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她说这个世界得了“时间病”,国人的解药何在?

2020年10月,法国哲学家柯思婷·佳玥出版了其新书《时间里的中国人》。这位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法国人,用自己的笔触,写下了我们都未曾感知到的、独特的“中国时间观”。

“从古希腊哲学到文艺复兴再到工业革命,西方人看待时间的态度很矛盾。我们制造手表,我们想控制时间,但我们时刻都觉得很紧张,觉得时间紧迫。所以,在西方的文化中,时间是敌人。对于我们来说,时间好像是一支箭,用中文说可能是‘光阴似箭’。”

——柯思婷·佳玥(Christine Cayol)《时间里的中国人》

1

▲ 柯思婷·佳玥(Christine Cayol)

柯思婷·佳玥(Christine Cayol),一位在北京居住了近二十年的法国哲学家。

2003年,她来到北京生活,发现自己的“法国皮囊中住着一颗中国灵魂”。

2009年,她于北京创立艺术8,曾经的中法大学旧址经过整修后成了中法艺术家相聚的场所。

2

▲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艺术8“创始人佳玥(马克龙左侧)的陪同下参观北京“艺术8”

此后,除了作家、哲学家,抑或是企业家这些多重身份外,对佳玥来说她最重要的身份,是中法文化的摆渡者(中法文化论坛副主席)。

对于中国文化,从陌生到适应、从排拒到接纳,佳玥将她的体会推广到了法国——她曾写了两本书,《为什么中国人有时间》、《十句中国格言的智慧》,在法国介绍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智慧,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大面积的好奇。其中,《为什么中国人有时间》还被翻译成西班牙语和荷兰语。

3

▲ 佳玥在《时间里的中国人》读书会现场

今年十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了柯思婷·佳玥的中文版最新书《时间里的中国人》。

书中写下了她对时间、对中国的时间、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最新感受。

而该书于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出版,似乎别有意义。在这个上半年时间曾被放慢、拉长的经历后,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对时间有了别样的体悟。

4

▲ 佳玥在《时间里的中国人》读书会现场

5

▲ 现场来宾合影

近日,佳玥带着她的新书来到了SKP进行了一场读书会。当天的读书会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有一百多位嘉宾、媒体和读者前来聆听佳玥讲时间。

著名外交官施燕华大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王振耀院长,作家、文化学者、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崔岱远,凤凰艺术联合创始人、策展人肖戈,三联书店综合分社社长、副编审王竞,北京设计学会秘书长、艺术8创始人薛运达,艺术家陈督兮、彭勇、王戈等都来到活动现场,分享佳玥的思考并祝贺她的新书出版。

01 “像中国人那样对待时间,我学的很苦”

6

7

▲ 佳玥在《时间里的中国人》读书会现场

2003年初来乍到时,佳玥便感觉到生活在北京这个“既封闭又开放、既冷淡又热情的世界”中的人们,与时间的关系似乎与法国人不同。对此,佳玥曾如此形象地写下:

“罕见的快速度与亚洲人的散漫劲儿比肩而存,既紧张急迫又极有耐心——耐心到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迟到;可以在谈判的餐桌上,不谈问题,而是各种迂回术、预热术、造势术轮番上演。

而且,一个中国人在收到邀请时,并不一定要回答‘去’或‘不去’,而是回复两个字:‘收到。’这跟法国人太不一样了。”

8

▲ 《时间里的中国人》,装帧设计师:鲁明静

中国人对待约会的方式也与法国人完全不同,那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方式”。我们身在其中的人似乎都还没有察觉,佳玥却以一种人类学家局外人的视角,一针见血地写下:

“像中国人那样对待时间,我学得很苦。

他们或者不提前一周预约,或者比约会时间早 20 分钟就已经到了;或者来约会却没有具体的方案,或者约会时才告诉你一切都变了。我常被弄得昏头涨脑。”

9

▲ 佳玥在《时间里的中国人》读书会现场

10

▲ 来自王福先生的祝福

然而,当佳玥放下“法国方式”,毅然决然按中国人的方式来处理时间时,佳玥体会到了另一种智慧:

“我反而发现了一种含而不露的智慧。在琐碎的日常行为中,在各种庆典礼节中,在中国人的聚会和笑声里,这种智慧悄然绽放。而中国人自己,则久居兰室不闻其香”。

11

▲ 《时间里的中国人》插画,插画艺术家:陈督兮

此外,佳玥发现,与电话、邮件相比,中国人更看重面对面的交流,不惜坐几个小时的飞机去赴一个短暂的聚会。见一面,哪怕只见几分钟,也比只交流不见面要紧得多。中国人认为现场观察、亲身体验反而会大大节省时间;那些理论和假说不会让他们产生激情。而且,在中国,“懂得等”比“让人等”高明,等待的时间中,蕴藏了观察的智慧。

法国人和中国人都对“吃”情有独钟,然而,法国人用餐前的礼貌用语是“祝您胃口好”,而中国人的说法却是“请您慢用”,两句话表达的都是对对方的关心,但其后却有着不同的期许。

12

▲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先生在现场发言

02 “实在无法弄懂,他们做个决定为什么就那么拖沓”

我们都得了时间病。好像每个人都在抱怨时间不够,懊悔自己晚了一步,没赶上趟儿,时间一直在后面催,“一天才有24小时”。

而中西方人面对时间,又都有觉得对方“慢”的时候,正如佳玥如此写下:

“今天的中国人和西方人,戴同样的手表,用同样的日历、同样的数码工具,但时间观却大不相同。中国人觉得我们慢,因为我们的反应的确没有他们快;我们也曾有等他们等得不耐烦的时候,因为实在无法弄懂他们做个决定为什么就那么拖沓。”

13

▲ 《时间里的中国人》图书封面

在佳玥看来,“两种不同的时间文化,摆上桌面的话,我们还能挑出种种的无法沟通和无法理解。其中有哲学、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各自形成了对时间的不同体验;如果我们认可这一间距,有些误解和冲突便有可能化为真正合作的契机。

在这里,时间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或哲学的概念,而是被当作一种文化观,一种镌刻在一个文明集体记忆里的表征系统,这表征系统借助象征符号、礼仪和习俗进行展现。”

14

▲ 佳玥在《时间里的中国人》读书会现场

在西方的观念中,时间是线性的、可测的理性时间。这种“横向的”时间观是工业革命以来,细分规划、加速挤压的结果。这种时间观服务于技术活动。它让人想到进步、前进,并使之成为有效的现实。就仿佛一个“横向”延伸的箭头,刺激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一直往前,为计划、为效能、为更好的结果而狂奔。

15

▲ 作家、文化学者、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崔岱远先生于读书会现场

而不同于西方的“赛跑模式”,中国人的时间观是一种“流水模式”;不同于“理性至上”的时间观,中国人对待时间多了一个感性的维度,能与时间成为朋友。

佳玥说:“对于中国人而言,时间既不是一支射向靶子的飞箭,也不是一个度量流沙的沙漏,而是流水。水有时会吞噬我们,但却又承载着我们、怀抱着我们;它似弱实强,任何物事都无法阻止它奔流入海。”

03 “时间病的解药在中国吗?”

16

▲ 著名外交官施燕华大使(中)

既然中西方对待时间,存在着如此多的不同。那么在全世界都得了“时间病”的当下,我们中国的哲学、抑或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否存有“时间病”的解药?

对此,佳玥如此说道:“当代社会非常的快,我觉得,人类都得了时间病。我们一直在看手机,却一直说没有时间。手机是一种控制了我们和生活的工具,中国人常说:欲速则不达。

中国的发展速度特别快,但是在你们的文化中,我看到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时间观。在我看来,中国人懂得如何与时间结盟。于是,我尝试从中国文化的源头去寻找中国人的时间概念。”

17

▲ 马远,《寒江独钓图》

“比如在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看上去渔翁在等待鱼儿上钩,但其中蕴含着耐心,同时也是把握时机。而在当代青年艺术家黄晓亮的作品《摸着石头过河》中,又是一种边走边看的智慧。

但是法国人不一样,我们容易错过机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严格的日程安排,我们不喜欢临时的变化,我们认为那是一种打扰,我们也不喜欢边走边看,我们要在开始就看到结果。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中国人的时间智慧对全世界都是有益的。”

18

▲ 黄晓亮,《摸着石头过河》;佳玥《时间里的中国人》法语版原著封面图

现在的佳玥,会和大家一起花五个小时包饺子,和面、醒面、擀皮、包馅,一起等待,一起品尝。“饺子的‘饺’与交流的‘交’同词根,花时间相交相处,共同分享,这个时候没有人会去计算时间。”

再比如,佳玥在时间安排上也学会了“留空”,留出更多的空来给惊喜、给不期而遇的邂逅。这“空”不是虚空之“空”;哲学术语谓之“可能”,物理学术语谓之“空间”,音乐术语谓之“节奏”。对于佳玥来说,这些在之前是不可能的:之前的一切都要settle好,按照计划来,不能乱。

04 文章节选

在北京,无人不忙,但他们又总能挤出时间来与你聚会或聚餐,哪怕你最后一分钟才约他。若是中国人约的你,那么他那阵儿所有时间就几乎全是你的了。这种待客的尽心尽意,总让我感动莫名。中国人的时间不像是“内衣”,属于个人财产,而像是“礼品”,在人需要时赠予。在家中一如在工作中,对不期而至的事,他们都会极灵活地应对之。我以为,虚时以待,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相关,这个核心价值就是“好客”。今天的中国人,更愿意将客人请去餐厅而不是请回家里;即便如此,在他们的待客之道中仍然保留着一种极强的“好客”倾向:舍得花费“个人时间”,让远方来客宾至如归。这种在分配时间上的慷慨,只能存于这样一类文化,即时间被看作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随用随有。这完全不是西方人的观点,西方人反复念叨的是:“我没时间可浪费。”

19

▲ 《庄周梦蝶》 陈督兮

中国民间文化在与时间相处的问题上有着极高的智慧。诚然,数字化和城市化对之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却并未使之弱化,因为这文化传自先哲,润物细无声,早已成为中国人的基因编码,例如所有中国人都熟知那个关于宋人的哲学寓言:拔苗助长。然而,回头看看那些大城市里的匆匆过客,唯恐落人后,唯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其中的某些人不就是通过拔苗助长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吗?中国会忘掉自己的农耕智慧吗?反正我不信。首先,按两下鼠标,不可能删净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文明,在催促快速发展的鼓声中,依然存在着一个与时间和谐相处的意识。这意识坚信,唯有与时间为友而不是与时间为敌我们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她坚信数千年的文明任重道远,岂容急功近利?作为和平主义战略家,中国人对时间不抵不抗,与之共舞,恰如在晚上的广场上。那是集体共舞的时间,节奏齐整的时间,人人都可参与,是民间的体操,也是有利于消化的活动。

在中国生活,我在时间安排上也学会了留空,留出更多的空来给惊喜、给不期而遇的邂逅。这“空”不是虚空之“空”,哲学术语谓之“可能”,物理学术语谓之“空间”,音乐术语谓之“节奏”。确定日程安排,与其说我是在设计自己的种种计划,还不如说是在考虑他人给出的一个个提议,这便是我身体力行的真正的“好客之道”。时间被用来迎新而不是被用来守矩,活而不僵,这远比法式时间安排要难,因为在我们的安排中,一切都至少要在一个月前被预定、被编程、被应诺必定执行。比如说我明天就可以离京去外地,去赴一个重要约会,或腾出时间来陪伴未预约的客人参观“艺术8”的一个画展。不期而遇并不必然导致紧张,万事万物谁优先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微信上打个招呼,想面谈,于是相约。一个始终准备应变的文化,起初也曾让我觉得好累,因为我有些死板,拒绝理解自己也应该灵动一点,如在充满了突变和惊喜的水中窜动的鱼一般。时间里的中国人,耐心且灵动,这两个优点,是21世纪的人不可或缺的。

关于柯思婷·佳玥

20

▲ 柯思婷·佳玥

自2003年起在北京生活,发现自己的“法国皮囊中住着一颗中国灵魂”。她是最艺术的哲学家(在法国当过哲学教师,艺术之家“艺术8”的创始人),是企业家(“欣德新思”负责人),也是作家(著有《看,是一种艺术》《当蒙娜丽莎遇到中国人》等作品)。但对她来说,最重要的身份,是中法文化的摆渡者(中法文化论坛副主席)。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