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资讯

2023-05-17 15:35

玉双美术馆是首座以李玉双艺术研究与展示为核心的美术馆,它合理利用了秦岭当地的人文和地理文化的因素,结合了艺术家的创作特点,从研究与收藏的目的出发,使美术馆建筑和价值更富于现实意义。继开馆首展“山水有清音”后,近日位于陕西汉中留坝镇的玉双美术馆举办了展览“树与路”与新开放的白盒子之家·秦岭的展览“李玉双:一条小径”构成了同一主题下的联展。

玉双美术馆是首座以李玉双艺术研究与展示为核心的美术馆,它合理利用了秦岭当地的人文和地理文化的因素,结合了艺术家的创作特点,从研究与收藏的目的出发,使美术馆建筑和价值更富于现实意义。继开馆首展“山水有清音”后,近日位于陕西汉中留坝镇的玉双美术馆举办了展览“树与路”与新开放的白盒子之家·秦岭的展览“李玉双:一条小径”构成了同一主题下的联展。image002

▲ 玉双美术馆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image004

▲白盒子之家·秦岭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image006

▲展览“树与路”与“李玉双:一条小径”开幕仪式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艺术可以重新激发偏僻地区的活力、引发有意义的对话、吸引年轻的居民和游客,这一趋势早已在21世纪初就已经出现。那时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石油城(Oil City)逐渐没落,后因当地政府为艺术家提供固定利率融资、购买房屋贷款等措施得到改善。在2006年至2013年期间,这里吸引了28位艺术家(其中有21位购房),为当地经济带来了约1万美元收入。

image008

▲石油城 图片来源:石油城网站

而艺术机构也会选择在具有良好自然风光的地方扎根,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位于日本滋贺县自然风景区附近的美秀博物馆(Miho Museum)于1996开馆,建筑师贝聿铭将80%的馆舍埋在了山谷里,这里由此被称为“日本的桃花源”。这座私人博物馆已经成为去往京都的旅游者的新选择,也是中国社交媒体上传播度最高的日本博物馆之一。

image010

▲美秀博物馆 图片来源:美秀博物馆网站

随着传统产业发展愈发疲软,乡村不仅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要重新发现自我价值,而文化、艺术恰好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在自然环境优美的乡村中置入艺术以及艺术机构,可以使得乡村拥有更为多元化的经济发展基础、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重新帮助居民开拓新的职业,留住和吸引青年、新居民和企业的加入,这样才能保持乡村的活力。

image012

▲玉双美术馆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因此,置于国际乡村艺术发展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背景下,玉双美术馆将会走出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对于中国而言将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与价值?

契机:在山村深处营建馆舍

说到李玉双美术馆的建设,还要回到2020年9月,那是李冬梅第一次来到秦岭腹地——留坝镇。留坝镇位于汉中市区北部,乘车不到1个半小时,途中还会经过汉代以来文人墨客题留摩崖石刻多达百处的石门。不过,其中的“衮雪”“石虎”“石门颂”等部分石刻,因水库修建而被凿下后移至汉中市博物馆收藏,这些离开原境的石刻被称为“石门十三品”

image014

▲石门栈道风景区 图片来源:汉中市经济合作局

image016

▲石门十三品衮雪 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

在蜿蜒的公路与青山的掩映下,留坝县宛如桃花源般露出了真容。这里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之一,森林覆盖率达91.23%。子啊留坝县下有一个小留坝村,地处于群山低处,在山坳间错落分布着一些民居。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都在秦岭山脚下过着淳朴的农耕生活。

image018

▲留坝风景 图片来源: 留坝县人民政府网站 摄影:杨忠录

楼房沟是小留坝村中的一条山沟,这条沟因上世纪末一户人家盖的二层小楼而得名。虽然第一座小楼现在已踪影全无,但是在2018年,由北京隐居乡里负责设计的近10处现代化民宿已经成为了沟中的新景观;这些民宿保留了原有老房子的木结构与建筑肌理,又充分融合了周围的山野环境,让充满野趣的自然环境与舒适便利的现代生活寓于此中。

image020

▲小留坝村的山 图片来源:于奇赫

李冬梅看到半山腰那望不尽的绿意,听到溪流中那潺潺的流水声,觉得自己一下子看到了父亲在户外大地写生七十年的创作从纸上变成了现实:城市中虽然有公园、郊区有生态湿地,但是想要在自然中自由呼吸,绝对是一种奢望。于是,李冬梅觉得父亲的美术馆能够建在这里,李家山水就可以与大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新的时代机遇中得到一种和谐的诠释。

image022

▲小留坝村楼房沟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父亲对于自然的热爱与尊重,让他的创作几十年如一日。基于这种对自然的向往,我因为偶然机遇和隐居乡里创始人陈长春先生相识,进行探讨之后,我们一拍即合,着手在他的乡建项目中做一个艺术空间计划。之后,它被拓展为艺术集群项目,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也加入其中。所以,玉双美术馆是天时地利人和、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李冬梅说到。

image024

▲李冬梅与李玉双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在秦岭深处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美术馆,确实需要多方的考量与坚实的基础。正因为楼房沟不仅有青瓦片与夯土墙的外表,也有大理石与木质板材的内在;不仅保存着古朴静谧的原生状态,也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而这里经过近5年的发展与传播,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玉双美术馆秉持“与自然融合、共生”的设计理念,由一个想法化为现实。

image026

image028

▲秦岭中的玉双美术馆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到了第二年3月份,玉双美术馆进入了筹备阶段,而美术馆选址就在当年沟里首个二层小楼所在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美术馆的建设方案在由80、90后为主的设计团队进行了上百次的线上会议与无数次的调整后确定。2022年,占地近两千平米的玉双美术馆,正式落成。

文脉:重拾那颗蒙尘的明珠

近年来,李玉双在国家大剧院、广东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亚洲艺术中心等场馆中都举行过个人展览。但是,每次展览还是会受限于城市建筑的空间设计,很难将作品与自然融为一体。而位于秦岭的玉双美术馆,人文和自然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结合。美术馆落户汉中也不仅仅是因为这里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更因为这里是李家山水形成的重要地理坐标。

image030

▲秦岭中的玉双美术馆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image032

▲玉双美术馆文献厅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54年,李可染决定从写生入手改革中国画。1956年,他与学生外出写生八个月,沿长江先到黄山后至三峡,最后一站来到了秦岭,画下了《夕阳中的略阳城》。1956年,是李可染开始探索中国画的表现力与自我语言的时刻,也是李玉双从北京分配到河南郑州后开始写生的时刻。因此,汉中成为李可染山水画变革的一个线索。

image034

▲李可染《夕阳中的略阳城》图片来源:李可染画院艺术研究中心

半个世纪后,李玉双到达了自己父亲曾到过的汉中,也拿起了画笔描绘这里的一草一木。对话一直是李玉双与李可染在艺术上的交流方式,李玉双在青少年时期就随父亲一同在北京大雅宝胡同生活,听到了诸多大师对于东西艺术的指点江山。李可染与李玉双不仅相互通过信件交流艺术观点,他还邀请李玉双将自己的手稿放大,二人艺术交流的成果跃然纸上。

image036

▲李玉双在玉双美术馆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李玉双认为李家山水必须要研究自然,要不断发现自然界的规律:“我的父亲李可染曾经总结了两个字叫‘意境’‘意’是思想、感情、精神方面的东西,‘境’是自然界、物质方面的东西,这两者需要结合在一起。他画的不是完全自然界的山水,而是加上心中的山水,就是意;自然界本身,就是境。我的理解,自然是有感情的,并不是只是物质。”

image038

▲1986年李可染、李玉双父子合影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在李玉双的眼中,李可染的一生都在从事中国画改革,让中国画从旧的面貌中焕发出一种具有时代性的新精神。中国画除了水墨作为核心的媒材之外,还包含着具有独特思想系统的语言范式。而出于秦岭中的美术馆也将李家山水的文脉线索以常设展览的形式展现了出来,营造了一个充满哲思的语境,帮助参观者通过自我经验的接合,找到切入作品的“关键词”。

image040

▲李可染在创作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玉双美术馆是有诗意的,正如海德格尔认为“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他说到:“唯有贫困时代的诗人能够重新唤起人对自然生命和存在本质的记忆,摸索远逝诸神的踪迹,领会‘天空’和‘大地’之意,使人成为无蔽状态的‘敞开者’,这是人类拯救自己的一种别无选择的‘冒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玉双美术馆不失为对此“冒险”的一次当代回应和实践。

image042

▲玉双美术馆视觉导向系统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相信每一个参观玉双美术馆的人都可以感觉到,这个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空间对人心理的引导,乃至逐步建立起对世界的重新认识。在这个展览空间里,不会产生迷惑、焦虑、不安,而是静谧、平和与安宁。

自然:用心灵呈现真实风景

面对李玉双描绘的自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艺术史上的自然主义绘画。在18世纪,英国的风景画开始回归自然,画家威廉·透纳(William Turner)与约翰·康斯坦布尔((John Constable)等人的水彩作品都反映出了大自然的崇高、壮美与力量。19世纪,倡导直接观察自然与表现光影变幻的印象主义登上艺术史的舞台。 

image044

▲威廉·透纳约在1835至1840年创作的《海中的马尔盖特》 图片来源:英国国家美术馆网站image046

▲ 约翰·康斯坦布尔约在1830至1835年间创作的《云的习作》图片来源: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网站

西方绘画中出现的自然主义流派,不仅仅是因为艺术家发现了对景写生的价值,这其中还蕴含了那时候的人基于科学精神与冒险精神而对大自然进行的探索。对于自然主义者来说,阐明对象的客观自然属性是十分必要的。自然主义绘画的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要尽可能地在客观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详细的描绘,以便于将自然把握在画面上。

image048

▲ 李玉双作品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但是李玉双的绘画既没有追随那种以再现为目的的写实绘画,也没有受印象派的影响选择用光影去表现时间,而呈现一种基于自己心灵感受的一种“真实的风景”。李玉双认为,光波的不同频率和振动衍生出世间万物,只要找到了组成事物对象的“光密码”,就可以在绘画中自如地表达自然、摆脱绘画对“形”的依赖,直接进入到自然最本质的状态。

image050

▲李玉双作品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因此,李玉双在创作中所追求的自然状态,其本质是科学或经验上可接近、可感知的。而心灵是否具有自然价值,是建立统一的自然秩序原理的逻辑基点,而从自然主义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灵在与自然的客观属性的接触中也具有了自然价值。李玉双的绘画语言不断地在风景绘画的框架中寻找将心灵感受纳入自然的方法,最终形成了他的艺术风格。

image052

▲李玉双作品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我们的知识产生自心灵的两个基本来源,其中第一个是接受表象的能力(印象的感受性),第二个是通过这些表象认识对象的能力(概念的自发性)……因此,直观和概念构成了一个我们一切知识的要素”李玉双的作品中存在这样一个张力,即艺术家对于自然风景的感受力与其本质性之间所形成的平衡关系。

image054

▲李玉双作品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从李可染倡导回到自然中去的写生,到李玉双发现了自然界的“光编码”,以表现自然为追求的李家山水跨越了时间的长河。李玉双的绘画作品中略带陌生感的、抽象化的表现手法,让他的作品与中国传统写意山水画产生了回响。这其中存在一个逻辑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美学问题。

image056

▲李玉双作品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美是需要有参照系的,但自然是不需要的。李玉双的创作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自然主义精神。哲学思想本质上是先验问题,而自然或经验本质上是科学问题。李玉双的科学实践精神放弃了将一种审美判断与另一种审美判断进行比较的方式方法,而是选择将自然还原为此时此地的客观属性,并且追求自然在本体论上的还原性。

小路:串起乡村的艺术聚落

玉双美术馆的展厅面积不大,由3个空间组成。在第一个空间种,以“树与路”作为主题的展览,用四个不同阶段的4幅作品,串联起李玉双七十年间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的探索。观众可以看到从二十岁时带有柯罗作品气息“树”开始,直至八十年代及当下,艺术家李玉双逐步建立自己的观察方法和绘画体系。同时,美术馆在其他两个展厅中分别展出关于李玉双的影像,以及他的手稿、笔记、模型等文献资料。

image058

image060

▲玉双美术馆展览“树与路”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当观众站在第一展厅中,可以透过窗户看到美术馆后面的山体。画纸上的风景与户外的自然遥相呼应,就连这里的昆虫似乎也分不清真实和虚幻,常常会在画面上停留许久。李冬梅认为自己父亲的画就是其生活本身,他的绘画既非机械的“画物本体”,也非主观的“画心像”,其眼光已经超越了绘画的光影色彩,而触及到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本质。

image062

image064

▲玉双美术馆展览“树与路”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顺着玉双美术馆门前的柏油马路,朝着山沟深处的方向走去,从一条岔路口向山上走,便来到了在白盒子之家场馆。白盒子艺术馆馆长,此次展览策展人孙永增充分利用根据空间特点,选择了五件李玉双在疫情期间以家门口的一段风景为对象而创作的作品,使用了不同的布展方式,让作品与周围的自然展开对话,将展览的空间拓展至秦岭的沟壑与山脉。

image066

▲白盒子之家·秦岭展览“李玉双:一条小径”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孙永增馆长将“回到自然”与“回到感知”作为展览的两条脉络,他说道:“自然做为造物主普遍启示的对象,成为艺术描绘和探究的永恒主题,从中国传统中的山水到西方的风景,从古典到当代,艺术中关于自然形式的创作绵延不绝。自然中隐含着世界普遍的秩序和美感,以自然为对象的绘画,也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共情互通,历久弥新的媒介。“

image068

image070

▲白盒子之家·秦岭展览“李玉双:一条小径”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在展览中,室内作品的附近,总有一处自然景色与之呼应;甚至有一幅作品悬挂在室外的墙上,与山间自由生长的树木融为了一体。这条北京的小路,在李玉双的笔下融入了秦岭,形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无缝衔接。而这种和谐形式的产生,是因为李玉双并不执着于自然的差异性,而是在差异性中寻找一种共性的规律。

image072

▲白盒子之家·秦岭展览“李玉双:一条小径”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我从小坚持画画、无论风霜雨雪一天也不能停,可以说一辈子没停过一天。同一地方有时候需要反复去,有的作品需要4、5年才能完成。譬如桃花,每年都会选择同一个季节、同一个日期、同一个地点、同一个花期,稍微差一点都不行,有些画需要长时间观察、记录下最本真的自然景色。”李玉双说道。

image074

▲李玉双在玉双美术馆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一段反复描绘的风景也是一段生命的历程。绘画终究与情感有关,也与艺术家的认知有关,通过画面中的结构、光与色,将自然之中隐而未现的秩序与人的情感产生联结。

讨论:艺术与自然合二为一

德国诗人席勒曾说“艺术是自然的右手,自然只让我们存在,而艺术创造我们的人类。”在展览开幕式当天下午,玉双美术馆举行了由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等组成的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以“艺术与自然”作为主题,与会嘉宾结合自己对于艺术家李玉双作品的体会,从不同的层面展开了细致地讨论。

image076

▲李玉双作品被放置在秦岭中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评论家、策展人夏可君认为李玉双的绘画包含一种隐含的秩序,以及感性与理性的转换。他认为这种绘画中的感性的力量包含理性的成分,这其中的和谐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可能有上亿种的形式,但是每个形式里边都有隐含的秩序。他还强调了个人意志跟自然意志的连接:“李玉双先生到九十岁还在自然中坐着、行走、与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把个人意志融进充满无限生机的自然意志中。”

image078

image078

image080

▲主题论坛“空间美学与乡建”现场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艺术家徐小国从李玉双在1973年创作的水彩作品中,看出其对于空间的把控已经超脱了西方艺术的范畴:“他其实已经建立在认知世界的方式上去构建他的视觉世界,这种视觉逻辑就是他在自然当中的一些感悟……但是你一定要承认自然的独立性,这样你在里面才能收获更多的对自我的认知。徐小国认为李玉双承认了自然丰富的信息,只是在里面截取他自己个人对自然的理解,然后加工、梳理他的感知,最后释放到他的画面里,从而形成他的一生。

image082

▲“艺术与自然”研讨会现场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我觉得这次策展也做得特别好我可以看到几个节点,从李玉双先生七十年代的水彩可以看到巴比松画派艺术家柯罗的浪漫主义气息,然后又看到了包括塞尚在内的现代主义层层叠叠的空间处理。一直到现在,今天看到这条小径,感觉他又回到了一种中国画对气的呈现,以及他对西方,比如说印象派后期对结构对空间的一些认知。”徐小国说道。

image084

▲“艺术与自然”研讨会现场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艺术家孙红民认为虽然李玉双的笔触看起来显得很模糊,但是其实很严密的:“我觉得是一种很自然的打开。他在(笔触)中间有一种松动,这种松动为下一个(笔触)衔接创造了机会。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李老师就是在黄宾虹用墨的基础上、把色彩给它释放开来了。这个对于色彩的释放,我觉得可能跟他的教育背景有关。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就与西方的印象派形成了区别,我觉得这是他的作品最打动我的地方。”

image086

▲玉双美术馆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艺术家李新天谈到他在观察父亲作画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父亲每天总是在同一时间内画画,一段时间内画画:“他说我不会错过这个时间,颜色变了我再接着再画,所以很多画的底下,写了跨越好几年的时间……他认为自然界的光是运动的,然后从光谈到音乐。他说我画画的时候,经常感到有音乐在。他说这个光不是直线的,它其实是曲线的。”

image088

▲玉双美术馆展厅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孙永曾馆长谈到:“李玉双先生的绘画,还是属于中国文人绘画的那种感受性的绘画。而且他一直坚持在现场绘画,我觉得他在自然当中作画,有的不仅仅是有感受,可能一直在用他自己理性的一面、对科学的感觉,来与画面之间建立联系。但是,我们看他画面的时候,也有很多感性的感受。那恰恰说明他这种理性的转换、这些感动不是表现性的感动,而是一种自然结构和比例给我们的一种感受。所以在自然当中,肯定隐藏着某种秩序。”

image090

▲嘉宾合影(左起)夏可君、杜丹、王治国、张焕荣、李玉双、陈长春、金雷、闫东、李冬梅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EDe Architects创始人、隐居乡里创始合伙人金雷最后探讨了玉双美术馆建设的意义:“因为在村子里面,美这件事是不重要的,而真实才是重要的事情……李玉双先生解决的是自然的结构问题,我们解决的其实也是结构的问题,就是通过建筑的尺度、通过光来呈现真实的自然。在自然面前你能做的只有谦逊。”

结语

“作为李家山水的第二代,我有义务去传承李家山水,这是其一;不能光传承还要发展,必须用创新对李家山水改造,这是其二。我在自然界写生,和传统绘画方法有距离,和学院派的绘画方法也有距离。在写生的过程中,加入科学和哲学的方法,逐步发现了自然界的本体规律——二维光编码,这是我绘画的根本原理,用新方法来观察自然界,保持人、自然、艺术三者的生态平衡。”李玉双说道。

image092

▲玉双美术馆入口处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李可染去写生、李玉双受父亲影响也去写生,自然之美千姿百态,两位艺术家感受自然中的风、光、雨、色彩、植物、动物等元素的变化,然后通过他们的眼睛回到画面,这是两位艺术家创作的核心。从这点出发,玉双美术馆的设计也希望让自然、观看、艺术三者之间发生关系同时通过三大建筑特点来呈现年轻人对于李家山水和中国水墨创作的理解。

image094

▲玉双美术馆影像厅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image096

▲白盒子之家·秦岭展厅 图片来源:玉双美术馆

当很多美术馆都选址一线城市或新一线城市时,玉双美术馆却选择了乡村的深处。除了运营成本之外,玉双美术馆尝试达到一种去中心化的临界态。临界是系统的间隙,在这里可以产生超越旧有的可能性。这座山中的美术馆同时是对边界的解构和对共同体的建构,聚合艺术家、研究者、爱好者与社会各界人士,在因缘和合之中达到一种动态的、复杂的互联状态。

关于艺术家

image098

李玉双,1935年出生于江苏徐州,是国画大师李可染的长子,母亲苏娥为沪上戏曲名家苏少卿长女,少年在家学熏陶下开始了创作之路。五十年代,李玉双与当时新中国艺术界群体,包括齐白石、李可染、李苦禅等人的交往,奠定了其艺术思想基石的形成。1956年,毕业于北京机械制造学校的李玉双分配到郑州机器制造学校教授工程力学,同年赴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学院进修。工作之余李玉双持续进行艺术创作,受父亲李可染写生绘画改革及巴比松画派影响,这一时期以水彩写生为主,多为描绘学校及周边村庄的景色,创作了大量以自然风景为题材的水彩画和速写作品。1968年调至河南鲁山,开始鲁山、平顶山等地的写生。1971年,李玉双开始研究人类视觉与艺术的关系,制作相关模型并尝试视觉试验,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观察方法和绘画体系。李玉双称之为“光编码”画法。彼时,父亲李可染也开始恢复创作,开始新的创作阶段,在艺术探索之路上,父子二人保持着密切交流,互相见证与促进了彼此的艺术突破。1986年,李玉双返回北京,逐渐开始探索水墨、丙烯等综合材料的运用,探索中国材料对色彩的表现力,并坚持写生创作从未间断。

凤凰艺术 撰文/于奇赫 编辑/张悦 责编/db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