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展览

艺术与设计 作者:时翀2021-01-14 17:08

原标题:以首饰创作为鉴,可明查精神

2020年11月28日,《年· 鉴2020》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首饰工作室师生展正式开幕。开幕仪式上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 学者及首饰设计专业的学习者。“年鉴”师生年度展是以2016年“海上十年”研究生教学回顾展为开端,每年一“鉴”,至2020年已是第五届。展览出自《新唐书·魏徵传》中所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希望在当下号召人们以艺术为鉴,可感知社会;以专业为鉴,可完善人生;以首饰创作为鉴,可明查精神。本届展览参展设计师为上海美术学院首饰艺术工作室的教师、在校学生以及已经毕业的同学们等35人。这些设计师带着个人对当代首饰不同的理解,用实践的方式扩展着首饰的内涵与外延,为大家呈现出当代首饰丰富深远的视觉对话。

1 (1)

许嘉樱首饰作品《隐秘的和谐》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首饰金工工作室主任郭新教授在本次展览中呈现了她的项链作品《永无殇》。作品的灵感源于友人追思礼拜歌。不论在教学还是个人的创作实践,郭新一直对首饰艺术保持着实验性探索精神。她认为当代首饰艺术所研究的不是传统首饰概念中的首饰的保值性,实用性以及功能性等,也不是首饰作为单纯身体装饰的彰显个人财富、地位等附属物的设计概念,而是首饰作为与身体互动的艺术表达形式的研究,探索非传统材料、非贵重金属与宝石等在表达精神内涵和思想观念的方式方法,首饰与人体的关系,首饰可承载的精神意义等。郭新强调首饰艺术是以传达思想精神内涵为主要目的的艺术品。

了解了郭新的学术主张,便可更加容易理解她的创作《永无殇》。作品整体以银作为材料,由花丝工艺制作的翅膀与氧化银质棺木元素相结合。翅膀局部被氧化,呈现暗黑色。黑色的棺木元素与轻盈的翅膀符号形成了剧烈的反差。翅膀被氧化成的黑色局部,将轻与重的对比注入了戏剧性的关联。黑色的银质项链如同枷锁一般将佩戴者与棺木“捆绑”在一起。正如礼拜歌中所言“污浊了本欲飞翔的翅膀,无妨,我原本是客居他乡。那日锁链必将折断,我将不再如此歌唱。”但是,从佩戴者链接到棺木符号,再延伸至翅膀的元素却组成了一个积极的叙事内容,好像预示着精神内涵从物质至非物质的重生。郭新的作品展览于多事之秋的2020年,似乎是一种对于当下意味深长的慰藉。

1 (2)

郭新的项链作品《永无殇》

首饰与宗教文化有着渊远的文化关联。在基督文化传播至罗马帝国后,莲花、十字架等文化符号便开始应用在首饰上。似乎首饰其珍贵的物质性一直指向的是一个高于物质的精神价值,而作为与身体相关的饰品,这层精神价值如影随形,时刻与佩戴者保持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联系。而郭新的创作既继承了首饰本体属性中的“基因”,又使它以当代首饰视觉特征的方式开枝散叶。既耳目一新却又恰如其分。

独立首饰艺术家谷明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和英国伯明翰珠宝学院。她是七作金工与首饰艺术工作室和J-Tour当代首饰艺术廊的创始人。谷明强调当代首饰可以从不同手工艺技法和材料进行综合性探索。她本次参展的项链作品《IN THE NAMEOF THE LORD》同样取材自宗教文化,其材质为钧瓷、银、金丝海柳、珍珠、石榴石。项链坠部分整体形态为十字符号,中心纵向部分是隐喻“圣经”元素的书籍造型,两侧镶嵌着暗示“天圆地方”的钧瓷碎片。项链部分由七组金丝海柳、石榴石和珍珠构成的重复单元组成,折射以七天为一周的公历元年单位。整件作品的材料既成为视觉审美语言,同时又起到天地山湖海的象征作用。

1 (3)

王琼 《X-Y=21gram》

《IN THE NAME OF THE LORD》属于谷明近期与星航钧瓷创始人任星航大师携手立意的《钧瓷艺术首饰系列》之一。谷明将中国钧瓷最具权威艺术家任星航的钧瓷五百釉色与当代首饰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能体现东方美学,又适佩于当代生活需求的艺术首饰。众所周知西方文化青睐钻石红蓝宝等彩色宝石,而东方尤其中国,人们比较痴迷翡翠玉石、绿松、南红等样貌万千的宝石材料。中国传统造物原则中就有着“审曲面势”这一习惯,强化工艺与材料之间的相辅相成。素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谷明认为作为中国五大名窑之首的钧瓷,以自然界最好的釉石为料,研碎至粉融入釉色之中,以获得绚丽多彩、窑变万千的视觉效果,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东方宝石”,美誉为“钧玦”。

首饰,一直默默地讲述着佩戴者的身份认同。在谷明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见的是中西方文化充满温度的邂逅。正如麦克卢汉的理论认为媒介可以成为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口语媒介(部落社会)、印刷媒介(脱离部落社会)和电子媒介(再部落化社会\地球村)。谷明的作品似乎在告诉大家,我们每一个处于当下的个体,都生长于这两种文化之间的邂逅,我们吸收着营养更不断地追寻着来自传统的、值得珍视的文化价值观。

1 (4)

成乡的胸针作品《21克》

艺术家成乡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副教授,曾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担任首饰工作室教师。她为本次展览带来了胸针作品《21克》。《21克》由三件独立的微型相框所组成,其中相框造型元素采用玻璃和银作为材料,而相框的形态从模糊到具象依次增强。相框中附以金箔元素,随着相框形态的增强逐渐增多。三组相框,中间那枚具有胸针功能,其他两组起到胸针脱离佩戴者后的视觉叙事作用。

玻璃、金、银是首饰媒介的传统材料,而佩戴“相框”式的首饰也是西方佩戴方式的一项传统,通常被称为“吊坠”,用于在相框首饰中嵌入照片。成乡在创作中利用了首饰的传统,但是潜移默化地植入了当代的审美语言。相框可以被看作是过去与现在的交界、平面与三维世界的交界、虚拟与现实的交界。相框呈现出了一个关于时空的场域,而里面应该放置的照片被罗兰巴尔特称为证明“这个存在过”的事物,而非抹去了自身的中介。成乡的作品恰恰放大了相框与照片的作用使得作品的物质材料在观念的表达中始终在场而非承载图像信息的一种离场介质。

1 (5)

郑植文《花环》

这三组玻璃和银制作的微型相框,依次增强的形态来暗喻着人物的离世,金箔似乎是灵魂的痕迹,这也呼应着作品名称《21克》的隐喻。玻璃与金属的材质特征,不论文化属性还是物理特性均为作品的观念提供着驱动力。玻璃材料空灵易碎易消逝而金属材料坚韧永久,材料的对比之间强调了时间的更迭,以及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的蜕变。

首饰常被看作是可佩戴的雕塑,以空间的维度展现艺术的张力。而成乡的作品通过三组相框的并置,折射了作品所涉及的时间性。当佩戴者拾起中间的胸针时,所感受到的是时空变化之下,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状态。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师许嘉樱认为,今天的首饰已经不仅仅是身体的饰物与点缀。现代首饰扩展为身体的艺术,创造一种不同凡响的、身体与外物的关系。现代首饰让人通过身体的改变来表达对世界、对生活、对自己的态度,表达不满足于现状、努力改变现实和展现自己内心的观念。

1 (6)

谷明 《In the name of the lord》

本届《年·鉴2020》展览展示了她面对2020年的疫情所引发的创作《隐秘的和谐》。作品的材料为纯银、925银、塑料与珍珠。在材料价值属性上看似遥不可及的几组材料却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呈现出视觉上和谐共生的景象。这似乎也在暗示着脆弱与力量、有机与无机、人工与自然之间一种和谐的表象,而这表象里也包含着属于佩戴者的生存空间。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整个地球瘫痪停摆,自然的力量不容小觑。在灾难面前,人类只能感叹生命的渺小,也需要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那么回到作品,许嘉樱非常巧妙地将作品的一部分创作主导权留给了时间;留给了人与作品之间的作用。她质问一个需要作品与佩戴者共同回答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空气的腐蚀,随着人的触摸,材料表面会暗淡会氧化,依然还会和谐吗?

每一届的年鉴展都来自大家的不约而同,尤其2020年,在如此特殊的情况下,35位艺术家依旧如期而至。这体现了当代首饰艺术家们对创作的热情与凝聚之力。在《年·鉴2020》上大美院首饰工作室师生展中,我们能够看见不同文化之间的互通互融,可以发现传统工艺以当代审美视角的输出,同时也能感受作为当代首饰艺术家对于当下的思考。正如在展览前言中所示:以艺术为鉴,可感知社会;以专业为鉴,可完善人生;以首饰创作为鉴,可明查精神。

(文字来源于艺术与设计,图片来源于上大美院首饰工作室,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