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2020年,这20位青年艺术家值得关注

1

▲ 第八届五粮液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现场,图源:主办方

在这个动荡的庚子年临近年底之时,在四川美院西北门的雕塑系展厅,举办了一个令人看后不禁心潮澎湃、充满希望的展览。

这是一个人均90后的展览,汇集了全国各地的20位年轻艺术家。

展览呈现了年轻人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对过往疫情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科技的想象。作品中,有极度私人的喃喃自语,有对艺术史的重新解读,也有对宏大社会变迁的探讨。

2

▲ 展厅外,部分参展艺术家

20位艺术家、50件作品

10日,第八届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于四川美术学院开幕。因疫情的影像,2020年的明天雕塑奖似乎比往年来的晚了些。

本届明天雕塑奖经过二个月的时间,收到来自中国、中国台湾、英国、挪威、丹麦等海内外近300余位艺术家的申请,作品共计600余件。以盲评的方式,经过11位初评评委3轮的评审,评选出20位艺术家,50件组作品入围此次展览。

3

4

▲ 第八届五粮液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现场,图源:主办方

入围此次明天雕塑奖的艺术家为:冯至炫、甘浩宇、贾倩、康靖、卢柏年、刘宸、李敬寅、李琳琳、束博、石玩玩、唐晨凯、徐戈、西西小组(成员:程曦、赵强)、仰民、郅敏、曾晨、周婷婷、周子正、曾九间、阻抗匹配 -Q factor(成员:陈琪、何春怡、梁莹林、严一棚、张宝天)。

10日,5位终评评委,隋建国、孙振华、冀少峰、焦兴涛、向理,还在这20位艺术家中选择出了最终获奖得主。

5

▲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于开幕式现场致辞,图源:主办方

6

▲ 本次大赛终审评委之一,雕塑家、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焦兴涛主持开幕式,图源:主办方

而本届明天雕塑展的举办,因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而更显的意义非凡。展览中不乏年轻艺术家记录下了疫情期间的体悟与感受。

正如本次终审评委之一、雕塑家、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焦兴涛在前言中写下:

“一旦重大的社会事件和危机发生的时候,艺术会不会成为最先被‘约分’掉的部分?这个问题值得每个艺术家去思考。

明天雕塑奖关注的不仅仅是雕塑概念的一步步重构,也在一步一个脚印中沉思:今天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艺术能够给予明天什么样的关怀?艺术何为——何为艺术?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回应的永恒话题。”

7

▲ 本次大赛终审评委之一,雕塑家、中央美院教授隋建国参观展览,图源:主办方

“敏感、细腻、琐碎”

在展览现场,“凤凰艺术”的记者与本次比赛的终审评委、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聊了几句,听他讲述他对于本次大赛以及本次展览的看法。

Q&A

以下Q代表凤凰艺术

Q:可不可以简单请您聊一下观看了本次获奖展的感受?

冀少峰:我对于这次的展览感受很深,这些作品是面向未来的,体现了一种青年人的视角。其中有很多新的观念:比如科技、人工智能、多媒体的运用等,材料也十分多元。

8

▲ 本次大赛终审本次大赛终审评委之一,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参观展览(左),图源:主办方

在我看来有一个突出的点,他们没有宏大叙事的激情,但是他们有一种对碎片化现实的表达。这个表达其实体现出了90后、00后观察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很敏感、很细腻、很琐碎。

这种敏锐使得艺术给社会带来的一种影响,特别是疫情之后,它有一种疗愈的作用。

9

▲ 第八届五粮液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现场,图源:主办方

Q:在您看来,疫情会给这些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什么影响?

冀少峰:其实艺术有什么用?更多的艺术作品是在表达,而在疫情过后和疫情之前,这个表达是有差异的。

这种差异在于——艺术的表达越来越强调人文性,强调艺术背后的文化的属性,艺术的精神属性可能会越来越打动观者。尽管这次展览可能不会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趋势,但是他的剧场感,他的场域性,他的现场性,是完全足够的。

10

▲ 第八届五粮液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现场,图源:李琳琳

“雕塑就是思想”

Q:您认为,这些青年雕塑家的创作有什么特点?

冀少峰:他们为我们带来一种鲜活、一种开放、一种国际性。

当这些作品放到国际上任何一个展览的时候,你很难说他是中国的或者是外国的,在这背后体现出了一种全球文化的视野。

因为这一代人生下来就在一个全球化时代,所以他们的表达不可避免的带有一种国际化特征。这也是“明天雕塑奖”的一个魅力的所在,“明天雕塑奖”其实就是面向未来的。未来的艺术家,未来的大师,可能就是从这些作品当中走出来的。

11

▲ 第八届五粮液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现场,图源:主办方

Q:对于明天雕塑奖中的“雕塑”二字您如何看待,如何看待雕塑与其他诸如装置、影像之间界限?

冀少峰:其实这个问法比较老套了,既然叫“明天雕塑奖”就必须是传统意义的雕塑吗?其实这个都不重要。

雕塑其实是要表达一种思想,从作品背后找出他的思想性是最重要的。比如作品背后的一种困境、一种束缚,一种挣脱、一种无奈,就是思想性。

12

▲ 第八届五粮液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现场,图源:主办方

比如现成品和雕塑之间,杜尚的泉它和雕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材料只是一个材料而已,材料背后的思想才是关键,这个不要纠结。我们讲要打破边界、打破材料、打破艺术与艺术之间的界限,这才是艺术的意义。

今天对雕塑的概念越来越广泛,雕塑已经从从英雄崇拜走下来了,从仰视走向了平视,从平视走向了现成品,从现成品走向了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走向了行为,走向了观念,走向了表演等等。我们自己对于雕塑的认识不能狭隘化,当你转化自己思维的时候,雕塑的概念就转化了。

“以雕塑,告别青春”

在展览开幕当夜,5位终评评委,隋建国、孙振华、冀少峰、焦兴涛、向理,在听完20位入选艺术家的个人陈述后,评选出了最终的获奖名单。

最终,郅敏凭借其作品《鸿蒙》获得年度大奖。而郅敏也是本届入围选手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是规定可参赛年龄的最后一年。他在当晚的演讲词中说道:“今天让我以雕塑的方式告别青春,而大龄青年也有明天。”

13

▲ 大奖获得者郅敏

李琳琳、康靖、唐晨凯、阻抗匹配 Q-Factor(成员:陈琪、何春怡、梁莹林、严一棚、张宝天)4位艺术家获奖。

每位获奖艺术家奖金两万元人民币,年度大奖得主奖金拾万元人民币。

14

▲ 终评评委(从左至右):焦兴涛,隋建国,孙振华,冀少峰(向理由于在成都,未能来到现场出席评审)

15

▲ 获奖选手合影

开幕式中,本次终审委员会成员隋建国表示:

“记得第一届‘明天雕塑奖’我也参加了,那时候我的胡子还是黑的。八年过去,我的胡子都变得花白了。

回顾明天雕塑奖八年的变化,我们感受到了青年艺术家们背后承载的明天,每一年明天雕塑奖都能让我看到青年艺术家向上的力量。”

16

▲ 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隋建国

本次终审委员会成员孙振华在聆听了一整晚的青年艺术家自述后,如此说道:

“展览以及入围艺术家体现了全球视野,中国经验。在今天,我们的艺术家会以一种自身的经验来连接世界,以一种从远处观察自己的方法,在全球化的共通发展中,逐渐的将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融合。

艺术家们让材料成为介质,用创造改变日常。艺术家在目光所及中,发现日常之物,发现其背后的话语,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剥离、嫁接、创造。这里不仅是景观的异化,也是艺术在如何编织我们的生活,再造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17

▲ 批评家、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

因为是比赛,所以总会有输赢。

然而,对于所有入围的青年艺术家来说,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输赢”。

这个大赛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

获奖选手与作品

18

郅敏

年度大奖得主

“很遗憾我的作品不能因种种原因现场来,作品的运输费用可能就要近十万,而创作该作品已经花费了几十万。因此我创作了一个影像,但影像永远只是一个切片,一个创作过程。”

19

▲ 郅敏,《鸿蒙》,陶瓷、金属、雾气、灯光、投影,715cmx715cmx80cm ,2020

《鸿蒙》作品运用了汉字“永字八法”的构造原理,来建构一个可以无限复制和重构的结构,呼应中国文化重构与组合的原理。这种文化原理在中国汉字、中国砖木结构的建筑等文化承载物中都可以看到。

本次《鸿蒙》作品的每个单体是依据现代医学蛋白质研究中的“苯环”构造而来,以此象征生命本源的物质性。

20

李琳琳

获奖选手

“我为什么要做这么大体量的作品?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会有很多工人、师傅的参与,而这也让我体会到了更多生存的艰辛。最终璀璨的是一个结果,而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比结果重要得多。”

21

▲ 李琳琳,《游戏的终结》,布展现场

《游戏的终结》尝试⽤“置换”和叙事的⼿法来表达对现实⽣活中真实与假象之间的映射、虚幻与现实之间的交错。⼈们就好像⽣活在⼀个巨⼤的“铁笼”之中,充满着恐惧和不安、挣扎、愤怒和压⼒,⽣活在充满荒诞与谎⾔的世界⾥,但还带着点温情和美好。铁笼就如同当下世界的局⾯,没有⼈可以从这“巨⼤的铁笼”中侥幸逃⾛。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在反问⾃⾝的存在意义与价值。

22

康靖

获奖选手

“我的创作都是从自身入手、从日常出发。这次的作品,我将制作过程作为本次展览的一部分,用在疫情期间每个城市都可以见到的废铁皮作为内壁。”

23

▲ 康靖,《互联纪-勒 3#》

《互联纪-勒3#》是康靖的系列作品《互联纪》中的其中一件。不同的是,它是展览现场制作的作品,最后也随展览而拆除,尘归尘土归土。新冠病毒肆虐的日子,让康靖体会到自然的力量,康靖开始重新看待异化和共生的问题,并尝试在这件作品上有所反映。其实能够实现这件作品造型的材料有很多,比如说木板、石膏板……但那将仅是一个效果。康靖希望用很厚重的——跟建筑相关的——实实在在的水泥砖混结构。最终,外观粗粝的混凝土墙体被白色的腻子和乳胶漆所覆盖——被统一在白色调中,几乎与展厅的建筑空间融为一体。所以这个过程需要一步一步地展现出来,以使其简洁的外表之下的复杂性暴露无遗。

24

唐晨凯

获奖选手

“我和这只蜘蛛一起生活了116天,我和蜘蛛慢慢的变成了一种合作关系。在刚开始的第一阶段是比较难的,我要引导蜘蛛织网。我要先让这只小蜘蛛适应我手的温度,同时我还要处理好手指和掌心的关系。”

25

▲ 唐晨凯,《蜘知围织之》

唐晨凯以手为支点,与蜘蛛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一件雕塑。在共处的116天里,手心见证了蜘蛛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他们从最初斗智斗勇的紧张关系逐渐变成相互依靠的共生关系。他在自述中写下,“我需要扮演一个监督者的角色,时刻督促施工进度,还要做好蛛网的质量把控,每一步都需要有计划的引导。你惹它生气它就会无情的咬你一口,放任不管它就会摸鱼划水,过分督促反而会让进度止步不前。总之怕它扭扭捏捏不织网,又怕它放飞自我乱织网。手掌见证小蜘蛛一次又一次的成长,我们彼此配合共同完成这一座小屋。”

26

阻抗匹配 Q Factor, 

成员:陈琪、何春怡、梁莹林、严一棚、张宝天

获奖选手

“我们五个似乎没有什么共同性的人,就这样凑在了一起,共同完成了这个作品。其实,等待明天的过程,就是在塑造明天。”

27

▲ 阻抗匹配Q-Factor,《景象 - 镜像》,自然植被、3D打印机械手、LED显示屏、水、代码动画、六自由度机械臂、风扇,电弧、特斯拉、感应声音灯光模块、废旧电子原件、灯光等综合媒材,2020

本件作品方案是由机械与电路装置组成的一个联动系统,内容包含了真实的水流和植被;电脑数字代码和全息风扇组成的影像;废旧金属原件集合压制的山形;多种构型机械手以及2维云台群组成的动态生物体 ;电容电阻等电子元件呈现的滩地形态;灯光、特斯拉、电弧构成的日月闪电等自然现象;电子电路系统搭建出的虫鸣声音模块;以上通过电子系统的调控搭建共同组成了微景观化的共生状态盆景

入围选手及其部分作品

以下入围选手按首字母顺序排序

28

冯至炫

入围选手

在作品 “沐浴在幸福之中”里,雕塑的内部结构向外显现,绿色管道既作为具有功能性的水管及支撑与连接的部件,同时也是视觉上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 2018 年的驻地项目期间,冯至炫发现啤酒已成为当地原始部落的通货 ,可以用来交换等价的劳动力。啤酒这一外来商品作为享乐主义的象征,同时也隐喻资本主义与全球化的泡沫。在这件带有喷泉结构的雕塑作品中,啤酒代替了许愿池中神圣的水,循环往复地喷洒着,成为一种新的景观。

29

▲ 冯至炫作品展览现场

30

甘浩宇

入围选手

甘浩宇用片段的形式造园,用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材料——瓷作为掇山的媒介,和最普通常见、工业标准化材料——金属板材。甘浩宇在自述里写下“园林是三维的山水画,移步换景,我将古代山水绘制在手工瓷片上,然后拼接成几座瓷山,以一种山重水复、比例变化的视觉效果出现;再用激光把金属板切割成电脑绘的片形,铁板可组装成抽象的山体结构,不锈钢镜面板象征水和云。古代园林在建造之初就是想永久保留和传承,而我设计的妄园则可移动、可被多次组装和拆除,会在不同的美术馆出现。因此这是在游走在现代水泥盒子里的一个临时的园子。”

31

▲ 甘浩宇,《掇山小稿——妄园》

32

贾倩

入围选手

我们时常以某个片面或事件来论断全部,贴标签或是下定义。站在高处审判他人的对与错,是与非,看到片面的信息就不假思索的论断与指责,这往往给他人带来极大的伤害。作品从“乌合之众”的无意识指责出发,创作一组对立的雕塑,这组雕塑从侧面观看仿如一人再论断他人,实则非也。当观看的角度发生扭转,中间的镜面则会反射出自己,论断与评判就会折射出自己的形态,论断与伤害就变为自我论断与自我伤害。雕塑在胸口开放了一个小口,内嵌的小雕塑与外在的状态相反,镜面的反射,照出内心的真实。而观众观看时也成为作品的参与者,与作品形成互动,折射出个体与论断的关系,提供参与者一种心理的体验。

33

▲ 贾倩作品展位现场

34

卢柏年

入围选手

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强拆、遗弃等系列物质废墟,在此之下更隐含着“精神废墟”,高度的商业化使人们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茫,陷入价值和信仰危机,而这些往往被表象的高楼大厦与金钱享乐带来的快感所蒙盖。《我说要有光》作品借《圣经》旧约创世纪篇中“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的概念,旨在聚焦此社会问题,引发人们对双重废墟的关注,反思我们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中的我们何为,为废墟带来光亮及重建精神废墟。

35

▲ 卢柏年作品展位现场

36

李敬寅

入围选手

这组作品在创作之初是受到材料的限制而制定的方案(当时只有金属和木头) ,通过仅有的金属与木头制定大结构,想法与观念是在不断具化的过程中丰富的。用三角架的呈现方式来建构基座,通过“三条腿”将作品本身拟人化,也具备了一种轻盈感(古代三脚杯器)。在金属与木头的造型上,顺应着轻盈感这个态势进行蔓延。一个是螺旋式的上升感,一个是烟雾式的重叠感,一个是倒金字塔的架构感,木头金属架构的蔓延与扩散,形成一种线状的轨迹。再用新的材料丰富作品的信息量。还是抓住轻盈与蔓延两个关键词作为填充的中心点,我使用轻黏土来作为从底座到作品上端的过渡,再用丙烯涂在手上,从下部一点点的抓到最上面,在黏土上留下手掌的抓痕,抓痕作为蔓延的痕迹。为了让作品的轻盈感更加突出,想到了灯光,视觉上的轻盈感,便在雕塑的内部添加了灯管,使其弯曲变形更加的有机生动。想让灯光的扩散更加有形状,用铁丝穿进输液管中,使其弯曲定型,缠缚在灯管上。这样作品的轻盈与蔓延感变得能为观众所展现。

37

▲ 李敬寅,《呼吸失重》

38

束博

入围选手

作品名称《苹果世界》,本组作品由四件系列作品构成,创作时间 2017-2020 年,作品皆采用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以苹果核作为创作元素源于对于山东红富士的执念,艺术家多年穿梭在世界各地,但无论在哪都可吃到这一品种,所以对此元素有一种情感的寄托。石雕创作本身 也犹如在对苹果的啃食,即创作本身也是一种行为。苹果核作为最普通的“垃圾” 很少有人去真正的关注这个生命,其实它是美丽的、丰富的、且不可替代的。

39

▲ 束博,《云山之上》

40

石玩玩

入围选手

《东墙》灵感来自于汉代佚名诗人(亦说是司马相如)的诗歌《琴歌·有美人兮》中的选段“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2020年春天,石玩玩将苏州太湖边一堵青砖墙寄到了西北甘肃省石节子村,畅想着一堵墙在天上飞翔了2000公里的感觉。

41

▲ 石玩玩,《东墙》展览现场

42

徐戈

入围选手

徐戈的《时间碎片》创作计划是邀请生活在不同城市,从事各种职业的朋友参与到一个短篇小说的写作中,凭借各自的生活经验通过文字接龙的方式共同编撰出一个人物24小时的故事。每一位创作者将根据前一位作者对于主角在两个小时内所经历的事件以及提供的一件私人物品的照片而进行接下来两小时的叙述。虚构出的人物既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躯体,同时也是书写者们描绘的空间和容器。我们在这个容器中加入各自的故事和思考,使其发生在同一个短暂的身体里。

43

▲ 徐戈,时间碎片之看不见的人

44

西西小组(程曦、赵强)

入围选手

在磁场中通过纯粹的“点”,“线”,“面”之间的多维营造,表达对空间、时间、生命的思考。似循环系统一般的线,穿插生命状的点,而作为空间中连接“点”、“线”之间的“面”犹如时间的维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的状态变化侵蚀整个空间,场域中的能量彰显一种动态平衡,而物质周围磁场的形态外化,又存在着不稳定性。在整个系统中有一种无形的场,这种力量使得这个空间中的每一部分都存在着互相制约与平衡的场域,呈现某种神秘与未知的场景。它是一个异界,就像宇宙中的黑洞,突破了时间,并超越未来。

45

▲ 西西小组,《界·湮灭》

46

仰民

入围选手

仰民的作品以玩偶结构在艺术造型领域的拓展性运用为基础,进行人造物种身体结构的研究。在方法上是以此物种的生活习性为基础,对其身体运动特征的结构化研究,借以探讨跳出“动态视觉感受”的局限性,从原理性、结构主义的角度,单纯研究“动态美学”的逻辑化内在特点。

47

▲ 仰民,《鸡煲蟹》,陶瓷

48

曾晨

入围选手

作品根据拉奥孔雕塑的原始造型进行拆分,将身体部件使用“衍生设计”手段进行复原再造,艺术家试图尝试出一种既保留拉奥孔造型基本形态并同时符合衍生设计逻辑的新造型。“衍生设计”是一个迭代设计过程,通过智能程序生成满足一定约束的一定数量的输出结果, 而艺术家将通过更改程序变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来微调可行区域,满足一组约束,以减少或 增加可供选择的输出数量。

49

▲ 曾晨,《鲜榨的自我生成- 拉奥孔》

50

周婷婷

入围选手

装置是一个被悬置在空中且接近于地面的吊灯。吊灯是由一些医疗器械、精神性的药物、外伤手术用具组合而成。作品通过对材料的组合运用最终构成了一个四层的曼陀罗式的三维立体图形。其内部运用了感应机械装置和电子光源,整体营造了一个不安冲突的幻想的场景。以悬置、冲突的、不稳定的状态,对应的这个当下全球性疫情的这种心理。当观众进入到这个系统里面的时候,让观者由他的个人的视觉经验的进入,通过对作品的解读,然后再一次的将观者的视觉经验打散再重构,从而触碰观者深层精神意识。

51

▲ 周婷婷,《第十三道门》

52

周子正

入围选手

在周子正的作品中,强调了“置物与边界”的概念。“放置(Stellen)”仍旧是观念之内的放置,,其过程是对物在低干预状态下的还原,其结果隐喻了物在自然状态和工业状态下的双重呈现。通过不断提高温度来放弃对玻璃预设功能的控制,即一种突破边界的“置造(Herstellen)”手段,艺术家试图获取刻板印象之外的形态,借以重新定义对物的凝视:如果事物被剥离了工具主义主导下的符号价值,它的原始状态会不会以更为去功能化的形式显现?物的真实意蕴能否从这种虚幻世界的外形和幻象之中解脱出来?如果要为此引申某种禅意,那将是:清水无疆,山石有灵,万物静谧其声不语,而真理则不言自明。

53

▲ 周子正,《池型与蜡环》,2020

54

曾九间

入围选手

55

▲ 曾九间,《一次博伊斯对杜尚的采访》

展览信息

56

第八届五粮液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0.12.10-2020.01.10

展览地点:造型艺术学院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冯至炫、甘浩宇、贾倩、康靖、卢柏年、刘宸、李敬寅、李琳琳、束博、石玩玩、唐晨凯、徐戈、西西小组(成员:程曦、赵强)、仰民、郅敏、曾晨、周婷婷、周子正、曾九间、阻抗匹配 -Q factor(成员:陈琪、何春怡、梁莹林、严一棚、张宝天)。(按拼音排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