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资讯

大人物 2021-02-04 07:30

原标题:北美馆 2021 展览 10 大亮点!塩田千春百件作品、艺术大师卢明德回顾展

艺术迷看过来!台北市立美术馆(北美馆)2021年展览重点计划公开,除了自去年11月登场的「2020台北双年展」持续展至3月中外,2021年则将有八档艺术家个展、两届台北美术奖首奖个展,以及策展征件计划,当然,2021北美馆最引人注目的档期莫属日本艺术家塩田千春个展《撼动的灵魂》,届时将带来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红、黑盘丝洞装置艺术!

11

▲塩田千春,《不确定的旅程》,2016 / 2019,金属框、红毛线,尺寸依空间而定。由Blain | Southern,伦敦 / 柏林 / 纽约提供

台湾艺术家陈建荣、傅雅雯、廖祈羽、郑先喻,以及江凯群、吴灿政、何孟娟、罗智信将先后于三楼展间各擅胜场。由新锐策展人李雨洁提出之策展计划「感性机器:后资本时代的自我疗愈」,将展览想象成一种疗愈机器的总体,集结八件行为和数位科技的创作,从后现代主义的行为作品,到当代人类学式对环境的探究,藉由不同的取径探索身体与环境共振的感知模式,导引观众从自我沉淀或释放焦虑的身体感受,进入一种较为知性的思考状态。

「跨领域」、「多媒材」为2021年大型艺术家个展之关键字,包括备受瞩目的「塩田千春个展」,以及「卢明德个展」、「高重黎个展」。这一系列个展呈显艺术家不拘于媒材或形式、流动变幻的艺术语汇,凝鍊其各自千回百转、扎实丰厚的创作历程。旅居德国柏林的日本艺术家塩田千春,其作品以具现无形的回忆、焦虑、幻梦、寂静而著称。从自身生命经验出发,她探问普世问题如身分认同、界线、与存在等,触动观者深层的情感,使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皆为之着迷。

「大迁徙:卢明德个展」回顾艺术家50余年来的创作生涯,以「大迁徙」故事性文本贯穿8个展间,用剧场形式进行空间转译,赋予历年作品新的观视脉络。而透过各式创作媒体如平面绘画、录像装置、雕塑、空间装置、现成物、身体表演等之交错演示,赋予「媒体是一切」的自由向度与时代意涵。「高重黎个展:艺术作品复制时代之后的机器」将梳理艺术家40余年来各创作阶段之作品系列,从早期摄影、实验短片以至各式影像装置等,横跨多重艺术范式,处理历史与个人记忆、时间、图像和媒体之间的关系,既瓦解传统叙事,更开拓影像艺术的新视野与格局。

台北市立美术馆2021重点展览

艺术家系列个展:陈建荣、傅雅雯、郑先喻、廖祈羽

2021.03.27-07.04 三楼3A、3B展览室

陈建荣个展「Finders Keepers」延续艺术家近年来创作,藉由理性与感性层叠交缠的样貌展现人处于都会空间与机械文明下的状态,并运用视觉动能与意义流动,呈现时空和感受的游移性。傅雅雯个展「变形中」跨领域结合各种技术,探讨身体力量对物体运动产生的影响,将隐形张力转化为视听影像,以此呼应现处的生活形态。廖祈羽个展则以擅长录像叙事手法交叠真实与虚构,并透过关于生与死、爱与相伴的故事,触及在世与来生的种种辩证。郑先喻个展「injector after_null」延续2017年个展「injector before_null」当中的作品《sandbox》理念,运用手机讯号的拦截与传送方式,导引观众探究人类视界对于事物存在的定义。

台北美术奖2017年首奖 王煜松个展

2021.04.10-06.27 地下楼E、F展览室

王煜松的创作经常融入身体感知,空间场域等元素,近期的作品经由对过去、现在、未来事件的想象、拼凑与再阅读,从自身生活环境和生命经验扩及更广的社会意识、群体关系,试图探寻虚构及真实之间的暧昧地带,以物件、影像或空间将观者带入故事性的场域,使其自行阅读及想象。本次个展则试图藉由关于考掘、时间、梦境、空间、此刻状态、宇宙的想象等,展开针对美术馆周边圆山遗址的考察研究,甚而扩及台北城历史脉络的探索与串联发想。王煜松预计以空间、材质、声音等元素,融合考古地志符码,建构不同于过往创作脉络的全新现地制作。

大迁徙:卢明德个展

2021.04.17-07.18 二楼2A、2B展览室

本展邀请庄普、许远达、蒋伯欣、郑乃铭筹组成顾问团队协助展呈及研究,回顾艺术家50余年来的创作生涯。卢明德早期创作从「纯綷绘画性语言的追寻」开始,直到1981年前往日本筑波大学艺术研究所研习综合造型,接触到当代艺术表现的多样化形式与跨媒材的可能性,发展出「复合媒体艺术论」之创作理论架构。

12

▲卢明德,《媒体是一切》,2001,霓虹灯、变压器,75 × 630公分。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

从1980年代至今,卢明德的创作一直紧扣着当代的社会议题与跨领域之间的合作交流,甚至是跨物种、跨时空的实验,并以平面绘画、录像装置、立体雕塑、空间装置、现成物件、身体表演、剧场形式,甚至结合生态学家、地质学家、科学家等各种协同创作方式,交错进行跨领域的对话。本展以「大迁徙」故事性文本贯穿8个展间,试图以剧场形式进行空间规划,为历年来之作品赋予新的观视脉络,并展呈各式创作媒体的演化与递嬗,赋予「媒体是一切」的自由向度与时代意涵。

13

▲卢明德,《打狗系列7》,2001,复合媒材,123 × 245 公分。艺术家提供。

塩田千春个展:撼动的灵魂

2021.05.01-08.22 一楼1A、1B展览室

本展为国际知名艺术家塩田千春生涯至今最大型且完整的展览,供观众细细体验艺术家20多年来的作品,包含数件大型装置,另有雕塑作品、表演作品之影像纪录、摄影、手稿等。塩田千春的作品以具现无形的回忆、焦虑、幻梦、寂静而闻名,她最为人所知的系列是由红色与黑色细线缠绕整个空间、张力十足的装置作品。从自身经验出发,她的作品藉由探问普世问题如身分认同、界线、与存在等,使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皆为之着迷。

14

▲塩田千春,《静默中》,2002 / 2019,烧焦钢琴、烧焦椅、Alcantara黑线,尺寸依空间而定。由Kenji Taki 画廊,名古屋 / 东京提供

此展览可说是她长期艺术生涯所探索命题「现于未显中」(presence in absence)之缩影,观者将于其中对存有和生命旅程的意义,以及灵魂的内在运作方式找到自己的解答。

2020策展征件计划:「感性机器:后资本时代的自我疗愈」

2021.07.24-10.17 地下楼E、F展览室

在后资本时代,各个领域都面临过度制造,信息爆炸使得时间破碎,人们悬置主体的感受,失去自我与外界连结,甚至在危机来临以前,就因为各种奇观而焦虑。本计划由新锐策展人李雨洁提出,将展览想象成一种疗愈机器的总体,集结八件行为和数位科技的创作,从后现代主义的行为作品,到当代人类学式对环境的探究,试图以不同取径探索身体与环境共振的感知模式,干预资本主义式的紧绷规范,导引观众从自我沉淀或释放焦虑的身体感受,进入一种较为知性、客观平静的思考状态。本计划预计展出艺术家朱浩培+李长民、陈呈毓、陈慧峤、Rebecca Horn、John Akomfrah、Cam Xanh、Olafur Eliasson等作品。

艺术家系列个展:吴灿政、江凯群、何孟娟、罗智信

2021.07.31-11.07 三楼3A、3B展览室

江凯群「碎化的史观」试图论证异国经验的冲激,对于艺术家处理个体与对象之间互为主体关系的影响;从文化变迁到历史文物的考证,江凯群连结各据点的历史勃兴,藉此让观众省视地理居所与自身根源。吴灿政「十年-台湾声音地图计划」纪录日常生活的声音环境,透过声音的组合与变化过程,层叠出地方的听觉文化性格,此次将呈现艺术家十年来关注声景的积累与其他领域的互动尝试。何孟娟「空间迷向」以照片记录、采访影片与史料搜集,尝试谈述位于纽约的魏斯贝丝艺术家公寓中,百余位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之独特的生命故事,以及他们如何跳脱框架,对于纽约艺术样貌带来影响。罗智信「象是一个夜店的小便斗」为一件大型的限地空间装置,以此鲜明、具身体感的空间体验为背景,关注人或物在交会、交换之时,意义与感知的传递与转换。

典藏专题展:战/艺未济

2021.08.14-11.14 二楼2A、2B展览室

本展由策展人陈丽莹(Kathleen Elizabeth Ditzig Li Ying)与许芳慈客座策展,展题之「未济」出⾃于《易经》中的第六⼗四卦,指所谋求之事尚未成功,然亦带有事物循环不息的意义。「战/艺未济」从台北市⽴美术馆典藏中循索台湾现代艺术史轨迹,将馆舍的地缘历史、设计哲思、台湾现代艺术运动与冷战时期现代主义的时代性交会作为展览的研究关注。

15

▲普拉贾克塔.波特尼斯,《静物》,2009, 数位输出于长纤维棉浆纸,137× 87公分。图像由艺术家提供。

藉由展览理解台湾战后第⼀辈现代艺术运动的先锋艺术家,在独特的冷战情势下,透过艺术实践拓延展开的⾃我实现历程,乃⾄在创作中将⾃⾝与⼤历史对话转化为物质形貌的实践性哲学。展览由以下三个⾯向展开讨论——「寓于宇宙」、「浮游群落」以及「现代主义之屋」,为亚洲艺术史鲜为⼈知的团块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阐明台湾艺术史和台湾中华现代性的宇宙政治意义,并重新爬梳冷战期间,⽂化和艺术之于科技哲学的历史思辨。

16

▲谢里法,《1938》,1970,锌版版画,40×50 公分。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

台北美术奖2018年首奖 王连晟个展:混沌理论

2021.11.06-2022.02.13 地下楼E、F展览室

在现今全球化的时代,因为讯息流通的快速,一切都问题都会变成全球化的问题。混沌理论指一切事物的原始状态,从看似毫无关联、无迹可循,最终仍有机地形成某种秩序与规律。该理论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必须用整体、连续的网络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正是全球化与地域化所形成的系统。王连晟以混沌理论为基础与机遇性的问题连结出更大的框架,思考混乱、随机、有机的系统会形塑成怎样的未来?本展览艺术家将推出数件全新创作,关注全球化时代的困境:包含疾病、虚拟和现实、人工智能对于资本主义的松动、机器中介社会的状态、人类与机器权力关系等,试图提出这些问题意识的讨论与延伸。

高重黎个展:艺术作品复制时代之后的机器

2021.10.09-2022.01.16 一楼1A展览室

高重黎在早期80年代的摄影融合纪实与写真风格,同时间也开始实验一系列八厘米实验短片的制作。这些风格特异,富有批判性的短片连续五届获得七项金穗奖,在当时极受瞩目。这些短片包括:《我就是吃这种奶粉长大的》、《家庭电影》等。1983年,其首次摄影个展就开始运用多媒材,自1999年后更产出幻灯简报电影、机械式活动影像装置、和影像纸上展览等,企图反思影像机器构成之现实及重新定义电影的系列生产。

他不断从事电影短片、动画与媒体考古,既是影像创作者,也是历史照片、影像机器相关的收集者。高重黎的作品横跨雕塑、摄影、绘画与实验电影等多重艺术范式,作品主题涉及历史与个人记忆、时间、图像和媒体之间的关系,既反对传统叙事,更体现影像艺术的新视野与格局。本展将梳理艺术家40余年来各创作阶段之作品系列,部分作品将用新技术重现,并将带来全新制作。

17

▲高重黎,《ASA的n次方》,1983,复合媒材。© 高重黎摄影

台湾原民当代艺术策画展

2021.12.11-2022.03.20 二楼2A、2B展览室

「原乡」是身体空间经验,亦是基于文化认同的想象空间,然而原住民族长期在现代性空间治理下,必须面对空间与精神流离的文化状态。从被冠上「蕃」或「山胞」之名在群山中被迫不断迁徙,到以「原住民」之名作为自我认同的起点,这条寻找复返主体之路,延伸出现代国家体制以「发展」之名宰制族群文化、分配自然资源的各项问题,也让面对全球环境危机的人们,急切地期望能理解原住民传统文化中使用自然资源的伦理,以求人类生存之道。本展期望能透过艺术家的创作,以及与非营利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从原住民族的空间观出发,理解这条文化复返之路和台湾社会的自然观之间的冲突与对话。

(文字、图片来源大人物,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