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陈漫与宋易格“之间”,你与你之外的状态

2021年7月10日,艺术家陈漫和宋易格的双人展“之间”于松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陈漫和宋易格两位艺术家之间首次合作与对话、也是近年来集中的一次作品呈现。本次展览试图通过两位艺术家对摄影与油画的独特见解,探寻中国传统与现代艺术之间、爱与工作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陈漫和宋易格都出生于1980年,一个在哈尔滨,一个在北京。虽然生长环境不同,但出于对艺术共同的爱好与执着,一个考上了鲁迅美术学院,一个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

炎炎夏日,伴随着松香与蝉鸣,在两人于松美术馆举办的双个展的开幕式上,绘画出身的时尚摄影师的陈漫侃侃而谈,被称为“非常纯粹”的艺术家宋易格则常常沉默不语。他们之间站着的是松美术馆负责人王端。而就在他们面前不远处,便是此次的展览空间。

1

▲ 摄影师、视觉艺术家陈漫

2

▲ 中国当代艺术家宋易格

3

▲ 嘉宾合影从左至右:摄影师、视觉艺术家陈漫,松美术馆负责人王端,中国当代艺术家宋易格

陈漫的艺术致力于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艺术创作向来不拘一格,涉猎广泛,被称为的“现代数码媒体技术与传统摄影媒体及绘画结合的第一人”。宋易格的作品有种冷静⼜深邃的⽓氛,他早早洞悉了⼈世的真相,并在油画布上将真相化作图像和隐喻。

松美术负责人王端在开幕式上表示:“‘之间’是两位艺术家于不同时空的对话,他们的作品是东方禅意与西方哲思的相遇,陈漫将现代元素与古风古韵完美结合,系列作品重现国风中的意境美感,是别样的中式文化情怀;而宋易格的作品追溯西方哲学、艺术史,具有高度的个人化色彩,是一场抽象的哲学辩论。‘之间’亦是作为松美术馆支持中国青年艺术家重要项目之一,「松」后续会继续关注青年艺术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4

▲ 华谊艺术公司副总裁、松美术馆负责人王端

我们或许很难说这三位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创作和工作方向,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三角形。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源于某种关系和架构,才使得艺术在历史上得以不断发展进步,而不至于被时代甩开。

6

▲ 陈漫,《平衡》,艺术微喷,100cm x 78.17cm,2021年,松美术馆展厅

6

▲ 宋易格作品,松美术馆展厅

在鲜艳和晦暗“之间”,在内心和外在“之间”,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在现实和梦境“之间”,在摄影和绘画“之间”

这次展览也是我与宋老师第一次联合办展,我们在不同时空里面的创作有了“之间”的对话关系和性质。传统油画和当代时尚摄影、纯艺术摄影之间存在不同时空的碰撞与巧合,以及这次展览的设计、布置都有一个微妙的关系。

——陈漫

7

8

9

10

▲ 展览现场

迈入展厅,以冰为起始,是为《之间》。三个冰块分别被置于三种不同的二分色背景中,既让人在乍一进入便感受到清凉之意,更是同名开启了本次展览的序幕。这是陈漫首次亮相的纯艺术冰系列创作。冰,本是无色透明的固体,由液体固化形成的产物,经过冷冻环境凝结而成,受到高温就会液化溶解。换言之,它是一个时刻处于变化的状态。表面的坚实只是某几个瞬间的面貌,即它永远地处于两种状态之间。

11

▲ 陈漫,《金生水》,冰、金属、以及亚克力底座,尺寸可变,2021年,松美术馆展厅

恰如人,恰如艺术。

不同于一般双个展,两人作品在松美术馆整体的空间中并不泾渭分明。虽然在展览设置上大概是以一人一展厅交错的形式进行呈现,但东方禅意与西方哲思却在媒介与色彩的交互中,展现得无比自然、和谐。

12

▲ 陈漫,《之间》系列,UV打印,100cm x 70cm,2021年,松美术馆展厅

陈漫的作品往往色彩鲜艳,充满动感与张力。她将现代元素与古风古韵完美结合,部分作品重现国风中的意境美感,是别样的中式文化情怀。这位艺术家的摄影则常常把现实的人事物,塑造得仿佛超脱真实、超脱理性。摄影主观的记录性、真实性也在她手上被颠覆。情感被无限加注和放大进作品里,而意识加工后的现实,也完完全全被她自己所控制。无疑的是,她一直拥有自己的美学法则,肆意却不凌乱,直白却又缠绵。也许只有遵从主观感觉,才能将人类本真的情感余温留存于工业加工过的媒介。而她的作品中,眼花缭乱中又总是含着一丝悠然自得,一丝游刃有余,一丝气定神闲。所有夸张的表达,都被安抚、操控,且给予了合理性。

13

▲ 展览现场

透过时间的褶皱,获得冷清的诗意。“画油画是一个慢工细活,我的作品比较具像,且绘画时间漫长,希望能在这个夏天给到来的观众一丝安静。”宋易格的作品则总是深沉内敛,艺术家往往默默地将一个事物置于眼前,让其自身深处的特性自我生发。宋易格的绘画充满着一种魔力,让人的感官在现实和梦境中反复抽离跨越,从而产生一种扭曲的压抑和快感。在其作品中,虚和实不再是对立的。仿佛在真实中,虚假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虚假包裹着的真实,才最让人有安全感。比人还大的鱼,用气球挡住脸的人,仿佛一场刻意捏造的现实,不仅让观者开始思考真实的意义,也许在其超现实主义的减法下,更强调了无意识的重要性。

14

▲ 展览现场

在每一次获取新想法时,宋易格通常会迅速画一张草图,但并非马上将其誊至画布上,只有当他自信可以掌控自己的创作冲动时才会这样做;艺术家常常选择在能量积蓄到最高点时开始绘画,如此的创作过程才会如行云流水般畅快,而起到先决作用的则是其动笔前对主题的长久反思与充分把握。

15

▲  宋易格作品,松美术馆展厅

可以说,陈漫和宋易格的作品在截然不同的艺术领域以及平行时空中,默契十足地选择了相似的内容进行创作,不谋而合,产生了相通的联系和共同的敏感度:被记录者的背影、朦胧怪诞的场景、似是而非的情感,都似乎冥冥中将他们如丝线般串联在一起,发出共鸣……两位艺术家在彼此间,相互推拉、抵抗,却又包容、共生。

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看来,理解中国艺术的几个关键词,便是“美”、“意境”、“动源”,还有“之间”。通过对于“中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艺术可以沟通形象与思想,亦可以沟通文学与绘画。

16

▲ 陈漫,《纯真博物馆》,墙纸喷绘,448cm x 685cm,2018年,松美术馆展厅

可以说,在中国的美学传统与追求中,常常追求的是与不是之间——在诗歌里追求情景之间,戏剧里追求虚实之间,音乐里追求有无之间......中国人对于“之间”往往情有独钟,而不喜欢绝对的东西——恰如本次展览的作品同样都处于真实与虚幻之间:比人还大的鱼,用气球挡住脸的人,仿佛一场刻意捏造的现实;而即便是最忠实的摄影,也难以逃避真假现实的问询。

17

▲ 展览现场

18

▲ 陈漫,《涩》,艺术微喷,80cm x 53.4cm,2020年

在视觉的冲击之外,关于明星的肖像无疑是纯粹艺术之外所盛开的另一朵花。快门按下、最终呈现,这无疑是一个凝结的艺术时刻,是创作者、被创作者与观者彼此相依,与“艺术”最为接近的时刻,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艺术时刻。就如波德莱尔所说,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从一者到另一者的过程才被称为过渡,而过渡也意味着其正处于两者之间。因而,如果说两者组成了我们所言说的“艺术”,那么在这两个“一半”之间,则生发着每个人的艺术时刻,隐藏着人与人、人与人世界的紧密、陌生却又无比自然的关系。

19

▲ 宋易格,《童》,布面油画,50cm x 50cm,2017年

从过渡中抽出永恒,在“之间”里抵达彼岸。

在马丁·布伯那里,人与世界有两种关系,一种是“我和它”的关系,另一种是“我和你”的关系。前一种是经验、利用得关系,而后者是双方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互相视对方为目的,具有直接性、当下性和互相性。前者是独白,后者是真正的人性对话,是心灵的相印和相遇。

繁花之下,人与人间的对话曾被分为三种:真正的对话、技术性的对话、装扮成对话的独白。在开展前夕,我们曾试图用几个问题去在“之间”中寻求某种不同寻常的意义。但在展览之后,或许我们更希望通过真实的对话,来让我们彼此之间可以近一些,再近一些。

20

Q&A

对话凤凰艺术

在您看来,中国的“80后”是否一直以来面临着一种共同的境遇?如果有,您是如何描述它?如果没有,您会如何理解自己一直以来成长所伴随的时代特征与机遇?

陈漫:对。八零后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代。前面经历了没有新媒体的时代,然后到现在新媒体、多媒体化。然后就是基本上挺跨界的这种的经历了,经历的不同,从最早的这种小时候只骑自行车没有电池,然后一直到现在每个人都拿着手机。

宋易格: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痕迹,80后也一样。“境遇”这个词分量比较重,我不能说80后一批人是否有共通的“境遇”,尤其是文化和艺术。但我觉得,至少获取信息、旅行的便利,让我们放眼世界,看到更多的东西。几十年前恐怕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的。

21

▲ 宋易格,《哥德巴赫猜想》,布面油画,150cm x 180cm,2020年

本次展览中并置了人像在摄影与绘画这两种媒介上的呈现,在您看来不同的媒介呈现下区别是什么?在区别之外,对于人像的捕捉、描绘和呈现,又是否存在某种超越媒介差异性的本源标准或特质? 陈漫:因为以前我也是做画画出身。就是画画是从零到一,摄影师是从一到二。我老说那个画画儿就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做摄影,就是你摄影师要作为一个白纸去影像别人的影像。

宋易格:区别,材质本质的不同,表现力还是很不同的。摄影在表达”时间“这个维度上,具有其他任何媒材不具备的某种微妙质感。而绘画由创作者的身体状态,手中直接传递出的细腻肌理、反复描绘出的情感,也不是其他媒材具有的。还有很多区别,这个话题太大了。

如果说超越媒介差异有某种本源标准,那么是由于”肖像“这种题材本身决定的。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具有”纪实性“。现在这两种媒介的纪实属性都有了全新的意义——纪实成为一种潜能,一种表达肖像中人物灵魂和表现背后故事的途径。肖像依旧有某种纪实的天职与核心,但早已不是关乎于画或拍摄得写实与否。比如培根的肖像,如此扭曲,震撼得人呼吸都感觉困难,但却如此”纪实“。那些肖像中一眼就能看见培根,以及他的灵魂。 

22

▲ 宋易格,《龙与少年》,布面油画,165cm x 225cm,2019年

疫情以来,全人类都需要重新思索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对此您是如何看的?艺术又对改善这种关系究竟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 陈漫:艺术就是引发人思考,去再次思考,换一个角度思考,换换一张艺术作品。人有时候就是情绪代替了思考。

宋易格:整个艺术界简直就是人类的大型考古现场。除了美学意义,艺术一大部分重要作用就是见证与反思,用特有的创造力语言展示我们所处的这个充满创伤的世界的横断面。人与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永续的话题之一。

我们看到在这次展览中有《繁花》《之间》等系列的全新创作,以及对影像、时间装置限时作品的呈现,您是如何平衡自己在人像摄影和在其之外的这部分创作的关系的?它们在您的日常创作中占据的比例是怎么样的?

陈漫:其实创作的比例看阶段性。因为这次疫情过后,我也想做一些纯艺术创作。尤其 “之间”的这个冰的系列,就是我对关系的一种思考。这种这个水的这种转化体现了这个人跟人、人跟事物,还有这个时间之间的这种各种各样之间的这种关系。在这种冰的消融当中,在这种液体的转换当中进行。

23

▲ 陈漫,《出》,艺术微喷,80cm x 62.6cm,2021年

在谢子龙美术馆的对谈中,您提到了“留白”,以及从此延展开的那种偏抽象的方式与感情。在进行创作时,您是如何处理所谓的“具象”、“抽象”和“言外之物”?

陈漫:其实这次“之间”的作品的话就讲的是一个很抽象的一个概念。他基本就是讲一个观众,通过这个作品还有这个装置去体现,这种去观察一个冰的,这样的一个消融的一个过程。于是他就变成了一个像我一样的一个观察者,这次展览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作品,就是这个“之间”的装置。这个装置就是一块儿巨大的冰,然后去锁动一块儿金砖,这个金砖上面儿刻着文字,是这个金砖熔点的数字,这个科学数据的数字。但是呢,这个金砖的熔点的数字又被封锁的这个冰砖里,所以就也是讲这种之间的这种微妙的关系。

24

▲ 陈漫,《第一天》,摄影作品,52.7cmx35cm,2020年

您的作品中有《之间》,这次展览主题也是“之间”,您是如何理解“之间”这两个字的?我们是否永远都处在“之间的状态下”?

陈漫: “之间”的状态,其实在我理解是一种永恒的最好的状态。就是在没有达到一个确定的这种关系之前的这种空白期。我是比较迷恋这种状态,比较模糊的状态。但是它是一种空闲期,就是一种达到完美之前的,达到确定之前的一种空闲期。

在如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拍照与自拍。这个自拍的时代对于我们对摄影和肖像的认知,在您看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陈漫:我觉得拍照慢慢的就会像以前的那个传统艺术品一样,就是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一样,慢慢的变成一种仪式化的东西。它也有存在它的意义吧,我也拿手机拍东西。

25

▲  陈漫,《之间·叁》,UV打印,100cm x 70cm,2020年

我们看到在这次展览中所呈现的作品描绘的大多是非常具体的对象,但又散逸出非常强的韵味。您是如何处理所谓的“具象”、“抽象”以及“言外之物”的关系的?

宋易格:形象、物件都是载体,我希望创造与人人相关的普通事物,但又永远好似它们是虚构的,可以激发人去看到背后与自己相通的情绪。无论是气球、香蕉,床、面包……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亲密、空虚、逃避等等。

漂亮具象的最终目的,可能既不轻松,也不好玩。

26

▲ 宋易格,《奥林匹亚》,布⾯油画,154cm x 138cm,2014年

这次的展览主题是“之间”,您是如何理解“之间”这两个字的?我们是否永远都处在“之间的状态下”? 宋易格:对于这次展览来说,是两个创作者之间的一次对话。

对我个人来说,”之间“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相对的“。有左才有右;有退才有进,有为难才有从容……可能就是你说的我们永远处于”之间状态“吧。

27

28

▲ 展览现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