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旅游

中国文化报 作者:未酉寅2021-01-20 14:29

原标题:坦桑尼亚文化印象

坦桑尼亚全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由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两部分组成,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是英联邦成员国之一。它北与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为邻,东临印度洋;国土面积9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总人口近6000万人,原首都是达累斯萨拉姆,现为多多玛。

下载

坦桑尼亚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早在200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在坦桑尼亚北部一带生息繁衍。奥杜瓦伊峡谷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大约1万年前,坦桑尼亚进入新石器时代。中部地区的岩壁画记录了当时人类狩猎生活的情景。公元前1000年左右,库希特人的一支从埃塞俄比亚高原南下,进入坦桑尼亚北部,在这一地区留下了农业活动的遗迹——水利灌溉工程、水井和水坝等遗址。随着同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和印度等海上贸易的发展,坦桑尼亚沿海不断出现许多商业市镇或居民点。7世纪至8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以后,许多阿拉伯和波斯湾的移民陆续来到东非沿岸。他们与当地居民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斯瓦希里文化,建立了许多穆斯林城邦国家。坦桑尼亚历史上是印度洋古代贸易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输出象牙、黄金、香料以及奴隶,输入亚洲各地的精美工艺品、各种纺织品、陶瓷器皿等。10世纪时,坦桑尼亚内地居民掌握了冶铁技术,促进了这一地区农业的发展。

1884年11月,德国殖民者彼得斯进入坦噶尼喀,沿途骗取当地许多酋长签订所谓保护条约,并获得德国政府的特许状。1885年,俾斯麦宣布占领坦噶尼喀。德国东非公司对坦噶尼喀实行野蛮的征服和榨取。1891年,德国政府接管了德国东非公司在坦噶尼喀的管辖权,任命总督直接统治,修筑铁路,建立种植园。德国的殖民征服与掠夺,激起了坦桑尼亚人民的强烈反抗。1905年至1907年,坦桑尼亚南部人民举行了马及马及起义,这是近代东非规模最大的反殖民主义的武装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占领了坦噶尼喀。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的决定,坦噶尼喀划归英国统治,称坦噶尼喀保护地,坦桑尼亚遂变成英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坦桑尼亚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新阶段。1961年12月,坦噶尼喀宣布独立。1963年12月,桑给巴尔宣布独立。1964年4月,坦、桑两国合并组成坦噶尼喀与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10月改名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坦桑尼亚有着世界著名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和非洲最高峰

在坦桑尼亚有一个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这就是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塞伦盖蒂位于南纬1度至3度,东经34度至36度,是一片广袤的大草原,195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塞伦盖蒂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是“无边的平原”,其东部、南部是开阔的草原,树木稀少,视野开阔无边;中部有硕大的黄岗石点缀其间,那是《狮子王》中荣耀石的原型;西部是山地和河谷,布满了低矮灌木;北部则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和草场。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栖息着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庞大的野生动物群。这里有数量众多闻名世界的非洲五大兽:狮子、大象、黑犀牛、水牛和猎豹,还有无数的角马、斑马、斑鬣狗、长颈鹿等以及300多种鸟类,构成了世界最大的动物自然生态系统。

从每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5月,非洲的食草动物悠闲地生活在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保护区内。这里有着丰美的水草为它们提供了足够多的食物。从每年5月中后期开始,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就迎来旱季,在这期间,公园的水草不能满足大量食草动物的需求,所以它们从6月开始向塞伦盖蒂的西北面迁徙,追逐青草和水源。参加大迁徙的兽群分为前、中、后“三军”:打头阵的是20多万匹野斑马,紧跟其后的是百万头角马,殿后的是50万只瞪羚。因为斑马喜食高层新草,中层嫩草正好是角马的食物,而底层短草便是个头矮小的瞪羚的美味了。食草动物要跋涉3000公里,终点是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途中不仅要穿越狮子、豹埋伏的草原,还要提防随时可能出没的豺狗以及在狭窄的马拉河两畔聚集的鳄鱼。

到达终点之后,由于气候的变化,这200多万只食草野生动物组成的远征大军在短短3个月将再次不辞辛苦追寻青草返回塞伦盖蒂。在这数以百万计的迁徙队伍中,只有部分的幸运者能够回到出发地,而跟随它们一起回来的,还有在惊险旅途中诞生的40万新生命。

u=2141642090,2492749429&fm=26&gp=0

约70种大型哺乳类动物和500种特有鸟类半年一次的大型动物迁移,是地球上最为壮观的动物迁徙,是世界十大自然旅游奇观之一。

在坦桑尼亚东北部,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叫乞力马扎罗山。乞力马扎罗山是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分水岭、非洲最高的山脉,同时是火山和雪山。这里处于南纬3度,距离赤道如此之近,却有终年积雪的山脉,是如此神奇。乞力马扎罗山脉东西延伸近80公里,主要由基博、马温西和希拉3个死火山构成,面积756平方公里,其中央火山锥呼鲁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点。乞力马扎罗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称,许多地理学家称它为“非洲之王”。它的主体以典型火山曲线向下面的平原倾斜,平原的海拔约900米,山顶终年满布冰雪。该山四周都是山林,生活着众多哺乳动物。乞力马扎罗山地区生长和栖息着热带、温带、寒带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1981年,乞力马扎罗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除了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和乞力马扎罗山世界闻名以外,非洲三大湖泊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均在坦桑尼亚边境线上,坦桑尼亚还有恩戈罗火山口、东非大裂谷、马尼亚纳湖等著名自然景观。

坦桑尼亚不仅自然风光多,自然风光保护地也多,有1/3的国土为国家公园、动物和森林保护区,共有14座国家公园、21处自然保护区和50个野生动物控制区。

二、世界最美的岛屿之一——桑给巴尔岛

桑给巴尔岛由两座主要岛屿安古迦岛和奔巴岛组成,桑给巴尔城在安古迦岛上。桑给巴尔面积2657平方公里,最近处距坦桑尼亚大陆36公里。桑给巴尔岛是世界上最美的岛屿之一,像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在西印度洋宁静的水面上。岛上以出产丁香闻名世界,占世界丁香销售量的4/5,素有“世界最香之地”和“香岛”之称,是非洲著名的旅游胜地。“桑给巴尔”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黑人海岸”。桑给巴尔岛上融汇着非洲黑人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

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率领的葡萄牙船队抵达东非沿岸。1503年,葡萄牙人进攻桑给巴尔岛,迫其纳贡。1643年,已经衰落的葡萄牙人被新兴的阿曼苏丹国赶出了阿拉伯半岛。阿曼苏丹赛义德(1791—1856)于1832年把首都从中东的阿曼移到了桑给巴尔。赛义德苏丹迁都桑给巴尔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桑给巴尔战略位置重要,港湾适合停靠大吨位舰只。一个多世纪中,这里常驻了数目可观的阿曼守备军,对巩固其西印度洋及东非的海外领地至关重要。二是桑给巴尔具有商业优势。当时苏伊士运河尚未开凿,欧洲开往印度洋和远东的商船必经非洲东海岸,而桑给巴尔岛有纯净的饮用水和食品可作补给,这给阿曼带来了重要商机和巨大财富。1890年,桑给巴尔沦为英国保护国,1963年宣告独立,1964年成立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同年同坦噶尼喀组成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桑给巴尔岛上的老城,因都是用石头砌成,被称为“石头城”。“石头城”呈三角形布局,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一座拥有波斯、阿拉伯、葡萄牙、印度和英国等建筑风格的城市。城内大多数建筑建于19世纪,用当地特有的珊瑚石建造,十分结实。《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谭》,讲的是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位少女,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爱不忍杀,允她下一夜继续讲。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因其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故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一千零一夜》可谓家喻户晓,而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故事里萨桑国的原型,就在今天桑给巴尔岛的“石头城”。

u=3819018923,471720993&fm=26&gp=0

桑给巴尔曾是东部非洲贩卖黑奴最重要的中转站和交易中心。石头城里有东非最大的黑奴市场。城中有一座宏伟的基督教堂,是1874年为纪念废除奴隶制、在买卖奴隶的市场原址上建造的。教堂旁边至今还保留着当时关押奴隶的一处牢房,男女奴隶在交易期间,被分别关押在两个地下室。在狭小的屋顶上,有一个供奴隶出入的洞口。屋内高度只有1.5米,黑奴们像牲口一样拥挤在里面。教堂前的小路是当年车水马龙运输奴隶的主要道路。教堂中央的祭坛是当时挑选奴隶的展台。

在石头城内,有一座苏丹王宫,始建于19世纪。这座王宫面朝大海,是桑给巴尔石头城内一座十分出名的标志性建筑,如今已是桑给巴尔国家博物馆。

桑给巴尔石头城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早于南宋时期,中国已经与桑给巴尔有贸易往来。南宋赵汝适(1170—1231)写的《诸蕃志》,将桑给巴尔称为“层拔国”。南宋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1178年成书),将桑给巴尔称为“昆仑层期国”。宋元时期马端临(1254—1323)所著《文献通考》,将桑给巴尔称为“层檀”。元代著名的民间航海家,被称为“东方马可·波罗”的汪大渊,曾两次到过桑给巴尔一带。在至顺元年(1330),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在今越南中部)、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半岛、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他写的《岛夷志略》将桑给巴尔称为“层摇罗”。桑给巴尔岛上发掘出了中国古青花瓷器及宋代铜钱。

三、坦赞铁路——中非友谊的历史见证

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中,1964年,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相继独立。它们迫切需要经济上的独立来支持政治上的独立。赞比亚是一个内陆国家,作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三大铜矿产地,却苦于没有出海口而使得铜矿贸易大大受限,急需一条通往坦桑尼亚出海口的交通命脉。坦赞两国政府曾一起向世界银行申请援建坦赞铁路,但被婉拒。坦桑尼亚副总统访问苏联时,请求苏联政府帮助修建铁路,却再度遭拒绝。在这个时候,中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两国修建坦赞铁路。

坦赞铁路是一条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干线,是东非交通动脉。东起坦桑尼亚当时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迄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5公里。它于1970年10月26日动工兴建,1975年6月7日全线铺通,同年10月23日全面建成并试运营,1976年7月建成通车,当月14日正式移交给坦赞两国政府。

u=1879831792,621542936&fm=26&gp=0

坦赞铁路穿越高山、峡谷、湍急的河流、茂密的原始森林,有的路基、桥梁和隧道地基土质为淤泥、流沙,沿线许多地区荒无人烟,野兽出没,全线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施工条件异常困难。全线建桥梁320座,总延长米为16520米;隧道22座,总延长米为8898米;兴建车站93个;建设房屋总面积37.6万平方米。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6万人次,高峰时期在现场施工的中国员工多达1.6万人。

坦赞铁路的建成极大改善了坦赞两国的交通运输状况,为铜矿资源丰富的内陆国家赞比亚提供了出海口,也成为坦赞经济发展的命脉,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尤为重要的是,这条铁路的建成使两国摆脱了西方殖民者对其进行的经济封锁,被两国人民誉为“自由之路”。

在工程修建及后来技术合作过程中,中方有68人为之献出宝贵生命。在达累斯萨拉姆西南24公里处,坐落着中国援坦专家公墓,坦赞铁路从其附近通过。公墓内安葬着69位不同时期援助坦桑尼亚国家建设而殉职的中国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其中有47位在修建坦赞铁路时牺牲,还有17名修建铁路牺牲的中方人员被安葬在赞比亚。他们之中,年龄最小的仅24岁。

坦赞铁路是新中国早期对外援助的典范和缩影,是中国外交中的一笔无形资产,它被看作中国与非洲甚至中国与整个第三世界“兄弟情谊”的丰碑。

(文字来源中国文化报,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