国宝轮流做庄制,每期一件国宝。第一个与观众见面的是贾湖骨笛,特展利用实物、图文展示及多媒体手段向公众全方位翔实地介绍贾湖骨笛的挖掘出土、测音、材料工艺等情况。
贾湖骨笛 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为配合主展馆的重新开放,河南博物院专门在东配楼开设了博物馆综合实践体验中心,加大社会教育的体验功能。东配楼一楼将开放含研学活动教室、文物保护观摩体验、田野考古体验、古代天文科技展示及自主学习五大功能区为一体的1400平方米的全新综合实践体验中心。在对未成年观众的教育上,河南博物院着重打造“特约讲解”等教育项目,开发专题学程,优化九大镇院之宝系列学程、考古知多少、国宝守护人、成语典故等热门教育课程,丰富教育体系、共享教育项目。
中央美术学院(央美美术馆及廊坊新馆)
搭建虚拟美术馆呈现毕业季;廊坊新馆开馆,展夏加尔的梦幻的诗性
央美“3D虚拟毕业展”界面
本应于5月迎来毕业作品展示,由于疫情,中央美术学院以学院6000平米的美术馆为蓝本,在线上建立了一座“ 虚拟美术馆”。展览以4大虚拟展厅呈现了406名研究生的毕业创作及学术论文,同时上线的还有近百万字的创作体会。毕业季的特殊打开方式,呈现了“线上展览”的多种可能性,以及美术学院的教学成果和基于疫情下“危机状态”的思考。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同学们的作品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宽敞的空间,观众可以身临其境、移步换景,打开层层连接,还可以进入每一位作者思维与创造的小千世界。”据统计,毕业作品展上线仅一小时浏览量达到35万,上线当晚浏览量突破130万。两天后,累计浏览量246万,访问来源遍及全球115个国家与地区。
夏加尔 《黄色背景上的恋人》
10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在河北廊坊开馆,揭幕大展是 “马克·夏加尔”中国首展。“超现实派”画家马克·夏加尔的绘画作品中充满了梦幻与神秘:总是在半空中飞翔的或者倒立的人;频繁出现的拥吻的年轻情侣;取材于犹太文化中的屋顶、绿色面孔的人以及驴子;童年经验中的马戏团、婚礼场景与念兹在兹的抽象化故乡……展览也试图向观众徐徐铺开夏加尔关于生命、关于梦幻的诗性迷梦。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是2018年在河北廊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揭牌成立的,也是中央美院在院外设立的第一家美术馆。而在8月,中央美术学院 山东艺术教育中心正式落成山东济南,这也将继续扩大中央美术学院“为中国造型”、“为中国设计”的社会影响。
(文字、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