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付晓东: “生生”不仅武汉,更是我们自身

1

▲ “生生:自然、人和技术的生产”,“天人关系与能量”展厅,图源:主办方

近日,第五届美术文献展于湖北美术馆开幕。自2004年于武汉发起并策划,美术文献展(三年展)已走过了十余年旅程,而本届的美术文献展注定是最为特殊的一届。

2020年八月,本届美术文献展正式发布其主题——“生生:自然、人和技术的生产”(Physis: Production of Nature, Human and Technology),并由付晓东担任主策展人。

2

▲ “生生:自然、人和技术的生产”,“自然的生产”展厅,图源:主办方

以“生生”为主题的本届美术文献展,之于武汉这座英雄城市,似乎有着更为特别的意义。

关于主题的思考,付晓东谈到“在灾难面前,我们都是幸存者。如何面对不确定的灾难,如何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生存和占取方式与技术、制度和自然的紧张关系,是攸关我们文明和物种延续的刻不急缓的问题。”

3

▲ “生生:自然、人和技术的生产”,“人的生产”展厅

付晓东还谈到:“‘生生’展试图在2020年的湖北武汉开启关于自然和技术的造物方式、艺术的功能,以及如何理解自然之母心智的讨论。展览试图把自然本身与其他下属的存在理解为跟人一样存在的意识主体,抑或,反过来把人的主体意识把握为某种自然的策划自身的数据算法。在复杂系统中,一切因素和相关性以湍流般的难以凭人力运筹预测的方式演化、涌现和变异。”

4

▲ “生生:自然、人和技术的生产”,“技术的生产”展厅,图源:主办方

最终本次展览汇集了近七十余名中外艺术家,共同探讨自然、技术、与人究竟该如何共同存在。

5

▲ “生生:自然、人和技术的生产”,“大地母亲”展厅,图源:主办方

6

▲ 开幕式现场,右二为主策展人付晓东,右三为《美术文献》总监刘明

在此,本次展览的主策展人付晓东联合“凤凰艺术”对部分参展艺术家进行了专访,聆听他们对于“生生”的解读。

“生生之谓易”

*以下回答按艺术家姓氏排序

7

成瑞娴 

艺术家

8

▲ 成瑞娴,《塔》(Tower),2018 

“我们都知道,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大家努力试图让生活保持原状,尽管最终事与愿违:我们被迫学会如何适应从未遇见的难题。

与此同时,个人权利的管理(Personal power and agency)来自于我们与家庭,社区,国家,星球和宇宙关系的了解。而周遭所看到的一切随即成为某种征兆:一支花朵,一条木梁,甚至是数学算法或是晶莹的河流。这些意象无一不在驱使着我们,对于生活的动力和生存的意愿。”

9

Chun Hua Catherine Dong 

艺术家

10

▲ 春华·凯瑟琳·董,《群体性孤独》,2018 

“我是Chun Hua Catherine Dong(春华·凯瑟琳·董),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一名视觉艺术家。很荣兴参加这次由付晓东女士策划的在湖北美术馆的第五届美术文献展 “生生 :自然,人和技术的生产” 的展览。也很荣兴能与这么多优秀的中外艺术家一起展出。由于北美的疫情正是第二次高峰期,很遗憾不能回去参加开幕式,也没能帮上什么忙,很感谢美术馆策展团队和工作人员的支持和努力。

 我参展的作品是一组叫 ‘Alone Together’的照片。照片描述的是我带着一个机器人一起在野外的经历。因为我觉得我的命运和机器人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人类如何与机器人共存是我研究的一个主题。在这个作品里,我想通过这种切身经历来更好地了解我自己,了解我的身体,我的情感,同时也感受做为人类对非人类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应有的关爱。

虽然没有亲自去看展览,但通过晓东女士在朋友圈发的图片来看,我觉得“生生”展是在以艺术写一部探索生命、存在、和未来的宏伟史诗:背景庞大 (湖北美术馆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同时展出);分五部篇章 (天人关系与能量、自然的生产、人的生产、技术的生产、大地母亲);中外优秀艺术家云集 (80多名);涉及大量的跨越时空、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 ‘自他/物我、天/人、自然/文化’关系的叙事艺术作品。

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到每一个具体细节、并以展览的方式呈现,对我来说是一个难以想像很艰难过程。晓东女士和她的策展团队给予了这个展览一个全新的体验。希望大家有空去看展览,我相信一定会带给你许多启发、灵感和深思。”

11

邓悦君 

艺术家

12

▲ 邓悦君,《漫衍》,2018

“生生,我觉得就是不间断的能量与信息的层层迭代和转变。这里除了物质属性的变化,还有一个时间持续性。它们可能是某个声音、情绪、物质、梦里的低频振动,或者是,被折射后限制在一小片区域里的光。另一方面,物质的生成充满着多种不稳定的状态叠加,稳定只是人类视角局限的结果。我的创作尝试站在一个非人类的角度,对感官局限之外的部分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机器,个人意识以及不存在的生物等元素来探索想象,这或许是读取这个物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漫衍(2018)这件作品就是关于非人类以及能量转换的研究方向。作品整体由10个发光运动装置组成,形态像是某种植物或者昆虫类生物。装置顶部投射出经过编码的声音光线,这些光是我把鸣虫的叫声,乐器演奏声以及朗读的声音转化而来。带有语言节奏的光忽明忽暗,观众通过我设计的特殊物件可以听到光中的声音内容。能量也在磁场、声音、光等不同形物质形态中相互转变,漫衍,生生不息。

生生是一种变化的状态,在之前的作品展示中,观众可以选择游走在纵横交错的声光空间里,或者作为光影变化的观察者。但是在这次展览中,我特意营造了作品和观众之间的某种距离感,就像自然并不是如我们所想的那样温暖和舒适。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和展览场域,我重新反思物理世界里的微妙关系。同时,作品的展示也应该是一种不断交织变化的状态。”

13

郭海平

艺术家、中国首家精神病人艺术中心创办人

14

▲ 南京社区原生艺术(杨旻 、许健、陈宝桂)

“我感觉‘生生’不像一个词,它让我感觉到的是一种处于危机之中的生命状态,就如同听见一个人在喊‘救命’一样。

不过,这个‘生生’看上去不如‘救命’那么让人明白,但也正是这种不清晰和不明白才更加让人感到忧虑和担心。”

15

黄静远

艺术家

16

▲ 黄静远,《在水一方》,布面油画

“之前展评里,作家Kyoo Lee写到,这‘画的是中年妇女,看上去像是一个厌世的中国当代雅典娜’。我觉得她形容得蛮准确的。在疫情后,我突然又对这种‘厌世’有了新的理解,可能她看不惯的是火葬场吧?”

17

靳卫红

艺术家

18

▲ 靳卫红,《疼痛》,纸本,2020

疼痛是一种限制性的经验。它让人意识到肉体的局限,是对生命是鞭打。同时,疼痛时刻亦为自我认识的顿悟时刻。疼痛突然地出现是很威严的,它是使我们停下来的命令,并且,这是不可抗拒的命令。人类遇见疼痛,来自肉体和精神;来自于自然;来自于人;来自于自己;来自于他人。

2020,是特别疼的一年,这一年将在历史上被反复提起,它是人类史的重要坐标。然而,对于疼痛,人只能承受,涕泪交流。

19

梁绍基

艺术家

20

▲ 梁绍基,《醉》,2020

“‘生生之谓易’,即存在者存在的态势,生命涅槃重生的时间历程,事物之历久弥新勃发活力的规律。

经历过2020这场突如其来的疫袭,刻骨铭心的‘向死而生’的生命体验,使人们对‘生生’别有体悟。‘生生’者負着血泪和教训,象掩藏着生命蜕变残体,排泄物和斑斑黄渍的‘残山水’——虚寂的蚕丝箔一样苍茫,又如似断非断又绵绵不断蚕丝具有以柔克刚的能耐及百折不挠的生命意志。

‘生生’也是从泥醉于资本,权力,高科技中深刻反思,番然醒悟,穿透历史,拥抱绿色,回归自然的信念和智慧。‘生生’召唤我去以蚕媒问道,书写‘自然而然’的艺术,蚕,残,禅化一的生命显现和宗教仪式。”

21

林海钟

艺术家

22

▲ 林海钟,《太虚震泽图》(局部),纸本水墨,2019

“生生,生即生机,生之意作图,其中妙用不言而喻,物有生灭,而见其生生,观生生而作图,可以养人,可以养心。”

23

任戎

艺术家、德国波恩当代艺术馆创始人

24

▲ 任戎,《四季彩虹》,彩色镂空铁雕,2014

“《创世纪》系列的诞生,是追寻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隐秘心路,去不断前行,走向炼金术:即在沉重而坚硬的钢板上,勾勒出人类文明共有的奇思妙想,烈熖高温切割出远古潜意识的图像史册。

当我们翻开这些人类与生存环境互联共通的宇宙图册:无论是日月同辉,还是江海汹涌,无论是高山云卷,还是百花齐放,我的朝气蓬勃和春意盎然的魂灵都化身于动物、矿物、植物、以及人类自身的无限的互动变化中。从而展现了我心中的‘生生不息’和‘万物同源’的繁衍能量的终极目标。”

25

隋建国

雕塑家、中央美院教授

26

▲ 隋建国,《3D的面容2号》,光敏树脂3D打印,2019

“自然本身(与人本身)都有可能是某种程度上的数据算法,只不过她们都是极度复杂的混沌系统,具有毫无疑问的计算不可约性。

如果现实(自然)是由计算构成的,那么它正在从头到尾地运行着,而我们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就在其中。艺术可能是人对于这种计算之理解的感性生成物。”

27

王品添

艺术家

28

▲ 王品添,《弓 玄(1-8)》,油彩、铝板,2020

“‘生生’于我而言,是意识流的起伏来去,是前一秒与此在的碰撞所产生的能量波,他不仅仅附着在这无名的媒材上,还无处不在....”

29

闫晓静

艺术家

30

▲ 闫晓静,《灵云》装置,淡水珍珠鱼线铝,2016-2017

“大自然作为无法控制的现象的表现,支持着神秘莫测的生命周期变化。我的视觉语言是一个相互连接的符号网,它们隐射并加强了永久性,瞬时性,重生,自我幻觉和轮回的主题。

《灵云》作品中,我使用了33,000多颗淡水珍珠仿水蒸气的颗粒悬挂于空中,勾勒那虚无缥缈的云烟轮廓。这个如梦如幻的云烟之图,同时引用了灵芝造型的如意云纹。云纹最早出现的时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代表着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正如展览 “生生” 所关注的,《灵云》是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并进一步去探讨灵性和蜕变的含义,以及关于存在与成为,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科学,自然与存在的其他相关问题。”

31

展望

艺术家、中央美院教授

32

▲ 展望,石膏像,石膏,193×107×130cm,2015

“不断的产生再不断的产生直到永远,无限... ...”

33

张文心

艺术家

34

▲ 张文心,《内存腐蚀》,6‘48’‘,影像,2017

“生生是自然运作的机制,是生物层面上的遗传算法,是反馈环,是技术,是爱。生生也是熵增,是无限分形,是无法止息的苦哀。”

35

周春芽

艺术家

36

▲ 周春芽,《春江暖涨桃花水》,纸上丙烯,2020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终极思考的问题,艺术家思考的方式应该与政治家,军事家和科学家有所不同。”

“我做过的最难的一次展览”

由于近日疫情的不确定性增加,武汉的疫情防控远超其他城市,本届文献展的开幕式最终取消。

在此,“凤凰艺术”专访了本次的主策展人付晓东,听她讲述“生生”背后的故事,以期为您还原一个展览现场。

Q&A

*以下Q代表凤凰艺术

Q: 众所周知,2020上半年,武汉因新冠疫情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在经历了种种惊心动魄的劫难之后,由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美术文献展近日在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举行。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推出的这一届美术文献展,在您看来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付晓东:这是我做过的最难的一次展览,展览本身就像是一个过渡性的仪式。如果没有经历过九死一生的过程,没有经历过层层磨难的煎熬,就无法完成最后的脱壳而出。

2020年不做事情,不跟外界接触,可能一切还可以岁月静好,可以过归隐的生活逃避现实。但是,只要做事,而且做大规模和不同力量参与的事情,无疑是难上加难。一切都会跟原来的预想完全不一样,设定的规则已经大规模的改变,不管是客观的,还是人为的,我们不得不在挫折中重新调整和改变自己原来的模式和惯性,接受现实的情况,才有可能顽强的将想法呈现出来。我相信所有在今年做事的人都会有深刻的体会。

37

▲ 展览现场,图源:主办方

Q: 本届美术文献展以“生生”为主题,作为总策展人,你是怎样考量的?

付晓东:如果我们创造这个展览的人都不能“向死而生”、“死而复生”,那么“生生”这个主题就不成立,更不用说有可能在武汉去重新振作人心。

在题目定为“生生”之前,我曾经想用过“更生”,就是“甦”这个字,这是在疫情之前。后来疫情来了,就没办法用了。“生生”就中性很多,主题阐述里我写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再加上北大和上海复旦的哲学系一直在开这个系列的讨论会。他们把“生生”作为中国哲学体系的本体论基础,认为是中国思想体系的核心。

38

▲ 展览现场,图源:主办方

Q: 本次展览的亮点何在?作为策展人,你在展览结构和组织操作上是怎样设计与实施的?

付晓东:我邀请了本次参展的艺术家们来回应他们所理解的“生生”。

展览中我将每一个物理空间上的厅,或者连接的厅,都变为一个主题的板块。展览一共有五个部分,分别是:天人关系与能量厅,自然生产厅,人的生产厅,技术生产厅,和大地母亲厅。作品题材的划分非常清楚,每个部分也能够形成独特的叙述,展览从直观上都能感觉得到主题的区分。

39

▲ 展览现场,图源:主办方

Q: 我们注意到,此次展览似乎没有举办盛大的开幕仪式,甚至连媒体的报道都很少,但是我们注意到你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不断发图刷屏。这种模式是有意为之,还是特殊处理?

付晓东:武汉的疫情防控超过其他城市的标准,又在开幕的时候全国范围内又出现几例疫情,于是从上海出发的艺术家都不能来布展了。

因为临时通知不能搞开幕式,就只能力所能及的通过微博和微信,让不能来现场布展的艺术家们了解一下展览的进度和情况。

40

▲ 展览现场,图源:主办方

“精神世界的现实也是现实”

Q: 此次展览意图在2020年的湖北武汉开启关于自然和技术的造物方式、艺术的功能,以及如何理解自然之母心智的讨论,这方面你可以具体谈谈吗?

付晓东:我在2012年开始组织“第八日——艺术家访问科学家实验室项目”,当时走访了20多个学科,和科学家们进行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接触和打开,极大的改变和扩充了我的世界观,从物理世界去认识时空观。在后来的几年,15、16年左右,进入到认识自我,研究自我的阶段。从脑科学、心理分析、潜意识、人类学和宗教学的角度上去探索人的意识之谜。这些过程也附带着我这些阶段做过的一系列展览。

经过了这些探索之后,武汉的“生生”展可以说是一个思想上的系统。来把这几年的思考贯穿,去试图用展览把不同学科和角度的艺术家的作品汇集起来,去探讨思考结果和答案。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世界是一个整体,你我互联,如果自然的客观之力觉醒,人的自由意志如何选择和实践?随着展览,话题会继续蔓延,展览和主题是扔出来一个意识之“锚”。

41

▲ 展览现场,图源:主办方

Q: 此次展览的艺术家和作品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有什么值得关注的?

付晓东:作品选择的标准就是通过我长期关注,了解这个艺术家一直在试图打破内在与自然外在世界的间隔、突破小我的局限去映射人类、突破时间的限制去纵横古今、有勇气以个体的内在体验去反抗现行的外在价值观,有一种自主性的自我,并且在对世界理解的尺度上和连接性有相似性。

并不是不关注现实,而是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大的现实,精神世界的现实不是也是现实吗?一个快要饿死的人,一碗饭可以是援助,而内心世界受损,忍受心情痛苦和折磨的人,通过展览而得到艺术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上的超越,也是一种抚慰和治疗。

42

▲ 展览现场,图源:主办方

Q: 本届文献展对于后疫情时代的武汉有着怎样的意义?

付晓东:我希望是一个新的起点,经过至暗时刻煎熬的星星之火的再生。不仅仅是对武汉,更是对我们自身。

参展艺术家名单

天人关系与能量

RELATION BETWEEN HEAVEN AND NAB & ENERGY

43

▲ 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无题》,纸上水粉,37.5×56.5cm,2003

安尼施·卡普尔(英国)/Anish Kapoor(U.K.)、成瑞娴(美国)/Emily Cheng(U.S.A.)、郭凤怡/Guo Fengyi、黄宇兴/Huang Yuxing、梁硕/Liang Shuo、梁绍基/Liang Shaoji、马修·巴尼(美国)/Matthew Barney(U.S.A.)、任戎(德国)/Ren Rong(Germany)、王光乐/Wang Guangle、王令杰+郝经芳/Wang Lingjie+Hao Jingfang、王欣/Wang Xin、徐小鼎/Xu Xiaoding、闫晓静(加拿大)/Yan Xiaojing(Canada)

自然的生产

PRODUCTION OF NATURE

44

▲ 王璜生,《珠江源植物采集摄影》,胶片,21×29cm,共56幅,2020

毕建业/Bi Jianye、曹雨西/Cao Yuxi、邓洧/Deng Wei、邓悦君/Deng Yuejun、段正渠/Duan Zhengqu、耿旖旎/Geng Yini、黄太熙(美国)/Taehee Whang(U.S.A.)、付佳妮+史昊鹏/ Fu Jiani+Shi Haopeng、康剑飞/Kang Jianfei、李象群/Li Xiangqun、林海钟/Lin Haizhong、刘丹/Liu Dan、欧阳苏龙/Ouyang Sulong、秦琦/Qin Qi、司建伟/Si Jianwei、隋建国/Sui Jianguo、王梵僧/Wang Fanseng、王璜生/Wang Huangsheng、一了/Yi Liao、展望/Zhan Wang、张湘溪/Zhang Xiangxi、周春芽/Zhou Chunya

人的生产

PRODUCTION OF HUMAN

45

▲ 第五工作室-黄边站,喷绘,视频,出版物,2020

迟世林/Chi Shilin、第八日—艺术家访问科学家实验室/The 8th Day - Artist visits scientist laboratory、耿建翌/Geng Jianyi、龚剑/Gong Jian、胡介鸣/Hu Jieming、黄小鹏(黄边站和第五工作室)/Huang Xiaopeng(HB Station and the 5th Studio)、贾蔼力/ Jia Aili、李继开/Li Jikai、廖文峰/Liao Wenfeng、毛晨雨/Mao Chenyu、孟思特/Meng Site、南京社区原生艺术工作室/Studio Art Brut of Nanjing Community、仇晓飞/Qiu Xiaofei、史金淞/Shi Jinsong

技术的生产

PRODUCTION OF TECHNOLOGY

46

▲ 费俊,《情绪几何》,PS2

比尔·沃恩(加拿大)/Bill Vorn(Canada)、春华·凯瑟琳·董(加拿大)/Chun Hua Catherine Dong(Canada)、陈晓云/Chen Xiaoyun、陈欣+黄钰文/Chen Xin+Huang Yuwen、费俊/Fei Jun、郭锐文/Raven Kwok、鲁大东/Lu Dadong、李姝睿/Li Shurui、林舒/Lin Shu、能尖日/Neng Jianri、时子媛/Shi Ziyuan、王品添/Wang Pintian、杨帆/Yang Fan、杨鑫/Yang Xin、张智峰/Zhang Zhifeng、张周捷/Zhang Zhoujie、郑达/Zheng Da、后人类影像放映单元(蔡宇潇、雷磊、梁文华、彭浩旻、田晓磊、袁中天、张文心、张羽洋)/ Post-human Films(Cai Yuxiao, Lei Lei, Liang Wenhua, Peng Haomin, Tian Xiaolei, Yuan Zhongtian, Zhang Wenxin, Zhang Yuyang)

大地母亲

PRODUCTION OF TECHNOLOGY

47

▲ 郭桢,《母亲》,150x225x15cm,综合材料,2015-2017

郭桢(美国)/Guo Zhen(U.S.A.)、黄静远/Huang Jingyuan、胡晓媛/Hu Xiaoyuan、靳卫红/Jin Weihong、乔治·德·契里柯(意大利)/Giorgio de Chirico(Italy)、吕胜中/Lv Shengzhong、申亮/Shen Liang、杨子敏/Yang Zimin、喻红/Yu Hong

关于展览

48

第五届美术文献展

生生:自然、人和技术的生产

主办:湖北美术馆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时间:2020年11月20日 - 2021年3月7日

地点:湖北美术馆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主策展人:付晓东

策展小组:夏梓  黄静岚  符坚  刘鸿萧  林妍

学术委员会(按姓氏拼音): 方力钧  胡永芬  胡莺  鲁虹  皮道坚  孙振华  魏光庆  杨小彦  殷双喜  曾梵志 

展览总监:冀少峰  刘明

艺术总监:傅中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