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资讯

那特艺术学院 2021-01-13 10:46

原标题:行会:看文艺复兴艺术家如何抱团取暖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学艺术发展的井喷时期,这一时期诞生了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无法超越的艺术杰作。而与这一时期的艺术发展无法分割、对其发展走向产生了极大影响的,是一种源于中世纪的制度,这就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史发展的“行会”制度。

1 (1)

表现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剧

在影视传媒发达的今天,我们多多少少也能通过一些影视作品了解到,传统的欧洲社会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封建政体,王侯将相生来就与普通平民有着天然的鸿沟。这种情况发展到中世纪末期有了改变,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商人群体的崛起,传统的贵族与平民之间悬殊的地位差距遭到撼动,经济地位的提高,使得商人和市民阶层开始迫切渴望同等的社会地位,希望自己的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们希望能置身于一个合作的架构中,通过团体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一个新的组织应运而生,这就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行会。每个城市的行会成员们都为自己在工商业方面的地位和特权感到自豪,并且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

1 (2)

欧洲行会会徽

欧洲的行会制度其实早在大约11世纪的中世纪时期就已经出现,到14、15世纪臻于繁荣,它对欧洲的城市发展乃至资产阶级的崛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欧封建时期的行会按照产生时间的前后顺序可以分为商人行会、手工业行会和公会三个阶段。

行会的作用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工会,既能规范行业,又能保护行会成员的权益,确保行会成员产出的作品能有稳定的市场,甚至还起着重要的交际作用,的确是一项很有进步意义的举措。同样,画家和雕刻家也像手工业者一样会被分配到各个行会中,尤其是在中世纪后期,艺术发展迅速,容纳艺术家的行会也就出现了。然而,那时并没有一个独立的艺术家行会,而是会根据艺术家创作材料的不同而把他们分入不同的行会。比如雕刻家会被归入制造主行会,因为他们大多数情况会用石头作为创作媒介;而画家则会进入医药主、佐料主和杂货主行会,因为画家们都要使用颜料。甚至在1569年之前的博洛尼亚画家会被归入刀具匠、马具匠和剑鞘匠行会。虽然听起来差很多,但加入了行会毕竟是一种对自己身份的认可。

无疑,行会对艺术家的个人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无论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来源都能得到更好的保障,而想要加入行会,艺术家也必须证明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达到一定的标准。而且,只有加入行会,艺术家们才被允许开设自己的作坊、雇佣学徒、接受委托。从这个角度来说,加入行会就相当于获得了从业资格证。文艺复兴时期的同业公会通常是富有的组织,他们不仅在行业内享有领导地位,在城市管理中也有相当的发言权。行会成员会自己捐出资金建立教堂、礼拜堂和市政建筑。而这些公共建筑的建立和装饰,全凭城市内不同行会的从业者们已经完全可以自己胜任。但从另一角度来说,行会对成员的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的发展,因为他们太过于保护自己人了,而使得外地艺术家很难在家乡之外的地方生存,只有极少数特别出名的艺术家才能打破这堵无形的围墙。我们还记得,中世纪初期,大教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时期,艺术家能够自由自在的周游各地去接受雇主的委托,一座教堂的建立常常会融合多地艺术家的工作,而这样的情况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很难实现了。前面课程中所介绍的“国际哥特式”大概就成了欧洲最后的国际式风格。

1 (3)

赫尔曼·罗德,圣路加的灵感

作为艺术家的行会,发展较早且较有公信力的就是“圣路加公会”(Cmopagnia di S.Luca),它在14世纪的头30年就已经诞生,这是一个主要以慈善事业为宗旨的宗教性团体或公会,在中世纪末期十分盛行。公会的名字也很有说法,圣路加也是一位《圣经》人物,在《圣经》的记载中,他的本职工作是一位医生,但也有这样的传说,说他曾给圣母和圣子画过像。单凭这一点,已经足以让画家们把他奉为行业祖师。我们知道基督教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破坏圣像的运动,每每此时,画家们都会将圣路加搬出来作为自己的保护者,就这样,圣路加渐渐成了艺术家们的保护圣徒,很多画家行会也都习惯采用圣路加的名字。因此,“圣路加为圣母子画像”也成为一种固定的绘画题材常见于画家笔下,目前所知这一题材最早的画作保存在西奈山圣凯瑟琳修道院(Saint Catherine's Monastery),但是我们更倾向于将15世纪画家罗吉尔·凡·德·维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画的《圣路加绘圣母像》作为这一题材的范本。

1 (4)

罗吉尔·凡·德·维登,圣路加绘圣母像

与行会制度的运作密不可分的还有一种小的团体形式。15世纪,欧洲各地开始出现艺术“学校”,尤其是艺术发展更为繁荣的法兰德斯、佛罗伦萨等地,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绘画学校。当然,这里的“学校”一词是要加引号的,因为它跟我们今天所知的美术学院完全不同,那时并不存在一个接收各地学生统一上课的机构。在15世纪,如果想学画画,就要在很小的时候被送到当地画师的作坊里去做学徒,在学徒期的最初一段时期,这些孩子的身份更像是中国古代大户人家的小厮,尽干些打杂跑腿的活,几乎都摸不到画笔。慢慢地,师父才开始教他们研磨颜料、准备画布等简单的工作,他们开始学着画些小东西。随着学徒期满,学徒将会升为工匠,再后来,他们可以帮助师父一起完成订单,他们可能被分配画一株小花或是完成画中一位人物的衣服。如果在这一阶段表现出了足够的能力,他就能获得更大的信任,在师父已经勾勒好的草稿上完成整幅绘画。当然,所有作品的署名只有师父一个人。若干年后,当年的学徒凭借学成的技能获得当地画家行会的证书,从此,他便可以脱离开师父的作坊而自立门户,成为一名独立的画家了。可见,这一时期的“美术生”更多是亦工亦徒的角色。大名鼎鼎的莱奥纳尔多·达·芬奇小时候就曾在佛罗伦萨著名画家、雕刻家韦罗基奥的作坊里当学徒,也经过了所有学徒都要经过的过程。在圣萨尔宾诺教堂委托绘制的《基督受洗》中,画面左侧的两个小天使就是莱奥纳尔多·达·芬奇所画,据说,正因他在这幅画中所表现出的惊人的天才,导致他的师父韦罗基奥再也不接受绘画的委托而一心专注于雕刻了。然而,出身于作坊教学、从师父那里学到很多知识的莱奥纳尔多·达·芬奇并不赞同这种制度。当然,他的反对仍然是出于教学的考量,他认为作为一名艺术家,一定要先掌握科学才能去进行实践,这种思路也跟他本人对待科学与艺术创作的态度相符。然而还有一个人,也对这种作坊+行会的运行模式提出了质疑,他显然走得更远些,因为他所希望的是打破行会的束缚,强化艺术家这个团体,这个人就是被称为西方第一位艺术史家的瓦萨里。

1 (5)

韦罗基奥,基督受洗

1562年,雕刻家蒙托索利【Father Montorsoli】捐了一座拱顶建筑,用来为所有去世的画家、雕刻家乃至建筑师举办葬礼,无论该艺术家属于哪个行会,都可以把这里作为自己人生的终点。瓦萨里由此找到了借口,他团结了米凯莱·吉兰达约、阿曼纳蒂、弗朗西斯科·达·圣加诺[Francesco da Sangallo]等一众艺术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并在一位艺术家的葬礼上当场提出。这一新型的艺术家组织体系就是建立一所学院,这种主张也为现代美术学院的形成埋下了种子。随着新组织的产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选择加入这一更加自由的新团体,渐渐的,开始有官方法令豁免艺术家对行会的义务,进一步减少了艺术家所受到的束缚。自此,行会这一兴盛了几个世纪的同业者组织也就越来越走向没落了。

(文字、图片来源于那特艺术学院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