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21年是一个雨水丰沛的年份,而过量的雨水则会扰乱生活计划与公共秩序。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人们通过水的状态去了解物质的三态,甚至法国诗人保尔·克洛代尔(Paul Claudel)所言:“内心所渴望的一切都可以归结到水的形态”。而水的通常形态是液态,这也成为了2021年上海当代艺术讨论的一个主要话题。

1

▲ 展览“液态”现场 图片来源:临港当代美术馆

4月,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从客观性的角度讨论水作为生命的源泉如何超越地域,将个体在上海这座城市相连。而在10月在临港当代美术馆开幕的展览“液态”,则是呈现一个液态的环境与时代,将这座城市的水域记忆延伸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带有一种立场和判断,侧重与展现一种弥漫性的存在——正在影响和塑造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灵。

液态,一个时代的特征

“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这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写下的一个被反复引用的句子,也是讨论“现代性”问题常用的一个例子。但是实际上,等级和固定的东西并没有灰飞烟灭,只是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是否坚固的事物进行了某种液化?之后形塑或被形塑为一种新的坚固的事物?液态所形成的漩涡可以让固态崩解,而“固-液”转化中的那种熔融的状态,未尝不是这种结构性矛盾的再现。

2

▲ 展览“液态”开幕式嘉宾合影  图片来源:临港当代美术馆

3

▲ 策展人傅军在开幕式发言 图片来源:临港当代美术馆

本次展览策展人傅军借“液态”来隐喻当今人类的一种境况,也是对临港新片区这样一个新兴的、正在形塑过程中的海滨城市的形象比喻,她说:“液态最大的特征就是流动性、可变性和非固定化。液态这种惊人的流动能力,能绕过或溶解障碍,也可渗透静止的事物。眼下,流动性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流动本身具有鲜活的特质,蕴含着无限的能量。但同时它也带给人不确定性和无常性的感受。所以,如果我们用液态所具有的特质来理解当下的社会现实,那么,其实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液态’的世界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人类面临着永恒的未定状态——‘变化’。在连续变化的‘流动性’状况下,一切都有可能发生,这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状况,这种转变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社会变迁和精神动荡。”

4

▲ 展览研讨会现场 图片来源:临港当代美术馆

液态的能量来源,则是社会变迁。20世纪到21世纪上半叶中的生产力、战争、气候、疫情等因素,引发的文化观念与社会关系变迁已经愈发明显。因此,波兰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曾说:“我不认为人类历史上有过任何一个时期,我们对于应该做什么确定无疑,没有任何惊奇,没有任何意外的发展。新奇的不是不确定性,而是我们意识到,不确定性不走了。我想,我们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任务,如何发展出一种艺术,与不确定性永久共存。”齐格蒙·鲍曼认为现代社会存在一个液态阶段,用流动的现代性拆解规则、瓦解管制、倡导独立,使得不确定陡然增加。

进入展览,一种显性的液态

展览“液态——2021上海当代艺术展”邀请了20位国内外知名且活跃的当代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数字媒体等多种艺术手段,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方法、思维以及形象,对“液态”这个主题进行多元化、立体性的阐释。

5

▲ 《潮汐》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临港当代美术馆

展览入口处第一眼看到的作品,是徐跋骋的《潮汐》。他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但是他的艺术实践并没有限定在架上绘画的领域。他用影像的方式将潮起潮落的海水搬进了美术馆,指向了展览所在的特定地理位置并且呈现出一种虚拟的流动性。而进入展览的第一个空间,右手处放置着一个冰箱,在寒冷的玻璃板上放置着一些粗糙压制的银灰色外国硬币,这是沈烈毅的作品《舍》。当你拿起这些硬币之后,不到1分钟的时间,这些硬币就会在手掌心中变成融为液态金属。而结合题目或许可以揣测艺术家的意图,人们将一些事物攥得越紧,反而不能得到它。

6

▲ 沈烈毅的作品《舍》,材质为低温金属  图片来源:临港当代美术馆

展览中比较醒目的是刘建华的作品《会呼吸的风景》,一个黑色的、重达数百斤的玻璃画框,“装裱”了一个质朴水泥板。而仔细观看水泥板表面有一层若有若无的氤氲感,就像是将雨后的水痕定格在画面中。而艺术家所关注的那种突破水痕张力产生的呼吸感,则带有一种超越工业化风景的诗意。沈烈毅的另一件作品《行月》,使用了亚克力材料制作出了水面泛起层层涟漪的感觉。艺术家非常擅长使用固态材料模拟液态产生的细腻变化,其图式营造出一种传统哲学与审美的尺度。

7

▲ 行月,亚克力,260×60cm,沈烈毅2016 图片来源:临港当代美术馆

在《行月》的背面,是石至莹的《海浪》系列作品。艺术家在白色的油画布上使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的笔法与留白的意境,描绘出海浪单纯但却浑厚的自然力量感。而展览的最后一个空间中是薛超最新创作的数码艺术作品《液态》,展现出自然中人与液态难解难分的羁绊。上述作品是展览中能够在视觉上快速与主题相对应的作品,从空间的安排上也可以看到一种由浅入深的展示思路。

8

▲ 海浪3,布面油画130×200cm,石至莹,2021 图片来源:临港当代美术馆

开启思考,一种隐性的液态

而展览中更多的篇幅,则是在探讨社会中其他领域的相关“液态”问题。这些作品大多不能直观地从视觉上建立与主题的关系,但是这恰恰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面向,即调动人的其他感官去感受不能言说的事物。

9

▲ 灵感花园(局部),纸本水墨,50×70cm×25,2016-2021图片来源:临港当代美术馆

10

▲ 《信仰的边界》(局部)图片来源:临港当代美术馆

朱玺此次的参展作品《灵感花园》与《信仰的边界》,都包含着一种简单的互动性;前者呈现出一种无限延伸的状态,而后者则是处理解构与重构的问题;方凯的人物系列与江堤路夜景系列都使用了松快的画法,去表现一种连续性的感受。而在空间中,与方凯作品相邻的,则是徐增英的套色木刻《秀》。木刻所形成的致密、均匀的线条,则是与油画截然相反、但是切合主题的一种趣味。

11

▲ 秀,套色木刻60×45cm,徐增英,2012图片来源:临港当代美术馆

史怡然的架上绘画创作,往往会围绕一个具体的地方进行叙事铺陈;展览中以《海市蜃楼加油站》为代表的一批作品,展现了一个已经形成但是被艺术家重塑、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城市空间。夏存的架上绘画《吊灯》等2件作品,使用了大量的松节油而稀释了物体本身的体量感,这种对于物的描绘体现了他对于“存在”的思考。

12

▲ 展览中夏存的作品 图片来源:临港当代美术馆

而在另一个展厅中,赵舒燕的一件架上绘画《呼吸者肖像》,描绘了被白布遮住的两个人,因此生命的“呼吸”即使一种连续性的变化,能否呼吸顺畅则是不确定的。林清的架上绘画作品则带有一种莱比锡画派的叙事性荒诞,他更专注于对于机器的改造与组合;他的作品《操作台》系列绘画将时态定为“过去完成进行时”,呈现出一种历史化的液态表征。

13

▲ 赵舒燕 《呼吸者肖像》图片来源:临港当代美术馆

面对历史的还有漆澜,他的架上绘画《徐渭的初夏》的绘画作品中包含着对于历史与当下的思考,将“液态”引申为一种文化和文明的传承与流转。曾臻的抽象绘画《磐芒》,也可以归到这一角度进行理解。

14

▲ 徐渭的初夏,纸本综合材料,200×128cm,漆澜,2021 图片来源:临港当代美术馆

展览中的雕塑和装置作品同样引人注目。冯且《物流11#---嵌入Ⅱ》带有一种赛博空间的意味,对于无常的未来进行了一种意向化的展现。而林森将自己的形象缩小后放在游泳圈上,或是躺平在悬置的木板上,用饶有意味地、瞬间的静止来凸显流动的无常。

15

▲ 林森《一半》局部 图片来源:临港当代美术馆

在展览中,作品与作品之间时不时地就会出现一段黑体的文字,仔细看这些文字都是由灰尘贴合在墙壁上的。这是庞海龙的观念作品《我们的未来会好吗?》,上面的语句都是他通过微信朋友圈收集而来,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与这些文字的作者进行交流。这种充满的隐喻性的创作方式,对“液态”进行了独特的阐释。

16

▲ 我们的未来会好吗?,微信朋友圈、灰尘、二维码、墙面等,尺寸可变,庞海龙,2021 图片来源:临港当代美术馆

瑞士艺术家 Nici Jost 的系列作品是围绕粉色研究而展开的,在此次展览的分展馆——滴水·湖光公益文化空间展出。策展人傅军表示:“我们对于粉色的理解,其实都来自文化的影响。如果忽略社会、文化规范、模式和期望,每个人都会被这种颜色所吸引。所以没有哪种观念是永远不变的,也没有哪种成见是不可消解的。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观念也是一种液态,它不是固定不变的。”

17

▲ 瑞士艺术家 Nici Jost 作品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临港当代美术馆

结语

上海临港新片区濒临东海,海水的潮起潮落,就像不断变化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而这里又有着作为特殊经济功能区所拥有的政策优势,这对于艺术创作的环境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临港作为一个正在形成中的城市,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而当代艺术发生的诸多转变,则是出于一种文化的诉求。此次展览主题“液态”所凸显的一种不确定性,会在多种合力的作用之下,把社会推向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

展览信息

18

液态—— 2021上海当代艺术展

策展人:傅军

助理策展人:张雯

参展艺术家:方凯、冯且、石至莹、史怡然、刘建华、朱玺、杨牧石、沈烈毅、林清、林森、庞海龙、赵舒燕、夏存、秦修平、徐跋骋、徐增英、曾臻、漆澜、薛超、Nici Jost(瑞士)

展期:2021.10.16 - 12.19

开幕式 :2021.10.16 15:00

地址:浦东新区水芸路418号2楼临港当代美术馆(主展馆),浦东新区环湖西一路和海港大道交叉口滴水·湖光公益文化空间(分展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