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评论

1

楼道美术馆内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老龄化问题等不断引起人们的反思。改善人居环境、创造更好的生存空间是所有人面对的共同话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让艺术发挥公共作用营造、提升社区,也因其逐渐开始密切与日常生活发生关联而越来越引人注目。

正如王洪义在《公共艺术概论》一书中所说:“在社区生活中,个体行为与集体利益相关,社区公共艺术因此成为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发展社区公共艺术的使命之一,就是开展公共空间中的对话活动,让社区充满人文精神和共同情感。”成功的社区公共艺术实践,能够通过艺术为居民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契机,并因此唤起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为较为新颖的社会事物,基于社区的公共艺术在现阶段存在着多种实践和探索形式。有的美术馆将难得一见的优秀作品和美育活动送入社区;有的社区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建起了美术馆,居民回家顺路便能参观;有的艺术家通过进入社区,从社区生活和历史文化中获得创作灵感,在地创作,美化社区;也有的动员社区居民成为创作主导力量,强调不同人群之间的沟通与对话,看重过程胜于看重结果。

毋庸置疑,公共艺术在改善人居环境以及提升社区生活品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际事例也能发现,无论哪种形式,是否真正做到了根植社区、居民参与,也逐渐成为艺术能否在社区生根发芽、实现后续在地运营的试金石。对于所有实践者来说,都面临着与人、土地和历史相关的难题,假如放不下“身段”、只注重专业知识和风格技巧、缺乏社会沟通的能力,将很难适应当代社区公共艺术的要求。社会发展为公共艺术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公众的认知也在不断地随之提升,在以后的社区营造过程中,如何提升公共艺术品的成功几率?以一个“好邻居”的身份,陪伴、聆听、从生活的细节去体会居民的情感,尊重、挖掘当地文化,充分动员社区居民参与,为创作提供理性的参考,是成功的社区公共艺术共通的法则。

基于社区的公共艺术,无论是在作品形式还是生产机制上,都与传统艺术大相径庭。在社区艺术中,作品和生活的界限没有严格区分,产品形式不再是单一的物理现象,而更有可能是一种沟通场域、社会活动甚至是生活本身。艺术家和观众也不再只是创作者和参观者的关系,而是共同成为参与者。开展社区艺术与其说是与“物”打交道,毋宁说是与“人”打交道,面对的是真实世界而不是艺术世界。这就更要求艺术家要改变传统创作方式,真正与公众发生情感、思想和艺术的联结,才能最终实现社区艺术的理想。

(原标题:让艺术从社区的土壤里长出来。文字、图片来源中国文化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