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11 月 11 日,2020-2021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提名艺术家群展在上海亮相第九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群展以汇集12 位提名艺术家的个人力作,新锐艺术力量大放异彩, 通过创新、多元的艺术形式,展现青年艺术人才对时下社会议题的多维度前瞻思考与批判性关注。

提名展以“观览”为主题,以多元视角与创新表达展现青年艺术人才的独立探索精神与深刻社会洞察. 展览开幕当天,评审团对全部参展作品进行严格评定,最终获选者将于今年底正式揭晓. 同时,保时捷“艺术客厅”创意IP活动特别呈现,深度对话聚焦“技术进化与人类社会”。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青年这个词语总是会出现在各个年龄层人们的口中,好似青年人总有着更多关注、审视与照顾。同样,“青年+职业名”也成为了每个行业中最炙手可热的一类年龄层的人。青年艺术家、青年演员、青年音乐家、青年工程师、青年教师……青年人总是会变成最令人期待同时压力也是最大的一员。

就中国当代艺术而言,青年一直是其主体,这不仅体现在今天的艺术现场,也同样鲜明地被记录在艺术史中。无论是在七八十年代的画会热潮期,85新潮美术运动中,还是今天的当代艺术实践中,青年艺术家都是主要推动力量。但是,只有在今天,“青年”才被作为一个主要和首要的概念被直接而鲜明的提示出来。

如今我们所讨论的“青年艺术”,不仅是一种正在发生的事实,同样也是一种与整个社会进程、艺术制度和文化氛围密切相关的话语。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当下中国最新鲜、最有力且最具可能性的“青年精神”。

我们该如何在当下时代,理解、观看、接受、支持以及传承这种青年精神?又可以为其做些什么?

1

▲ 2020-2021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提名展登陆第九届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荟聚青年力量

传递先锋理念

11月11日展览开幕当天,由提名委员会、院校代表及权威艺术媒体组成的评审团,根据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立意、创新呈现等多种标准进行了现场投票。最终获选者将于今年底正式揭晓。发布会上,还以“艺术客厅”的形式呈现了一场深度的思想交锋,邀请国内知名艺术机构策展人与三位提名艺术家就“技术进化与人类社会”这一话题畅谈个人洞见。

2

▲ 2020-2021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提名展登陆第九届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真正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奖项或项目,必定会警惕用各式力量不断催熟并塑造着这些年轻人艺术创作的形态与方向,而是会以某种更加中立、学术与实验性的角度进行探寻、评选与支持。

“本届提名群展媒介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涉猎广泛。对比往届活动,艺术家们的创作视角、作品主题以及呈现方式都更加多元,也更符合年轻人的表达,同时更具社会意义和未来感。这种变化令人欣喜不已,也让我们感受到青年人的无限潜力和中国当代艺术的蓬勃生机。”保时捷中国传媒公关副总裁唐凤靓表示,“保时捷愿助力更多优秀的青年艺术人才突破局限、成就自我,从而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新鲜血液,也为艺术行业乃至社会的长足发展提供更为多元的视角。”

3

▲ 洪声、唐凤靓与提名艺术家及评审委员会代表合影

采访环节——保时捷中国传媒公关副总裁 唐凤靓

4

▲ 保时捷中国传媒公关副总裁唐凤靓发言

Q

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 今年已经坚持第五年, 一开始怎么想到去启动扶植和支持中国"青年"艺术家这个项目? 您认为保时捷坚持做双年评选的意义是什么?

唐凤靓:  在保时捷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实践中,对于青年艺术人才的支持始终是重要议题之一。2008年,我们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携手为汶川地震受灾儿童提供了援助。2009年,启动了“溢彩心”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致力于为偏远地区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早期综合发展条件。2010年,保时捷中国对青少年的支持扩大到艺术领域,与四川美术学院合作举办保时捷“溢彩心”艺术作品征集活动,挖掘大量优秀青年艺术人才。

依托于以上项目的宝贵经验和成果,2017年起,我们开始关注中国青年艺术人才的成长道路,携手Cc基金会和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举办了首届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度评选”。联合国内一流艺术机构、顶尖艺术院校以及权威艺术家、策展人、媒体,共同打造一个结合时代、视野广阔、思维丰富、融通中西文化和知识结构的专业艺术评选。

我们致力于将该评选打造成为国内具有持续性、权威性和创新性的双年艺术评选,为中国的青年艺术学子构建一个纯粹的艺术平台,也为中国当代艺术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在与艺术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中国很多优秀的青年艺术家,他们需要一个更好的平台来展示他们的艺术才华。还有许多年轻的艺术学子需要一个与专业的艺术家交流的平台,以进一步提升、发展。因此,我们在艺术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也在不断扩大,希望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来真正帮助中国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从而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新鲜血液,也为艺术行业乃至社会的长足发展提供助力。

5

6

7

8

Q

本届提名艺术家群展有哪些亮点?可否与我们谈一谈您对于“观览”的解读?本届双年评选后续的活动规划是怎样的?

唐凤靓: 本次群展共展示了来自12位艺术家的23件作品,媒介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不仅形式更加多元,同时也更符合年轻人的表达习惯,更具社会意义。展览所在的上海展览中心圆形大厅,与罗马斗兽场形状类似,于是策展人与艺术家们就此联想到了“观览”这一主题。“观览”源自于古罗马诗人马提亚尔(Martial)的第一本诗集《关于观览》,该诗集是为庆祝公元80年罗马斗兽场的开幕而写,而我们的展厅刚好也可被视为一个囊括多种内容的观览场所。

12位提名艺术家通过创新、多元的艺术形式和媒介材质,反映了他们对于当代个人与社会、地方与全球、人与技术、物质与精神,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关系的批判性关注,为我们重建世界的多元。除此之外,作品还不同程度地对当下一系列社会议题进行剖析与思考,比如,信息时代与全球化中的同质化焦虑,地域发展中的民族认同和个体身份认知,城市化进程与人类生存现状等。我们希望借助此次展览再度唤起大家对于观览世界的好奇,尤其是在当下这个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仍要保持主动“观看”的习惯,拓宽视野,打破局限。

本次2020-2021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的最终获奖者名单将在今年年底揭晓。接下来在明年初,获奖者的全新艺术作品也将以特展的形式与大家见面,还请大家持续关注“双年评选”的最新消息。

Q

此次评选遵循什么样的评选标准?评选过程中会否有相对侧重点?如视觉传达,理念表达,作品体量等。

唐凤靓: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的评选标准包括几大维度,其中包括作品为中国当代艺术带来新的思路与角度;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过去之成果有所展现,并对未来之可能提出建设性思考;引起对于当代艺术创作形式的创新性探讨;创作理念与实践成果批判性和辩证性地反应了中国当今社会的现实等。评审委员会会从这些维度出发,综合评审艺术家的作品,每位评审可以给个人认为最优秀的5位艺术家进行评分,总计积分最高的艺术家即为最终获选艺术家。

Q

每届差不多有十几位青年艺术家脱颖而出,包括本次评选在内,这些被提名的艺术家以及最终获得资助的艺术家们,后续是否还会得到保时捷的支持?或与保时捷有合作的计划?

唐凤靓: 对于这些参与活动的艺术家,我们的支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非经济性的支持,即一次提名群展,和一次获奖者作品展。群展是给所有提名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首先,每次展览的呈现平台——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重要艺博会平台,这对年轻的艺术家们来说是很优越的资源。其次,他们的展示不单单是对观众,也是在向艺术圈内非常重要的前辈和专家们展示自己才能的过程。因为很多知名的艺术家、评论家、藏家,甚至一些艺术界的朋友都会来观看我们的展览,这对年轻艺术家的知名度提升,以及对他们的专业交流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我们还会为获奖艺术家单独举办一次新作品展,这个新作品展对他们的要求更高一些,希望他们拿出自己的新作品呈现给大众。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给予获奖艺术家一些资金方面的支持。

我们与这些青年艺术家的合作也延伸到更多领域,比如,今年10月份,我们邀请本届评选的提名艺术家谢琦和刘昕做客了我们在成都举办的首次“艺术客厅”创意活动,现场展出了两位艺术家的个人作品,为大家带来了新鲜、创意的视觉体验和灵感,而更多人也通过活动认识了两位有潜力的新锐艺术家。

9

▲ 2020-2021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提名展登陆第九届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兼容并蓄

青年视角重建世界多元

本届提名展的主题源自马提亚尔(Martial)的第一本诗集《关于观览》,该诗集是为庆祝公元80 年罗马斗兽场的开幕而写,通过诙谐、幽默的文字描摹了当时包罗万象的公共社会景观以及观众在这个社会剧场里的热心参与。与罗马斗兽场类似,本次展览所在的上海展览中心圆形大厅亦可被视为囊括多种内容的观览场所,汇集了12位艺术家不同媒介与材料的创新艺术景观。“在当下这个信息碎片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窥见世界复杂与多样性的方式,因此保持‘观览’尤为重要,而这些青年艺术家已经通过作品为我们重建世界的多元。”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JINGART 艺览北京及DnA SHENZHEN联合创始人应青蓝如此说道。

10

▲ 2020-2021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提名展登陆第九届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本届提名展的作品形式包含绘画、涂鸦、影像、装置、动画、虚拟现实等。多种媒介材质的广泛使用,涉及政治、人文、太空、科幻、经济、游戏、心理等多种叙事主题,从不同视角反映了艺术家们共同的对于当代个人与社会、地方与全球、人与技术、物质与精神,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关系的批判性关注。此外,作品还不同程度地对当下一系列社会议题进行剖析与思考,例如,信息时代与全球化中的同质化焦虑,地域发展中的民族认同和个体身份认知,城市化进程与人类生存现状等。

11

▲ 2020-2021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提名展登陆第九届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艺术客厅

言谈之间再现思想交锋

此次活动联合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于今年10月推出了“艺术客厅”创意IP活动。该活动旨在荟聚艺术及其他领域的行业先锋,在客厅般轻松闲适的氛围中,分享当代艺术的前沿话题、畅谈行业思潮。此次群展发布会上,就以“艺术客厅”的形式呈现了一场思想交锋,邀请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策展人孙啟栋,以及郭城、刘昕、蒲英玮三位提名艺术家,就“技术进化与人类社会”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几位嘉宾结合自身创作及策展经历,从“宇宙与人类的关系”、“现代科技对社会的多重影响”、“科技是否可以塑造乌托邦”等多个维度分享了个人见解,为当代艺术贡献了一批新锐观点和前瞻洞察。

12

▲ 保时捷艺术客厅特别呈现——“技术进化与人类社会”主题论坛(从左至右: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策展人孙啟栋,以及三位提名艺术家刘昕、郭城、蒲英玮)

2020-2021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12 位提名艺术家名单

(按姓名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郭城、林钰玘、刘昕、陆扬、蒲英玮、宋戈文、童昆鸟、王金博、王一、谢琦、杨牧石、张墨颖

13

▲ 2020-2021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提名艺术家

群访环节——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策展人孙啟栋

提名艺术家刘昕、蒲英玮、宋戈文

Q

艺术专业和机械学专业对您来说,在应用的时候有哪些不同的体验?

刘昕  不同艺术家有不同的创作风格,机械工业是我的基础背景,以及我的艺术语言,好比画家是画画,我因为是土生土长学机械出身的,我用机械做产品,由于它是比较传统、偏工艺的原因,恰好我本身学的东西是有着未来的属性,所以很多作品有面向未来的感觉。

从工艺角度来说是很像,艺术家磨练他们的笔触,与机械中的制图和制作是很类似的。其实现在的艺术家,很多时候他们也在运用工厂和新兴加工工艺,所以在工艺层面上我认为非常相似,几乎有点重合的部分。但是从本身探讨问题的方式这个角度出发,我觉得机械学或者是理科,是在做一些简化的过程,希望用一些公式或者重复性的实验去理解、简化一个复杂的系统。艺术家,就如同大家刚刚分享到的,愿意去面对复杂的系统,并且在工作当中保持复杂性。所以创作方式和方法论是不一样的。

Q

艺术家想象中未来的艺术是什么样子的?

蒲英玮  结合自己的工作方法来看,我觉得未来的艺术对我来说是需要去携带中国自己特殊的社会历史的,从特殊的社会历史中生产出独特的美学,这样才能够在疫情之后的第二轮全球化环境当中取得我们自己的阐述权和话语权。因为今天依旧有太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处在西方的视觉框架和思维框架之下,我一直希望重新审视和梳理这些东西。未来的艺术,它可以是关于科技、关于历史、政治,但总体来说是一种身份的构建方式。

刘昕  首先艺术本身,尤其是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定义的边界会越来越扩展。艺术家不应该仅仅只是创作一个艺术品,应该是去回应他对现代社会从过往到未来的各种问题,并做出他自己的一个判断。他的作品可能是生活方式,或者是他的行为,他以这样的方式和个体的力量在回应这个世界。所以我希望看到艺术本身的框架被更多地打破。因此,我觉得艺术家应该是一种个人的状态,你达到这个状态之后,做得是不是艺术其实就变得有点模糊了。

孙啟栋  我顺着两位艺术家的说法讲一下,我首先非常认同他们两个的分享。在我看来,我推崇的艺术家是带着自我反思式思考气质的人,但思考气质是现在越来越稀缺的气质。因为在现代社会当中,每个人都要面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Common Knowledge”的敲打和拷问。这种Common Knowledge,是指“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他知道你知道我知道”,在互联网形成这种共识。这种共识代表技术背后民粹的民意。但是,艺术家自反式的思考气质跟这种非常对立。作为艺术家来说,未来的艺术创作怎么迎接这种Common Knowledge的挑战,在我看来是非常大和严峻的。

Q

请问刘昕,您有工科的背景,深造的时候又学了艺术。您觉得一个艺术家在多大程度上期许公众跟您有共鸣?或者不在意这个事情?您期望被公众理解到什么程度?

刘昕  我觉得一开始的时候我甚至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要创作什么,所以没有想过关注这个事情。反而这两年疫情爆发之后,2019年之后,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我们每个人都被要求居家隔离,这个过程中我反而特别希望和别人产生连接。这种连接可能不仅仅是你看我的展览,你懂我的艺术这种连接。所以我去做了更多类似于工作坊的工作,去了学校,甚至和餐厅合作,比如我有一系列的作品是关于去了宇宙的土豆。我更想分享的是,一个艺术家在反思、质问,勇于跳出复杂系统,做出自己判断的这样一种思维模式,这是我最希望与观众产生联系的部分。他(她)可能不喜欢我的作品,或者没有兴趣,但我希望他(她)对于我愿意去看到一个问题、产生好奇、不断地提问并且认为任何东西我都可以尝试的这种态度,是有所共鸣的。我可能对这些东西比较在意。

14

▲ 2020-2021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提名展登陆第九届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Q

关于未来艺术,蒲英玮老师提到在梳理未来话语权的问题。您认为这一代年轻人有没有期许,希望拥有话语权?同时,话语权是不是不太有艺术性?

蒲英玮  这个要看,其实您所说的“艺术性”也是一个话语权构建出来的东西。比如说印象派在最初的时候被认为是没有艺术性的,或者说毕加索的东西在纳粹时代被认为是堕落的。所以说,我认为任何东西的背后都有一个权力的构建,这个权力其实是一个中性的东西,并不是仅仅是政治,而是我们生成文明的一种方式。我觉得构建这个话语权当然是有野心的概念,但潜在的背后诉求是我们如何向世界去讲述中国的复杂性。因为我们看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中国当代艺术,依旧带有一种简单的政治对立,意识形态的对立,但是实际上中国本身已经高度复杂,那我们如何向世界表达这个东西,是我刚才所说的构建话语权的意义。

Q

蒲英玮老师曾经参加过国际艺术评论奖,我想请问您之后的艺术创作是不是还会以文字的、艺术写作的形式呈现?因为很少有艺术家参加这类艺术评论奖,所以我对您以艺术家身份来参与这件事情很好奇。您平时什么时候写作?以及,您怎么看待写作和创作这两个事情?

蒲英玮  其实在上学时的教育结构里,写作是教学的要求,包括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当你没有国内的展览机会,却又想参与到这个生态里,起初我是通过写展览评论或者翻译去介入的,后来也就有了写作这个习惯。那次IAAC评论奖的重点在于所评论的是一个主流的绘画展,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比如说我把一个关于新中国美术的展览,用当代艺术的视角和写作方式去理解,最后很幸运地获奖了,让大家在当代艺术的环境里观看我们的新中国美术,这是有意义的事情。最后一点,因为我觉得从新中国美术到“八五”美术新潮,一直到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其实三股势力是不太相交的,但我觉得应该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

Q

“实践”与“艺术教育”对蒲英玮老师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您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蒲英玮  我们这一代在国内有经验、在国外有双重经验的人,并不是说我们去西方学到一个更高阶的东西,我们并没有那么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我觉得它像一个坐标系一样,之前有一条线,你现在去海外求学又获得另一条线。当你有更多的参照,也就更准确地知道自己在哪个位置。

Q

作为艺术家让自己的作品与公众产生联系,从旁观者角度看待自己作品更重要,还是说将艺术家所想表达的内容呈现这件事情的意义更重要一些?

刘昕  我自己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应该有足够的生命力,它可以呈现出自己甚至无法想象的一个维度和复杂性。因为《脱离》这个作品,就像我讲的,我一开始创作的时候它是我的一个思考、一个替身,甚至还有一部分是我特别中二的内心,因为我喜欢新世纪福音战士。但是后面随着片子放得越来越多,有观众或者评论人回应说从中看到很多思乡的东西,这对我来说冲击很大。我没有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从高中到大学,再到研究生,是一个不断离家的过程。这个过程跟所谓的科幻故事,人类要离开地球的故事是很相似的。包括我现在在美国生活8年之后,才更多地意识到我对自己身份认知的变化。对我来说,这个片子的这些侧面可能已经在自我生长,反过来教会我很多东西。这就是艺术家和作品之间有时候最难得,我也最珍惜的部分。所以,你说观看者有没有拿到我的主旨思想?我觉得意义不大,它肯定也是会变的。

我觉得创作作品的时候,我的创作结束了也就结束了,之后每次展览是这个作品在和观众一次又一次的相遇。

孙啟栋  我不是艺术家,我只能从我的角度来讲一下。我正好觉得可以由保时捷展览的题目来发散地讲一下这个问题。观览的英文是Spectacles,一般用“奇观”这个词形容得比较多。以前我们说古希腊的时候,认为古希腊戏剧是非常强盛、非常高级的,后来又说古罗马时期的戏剧太差了,乏善可陈。为什么说古罗马不行呢?因为古罗马的人太喜欢肉体的享受了,太喜欢奇观式的东西,导致他们戏剧的文本非常弱、非常差。其实在我看来,不能这么一概而论。古罗马有一个诗人,是写《变形记》的奥维德(Ovid)。奥维德曾经说他在诗里面说,人可以想象,人可以变成山川、河流、动物。另一个古罗马的诗人,马提亚尔(Martial),是《关于奇观》或者叫《关于观览》这本古诗的作者。他也提到在当时古罗马修建大的圆形剧场,这种剧场可以以戏剧形式从地表里升出大山或奇观给你观看,直接表演人和动物的搏斗、人被动物吃掉等等,让你直接地看到这些景观。在这些所谓奇观的背后,在表面之下,我们应该怎么融合一个真正复杂的文本和表面刺激的场面?这个问题对于当代艺术创作和未来的走向都是一种引喻。我们从学校里学到的一切都不是金科玉律,不是说指导你只有这样做就是成功的,而是在告诉你,你应该学完之后主动去改变自己,去变形,去成为流水。同时,你要找到自己真正关心的问题,这样才会持久。所以在我看来这次的许多保时捷提名青年艺术家,已经初步具有了这样的面相。

15

▲ 2020-2021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提名展登陆第九届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Q

目前很多的展览大部分都是传统艺术形式,比如油画、绘画这种题材,而所有的参赛作品都是多媒体或者各种介质的展览展品为主。在我们的评选当中,是不是对这种更偏向于当代多媒体手段的作品会更加青睐一些?传统的那些技艺是不是已经没落了? 

孙啟栋  我觉得不能这么一概而论,不能说技艺没落的问题。比如说绘画或者雕塑,尤其当你看绘画的时候,4万年前人类就在岩穴当中绘画,一直到差不多14,000年前,那时候人都在岩石上绘画,那种绘画比现在所有的画家画得还要好,这是诞生于语言之前的一种技能,可以说是skill,这种skill本身也是技术的一部分。包括现在的技术,雕塑的技术,以及我们现在操控电脑的技术或者工程的技术,所有的技术一直都是帮助人成为人的一个整体的过程。我们不能说那个技术没落了、这个技术是新的、我们要追捧哪种技术。我们仍然看的是我们年轻的艺术家们,他们怎么在不同的媒介或者技术的提示当中更多地把人类的思考往前推进,这是我们更加看重的。

绘画也是如此,不是现在说绘画没落了还是绘画死了,而是说真正的画家或者绘画的纯艺术家,他的语言探索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也需要在画面上解决所有艺术家在其他的媒介上解决同样的问题。咱们说现在的青年艺术家或者青年的画家,暂时并不能完全非常好的去把他们的思考和他们的技能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我们现在更多的是从思考出发,而不是从媒介和技巧出发。

Q

宋戈文您的作品中的方糖有什么隐喻?

宋戈文  我自己的作品是有系列过程的,我一直有一个联想,所有的魔鬼、人、上帝,好比是人、神、魔都是一种职业,就像我刚才那个作品里面说天使可能也是一种职业,可能上班的时候把光环一戴上就变成了天使,下班的时候把光环摘掉就变成了凡人。我觉得糖可能是天使的一种武器。我之前的一件作品里把糖、盐、明矾这3个东西各自只带了一种属性,糖可能是冰糖这种结晶状态的时候,我觉得是一个神的武器,盐是一个魔鬼的武器,人可能是明矾,有一点苦涩的东西在里面。当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人能分辨出来谁是谁,只有你亲手抓起来放到嘴里品尝的时候才体验出不同的感觉出来。所以我的作品是有连续性。

Q

宋戈文老师您所想象的未来的艺术是什么样的?

宋戈文  我自己觉得是综合、融合的,可能不是单方向的往前发展。我自己总是打一个比方,像传统的艺术有一种登高峰的状态,大家都往同一个领域里面走。尤其是国画,谁爬得高谁就到达一个境界。西方比较强调个人,其实像油画、雕塑,把各种形式、技法都尝遍了以后,我把它理解为占山为王的状态。你可能占了这个山头以后,别人就不往这里走了,别人会到别的地方去。当你也有把山头占尽的一天,就像你刚刚问老师,为什么大家都开始尝试新媒体的艺术创作了,而不是再做绘画这一块?因为很难再有一个突破了。所以我自己理解将来会变成占山谷的方式,A的山头有水,B的山头有木头,汇集到峡谷以后形成一个新的生态,这种生态靠知识和不同领域里的共建形成一个新的生态。

Q

孙啟栋老师您觉得传统的训练对青年艺术家还重要吗?

孙啟栋 我仍然认为造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的判断来说,我喜欢的是具有知识分子思考气质,同时造型能力很强,一定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我很想和青年艺术家分享的是,我们有的青年艺术家造型能力很强,但作品的文本性稍微弱了一点。有些艺术家的作品文本性比较强,但作品的完成度要提高,这要非常重要的结合。因为艺术行业是一个劫后余生的行业,活到最后大浪淘沙的是非常、非常少的一批人。

Q

我们看到了很多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现状,您觉得现在青年艺术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孙啟栋  有困境吗?我觉得很好啊。我觉得困境不只是物质上的,还有很多心灵上的。因为我们现在正经历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跨越,但还没有完全完成。跨越当中我们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赶不上信息增长的速度,会造成非常多的年轻人搜索引擎式的攫取知识,瞬间攫取了但是也反刍给你,会要点式的攫取,但很难形成一种真正的突破性的思考。因为他没有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处理信息。这样会造成一个问题,当你跟他聊很多细节的时候,他不知道,有这个细节吗?我不知道。包括对文学的阅读都是一、二、三、四,要点式的,提纲挈领的阅读,我觉得也是一种思维的惰性,慢慢的我们本来就是后人类,本来就在自我的迭代。但迭代的过程中,我们损失了非常多的、本来可以有的、更多的潜能,这种潜能会慢慢的消耗掉,这可能是一个困境。其他的能不能出来、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卖多少,或者展览有多少?这些随着时间都会解决。这种困境是很难解决的,随着每年有大量的艺术家涌进这个行业当中,无可非议的他们都会遭到这个压力,看每个人怎么消化这个压力了。

Q

因为现在很多品牌也都有自己的艺术线,比如这次青年艺术家评选和群展活动,您怎么看这个趋势和现状?

孙啟栋  我们当成积极的事情,因为大的企业有企业社会责任的需求,愿意帮扶艺术。我们更愿意看到的其实是这种帮扶最后,或者奖项的设立可以真正让艺术家对接更好的资源、对接顶尖的艺术圈的人脉,好处是让年轻艺术家越早开眼界越好。而不是总说年轻人先做手头上能做的事情,等他们到一定级别以后再做更好的事情。比如说刘昕,她在2、30岁把智齿发射到太空再回收的过程,这个作品和50岁做是完全不一样的,越早做越好,他们艺术家需要越早的开眼界,对接更好的资源。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希望我们的企业品牌或者艺术相关类的奖项可以向他们倾斜,这需要有很多后续的工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