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23-01-17 19:45

2022年底,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正式开幕;12月31日,北京友谊商店分会场也随之开幕。作为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文学单元的主题意象,展览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于北京友谊商店分会场举办,既像是汉字书写与文本布局的缩影,亦如同北京城市空间规划的模型。不同方格中数字之间奇妙的对称与互补关系,呼应着北京自古作为多元生态与文化交会之地的特性,也为我们思考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共生”带来丰饶的启示。

策展人申舶良选择起源于古代中国“洛书”的数字方阵概念,以“幻方”为意象来考察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蕴含的复杂精致的思想体系。从幻方自古作为宇宙自然和谐之力的象征、到它对于当代程序设计和人工智能的影响,都与本届北京双年展关注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数字科技的“共生”主题相契合。通过艺术与文学创作不同的呼应方式(一如幻方的不同组合与变体),展览铺设了丰饶交错的情节,为观众开启一段充满奇遇和启示的旅程。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专访报道。

申舶良

▲ “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策展人申舶良

海报

▲ 展览“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海报

幻方是起源于古代中国“洛书”的数字方阵,其中每一行、列和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皆相等。幻方自古被视为宇宙自然和谐之力的象征,在后世发展出诸多的变体,并对全球的组合数学、程序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

作为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文学单元的主题意象,幻方既像是汉字书写与文本布局的缩影,亦如同北京城市空间规划的模型。不同方格中数字之间奇妙的对称与互补关系,呼应着北京自古作为多元生态与文化交会之地的特性,也为我们思考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共生”带来丰饶的启示。

微信图片_20230117190708

▲ 展览现场

微信图片_20230117190713

▲ 策展人申舶良与观众在展览现场

微信图片_20230117190717

▲ 哈达莎·戈徳维希特 Hadassa Goldvicht, b.1981 《吻》(Kiss ), 2012,单频影像,4分12秒 致谢艺术家

微信图片_20230117190720

▲ 常羽辰 《珊瑚辞典(捕获)》 2019-2022 仿制珊瑚骸骨、渔网、鱼线,尺寸可变,共7件,致谢艺术家

微信图片_20230117190723

▲ 程然 《潮汐交流》2013 混合媒体装置(石头、贝壳、钢笔头、字条、木质展台) 2022年重制 致谢艺术家

微信图片_20230117190726

▲ 程然 《潮汐交流》2013 混合媒体装置 2022年重制 致谢艺术家

微信图片_20230117190729

▲ 策展人申舶良与观众在展览现场

展览借用友谊艺术社区原有的格子结构,营造形如幻方的展场布局,在幻方形成的互映关系中激发艺术与文学的对话。来自全球各地的近30位(组)艺术家的参展作品皆受到文学阅读或书写的启发,并包含3组艺术家与文学作者接受本展览委任、互动合作完成的新作。展览同时指向当今世界生态问题凸显、数字化生存成为常态的双重语境,透过文学与艺术交织的想象,探索人类与不同生命体、人居环境与虚拟空间、历史遗产与未来图景的共生之道。

微信图片_20230117190924

▲ 策展人申舶良于展览现场


现场 · 对话 · 申舶良

凤凰艺术:此次的展览主题是“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您为什么会选择起源于古代中国“洛书”的数字方阵概念呢?它有什么特别的意涵?

申舶良“我之前生活在北京时读过德国建筑学者阿尔弗雷德·申茨(Alfred Schinz)的《幻方:中国古代的城市》,他以“幻方”为意象来考察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蕴含的复杂精致的思想体系,对我理解历史上和今天的北京城都给予过很多的启发。”

弗雷德·申茨(Alfred Schinz)《幻方:中国古代的城市》(The Magic Square: Cities in Ancient China),并非一本单纯的有关中国城市与建筑聚落发展历史的著述。

微信图片_20230117191359

▲ 书封

《幻方:中国古代的城市》阐述了一种观念——对于世界以及宇宙的观念如何折射到城市及建筑聚落模式与结构的经典著作。在营建生态居住环境的今天,中国古代先人的经验与智慧,对于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世界性的借鉴指导意义。

微信图片_20230117191626

▲ 策展人申舶良与观众在展览现场

微信图片_20230117191630

▲  展品之一:索菲·冯·海勒曼《宝玉重生》 Rebirth of the Stone) 2021 布面丙烯 致谢艺术家与柯芮斯画廊

微信图片_20230117191633

▲ 索菲·冯·海勒曼《假作真时真亦假》 When truth becomes fictions 2021 布面丙烯 致谢艺术家与柯芮斯画廊

微信图片_20230117191635

▲ 索菲·冯·海勒曼《假作真时真亦假》 When truth becomes fictions 2021 布面丙烯 致谢艺术家与柯芮斯画廊

索菲 · 冯 · 海勒曼《红楼梦》系列糅合了艺术家对幼时听祖母与家人时常谈论《 红楼梦》的记忆,以及近年阅读这部名著的不同语言译本时生发的想象。

因长期青睐水性绘画材料,冯 ·海勒曼的绘画过程常似行云流水, 一如《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的浮沉。作品通过对原著中情节的别样演绎,涵盖对生命源起与演化、生态自然、真实与虚拟的关系等当代议题的关注。

凤凰艺术:本次北京双年展与其他城市的双年展相比,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地方?

申舶良“它在“共生”的主题下探讨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数字科技如何共存这一对于当代人很是迫切的问题。同时,作为第一届北京的艺术双年展,它也充分发挥了北京这座城市包罗万有的特性,通过不同单元呈现出来的历史感、当下感与未来感相互交融的状态,带来很多可供观众寻索的细节。”

凤凰艺术本次北京双年展似乎没有设置总策展人,在这种不同于以往的模式下,作为分策展人之一,您是怎样做到自主策展与总体协调的?

申舶良“在我们策展工作的初期,不同单元的策展人与主办方在一起有过很多讨论,确定了“共生”这一总的主题,并交流过它可以延伸出来的诸多方向,之后每个人的工作就都主要着力在自己的单元里,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去回应“共生”这个主题。”

凤凰艺术如何在展览设计中体现艺术与文学的互映关系?展览的现场借用了友谊艺术社区原有的格子结构,请您和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展览空间布局的特别设计。

申舶良“友谊艺术社区(原友谊商店)的空间不仅提供了一个关于北京作为国际交流联通之枢纽的语境,我所在展区原有的“样板间”的结构在空间中分出许多的方格,在形态上也恰好非常像是一个幻方。因此我与展览设计师李昕頔和杨扬沟通的一个共识是巧妙地利用这个结构,使艺术与文学互映的“情节”在不同的格子中展开,同时不同格子之间的动静、明暗、虚实也形成微妙的呼应关系,如同幻方中数字的对称和互补。”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虚构》(Fiction),2018年,单路视频,玻璃投影幕,致谢艺术家与香格

▲ 阿彼察邦 · 韦拉斯哈古1970年生于泰国曼谷现工作、 生活于泰国清迈《虚构》,2018 年, 单路视频,玻璃投影幕,无声、彩色, 13分37秒,图片来自艺术家与香格纳画廊

昏暗日光灯下,主人公在蚊虫和猫的干扰下持续书写着,文字记述了一段隐秘梦境中的时间与意识。在本展览的语境中,我们亦可将其理解为一种人类与不同生命体的共同书写状态

微信图片_20230117192252

▲ 策展人申舶良与观众在展览现场

微信图片_20230117192255

▲ 谢素梅 《封手》 木制围棋盘、大理石、丝线、白色台座、帆布、围棋盘 2014,致谢艺术家与马凌画廊

微信图片_20230117192258

▲ 谢素梅 《封手》 木制围棋盘、大理石、丝线、白色台座、帆布、围棋盘 2014,致谢艺术家与马凌画廊

凤凰艺术:本次展览呈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近30位(组)艺术家的参展作品,您在选择作品时是更关注他们的特性还是共性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考量?

申舶良“我选择的艺术作品的共性是都受到文学阅读与书写的启发,然而这些作品与文学“互映”的方式和关注的问题各不相同,这也关乎文学自身的包容性和生成力。比如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虚构》关注在不同物种围绕下的梦境书写;藤原西芒的《肖似》通过安妮·弗兰克书写《安妮日记》的逼真场景考察历史文本与真实人物、移动影像与观看的真实感之间的关系。”

微信图片_20230117192925

▲ 展览现场

微信图片_20230117192929

▲ 藤原西芒《肖似》2018年 双屏影像 (4K,彩色,有声)19 分 34 秒 Simon Fujiwara, Likeness , 2018, two-channel video (4K, color, sound), 19’34’’ 图片来自艺术家与施博尔画廊 

藤原西芒的《肖似》以一件犹太少女安妮 · 弗兰克的等身定制蜡像为 主体, 并通过桌椅及个人物品还原她写作《安妮日记》的场景。蜡像这一18世纪随着解剖模型和自动装置发展而兴起的传统,拥有极端的写实能力,也因其过度逼真的效果带给人一种诡异感。我们看到的双屏影像由一个机械臂上的摄像头拍摄,机械臂依照编好的程序围绕蜡像冷冷地转动,唤起观众对移动影像、逼真感和观看之间关系的思考,并反思桌前写作日记的少女、历史文本与真实人物之间的联系。

微信图片_20230117193028

▲ 潘涛阮,《成为冲积层》,2019年-持续中,单频彩色影像,16分40秒,HanNefkens基金会出品

申舶良潘涛阮的《成为冲积层》围绕湄公河展开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演绎中大量借用泰戈尔、杜拉斯、卡尔维诺等作者的文本;陈哲的《对〈赤之茧〉的拓写尝试(看)》借由阅读安部公房小说留下的心理残象呈现文本对图像的“染色”;常羽辰的《珊瑚辞典(捕获)》则通过珊瑚骸骨编织新的书写系统,探讨语言如何从浩瀚诡谲的生命海洋中捕获意义。除去当代艺术作品,我在展览中还特别呈现了鲁迅收藏的一系列外国文学版画插图和齐白石接受老舍依苏曼殊诗句“委任”创作的作品,尝试在近现代北京文学与艺术的现场找到一些与展览中当代作品“互映”的样本。”

微信图片_20230117193248

▲ 潘涛阮,《成为冲积层》,2019年-持续中,单频彩色影像,HanNefkens基金会出品

微信图片_20230117193251

▲ 潘涛阮,《成为冲积层》,2019年-持续中,单频彩色影像,HanNefkens基金会出品

微信图片_20230117193254

▲ 卡尔·梅菲尔德,革拉特珂夫 《士敏土之图》,图六,年代不详,木刻(复制件);鲁迅外国文学插图版画收藏

微信图片_20230117193258

▲ 弗朗兹·麦绥莱勒, 卡尔·施特恩海姆《编年史》插图十一、十六,1922年,木刻(复制件);鲁迅外国文学插图版画收藏

微信图片_20230117193301

▲ 康斯坦·勒布莱东,《查理·波特莱尔散文小诗》插图:《每个人的怪兽》插图一、《泼妇与千金小姐》插图一、《时钟》;插图二,年代不详,木刻(复制件);鲁迅外国文学插图版画收藏 

微信图片_20230117193444

▲ 策展人申舶良在展览现场

《成为冲积层》围绕着湄公河这条连接多个国家,联通不同文化传统与社会形态的河流展开,从文学、民间故事和神话等维度深入历史、社会与生态等迫切议题。故事始于溃坝事故造成一对兄弟的遇难,在后世的三次轮回转生之中,两人的命运与湄公河的川流相缠相系,穿过泰戈尔《园丁集》、杜拉斯《情人》、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和高棉民间故事中的语词和意象之涡,日常经验与文学想象相互交织,超越个人与群体的命运遭际,汇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分裂与聚合、毁灭与重生等终极问题的探索。

凤凰艺术:本次展览指向了当今世界生态问题凸显、数字化生存成为常态的双重语境,在您看来,当代文学和艺术应该聚焦怎样的时代议题?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申舶良“较之“聚焦”某个时代议题,我认为文学的一个魅力是能使我们穿行在不同的语境之间,在不同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中发现一个问题不同的可能性,比如索菲·冯·海勒曼本次参展的“红楼梦”系列绘画,在演绎《红楼梦》原著的同时,其中的一些意象也在使我们从生命的源起与演化、生态自然、真实与虚拟的关系等当代视角去重新理解这部名著,带来非常当下的启发。”

微信图片_20230117193627

▲ 策展人申舶良与观众在展览现场

微信图片_20230117193633

▲ 王伊芙苓韬程,《伪装海报》,2020年,宣纸上油墨,矿物颜料,铅笔,180 x 97 cm

王伊芙苓韬程的两件参展作品援引张爱玲《倾城之恋》与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两部经典小说中的对白与内心独白,将其置于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书画叠合的时空情境。小说作者与其笔下人物经历的时间绵延、意念漂浮、身世流动、生死离合,与艺术家自身在海外生活中复杂的身份、情感、性别、文化及语言经验相互投射,细微绵长的思绪潜涌于虚实暧昧的表象之下,似在自言自语中自我开解,又像在对观者诉说。

申舶良“此外,我还关注通过艺术与文学的跨界合作,打开更多进入问题的入口,比如阿洛拉&卡尔萨迪利亚本次参展的影像装置《大寂静》,脚本是与科幻作家特德·姜合作撰写的,透过一只鹦鹉的视角去评述人类通过射电天文望远镜寻找其他智慧生命的努力,也是在用文学的独特方式进入生命与非生命、人类与动物、地球与外太空之间的密切关联这些既非常当下、又极具超越性的话题。”

微信图片_20230117193755

▲ 阿洛拉 & 卡尔萨迪利亚(Allora & Calzadilla,b.1974, b.1971)《大寂静》(The Great Silence), 2014 三屏高清影像装置,16分22秒 致谢艺术家与里森画廊

微信图片_20230117193759

▲ 阿洛拉 & 卡尔萨迪利亚(Allora & Calzadilla,b.1974, b.1971)《大寂静》(The Great Silence), 2014 三屏高清影像装置,16分22秒 致谢艺术家与里森画廊

微信图片_20230117193851

▲ 娜布其 (b.1984) 《秋夜》(An Autumn Night),2015,木头、墨水,180 x 3 x3 cm,致谢艺术家与CLC Gallery Venture

凤凰艺术:本次策划展览的过程与您之前的策展经历有什么不同之处吗,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申舶良“虽然我之前的策展长期关注艺术与文学、展览空间与文学空间之间的关系,但在这次展览中有一个板块叫“互映之交”——Meet in Mirror Image,是第一次尝试委任艺术家与文学作者进行跨界合作。其中包括娜布其与陈思安、苏予昕与包慧怡、张如怡与btr三对艺术家+文学作者的组合,我邀请她们阅读/观看彼此的作品,从由此获得的感受出发,就共同关注的主题进行持续近半年的交流,完成全新的艺术与文学创作。这个过程不同于寻常的策展委任,因此充满挑战,但也碰撞出许多新的灵感,产生了超乎意料的精彩作品。”

微信图片_20230117194057

▲ 娜布其,《对称(居所和墓室)》、《我们》,展览效果图,2022年,北京艺术双年展委任作品

微信图片_20230117194059

▲ btr (小说家) 《上海胶囊》短篇小说集 2022,出品方:理想国, 北京日报出版社

艺术家娜布其的四件参展作品从阅读陈思安小说集《体内火焰》中的四部短篇《线头》、《我们》、《对称》、《无关紧要的美好》获得灵感,作品的形态与小说中的描述形成既呼应又错位的微妙关联,打破人与物、人居环境与虚构空间之间的边界。充满嵌套、镜像、叠加关系的雕塑与展区空间中现成的装饰元素相互映衬,隐含戏剧性和进入全新情节的入口。

微信图片_20230117194156

▲ 苏予昕,《托云》,2022年,泥土、日本岩彩、贝壳化石粉、多种颜色火山灰、胭脂虫色淀、陶瓷粉末、塑料粉末与其他手工色粉于画布绷于木框,174 x 216 x 5.5 cm(底座纵深80 cm)北京艺术双年展委任作品

微信图片_20230117194158

▲ 策展人申舶良于展览现场

艺术家苏予昕的参展作品以阅读包慧怡诗集《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获得的灵感与新闻影像、历史图片和散落在艺术史中的火山风景图像为素材,结合她收集的火山灰、火山泥与火成岩等矿物地质标本制作的颜料绘制了一组作品。在这些绘画的表面,苏予昕用特制的颜料重新堆叠出火山的样貌,描绘火山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大气与地壳中微量物质的迁徙、及其经过高压、加温、挤压与风化煅造出色彩的过程,探讨极端地景生成中的有序与无序。

微信图片_20230117194250

▲ 包慧怡,《冥王星上的女笛手》,2022年,诗集北京艺术双年展委任作品,装帧设计:李政坷

诗人包慧怡的参展诗集《冥王星上的女笛手》中包含8首新诗,结合观看艺术家苏予昕绘画获得的启发,包慧怡继续探索新的精神地貌和心灵险境,往来于诗画之间,穿梭于多重现实的地层,试图以音节提纯生存经验,以语言编绘生死爱欲的博物志、个人和集体意识的变形记。展览同时呈现包慧怡在此交流期间创作的三件艺术作品,将自身传统与异域文化中对于生命、书写、卜筮、编织的理解与自身的生命经验相融合,亦与她本次展出的诗作有着微妙的映照关系。

微信图片_20230117194336

▲ 策展人申舶良与观众在展览现场

微信图片_20230117194339

▲ 娜塔莉·杜尔伯格&汉斯·博格,《驻足》(167厘米)(局部),2022年,木材、薄浆、织物、丙烯颜料、树脂、塑泥、金属、金属线,97.5x167x85cm

花朵是杜尔伯格和博格的创作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源于两人对人类情感转瞬即逝的本质的长期兴趣,也象征着爱、喜悦、欲望、悲伤和脆弱等人类情绪。《驻足》系列中隐秘花园的概念出自杜尔伯格儿时阅读《一千零一夜》的记忆,故事中寻找宝藏的阿拉丁来到了一个地下花园,花园的树上结满了宝石果子。雕塑中的花朵与其他物种共生于海蓝色的枝干,令人想到在水流中一切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深蓝色的表面亦如具像化的人类内在情感,饱含着欲望与困惑、爱慕与惋惜、完美与瑕疵,许多新芽从其中冒出,彼此缭绕纠缠。

微信图片_20230117194426

▲ 陈哲 《对(赤之茧)的拓写尝试(看)》,2016, 收藏级喷墨照片,共7件,70×100cm, 致谢艺术家

 

关于策展人

申舶良,生于1984年,策展人、写作者。纽约大学博物馆学文学硕士,曾参与光州双年展国际策展人课程修习。他担任过Artinfo中文站资深编辑/记者、FT中文网“BoomEar艺术播客”内容总监及联合主播,在《FlashArt》、《Artinfo》、《艺术新闻/中文版》、《Artforum艺术论坛》、《艺术界Leap》、《FT中文网》等媒体平台发表过大量有关艺术与文化的专题著述,并荣获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华德无界行者”写作奖金。他曾受邀担任第9届上海双年展“艺术写作/媒体工作坊”项目召集人。他的策展关注展览、文学与心理空间的共生关系,近年的策展作品包括括“Son:SignalofAuthority”(inCubeArts,纽约,2016)、“寒夜”(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申舶良现生活于上海,任《艺术新闻/中文版》特约编辑。

 

参展艺术家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阿洛拉&卡尔萨迪利亚

包慧怡/btr/常羽辰

陈思安/陈哲

程然/傅强

哈达莎·戈德维希特

孔令楠/刘娃

鲁迅/娜布其

娜塔莉·杜尔伯格&汉斯·博格

潘涛阮/齐白石

苏菲·卡尔/苏予昕

索菲·冯·海勒曼

谭婧

藤原西芒/王伊芙苓韬程

萧涵秋/谢素梅/张如怡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Allora & Calzadilla 

Bao Huiyi / btr / Chang Yuchen 

Chen Si'an / Chen Zhe 

Cheng Ran / Owen Fu 

Hadassa Goldvicht 

Kong Lingnan / Liu Wa

Lu Xun / Nabuqi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Thao Nguyen Phan / Qi Baishi 

Sophie Calle / Su Yu-Xin 

Sophie von Hellermann 

Tan Jing / Team9 

Simon Fujiwara / Evelyn Taocheng Wang 

Xiao Hanqiu / Su-Mei Tse / Zhang Ruyi

 

展览空间

微信图片_20230117194635

▲ “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展览地图,展览设计:李昕頔、杨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