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是不是艺术?你自以为很了解艺术世界,但时不时你就被戏弄了。有时艺术就像一个玩笑。如果我们抛弃这个专业术语,艺术品还是艺术品吗?如果我们用那些词语形容一个不同的图画会怎么样呢?每周,我们都会让读者玩一个猜谜游戏,在通常太严肃的艺术世界里放松一下。

本周测试题:下面两个口袋哪个才是艺术品?

作品1

作品1

作品1

20世纪60年代晚期,这位画家、雕塑家、作家及哲学家以日本前卫艺术“物派”理论和实际倡导者闻名。“物派”是日本第一个获得世界认可的当代艺术运动,它抛弃了西方展现事物的理念,集中表现物质与感知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注重表达或人为加工。物派艺术家用原始自然材料创作,几乎没有任何人为加工。

作品2:

作品2

作品2

这一系列图画,只有一两笔勾勒,是用油和碎石颜料的混合物画在大的白色平面上。最小的图画系列与相应的雕塑系列对应放在一起,探讨了图画与画布、空间与非空间、场地与动作之间的关系。大型作品同时参与到一起又被移除;其辩证关系是艺术家深刻观念化艺术实践的核心之处。

欲知答案,请向下滚动鼠标!

 

 

 

 

 

 

 

 

 

 

 

 

 

 

 

 

 

 

 

 

 

 

 

正确答案:第一幅作品

作品1

作品1

这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由李禹焕创作,目前展览在伦敦里森画廊。

李

李禹焕

李禹焕(Lee Ufan)是韩国画家。1936年出生于韩国庆南山区一个儒教色彩浓厚的家庭,自幼深受东方传统思想的熏陶。在研习诗、书、画的同时,他尤其对山水画的自然情趣和深远寓境颇有体悟,还深入研究过中国的老庄思想。1956年李禹焕从汉城大学美术学院退学并移居日本,1961年毕业于东京日本大学(英译:Nihon)大学哲学系,同时还学习日本画。李禹焕曾任多摩美术大学教授,现为东京艺术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任法国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目前在日本、法国生活和工作。

物派的重要推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日本出现了被称为“物派”的重要艺术现象,不仅对日本现代艺术产生深远影响,也在国际上引起广泛重视。1968年10月,在日本神户须磨离宫公园举行的“第一届现代雕刻展”上,多摩美术大学学生关根伸夫在地上挖掘出一个深2.7米、直径2.2米的圆坑,并将挖出的土方堆筑成一个和坑相对应的圆柱体,命名为《位相——大地》,意在启示人们重新认识物体和空间的概念,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揭示出作品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物体的特征。李禹焕敏锐地发现这件作品与他所提倡的艺术观相吻合,此后连续发表评论文章,通过褒扬关根伸夫的作品,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推动了“物派”的发展。

“物派”的作品以大量使用未经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为主要特征,尽可能避免人为加工痕迹,并采用极端单纯化的组合手法。同时,这类作品注目于非物质、非物体的境界,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物体或物体表面所涉及的空间,将空间视为作品因素之一来考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场”的变化。此外,还通过将表现内容降至最低限的手法,来揭示自然世界“原本状态”的存在方式,从而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的“真实性”,以此表现日本式的感知方式和存在论。          

李作品1

李禹焕作品

李作品2

李禹焕作品

李作品3

李禹焕作品

李禹焕在经历现代日本社会激烈变革的同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和反思,推崇艺术行为个性化。他的艺术观指导与推动“物派”的活动,对“物派”理论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他由此成为“物派”群体的中心人物。当时,他发表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对建立在近代主义之上的西方现代美术提出了批判。其主要论点是:作为现代社会的美术,不能成为向自然世界添加人为主观制作物的工具,应该成为引导人们认知世界真实面貌的媒介。他主张从主客体分离、具有西方合理主义意味的思维方式中脱离出来,崇尚主客体不分的、重视自然“原本状态”的思想。在李禹焕的主导下,“物派”艺术家致力于与外部空间建立新的联系,提倡更加开放的作品形态,成为打破传统美术文脉、解构现代艺术潮流的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