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高世强:从山水到近未来

近日,“近未来:可能生活”2020年第六届跨媒体国际艺术节于宁波东钱湖畔开幕。本次艺术节展期达十天,由“韩岭展区”和“东钱湖教育论坛张永和建筑艺术展区”两个展区,包括“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国际青年影像作品展映”、“虫洞日志”影像展、“烟火行星”装置作品展、“意识圈”开放媒体展、跨媒介巨构“DISEGNO”六个展演模块,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组成。

从“山水精神”到“近未来”

高世强的影像行动

十多年前的某个午夜,高世强驾车飞驰在320国道。在夜色里的穿梭中,一个极其跳跃的想法如迎面而来的车灯一般闪进他的脑海中——如果李白穿越在此时看到来往车辆以其无法理解的速度掠过,将有何感想?  于是,从这里想开去,高世强对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相互想象和相互建构产生了兴趣:我们的日常很可能是古人的奇观。由此推之,未来的日常亦可能是今日之奇观。如何建构今日之奇观,一定程度上即是如何塑造未来之日常。这让他意识到,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向前看(近未来)和向后看(历史理解)其实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一种建构,是一种主动的实践行为。 于是,对山水精神的重新思考,对参与建构未来可能生活的愿望,且在中国式科幻想象力的感召之下,高世强做了一个为期十年的影像行动计划:从“山水精神”到“近未来”建构。 

1

▲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高世强

这个影像行动从看似遥远的两个极端展开:一极是探讨如何把中国画传统中的“山水精神”激活,并将之引入当代艺术创作和当代媒体语境;另一极则基于积极参与塑造并引导对“可能生活的建构”之愿望与努力。后者并非从一般科幻入手,而是致力于探讨“近未来”的可塑性,并将思考和创作聚合为行动,参与到对“近未来”的文化塑造工程之中。  其中,影像行动作为实验艺术系和空间影像研究所创作集体的教、学、研实践,于2017年具体展开。初始成员为高世强带领的研究生团队,2018年开始吸纳部分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参与进来。2019年,在山水部分又扩大为研究生团队和部分青年艺术家为主体,本科生则在“近未来”部分开始大面积地参与。 

2

3

▲ 跨媒介巨构 DISEGNO展区现场图

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国际跨媒体艺术节

2010年9月12日,中国美院对之前的新媒体艺术系、综合艺术系(2003年创立),艺术策展系(2007年创立)做了一次整合优化,成立了跨媒体艺术学院,并当即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

“跨媒体学院刚成立时就有两个自我界定:没有学院派的学院和没有围墙的学院。所以我们有非常多的工作都是超越了当代艺术的圈子。”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曾如此划分。 

4

▲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2020跨媒体艺术节上致辞

2015年之后,跨媒体艺术学院自身又重新做内部调整,形成目前三个系科(实验艺术系、媒介展演系、开放媒体系),去年又增设了一个工作室(自由艺术工作室)和5个研究所(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总体艺术研究所、空间影像研究所、基本视觉研究所、网络社会研究所)构架逐渐完整。这其实不是简单的一个行政的融合,也在探讨未来的一个学术方向,主要也是针对不断遭遇到的一些问题来加以思考。

同一年,“国际跨媒体艺术节”成立。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作为总协调人,上述三大系轮流作为跨媒体艺术节的策展人,三个系系主任轮流来执行跨媒体艺术节的组织和构架。

5

6

7

▲ 展览现场

在管怀宾看来,艺术节提出了关于如何处理艺术教育的本体与社会性外延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面对:知识系统中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就是知识基础的普适性问题。跨媒体艺术中的媒介与技术总是在不断更新,它需要伴随明晰的观念意识的推进,成为一种动力能源;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给养,深化媒介的表现力,以获得真正意义上创造性意识的建立。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如何将这种知识与技术传播的施教方式分配在阶段性的教学单元之中,使实验艺术的智性模式成为创造的动力,而不仅仅停留在方法论上的纠缠;这也是我们所要建构的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学理和技术要求。”

8

▲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近未来:可能生活”

前往未来的“附近”

这些年来,“国际跨媒体艺术节”穿梭 “迷因城市、骇进现实”;有着重游“山水”世界、溯望“世纪”的情怀;也可能在“存在巨链”中演绎寓言一般的“行星三部曲”;或者以“全息书写”的方式虚构未来的科幻写作;在经由“呼喊与细雨”后重温“演化论”的内涵。

9

10

▲ 展览现场

而在今年,2020跨媒体艺术节以"近未来:可能生活"为主题,在宁波东钱湖畔举办。由“韩岭展区”和“东钱湖教育论坛张永和建筑艺术展区”两个展区,包括“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国际青年影像作品展映”、“虫洞日志”影像展、“烟火行星”装置作品展、“意识圈”开放媒体展、跨媒介巨构“DISEGNO”六个展演模块,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组成。

11

12

▲ 展览现场

这六个字的标题可以被用两种方式进行理解,而其关键之处便在于如何理解“近”与“未来”,“跨”与“媒体”间的复杂关系——它们究竟是两个名词,还是两个动宾词组,亦或是两者皆是? 一般而言,近未来(Near Future)是标定科幻小说题材的一个时间概念,泛指“不久的将来”,即“现在”之后的一百年左右可理解的人类世界;但同时,我们也可将“近”理解为一个向前的动作,或是一种主动贴近未来的姿态。另一方面,“跨媒体”既可以被理解为“跨媒体”自身的一种艺术分类或媒介学科,亦可以被视为对于当下不同媒体间所实现的跨越,从而达到一种媒介的超越性。其本身的定位不但体现了观念之于媒介的角度,以及技术与思想在学院内外的交互延伸,同时也是希望全面优化当代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13

▲ 展览现场

当然,“跨媒体”或许是一种方法 ,但无论我们将“近未来”中的“近”作何理解,都无法回避当下的我们与未来所不断缩短的“近距离”——或者说,我们正处于、或不断试图处于“未来的附近”。

在今年,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彪所提出的“附近的消失”一度成为2020年最引人思考的概念之一。其主要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空间概念上,附近的消失,即我们逐渐逃离了真实的生活环境,相伴而来的是对社区的陌生以及朋友间守望相助的消失;二是精神层面,中间地带的消失,个体表现为情绪的快速起落,社会层面是大众道德的情绪化和极端化——那么附近消失了,又去了哪里?  无独有偶,2015年前后,高世名曾提出“作为媒体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的媒体”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指当下媒体、媒介或当代艺术渐渐变得愈加空洞的趋势——仅就“生活”与“未来”而言,许多艺术其实并无真实具体的体验与思考,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机械的想象,投机的母题,或将这两者矫饰为某种期待他人不言自明或不明觉厉的遥远对象。他们尽情地在其上涂抹,却依旧难以遮掩他们对于这两者的理解只是浓妆艳抹下的一纸空壳。

于是,那些艺术家们既远离了生活,也远离了未来,更远离了艺术。

14

15

▲ 意识圈展区现场图

如今,经济理性的无限延展,技术精神的快速发展,在无法抑制地将这个世界拖拽到一个崭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无数新的词汇、新的情绪和价值观在被创造,亦有许多曾经坚不可摧的信仰、追求在被质疑、推翻、重新定义。

在一个过于符号化的未来中,人的反思能力面临着变弱的危机。而如果未来存在“附近”的话,人便可以介入进去——无论是介入当下的生活,还是介入不远的未来。因而,如果一个人在从来没有在一种所谓附近的环境里面生活过,那他是很难想象这个附近的滋味是什么;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亲身近距离的生活体验和介入未来,那他同样难以真正触及生活与未来本身。

重建附近,也就是重建未来。近生活,就是探索可能的未来;而近未来,也便是主动触达无限的生活可能。

16

17

▲ 华茂展区展览现场

从艺术家到策展人

高世强的第一次

事实上,这是高世强第一次以策展人的身份在公众面前亮相。 在以艺术家的身份进行工作时,高世强思考的问题往往与其个人相关,工作量小、范围可控。而当其担任这样一场如此规模庞大的展览的策展人时,无论是前期的多方协调,中期的创作实践落地,后期的最终呈现,都涵盖着无数繁琐且令人疲惫的细节。在这期间高世强尝试使用以创作的方式来做策展,效果明显——不过,对于艺术作品艺术家们往往可以追求完美,但对于展览而言,却也要坦然地接受些许的不完美。

18

▲ 中国文联副主席、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新作雕塑

19

▲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高世强作品《云山六章》

20

▲ 艺术家杨福东作品《一年之际》2010

坦率地说,如果本次活动是一场发生于白盒子美术馆中的展览,那么肯定会有一部分并不完全成熟的学生作品被剔除而去;然而,就像标题中所言,这是一场关于“可能”、“生活”和未来的探索。 

21

22

▲ “虫洞日志”展区现场图

高世强认为,“我们就是一个学院性的行动,针对教学的意义才是第一位,而不是基于商业操作去拉拢、锁定某一个特定的潜在收藏家人群。我们当然希望拿出来的作品是有意义、能被别人承认的,可是当我们说作品好坏的时候,判断标准又往往会回到了美术馆的潜台词之下,这里面的确是有一些纠葛。我策划的时候尽量去平衡一个生态,面对所有人设置一个一个彩蛋式的点,力保有些作品一定要达到它的深度和强度,同时也呈现一些游乐园式的、甚至是偏幼稚的作品。”  

23

▲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高世强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既然我们假定所有人都能来到跨媒体艺术节,那或许各种类型的作品都能往里放。”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东方式的观念,与山水中的天人合一更为相似——如果天下万物都是可以包容生长的,那么我们人类同样应该如此。 从这种角度而言,这场由学院主导具有迁徙性的媒体节,或许是从“山水精神”到“近未来”的建构中,最为切题有效的一次。这不仅是源于对于创作者和艺术作品的包容性,同样也源于对观看者的包容性。

24

25

▲ 烟火行星展区现场图

在当下讨论艺术节,尤其是在古镇中的艺术节,可以被认为是处于关系美学的范畴。一件作品进入公共语境时,要和公共领域、社区民众发生一定的互动关系、讨论关系。而当这种关系在社会语境下快速发展时,扑面而来的便不只是传统公共空间内的艺术,而是“公共时间”的艺术——让艺术品的气息不只在公共空间中萦绕,更是在公共记忆中深刻地影响大众、永久留存。

因而,如此忙碌的社会生活中,公共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重新凝聚也变得愈加重要——在数字世界中,越来越多的社交软件构建了快速凝缩的景观社会;而在后疫情时代的现实世界中,如何让人们可以共同舒服地“呆在”一个领域,成为了这个时代崭新的命题。

26

27

28

▲ 展览现场

而在三重维度叠加的韩岭古镇现场,全国各地的艺术人士与当地的居民一起共同观看并度过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艺术节。我们既可以看到专业的评论与观看,同样也可以看到最鲜活、最在地、也最本能的互动——不只是与作品间直接且充满动态的互动,当地人习以为常的伴生同样也是一种互动。

如何通过当代艺术的实践活动,真正地与这个地方民众的生活有一种关联?

在后疫情时代,这个艺术问题或许可以变作:如何通过当下的尝试,真正地前往未来?

展览信息

0

近未来:可能生活 | 2020跨媒体艺术节

艺术总监:高世名学术主持:管怀宾

策 展 人:高世强 牟森 姚大钧

执行策展人:王岩 李丁

展览时间:2020年10月31日-2020年11月10日

展览地点:东钱湖韩岭 / 东钱湖教育论坛张永和建筑艺术展区

主    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联合主办: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宁波韩岭古村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宁波华茂教育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部分高世强表述文字引自打边炉《高世强:当老师要提防自己成为“教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