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20年11月6日,由北京画院主办的“黑白灰中飞出的彩虹——徐希艺术回顾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揭开帷幕。此次展览精选出徐希先生自上世纪70年代起所创作的速写、水墨等作品70余件,侧重展示画家对“雨、雪、夜”主题的意象表达,向观众传达出画家的无限诗意、浪漫与情思。

黑、白、灰是版画艺术的语汇。徐希巧妙延用、极尽变化,在创作中精心架构黑白对比,大做灰色的文章。这一抹灰色,时而是淡“墨”缓泻,时而是淡“彩”疾流。他将中西方绘画艺术互融互补,构建起一个理想而圆成的艺术境界。本展览系统地梳理了“雨、雪、夜”主题的形成与演变,呈现其不同时期、地域下的个性化创作,力图全面地勾勒出徐希先生的艺术发展脉络。

雨、雪、夜意象表达

《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中国文学理论倡导“感物说”文学观,强调生活经验对于文学活动主体的影响。中国绘画深邃的审美意蕴往往在于“诗境”,其表现形式为客观之境与主体之意的融合。因此,艺术作品来源于画家受到外物兴发的感情表达。徐希曾言:“我有意识地追求山水画的风俗性,画自己最有感受的雨景、夜景、雪景。在表现方法上强调黑白对比强烈的版画感觉,运用泼墨时大量地吸收水彩技法并在宣纸上力求强化我对生活的感受。”徐希笔下的山水作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令人观而欲游,游而欲醉,醉而欲居,委实一派诗意盎然的景象。

 

江南细雨、北国瑞雪、朦胧夜色,是徐希心中意象的自然流露,更是其胸中丘壑的无尽抒发。无论是充满东方情调的江南水乡风貌抑或热闹繁嚣的西方都市风景,他都能生动捕捉、巧妙构思,以大刀阔斧的方笔触强调明朗的视觉效果,以抒情浪漫的语言表现灵动的诗意之美。白墙黑瓦、城市建筑,在雨的浸润下醉听,在夜的笼罩下醉舞,在雪的覆盖下醉卧。

此次展览中,《春雨中的纽约曼哈顿》闪烁着珠光宝气、《江南喜雨图》诉说着无声的诗行,《上学图》安宁而恬静、《华尔街初雪》静穆而纯洁,《清漓夜》淋漓墨色中泛着灯火之光、《上海街头》宛如一曲跌宕起伏的交响乐…

勇于创新的践行者

20世纪以来,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下,中国画坛呈现出思潮迭起、流派纷呈的局面。如何立足当下、勇于创新,既坚持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又实现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成为画家们探索的方向。徐希便是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他早期习作版画,同时摸索西方水彩画技法,而后为拓宽艺术思路潜心研习传统中国画,练就了扎实的造型艺术“童子功”。与传统程式化不同,徐希将版画的黑白观念、水彩画的表现要素运用到水墨画的创作中,融入中国美学意蕴,形成了独特而又强烈的艺术风貌。八十年代初,徐希的艺术作品在国际比赛中连获大奖,于内外业界声名远扬,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了一席之地。

 

 

为了完整地展示徐希的艺术发展历程,我们专门呈现了其早年创作的炭笔速写,其中《间苗》、《布达拉宫》、《天山松塔》、《松花江畔》等作品,构图精炼清晰、布局从容有序,体现了画家对整体效果的控制力与捕捉意象的敏感性。经研究得知,1961年徐希在人民日报发表处女作木刻《水上民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件作品来源于徐希在杭州塘栖渔乡生活的体验,在展览中将以文献的形式予以呈现。此外,展览还将速写作品与早期中国画对比呈现,观众可以看到画家如何将写生转化为个性化创作。徐希在学生时代打下的水彩画、素描和连环画默写的基础,以及大学时期在版画上所下的功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画创作。

游走世界的行吟诗人 

中国的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最初的民族美学观念中占据显赫地位。在儒、释、道哲学思想的影响之下,山水画被誉为天人合一的载体与画家释放精神情感的手法。在纽约苏富比艺术画廊举行的“中国近现代画展”中,徐希看到当代中国画语言转换的抽象水墨画后,深感一些作品远没有挖掘出中国传统绘画的真正优势。此后,让真正的中国水墨画为世界上更多的艺术爱好者了解、喜好与收藏,成为他毕生的夙愿和梦想。

1989年徐希移居美国,他始终以中国文化理念与中国绘画精神为创作根基,在中西融合的艺术道路中去释放中国力量。他广采博蓄各门艺术技法,将西方绘画因素运用到中国水墨画中,抒发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抒情性想象。满怀对世界个性化把握的渴望,徐希往返于海内外,其笔下汇集了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中国以及美国等各地风光。本次展览中,如《曼哈顿五大道》、《逝去的记忆》、《夜经明斯克》、《西雅图之秋》、《纽约苏荷之夜》、《黄石公园深秋》等作品,水色淋漓、华幛犹湿、彩墨相间,可以看到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神韵注入到世界著名风景后的神奇效果。

今年是徐希先生诞辰八十周年,此次展览是他逝世后画作的首次呈现。展览通过对徐希艺术与人生的展示,思考他在面对中国画转型这一时代课题时如何思考、探索与实践,将中国画语言推向国际语境,从而为当今中国画创作提供借鉴与启发。

展览将持续至11月22日。

艺术家简介

徐希(1940-2015),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出生于成都,祖籍浙江绍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曾担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后转入该社创作室。其艺术创作广采博蓄,涉及中国画、版画、速写、水彩、油画、连环画、招贴画、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画风清新隽永,富有浓厚的时代、地域与生活气息。先后于新加坡、香港、东京、纽约等地举办个人展览,作品广为海内外艺术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