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苏珊·桑塔格曾在其《论摄影》一书中写到,“摄影是一把无声的枪”。影像比任何人所能设想的更真实,它的力量来自于它本身就是物质现实。

影像记录,是一种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

若是有人问:疫情面前,艺术何为?也许摄影师林齐涛所拍摄的《雷神山医院建设高清航拍延时纪录》,能给以答案。

1

▲ 摄影 | 林齐涛

1月26日,雷神山医院工程进场施工。

1月28日,早上六点半,林齐涛带着航拍设备和一碗泡面到施工现场,在这之前他已经有六年的专业拍摄经验。

“1025名建设管理人员、7906名施工人员,1491台挖掘机、吊车等机械设备投入施工。”报道里的数字呈现在眼前时,林齐涛被震撼到,“这么多人从四面八方团结起来做一件事,我觉得我后半辈子很难再遇到了。”

在林齐涛身边脚步匆忙的,是雷神山医院建筑工人。他们中有部分是从火神山建设中调配过来的,也有临时从各地召集来的,带着自己的被子排成长队,他们各自的包工头在点人数。这之后,这些工人要面对的,是几乎24小时不停歇的工作。

“每天午饭和晚饭时间,几千名工人陆续排队等待吃饭。不光排队,还得量体温,你可以看到所有的工人都在往里挤,都想尽快吃上饭。”

看到这一刻的场景,林齐涛心里很难受,疫情面前,大家都太辛苦了。但他说:

“我信任这座城市。”

1月21号

武汉

超市置办年货

2

▲ 摄影 | 林齐涛

1月21日,距离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称“武汉发现27例肺炎病例”已经过去21天。林齐涛和家人到超市置办年货,看到的是人头攒动,一派过年的景象,和往年没有太大的不同,尽管零星有一些人戴口罩,但90%的人都没有佩戴。

当时,“新型冠状病毒”这个名称,对于武汉市民并不陌生,却没有太在意,认为并不严重。关于这个病毒的传闻,大家普遍知道的是12月最初的几天,有人说后湖一个市场里有不知名的病毒,死了几个人,这个病毒已经得到控制。就这样,大家也就不再恐慌。

1月22日,林齐涛在看到新闻报道后,叮嘱家人戴好口罩,而他自己也对这个病毒重视起来,刷朋友圈时,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变得比往常多很多。

这一天,国家卫生健康委报告称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440例,其中重症102例,死亡9例,疑似病例37例。同时,美国确诊首例,日本通报确诊病例1例,泰国通报确诊病例3例,韩国通报确诊病例1例。

这一天,湖北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应急响应。

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武汉下雨了,但是路上却没有人。“曾经那么热闹的街道现在一个人都没有,我觉得很悲哀。”除了悲哀,林齐涛对于这座城市因疫情变成了空城,还有害怕和担心。

同一天,武汉火神山医院相关设计方案完成,雷神山医院在初步勘探场地中。

3

▲ 摄影 | 林齐涛

后来报道出来,大家才知道,大年三十晚上九点多,当很多人都在和家人吃着年夜饭的时候,武汉中南建筑设计院第一设计院院长李洁接到武汉城乡建设局电话。在这之后的十点,他已带领紧急组织的20多人的队伍,到达了雷神山医院的待建场地上,勘察现场。

“雷神山”也随着报道被大众熟知,这个名字背后,对应着的是一个中国民俗文化的传说:雷神是惩罚罪恶之神,凡有违背人伦法理且犯下不可饶恕罪责者,则将遭受五雷轰顶而毙亡。

4天后,林齐涛带着航拍设备,一碗泡面,早上六点三十从家出发,赶往雷神山。

1月28日

武汉

进入雷神山航拍

4

▲ 摄影 | 林齐涛

“历史应该被纪录。”

从小在武汉出生长大,林齐涛面对家乡这次的疫情,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助力。当他得知火神山将建,同样是专业摄影师的好友也已经准备投入拍摄火神山的建工时,林齐涛也想用自己的摄影机拍下这历史性的一刻。但想要完成雷神山建工的航拍,单枪匹马是不可能的,在与之志同道合的一些好友帮助下,他顺利拿到了介绍信,被允许进入雷神山。 雷神山医院位于在武汉市江夏区黄家湖畔军运村的一块停车场,林齐涛从家到雷神山驱车需要四十多分钟,快到雷神山的沿路基本没有了市区的繁华建筑,大多是新楼盘,放眼看向两侧是湖滩。 黄家湖大道,是林齐涛拍摄期间每天必经的一条路,大道旁有不少车辆,以及来往的人,大部分是工人。离工地一百米距离处,设有路障,车辆获得许可后才可进入。 林齐涛接过工地工作人员发放的安全帽后,开始正式的拍摄。 他的目的很明确,“来了,就要坚持,尽力拍好”。关于这次视频要如何拍摄,他说:“我全在脑袋里面放着的”。

5

▲ 摄影 | 林齐涛

然而,到了工地,看着眼前几千人一起工作的紧张场景,林齐涛有点懵。“(工地现场的人)非常赶,就跟你说话的时间都没有,就不停地打电话,接电话打电话”,林齐涛还注意到,工地上工人基本都说普通话,因为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带着不同的乡音说着普通话,更觉团结的力量。 尽管有六年的专业摄影经历,但工地拍摄的经验并不多,更不可能像拍摄火神山的好友那样,一看到工人在钻螺丝或者上钢筋就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他把这些顾虑抛开,告诉自己,这支视频需要和火神山的拍摄不同,也听取了专业摄影师好友们建议,“使用无人机,每一天都坚持从同一个角度拍摄画面,成片里可以看到有几个画面是长时间过渡的,画面在不停变换。” 就这样,无人机一次工作20分钟后进行休息、更换电池。为保证无人机的续航,除了自带的一些电池,林齐涛还需要到工地的指挥部办公室借用插座给电池充电。每次进出办公室,都需要量体温,哪怕前一分钟刚出去,只要踏入办公室就需要重新测量。

2月4日

武汉雷神山

9天航拍,纪录“有大家才有小家”

6

▲ 摄影 | 林齐涛

2月4日,雷神山医院交付使用进入倒计时1天。雷神山这一天的样貌,大多数人是通过报道得知的: 箱式板房病房吊装完成96.5%,路面硬化完成过半,液氯加药间、液氧站、正负压站房、污染品暂存库等配套功能用房基础完成,污水处理站设备及管道安装完成,垃圾焚烧站结构施工也已完成。

大家都在期待这座“与时间赛跑”的建筑竣工。林齐涛也不例外,并且他正在现场纪录这一切。 这一天,武汉的天气依然是灰蒙蒙,路上行人依然很少,即使路人见面,也是隔着很远。

到达雷神山,林齐涛重复着过去七天的工作:近九个小时的专注拍摄,五六个网盘链接传回、让电脑24小时持续运转……林齐涛的状态出现了变化。在他看来这不算强度最大的工作,但连续不断的拍摄让他还是感到了疲累,一方面是身体,另一方面是拍摄的画面出现了瓶颈。

暂停了拍摄,他在施工现场开始大量浏览优秀摄影师的作品。这样的“临时充电”对他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让他继续保持良好状态进行拍摄的,还有现场不经意的感动。

7

▲ 摄影 | 林齐涛

工地围栏外,林齐涛被一个工人“拦住”。

“我印象很深刻,有个工人特别逗。他见我拿着相机,就主动找到我,说能不能帮他拍点视频,还说想接受采访,我说可以。”

“他和我说,他很早的时候就投入到这次疫情的医院建设中,起初是在火神山。当时他老婆死活都不同意,但他非要去,两人还因此打了一架,他嘴唇还抓破了。”

这位工人像和好朋友唠嗑似的,说着自己被“家暴”的经历,还特意摘下口罩展示自己的伤疤。

林齐涛被逗乐了,也觉得很感动,“只有先有了一个大家,才会有自己的小家。现在的武汉,需要那些愿意放弃和家人在一起时间的人。”

同样让林齐涛感动的还有这次短片开头的一位工人。接受采访的前一天,他凌晨三点多才睡,只有三个小时的睡眠后,就立即投入工作。像他这样每天连轴转式工作的人还有很多。与他人不同的是,这位工人这时候本该在爱人身边,陪伴待产,准备迎接2月出生的宝宝,但是这份任务让他选择放弃陪伴。 “(雷神山建成)之后他还得隔离14天,很有可能是赶不上他孩子出生了。作为一个父亲来说,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在得知这位工人的故事,林齐涛决定将他纪录在这支短片中。 

2月6日,

武汉,

雷神山“4分钟”的背后

8

▲ 摄影 | 林齐涛

这两位工人的故事只是这七千多人中的缩影,当林齐涛与同仁历时9天,完成雷神山医院建成的“4分钟短片”时,短片之外,还有令人感动的故事,林齐涛将它们保存好。

林齐涛和记者分享,在疫情发生以来,有不少境外媒体出高价想要此时武汉的市貌照片,但林齐涛全部坚决回绝了,他说:“尽管有些媒体是想要真实报道,但是我无法判断,我更不允许境外媒体有任何的机会来给我们国家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

在采访中,林齐涛反复说,短短四分钟的片子,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努力的成果,而是一个叫做“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加油”群聊里,林齐涛的同仁好友共同完成的。这个群里,有林齐涛每天的素材反馈,还有好友为他加油的话。

简单的“坚持”、“加油”,凝聚了群聊里每一个心系武汉,心系雷神山的人的力量,也是林齐涛每一天进行拍摄的动力。

每晚坐在电脑前整理素材,意味着一天的工作进入尾声,可以安心地进入休息。在这之前,林齐涛的精神状态是比较紧绷的。

从工地返回家中的四十多分钟车程,林齐涛都会打开广播,听最新的疫情消息。到家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晾在阳台,保持整洁,也最大程度上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9

▲ 摄影 | 林齐涛

2月6日,当4分20秒的《雷神山医院建设高清航拍延时纪录》发布时,是全网最早发布雷神山建工航拍视频之一。林齐涛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 我非常幸运能够用自己的能力纪录下这一历史”,对于“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加油”群聊里的好友,他说:“我非常信任朋友,真的非常有凝聚力。”

这份凝聚力还将继续,为武汉加油。 

后记·对话“凤凰艺术

疫情面前,没有人是旁观者。当时代的一粒沙落下,我们没办法将它变成灰的时候,却能够让这一坠落掷地有声,而成为训诫和警告被铭记。“疫情面前,艺术何为”,是近期“凤凰艺术”推出的系列报道,我们将在年轻摄影师的镜头下关注这场“战役”。关于摄影,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但本质是一场纪录。所以我们邀请年轻摄影一起为这场“抗战疫情”助力,探讨在疫情面前的“摄影师的镜头”。

以下是与摄影师探讨的采访实录(注:Q:“凤凰艺术”,林:林齐涛)

Q:这算是你最特殊的一次视频拍摄吗?

林:是的。

Q:最初为什么会选择摄影?摄影之于你生活工作而言是什么样的位置?

林:因为热爱,而且是会一直热爱下去。当初是因为纯粹喜欢摄影,后来慢慢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己的价值能够体现出来,就决定来做这个事。

摄影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分不开了。

Q:之前你会把每一个视频影像或者摄影作品当做艺术品来处理吗?对于摄影和视频制作,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标准?

林:会,肯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做好。没有特定的标准,就是每一个镜头每个画面,不能凑合,需要尽量的追求极致。

Q:你选择用影像纪录,可以认为传播介质中你比较认可影像的表达吗?

林:我信任。

Q:你如何看待摄影与现实的关系?

林:其实摄影是在纪录这个现实。纪录的形式和方式有很多种,有些可能是纪录美好的一面,有些则是反应一个问题,而且是一种很好交流的方式。

Q:你觉得摄影是艺术吗?

林:是的。我个人看来,艺术没有规则。没有标准判定这是否是艺术。以电影举例,也是没有规则的,甚至画幅也不是被规定的,《我不是潘金莲》就是圆形的画幅。

摄影是表达,艺术也是表达。因为喜欢拍雪山,热爱拍雪山,我们就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原来我们的自然环境这么美,去思考如何保护它,而不是去污染。在一个作品中,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一样,或者是想法不一样,对作品的理解也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