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旅游

誰最中國 2021-07-13 08:03

原标题:眉山,被東坡承包了。

眉山,无处不东坡。

走在眉山,会发现“东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有行政区叫东坡,有商业街叫东坡,有公园叫东坡,有广场叫东坡,有酒店叫东坡,有餐馆叫东坡,有学校叫东坡,有住宅区叫东坡……东坡,会出现在眉山的每一个角落。眉山,俨然已经被东坡“承包”了。

眉山,是苏东坡的家乡。苏轼在眉山生活了二十五年,不可谓不长。但是,除去人生的前二十一年,其实他后来回乡的次数和时间少之又少。然而,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今天眉山最重要的名片。

看见眉山,就会想到东坡。眉山的城市建设、人文氛围、经济产业,处处都显露着东坡的基因。不仅眉山人习惯了与东坡为伴,连眉州的对外形象,作为“川厨之乡”而饮誉全国的餐饮文化,都与苏轼的美食家身份暗暗相合。

东坡之于眉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显赫的文化符号,是引以为傲的资源。似乎没有哪一个城市的形象,与一个人物联系得如此紧密。不去认识东坡,又怎能理解眉山这座城?

1

三苏祠 图 | 博悟空间

东坡,梦回眉州

在东坡那个年代,眉山还叫眉州。

元祐八年八月一日,苏轼的妻子王闰之在京城去世。十天之后的早上,距离上朝时间还早,苏轼在殿外先打了个瞌睡,在梦里,他回到了家乡眉州的纱縠行故宅。

他梦见自己走遍了蔬菜园,一会儿又坐在了南轩,几个庄客正在运土填塞小池,在土中找到两根萝卜,庄客高兴地吃了。苏轼取笔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几句是:“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

醒来之后,苏轼怅惘地想念家乡许久。他的妻子也是眉州人,那里有他们共同熟悉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南轩,是苏轼父亲命名为“来风”的地方,也是他儿时的书房,是他青春时代的美好回忆。

身负丧妻之痛的苏轼,已逾天命之年,常年身处江湖之远,却终究无法与妻子同归故里。这天早上的这个梦,几乎是从潜意识里观照出他叶落归根的愿望。然而,这归根之处,只能在梦中相见了。

2

苏轼 《南轩梦语》

苏轼在梦里回去的纱縠行故居,坐落于今天眉山城西南,现已被辟为纪念苏洵、苏轼、苏辙的“三苏祠”。“唐宋八大家”,苏家父子占了三席,放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值得大书特书。

眉州故居,对苏家父子意义重大,尤其是苏轼,一生不断遭遇贬逐,“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家乡老宅是他念念不忘的地方。他不止一次梦见眉州,也曾梦见回到老宅,看到去世十年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在小轩窗前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3

今天的三苏祠,经历几百年的修补扩建,亭台楼阁,绿水环绕,翠竹遍布,香火不断,回荡着苏家父子的诗书余韵。它不仅是外地游客必来的景点,每逢节假日,眉州人也喜欢来转转。“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家父子的文采与成就令人艳羡,氤氲在一个城市的文脉里,化为了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眉山人的自豪与认同。

4

图 | 三苏祠博物馆

眉州,有苏东坡终身牵挂的遥望,也有毕生未竟的想象。

在三苏祠的东南方向、十几分钟车程的地方,有一座“远景楼”,是本世纪重建的新建筑,俯瞰着岷江边的东坡城市湿地公园。远景楼在北宋元丰年间始建,宦游在外的苏轼应邀作《眉州远景楼记》,使得此楼声名远播。可是,苏轼本人未曾得见,更不曾登临,只在文中许愿:“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可惜,这成了他至死未能实现的遗憾。

或许,苏轼没有想到,千年之后,无数后人仍能替他登上远景楼,享登临览观之乐,看山川风物之美。天地早已换了几番,然而在登临远景楼的人们眼前,仍在不断复现着东坡对老家的盛赞:“吾州之俗……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5

远景楼 图 | 眉山周杰伦

怎样的眉州,孕育了这样的东坡

今天人们眼里的眉山,似乎处处借苏轼的盛名。回到历史中,则是眉州先造就了苏轼。

在宋代,西蜀是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学术兴盛,名家辈出,以成都、眉州和隆州为最多,而在这个文化三角带中,亮点不在成都,却在成都百公里以外的眉州。

眉州文学家不仅有“三苏”,朱台符、石扬休、吕陶等,都是一时文学耋宿。文集现犹传于世的,还有唐庚、苏过(苏轼之子)、苏籀(苏辙之孙)、程垓、史尧弼、程公许、家铉翁等。其他久已散佚而见于著录的,也不下五十部。

在史学界,李焘、李壁、李埴父子三人,著作颇丰,当时地位甚至可追“三苏”。李焘用近四十年时间编纂《续资治通鉴长篇》五百二十卷,是我国古代史籍中的杰作,近代治宋史学者对该书也评价甚高。

宋代眉州的图书印刷业与杭州、建州其名,藏书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不仅为广大文人学子提供了方便,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两宋时期,眉山中甲乙科进士的达886人之多,《宋史》为蜀人立传者,眉州人占16%。

6

图 | 三苏祠博物馆

苏轼就是在这样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苏姓,在眉州是大姓,先祖可以追到唐朝宰相苏味道。中宗时期,苏味道被贬到眉州,并死于任所,从此眉州有了“苏”姓。

眉州许多士族的先祖,都是唐代入蜀的世家大族。尤其在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中原动乱时期,大批学者士人纷纷入蜀避难。五代时期仍有士人入蜀,哪怕到了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北方沦陷,“中原衣冠不南渡,则西入于蜀”。

历史统计表明,唐五代时,眉州在四川各州中接纳移民最多。动荡时期,可能不少人觉得巴蜀首府成都附近仍不安全,于是顺岷江而下,到了眉州、隆州这些风景秀丽、物产丰饶的地方。

于是,虽然在宋代之前,眉州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然而进入宋代之后,随着衣冠的迁徙、家学的传授,社会风气与文化氛围都大为提振,连成都也瞠乎其后。

7

和其他家族比起来,苏氏家族在眉州定居时间较长,算是半个土著。唐末五代至宋初,苏家都无人为官。苏洵作《苏式族谱》,所述多贤愚无所闻之辈。他的父亲苏序,为人乐善好施却不爱读书,等到年纪大了才开始作诗,可是连他儿子也承认,那些诗的水准并不怎么样。

可见,哪怕是“三苏”,当年家族的文化底蕴也不过如此。后来之所以能够走出“三苏”,毋宁说是家族基因强大,不如说整个眉州人文环境的潜移默化。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陆游拜谒苏轼遗像时所作的诗句,今天仍可谓眉山最好的广告语。在这岷峨之间、江山秀气所聚的地方,穿越历史之中波澜壮阔的时局,在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链里,仿佛才能触摸平坝丘陵之间的肌理,感受这片水土的包蕴与生息。后人的眼里,可能只看到了声名赫赫的“三苏”,然而孕育了“三苏”的眉州,定然拥有更广博敦厚的胸怀。

8

打开眉山,“密码”东坡

眉山造就了东坡,东坡又令眉山名扬天下。

“三苏”的流风余韵,千百年来滋润着岷江、青衣江共同摩挲出的土地。然而,在岁月风尘的湮没下,若干年前的眉山城,也一度诗书味难觅,文化生活有些许单调。

今天的眉山市,其实是四川省最年轻的地级市:2000年6月,撤销眉山地区和眉山县,改设地级眉山市,原眉山县改置东坡区。一个新的城市,缺资金,缺产业,缺人气,也缺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那么,如何去展现新的城市面貌,建构共同的文化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眉山人想到了一个名字:东坡。

9

在“东坡文化”上做文章,几乎是眉山这些年来城市建设的共识。

2004年,眉山作出《关于建设中国诗书城的决定》,提出建设以“三苏”文化为底蕴,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型城市,重建了远景楼、古塔楼等标志性建筑,注册“诗书城”商标……

2012年开始,眉山又以东坡文化为核心,恢复古城遗址,维修三苏祠,将东坡的影子融入眉州大道、东坡宋城、九巷十坊等城市街区。

眉山格外重视通过公园、景观等窗口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我们今天进入眉山,漫步城区,苏轼公园、苏洵小学、子瞻大道等一批以“三苏”命名的公园、学校、街道,以及各式仿宋建筑纷纷映入眼帘,古城门楼、古城墙、三苏祠博物馆等受到人们青睐,东坡印象水街、东坡里商业水街、东坡宋城、眉州公馆等地也广受欢迎,处处都有浓郁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10

东坡岛水街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只有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保证持久的活力。而在眉山,人们早已经习惯了与东坡作伴。

傍晚,到水街找家馆子,尝尝东坡肉和东坡酥,是每个眉山人舒适惬意的时刻。如今,东坡主题的美食已经成为眉山餐饮文化的符号,遍布全城的馆子不仅了满足当地人的味蕾,也吸引了八方食客。

眉山是官方认证的“川厨之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眉山籍川厨4万余人,覆盖全国所有省市。眉山的美食,还带着东坡的名字,在异乡扎下了根。1996年,一家眉山中餐馆在北京开业,如今已经发展出了“眉州东坡酒楼”、“眉州小吃”、“王家渡火锅”等为人耳熟能详的餐饮品牌,扩大着眉山的知名度,传递着东坡的味道。此外,苏轼酒楼、马旺子饭店、锦苑京川等知名餐饮企业,也都在国内外开设了连锁店。

有意思的是,无论眉山的酒楼开得多大,他们的美食总会给人一种亲近的感觉:东坡肉、东坡肘子,宫保鸡丁……长期畅销的几道菜,不过都是眉山的传统家常菜,它们但在保持平民化的同时,又总能把握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精髓。

11

苏轼爱吃,懂吃,会吃,还创制了许多美食。这点品性,在今天的眉山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扬:

东坡区有东坡泡菜、东坡肘子、东坡扣肉、东坡鱼、东坡松花蛋;彭山区有甜皮鸭、肥肠、血旺;仁寿有黑龙滩全鱼席、全羊席、干巴牛肉、回锅鱼;洪雅有乡村九大碗、雅鱼、洪雅钵钵鸡、野菜系列;丹棱有米豆腐、烧鸡、冻粑、刘鸡肉;青神有江团、汉阳鸡、中岩烤全羊……

眉山已经形成了十多个门类的“味在眉山”产业集群。苏轼大概也很难想象,就连当年他在家乡最爱吃的一道盐水萝卜,都为今天的眉山带来了巨大的价值。不仅眉山人的厨房里少不了泡菜坛子,小小的泡菜还成就了眉山的百亿大产业,东坡泡菜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东坡区,一座中国泡菜城和中国泡菜博物馆,已经向人们彰显着眉山泡菜的地位和分量。

12

在眉山渐渐被东坡“承包”的日子里,眉山也从当年主城区仅有“九街十八巷”、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的小县城,成为了二十年后中心城区人口超过55万人、城区面积突破4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都市。

今天人们眼里的眉山,既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也充满着现代活力,不仅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全国荣誉,还成为世界著名企业在川投资的第二城。东坡,赋予了眉山独特的气质,不仅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实惠,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着眉山人的历史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个人,仍能穿越千年时光,如此影响着后辈子孙,苏轼若是有知,一定也会备感欣慰和畅快吧……

13

多么希望苏轼能回家看看啊……

21岁离家之后,苏轼一共短暂回去过两次,一次是因为母亲程夫人去世,一次是归葬父亲苏洵和妻子王弗。

然而,苏轼的仕途,总是一路坎坷: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颍州、惠州、儋州……他嘴上总是说,心安之处是吾乡,但我们知道,在他的心底最深处,在他的梦的尽头,永远藏着一个眉州。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眉州,对于苏轼来说,那般魂牵梦萦,却又那般望眼欲穿,那里终究有他的血脉,那终究是灵魂最熨贴的皈依。

东坡先生,谢谢你。因为你,眉州依然美好。你生于斯,长于斯,千年之后,也终于用一种方式,融于斯。

(文字、图片来源誰最中國,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