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在成都市近郊的新津区老君山下,有一池碧波,环绕一座由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知美术馆。知美术馆建筑四周被排列整齐的瓦片所包裹,让中国建筑传统屋顶构件得到了现代演绎。

1

▲ 四川现代舞蹈团跨界共创作品《婵》 图片来源:知美术馆

10月10日,一场名为“一把椅子,”在这里开幕。这个展览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椅子,只是大多数能看不能坐。椅子是我们每天日常所见的平凡之物,如何让这熟悉而普通的事物变得“与众不同”,就是策展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此次展览呈现来自全球10个国家、20位(组)重要艺术家、设计师、舞蹈艺术家以及实验音乐人的近30件不同类型的作品,涵盖装置、绘画、雕塑、影像、摄影等多种形式。

发现平凡之物的不凡之处

知美术馆为什么选择椅子这一命题?又如何做到独辟蹊径?知美术馆馆长、“椅(倚)子季”总制作人王从卉认为:“在人类所造之物中,从来没有一样像‘椅子’这样,最日常却最本质、最普通却最深邃,物性与神性完美无间”,同时,她强调“‘椅子’所折射的时空之广阔,远非一个展览可以穷尽之。”

2

▲ 知美术馆馆长、“椅(倚)子季”总制作人王从卉(右),展览“一把椅子,”策展人之一陈超 图片来源:知美术馆

我们每天都需要椅子,就像是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一样。但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说过,依照当时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也就是说一个字就是一部历史,椅子也不例外。在早期文明中,古人主要是席地而坐。西汉后期出现了名为“榻”的坐具,魏晋时期胡床的传入行使了“椅子”的功能。直到唐代,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椅子的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我们每天都需要椅子,就像是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一样。但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说过,依照当时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也就是说一个字就是一部历史,椅子也不例外。在早期文明中,古人主要是席地而坐。西汉后期出现了名为“榻”的坐具,魏晋时期胡床的传入行使了“椅子”的功能。直到唐代,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椅子的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3

▲ 明代陈洪绶绘制《宣文君授经图》局部 图片来源:克利夫兰美术馆(Cleveland Museum of Art)

4

▲ 黃花梨圈椅 图片来源:克利夫兰美术馆(Cleveland Museum of Art)

椅子在宋代以前多写作“倚子”,之后因为“倚子”多以木制,且椅原为树木之名,故以“椅子”取代“倚子”来称呼这一类坐具。因此,展览“一把椅子,”的策展人陈超和于海宁在椅子中看到了人,展览将“椅子”作为核心中介物,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史等多维度,折射椅子作为一种功能物品自诞生以来与人类社会的复杂关系。

5

▲ 展览“一把椅子,”策展人之一于海宁 图片来源:知美术馆

6

▲ 第一季“椅(倚)子季”核心召集人之一资深媒体人宁文(右),知美术馆友人怡文 图片来源:知美术馆

为此,知美术馆创造了一个新字“椅(倚)”,将倚靠与椅子之意合一,人偏居其中,与椅互相依存、又彼此联接。从这个新字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历史、发现生命,一个原创性、生长性的、崭新的文化概念就此从成都诞生。展览“一把椅子,”也很好地诠释了知美术馆的核心理念:“万物、见解、常新”。反观其他的美术馆总喜欢制造一些新的概念,让观众难以理解。美术馆更应该由浅入深地策划展览,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7

▲ 知美术馆为艺术季创造的新字“椅(倚)” 图片来源:知美术馆

进入开放式的展览语境

不仅展览主题对于观众来说比较友好,展览参观顺序上也是开放的,并不存在一条固定的展览动线。也就是说,不论你从展览的哪一个楼层看起,都可以快速地进入展览所要讨论的问题之中。而开放式动线得以实现的原因,在于策展人对于小区域的安排十分用心。

8

▲ 《在一个概念上再加一个概念》,施勇 摄影:卡罗尔 图片来源:知美术馆

此次展览分布在知美术馆负一层到地上三层的全部展厅,进入美术馆后首先就能看到墨西哥艺术家达米安·奥尔特加(Damián Ortega)的作品《H.L.D.高、长、深)- 汇合处》。艺术家将几把椅子进行了拆解,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用鱼线悬空而置。这件作品可以很好地概括策展人的意图,即用艺术的观念将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之物解构。

9

▲ 《H.L.D.(高、长、深)-汇合处》,达米安·奥尔特加 摄影:卡罗尔 图片来源:知美术馆

如果从地下一层开始看展览,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两件绘画作品与一件装置作品:贺慕群《玩具系列》、毛旭辉《坐在夜空中的家长》与孙原&彭禹《亲爱的》。这两件静态的绘画与一个随时会动的装置放置在一起,让围绕椅子而产生的讨论引向了完全相反的维度,温暖与冰冷、权力与自由、过去和现在……

10

▲ 《亲爱的》,孙原&彭禹 摄影:卡罗尔 图片来源:知美术馆

如果你要从2层上3层参观,在向上的过道中就会遇到杨振中的《快感穿过肉身-3》,一件只保留机械装置的“按摩椅”被固定在墙上,仍旧在执行预设的按摩程序。而走到美术馆的顶层,当你靠近白色的塑料椅时,它们会“自行走动”,那是劳伦斯·马斯塔夫的作品《沟通,02012》。

11

▲ 《沟通,02012》,劳伦斯·马斯塔夫 摄影:卡罗尔 图片来源:知美术馆

为了联系不同楼层的空间叙事,策展人巧妙地选取了日本艺术家山本桂右的四件以椅子为主题的版画作品,分别放置在不同的楼岑,提醒观者不同空间中的作品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对话关系。

12

▲ 日本艺术家山本桂右的版画作品图片来源:知美术馆

秦思源委任创作椅声

此次展览中的大多数作品,之前都曾在不同的机构或者空间中展出,如厉槟源《三岔路口》、 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儿童游戏 12 / 音乐椅》、伯特·洛什纳(Bert Löschner)《关系》、施勇《在一个概念上再加一个概念》、秦一峰《2014/05/06 11:15 晴》等,都是艺术家经典的代表作品。而来自英国的声音艺术家秦思源的互动声音装置作品《椅声》,则是受邀专门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

13

▲ 《儿童游戏_音乐椅》,弗朗西斯·埃利斯 摄影:卡罗尔 图片来源:知美术馆

秦思源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他的父亲是英国汉学家秦乃瑞,母亲是曾在北京大学与武汉大学任教的陈源与“民国才女”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秦思源曾习武术、组乐队、做馆长、搞策展……多元的身份让他为此次展览带来了6把椅子,也是整个展览中唯一可以坐的艺术作品了。

14

▲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二层茶室 摄影:卡罗尔 图片来源:知美术馆

《椅声》位于知美术的二层空间,这里原本是一间“茶室”,具有一种特殊的冥思式的建筑语言。整个空间是由钢质框架搭建的矩形玻璃结构,与美术馆的展厅相分离。这个空间子被水环绕,房间是完全透明的;不论是人在里面还是外面,都会产生一种令人平静的视觉效果。

15

▲ 《椅声》,秦思源 摄影:卡罗尔 图片来源:知美术馆

秦思源的《椅声》探索了声音媒介的可能性,当观众坐在这些木制椅子上,藏在椅子中的音箱会发出相移低频音,也会让椅子发生相应的上的震动。但是这并不是一种令人安逸的按摩实验,由于每把椅子的频率都不同,不同的椅子的音色相互之间发生反应、与空间发生反应,坐在椅子上的人会感受到声音对于心理产生的直接影响。

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

此次展览体现出了人文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转向,即对于“物”的关注。这或许也是由于对于人的研究陷入某种困境,亦或是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难舍难分。当代艺术展览越来越多地聚焦一个小的单位与话题,然后联系一个宏大的人文关怀,例如近年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树,树”、苏州寒山美术馆的展览“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都具有这种问题意识。

16

▲ 《五观》,王功新 摄影:卡罗尔 图片来源:知美术馆

日产生活种的“物”不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还可以作为具有主体性的行动者作用于人;而物不仅仅是主体情感的承载或附属亦可以变化为一种超越人类语言和文化的表征。在展览中,何翔宇在作品《家庭》将两把拼合在一起的椅子腿锯了半截,在空当处放置了一个与两把椅子完全一致的微缩复制品;时晓凡在朝鲜的平壤饭店中拍摄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影子,但是在他加入的红色灯光下又显得是那么的不同;冰岛的女艺术家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Inga Svala Thórsdóttir)用一组作品《一张桌子与两把椅子》来表示她的“粉化”(pulverization)的观念,这种看似可以理解的行为实际上蕴含着关于生死时空的巨大想象。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品在知美术馆汇集,椅子终于在其功能性之外呈现出了一个有关假想的身体、权力、阶级、地缘构成的精神空间。

17

▲ 《椅子的纠缠》,詹姆斯·尼扎姆   摄影:卡罗尔 图片来源:知美术馆

因此,我认为展览的出色之处在于弥补我们认知不足,并且召唤了一种时空化的主体意识。展览帮助人们可以学会使用眼睛去发现琐碎生活的激烈与细致, 重新审视那些平凡之物的伟大价值。

以城市命名的椅子——昌迪加尔椅

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最具聚合力的两大城市,吸引了其他地区的优秀艺术家来此办展,“一把椅子,”也不安于成都的一角,将继续到京沪两地开启新的旅程。10曰28日,知美术馆与“回到二十世纪”联合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呈现“椅(倚)子季”第三幕展览“一个人的城邦——从昌迪加尔椅到20世纪的造城传奇”,呈现设计师家具、历史文献、版画等不同形式的近30件展品。

18

▲ “一个人的城邦”展览现场(左起:“办公室藤椅”、昌迪加尔M.L.A.公寓楼的长凳“取下”扶手椅、皮埃尔•让纳雷方椅)图片来源:回到二十世纪

以城市名称命名的椅子并不多见,据笔者所知,中国人没有这样的习惯。但是对于椅子的命名确实也能反映出人的心理,中国古代对于“官椅”的称呼,则显示出“学而优则仕”的魅力,不过如今人们已经忘了前一句了。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一把椅子,曾以捷克的城市布尔诺命名,让这座东欧小城名垂互联网。而策展人曹峰则用一把以印度城市昌迪加尔命名的椅子,揭秘20世纪两位传奇建筑师如何在50年代的印度独立之初,在“人类丛林中的一片空地”创造出一个现代主义的城邦,成为20世纪现代主义的多元实践在东西方交汇处的高峰与绝响。

19

▲ “一个人的城邦”展览现场文献陈列 图片来源:回到二十世纪

在英国制造的印巴分界线的一旁,班贾布区新首府昌迪加尔,需要依靠城市建设向全世界展现一个现代的、独立的新印度。欧洲建筑家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与他的表弟(Pierre Jeanneret),建筑师兼设计师皮埃尔·让纳雷担任该项目的总设计师。纵观整个二十世纪,昌迪加尔项目是唯一的由建筑师规划的造城运动。2016年,城中的国会建筑群也于7月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名录。

椅子与印度20世纪造城市传奇

昌迪加尔椅体现出建筑师让纳雷将自己融入到印度的社会环境中,更多地用在地方式解决建筑和设计的问题。在1951年至1965年期间这10多年间,让纳雷根据当地特性设计出了超过50款不同用途的家具,与他所规划的城市相呼应。

20

▲ “一个人的城邦”展览现场 法国UNIC绘图桌 图片来源:回到二十世纪

这些家具中尤为著名的,就是1950年代诞生、有着“欧洲血统”的昌迪加尔椅。从国会大厦行政办公室,到印度的寻常百姓家,昌迪加尔椅以坚固的柚木,温润顺滑的手感、简洁的几何构造,手工编织的藤条与呈倒V造型的椅腿让人们耳目一新,适应印度亚热带的湿热和肆虐的昆虫。

21

▲ 昌迪加尔M.L.A.公寓楼的长凳(一对),柚木、藤条、衬套,法国/印度,皮埃尔·让纳雷设计,约1955年 图片来源:回到二十世纪

但是随着人们对于家具的审美趣味发生变化,昌迪加尔椅之后被当地人大面积废弃;以废料出售改作他用;但是古董家具商敏锐的嗅觉和拍卖行的推动下,让昌迪加尔椅没有被历史湮灭。2019年,意大利著名家居品牌Cassina更是再版了昌迪加尔椅,致敬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为理想而拼搏的人们。

22

▲ “一个人的城邦”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回到二十世纪

展览“一个人的城邦”再次让平凡的椅子变的不凡,开启一段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画卷。展览不是讲故事,而是要让培养人的认知能力,这一点在知美术馆“椅(倚)子季”体现的非常鲜明。对于这个展览,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三个问题:从中古时代到今日中国,有哪些城市规划设计可以作为人类智慧的体现?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所有建造的建筑中,有哪些在未来可以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从改革开放至今,有哪些家具设计,可以在半个世纪后仍可以被视为一种“复古”的时尚?

用椅子介入城市的真实生活

知美术馆馆长王从卉表示,“椅(倚)子季”是一个无限的清单、一个由知美术馆发起,可以接力的游戏,向任何对这个命题感兴趣和爱创造的伙伴们开放,欢迎一起加入来玩!由知美术馆发起的“椅(倚)子季”不仅会影响到别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将发起强调在地性与参与性的公共艺术项目:交椅。

23

▲ 知美术馆 图片来源:知美术馆

当代艺术如何在不断介入现实的过程中,保持对日常的超越,同时与鲜活的社会现场建立真实、连续而具体的联系,是美术馆开展在地性实验项目应该思考的问题。“交椅”项目由知美术馆发起,是具有行为观念(以椅换椅)及纪实记录的城市公众互动艺术项目。通过寻找探索每一把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椅子,发现隐藏之美,折射人生百态、挖掘成都这座城市百余年的变迁历史以及当下城市更新进程中日新月异的无限活力与动人故事。

24

▲ 知美术馆“椅(倚)子季”周边  图片来源:知美术馆

“交椅”是一个持续滚动的艺术公益项目,每一把被交换回来的椅子,都会被艺术家、摄影师、志愿者们记录肖像、影像、书写背后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和每一把椅子都将会在知美术馆中不断的生长性地展出,也将在成都各大合作媒体平台上被讲述和分享传递。“交椅”借助行动去提出问题,让人们反思老物件的现状与历史,创造出一个民主性的参与情境。当社区成为艺术家们的实践空间时,社会现场也变成了一个美术馆,让知美术馆的辐射力度从一个原离市区的点,成为了一个覆盖市区的面,这或许就是一个美术馆应该存在的意义。

结语

展览标题中的逗号十分重要,这表示这个展览只是一个宏大计划的组成部分。“椅(倚)子季”的序幕,是艺术及王欣带来的“侃·椅子”,是一件名为《艺术家能侃》(Artists Can Tell)的酒吧形态互动装置艺术。在这件作品中,王欣邀请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扮演酒保与观众进行互动,讨论酒瓶上诸如“艺术能改变世界吗?”“如何摆脱思维的束缚?”“如何幸福生活?”等问题。

“一把椅子,” 与“一个人的城邦”作为知美术馆“椅(倚)子季”已经呈现的两个项目,实现了优质展览的跨地域、跨领域的联动。下一个展览 “信息的考古——艺术与设计的孪生”将于2021年11月在上海的真宝艺术基金会(乌南·396顶层空间)开幕,曹峰将继续担任策展人,将椅子推向更多的维度中进行思维碰撞。除此之外,“椅展+倚剧”亦是构成“椅(倚)子季”的重要板块:与展览同期,多场不同类型的演出、行为、跨界活动也将于成都、上海、北京、深圳、武汉等多城陆续发生。

展览信息

25

一把椅子,

策展人:陈超、于海宁

时间:2021年10月- 2022年4月(每周三至周日10:00-17:00,16:30停止入场;法定节假日开放时间以官方发布为准)

地点:知美术馆(成都市新津区君山路1号)

26

一个人的城邦——从昌迪加尔椅到20世纪的造城传奇

策展人:曹峰

时间:2021年10月-2021年12月

地点:回到二十世纪(北京朝阳区草场地艺术区104号院)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