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投资收藏 >书画

中国艺术报 作者:宋容溶 2020-11-02 14:37

原标题:书写:中国水彩画的本土性

明末清初,欧洲艺术传入中国,水彩画种所使用的媒材和表现力与中国水墨艺术的表现手法相近,故水彩画成为中国艺术家极易接受的外来艺术画种。清末,我国引进并接受西方教育模式,水彩画课程出现教科书,水彩画种在我国逐步奠定基础。

在民国时期,徐咏青以风景水彩画和郑曼陀的水彩仕女画相合作,创作出许多备受欢迎的擦笔水彩画——月份牌。特别是20世纪初,水彩画会成立,兴办展览、促交流,在不断地继承、演变、变革中,水彩画种逐渐本土化。20世纪50年代之后,中国水彩画家在画面中融入中国水墨元素,虽然两个画种的使用媒材和表现手法不同,但原理相通,作品都表现中国文化本体观念的审美意象。中国本土化的水彩画家们深入生活、扎根群众,不断运用水彩画媒材创作出展示新时代中国风貌的水彩作品。

西学中用

早期水彩画在中国的传播,必提土山湾画馆。这个由外国传教士传播办学、专门培养艺术人才的场所是我国最早开始传播西画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培养出西洋画人才的地方。土山湾画馆的教学涉及水彩、油画等,其内容均与宗教相关。

W020201101738791009120

纽约北园(纽约公园)(水彩) 李铁夫

从土山湾画馆走出的徐咏青成为我国最早研究水彩画艺术的先驱。他吸收西洋水彩风景画中的经验,再紧密融合中国水墨画,成为我国早年间颇有成就的水彩画家。而郑曼陀画月份牌,在使用的媒材上基本都敷以水彩,层层皴染,使得画面显得丰富和饱满,人们将这种新的样式称之为“擦笔水彩” 。画家运用水彩媒介,以书入画,所以,水彩在皴染的方法上自然与中国绘画的方法相通。

西学东渐

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由于西方水彩与中国水墨最为相近,均基于对“水”的运用,因而进入中国的水彩画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具中国传统民族精神意趣的水彩作品。早期留学生文献记载,系统学习西方绘画特别是水彩画的年轻人有李铁夫、冯钢百、李毅士和李叔同等。

李铁夫是最早留学西方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他是中国水彩绘画史上的第一位优秀水彩画家,他把中国画的笔墨意趣与水彩绘画相融合,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水彩画。留日的李叔同曾撰我国最早的水彩绘画著作《水彩画法说略》 ,其水彩画代表作《山茶花》呈现中国传统乐理和绘画中的丰富文化意蕴。王济远在1927年创办艺苑绘画研究所,他在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水彩画临本》推动了水彩画在中国的普及。

1923年,倪贻德出版《水彩画概论》 , 1935年俞寄凡出版《水彩画纲要》 ;在此时期,伴随教育改制,水彩画得到广泛普及。致力于早期水彩画传播的艺术家不胜枚举:周湘以中国水墨技法入画,使中西媒材结合,并出版《水彩画二十四孝》图册。徐悲鸿在其《新艺术的回顾与瞻望》中称土山湾画馆“对中西文化沟通……曾有极珍贵的贡献” 。水彩画在中国艺术领域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使水彩画不断本土化地向前发展。同时,中国艺术中的色彩意识逐步觉醒,在中国水彩画家的本土化、民族化历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土化水彩画中的书写性

“骨法用笔”在历代都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表现出的美学意义是不可低估的,而从水彩画的层面观察“骨法用笔” ,也能从各个方面体现出其迈向本土化的美学特点。

很多时候,对“笔”的解释是多义的,不分画种,水彩画中的以书入画,都源自中国水墨画对用墨的分寸——浓淡、轻重。如果用色过重,画面会产生沉重感,失去传统水彩画中特有的明快,色泽叠加的透明感则无处可寻,失去了水彩画的魅力。如果用色过淡,画面会产生苍白感,失去气息。所以,对“水”的把控全在运笔之间。而对于黑的把控,无论是在画水彩画还是在画水墨画的过程中,要想恰到好处,都需要在画面中引入书写性。

追溯中国古代画论,曾有“书画同源”“书画异名而同体也”等各种说法;唐代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云:“夫物像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又云:“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于是,对“水”所产生的通透感、韵律感,皆在笔墨之间。

从吴冠中的作品《水乡》中可以看出,他创作的作品,是在尊重水彩特性和固有色的前提条件下,以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理念、笔意、意趣的美感创作本土化的作品。画中洗练的线条融入了中国书法的书写性,呈现在生动流畅的画面之中。色彩表现点、留白表现面,处处蕴含入中国水墨意韵,更加巧妙地表现出现实生活中水乡生活的质朴气韵。

中国水彩画家在继承了中国水墨元素的基础上,在表现水彩画面的虚实和光影时,产生了微妙变化,诠释出生命意境。如伍建平的水彩作品《老街印象》 ,在水色的冲撞中凝结着中国水墨的意韵。水彩画在不断用水、固有色、笔触和形之间媒介和材质的碰撞,在材质上流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在笔先” ,赋予画面历史和人文主义的关怀。当我们看到画中墙面由表及里的痕迹,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当看到阳光下用点线面描绘出形形色色的人物,不仅触及心灵,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生奔波的酸甜苦辣。创作者对线色的把控就如同写书法一样,不停地融入书写性的思想表达,同时希望将中国画中的笔墨融入到水彩画中,在笔触的流动中传达其内在艺术理念和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蕴。

中国水彩画在用笔方面,多讲求洗炼,强调用笔律动、形式变化、轻重回旋,崇尚中国画中的笔意。通过运笔的书写性,产生笔锋的骨气,能使画面栩栩如生。当然,这源自中国水墨画中的意趣情绪,水彩画在本土化延绵的过程中,深入骨髓地融入了传统中国画追求的艺术精神;而西方水彩画则不讲究书写性。随着中国水彩画本土化的不断演进,中国水彩画本身具有艺术观念和时代特性,能够对媒材使用、对形象表现产生直接影响,与西方水彩画面貌迥然不同,使中国水彩画更具有中国特色。

(图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