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23-03-15 15:28

由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主办的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已于2023年3月12日闭幕

回顾展览,其中由马岩松策划的,MAD建筑事务所协办的“蓝图北京”双年展分会场北京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作为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的压轴展览呈现。

本次建筑艺术展览以“蓝图北京”为题,从“历史年轮、未来狂想”两个维度聚焦阐述主题。共20位国内外建筑师/艺术家以建筑模型、装置、图像等作品参展,8位(组)建筑师的文献研究、以及4部中国近现代充满想象力的电影影像也同期展出。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建筑师回应策展人对未来和北京的发问,呈现每个人心中图景。

以下,凤凰艺术为您带来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策展人马岩松的专访报道。

微信图片_20230315145832

从2022年12月30日至2023年3月12日,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在73天的展期内,参观人次达到了约有20余万,无论是在社交媒体还是线下随访中,本届双年展都广受好评。

微信图片_20230315145938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展览主现场

“共生”为主题的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由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北京文投承乾文化置业有限公司与木睦(北京)艺术顾问有限公司承办。以全国文化中心——北京为舞台,从包含了绘画、雕塑、影像以至建筑等更加广泛的“艺术”概念出发,呈现北京地区多元艺术生态共时性发展的繁荣面貌;并通过对古代到现代直至当代作品的跨时代呈现,诠释北京艺术生态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历时性发展和展望。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展览视频,采访:王家北、郑海文,摄像:张洋,剪辑:陈玉洁,配音:王洋

本届双年展,选择位于隆福寺北里园区的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作为分会场,旨在通过“蓝图北京”的呈现,与隆福寺北里园区的蝶变重生相互映照,为焕活园区的文脉增添更多的可能,同时也折射出北京城市更新进程中的多彩魅力。

蓝/图/北/京

blueprint

蓝图原指建筑师的工作工具,后隐喻历史的档案以及未来的构想。优秀的建筑师通过思想和远见不断对现实进行改造。纵观推动北京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性蓝图”,与北京作为首都的中国一样,极具中国特色,也影响着现代中国建筑界的现状与发展。而当中国城镇化发展迈向新阶段时,“未来狂想”其实不只预示北京,更会让人们联想到未来中国的模样。而历史上那些建筑师曾经有过的“未来蓝图”,或许也可给我们以启示,展示城市发展的价值观与建筑师力量之间的关系。

北京。历史由彼时对未来的想象构成。20世纪50年代的规划师和建筑师对北京未来的畅想,开启了如今北京城的格局;如今已成为城市背景的建筑,反映着北京一个时代的普遍状态。当谈及城市,往往都逃离不开居住、休憩、娱乐、餐饮和工作等生活的基本要素;而作为建筑师,我们要做的是带着对过去的反思、对当下的观察体验,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想象,在传统与创新、保护与发展、本地与全球、个性与群体的不断对抗和拉扯之间找到新出路。

微信图片_20230315150259

微信图片_20230315150301

微信图片_20230315150303

微信图片_20230315150305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展览现场,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2023

微信图片_20230315150343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策展人 马岩松在开幕现场致辞,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2023

对话 · 马岩松

凤凰艺术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参与了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的策划呢?

马岩松2022首届艺术双年展决定要有一个建筑艺术板块,邀请我来策展,我觉得这个是挺好的机会。

我是老北京,我一直觉得北京应该有一个关于建筑和城市的双年展。前期沟通时,我就表达过,在疫情后一定要有机会去为北京发声,是关于城市和建筑未来的声音

微信图片_20230315150611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展览现场,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2023

凤凰艺术北京双年展区分于国内其他城市双年展的特点是什么?应该怎么理解这次双年展和北京这座城市的关系?

马岩松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开始,从规模、时间和地点都是刚开始的状态。北京作为文化政治中心,文化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这其中包括历史、创新和未来的话题。我想北京的双年展可能对历史的回应,对文化身份、根源的探索更重要一些。但最后还是要展现出一个未来,具有代表性的,体现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未来。

微信图片_20230315150647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展览现场,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2023

凤凰艺术此次策展主题是“蓝图北京”,请解读一下你的策展理念?

马岩松我们能看到大家并不是特别满意现代城市进程,特别是把这些城市放在更大的历史坐标里,跟一些历史上形成的古典传统城市相比,显得缺少了一些东西。所以,我觉得连接未来应该很重要,“蓝图”就是描绘未来的

在过去定义中,“蓝图”被当成工具,我们需要“蓝图”去建设,建设出来的东西也非常现实。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希望“蓝图”应该可以描绘理想,展现理想。因此,我觉得这个“蓝图”,在这个时间段,代表着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

微信图片_20230315151523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展览现场,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2023

凤凰艺术觉得建筑物在一座城市文化的建构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马岩松建筑和城市是某个特定时代或者文化的表达。有人说建筑是几大艺术形式中最综合的一种方式,因为这里面有真实的生活,还有人们想表达的东西、梦想、对历史的看法,全都在我们周边的环境能表达出来。

大家可能从这些展品能看到历史上有过的案例。曾经特别辉煌的那些城市规划和有趣的建筑想法都是那些对文化有追求、有想象力的时代和个人畅想出来的,慢慢又变成大家的理想。

微信图片_20230315151555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展览现场,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2023

凤凰艺术这次“蓝图北京”虽然是一个艺术双年展的建筑板块,但你在展陈方式上也融入了很多艺术的元素,你怎么处理在艺术双年展中对建筑和艺术的融合呢?

马岩松我就是觉得建筑话题和城市话题需要新的形式跟公众交流。过去的建筑展中会展示很多图纸、模型,这些都是工作工具,对应的是施工或者技术部门,而不是大众。面向大众的话,建筑师更应像是社会活动家或者是知识分子的角色,需要语言、影像,或者是装置等更容易与大众交流的方式。

这个展览我觉得肯定不是传统的专业展览,而需要新的形式让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市民看着能容就能大概理解你想表达的故事、概念,并参与讨论。所以我们这次采用了像海报、文字、装置、灯光、大型模型,这就是建筑本身跟公众的沟通方式。

微信图片_20230315151634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展览现场,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2023

凤凰艺术这次展览中,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可以带给观众怎样的思考?

马岩松这个展览最终要传达的是把“未来”这个话题放在历史的维度中去看,尤其是北京,甚至可以放大到中国。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财富,有时候也是一个羁绊,而怎么创造未来变成一个大问题。如果没有对历史深刻的理解,要创造新的东西就会很困难。

这个展览最大的亮点之一,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梳理了近现代时期全球和中国一些比较激进、有创造性、革命性的建筑和城市的想法因为在历史中发生过,所以我们比较信服、比较理解当时是怎么回事。它对现实、对教育界、对学术和设计,和大众的现实影响是什么,这对年轻人或市民来说或许是一种启发,让他们从历史的证据中真切看到理想的重要性,而不只是这能不能实现,现实是否需要

我们这个时期急需有理想主义的,有对未来畅想的,对世界有抱负、有责任的建筑师出现。

微信图片_20230315151714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展览现场,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2023

凤凰艺术:您说了很多未来,但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说拆除、改造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进程中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历史与当代、本土与未来的关系呢?

马岩松未来从来不是远在空中的,而是跟现实相结合,往往是更真与现实的问题。或者说基于对现实的批判而产生的新想法,过去没有的,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模式,例如新旧关系、城市更新一系列很现实的问题。

比如说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很长时间内我们都知道这个城市肌理的整体性非常有价值,而过去拆卸调动了很多,破坏了很多,盖起了现代建筑,破坏了传统肌理在城市中价值。如果要再次面对城市更新,应该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如果从传统的角度,从整体风貌去考量,可能我会设想再建一片新的仿的四合院,修旧如旧。但从新的角度出发,可能更看重的应该是人,人在都市中的生活。那么可能就有新的角度去看风貌了:新建筑不一定要长成传统建筑的样子。

未来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肯定是基于现实的问题去解决现在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新方法的同时就创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我称之为“未来”。

微信图片_20230315151757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展览现场,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2023

凤凰艺术:此次参展艺术家的选择标准是什么?通过这个展览,您觉得这20位参展艺术家是否已经通过他们的作品传达了某些共识?

马岩松选择的标准就是希望他们都有理想主义的作品。

所谓理想主义,就是他们对城市和社会问题有深刻的揭示,提出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有可能非常超现实,实现不了,但是提出问题会让大家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也有可能这个解决方案技术上能实现,但是大家不允许他实现,这也是建筑挺特殊的一个方面,这关乎接受度。凡是有这类的作品,我都希望能够展示出来。

另外,参展人有年轻的,也有较年长的,甚至还有已经去世的。这百年很快,有一些想法历历在目,图纸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建筑师已经去世了。通过这些展示,让大家知道他们当时提出这些想法的革命性,比如像尼迈耶、日本新陈代谢学派。他们人已经不在了,但理想主义的光辉依然在。这几代建筑师如果跟年轻建筑师作品并置,又能发现星星之火的延续性。有一些在北京的年轻建筑师,现在看起来很年轻,都是30岁左右。曾经英雄主义的大师们都这么年轻过。参展人应该是以理想主义精神为标准。

微信图片_20230315151836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展览现场部分参展艺术家与策展人合影,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2023

凤凰艺术:作为策展人和作为建筑师,你感觉有何不同?

马岩松这是我第一次策展。

之前作为参展艺术家、建筑师参加过展览,基本是大地艺术展,跟环境、地域文化发生关系的,是在地的作品。这些建筑要在一个环境中去设计,虽然体量小,但还是挺熟悉,但策展对我来说是全新的。

微信图片_20230315151910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展览现场,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2023

这次展览更像展现出一个时空。建筑本身是空间,我们把时间的维度加上,历史、未来,把这个时空想办法描绘出来给公众看。这跟我以前经验很不一样,并不是自己的表达,而是很多人作品集中的呈现。

微信图片_20230315151937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展览现场,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2023

另外,展览比较抽象。最终我希望带给大家一种多元的想象力,而不是给大家灌输某种中心思想

我们想区别于现实,有这些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参与就有无数个出口,不同的可能性。不同的人这个展览中能找到这些有趣的建筑,有趣建筑师和他们的奇思妙想,可能就会展开联想。这非常重要。

一个伟大的城市,肯定是所有人参与的。市民不只是使用建筑,而是参与营造这个城市。每个人的创造力必须要解放出来。大家都共同想象、参与之后,这个城市的文化景观就会多元、活力,这是双年展或者城市文化发展的目标。

如果展览是关于宣讲、关于梳理学术,这些都不够,必须要起到激活城市文化景观的作用,慢慢形成一种让人思考、想象的催化作用;也或许是引起某些话题大家开始讨论,就非常好了。

凤凰艺术你觉得最终展出的效果是不是达到了预想,对这个结果感到满意吗?

马岩松我很确定肯定是跨圈了,因为来看的很多人不仅是艺术爱好者或者是建筑爱好者,还有很多普通市民。跟普通市民有了对话,这一点我挺高兴的

围绕着理想主义和城市的话题在建筑城市学术界的讨论也开始了。慢慢的,可能从与市民的对话到最后形成全球化的对话,这两个层面都要产生,这也是我们的目标。因为有过这些世界大师的参与,想借助对话让大家理解新的北京双年展的关注度在哪儿,这个展览不是一个成果或者是一个实际机会,而是跟大家探讨一些理想和未来的话题。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039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展览现场,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2023

凤凰艺术:这次你首次当策展人还是很成功的,将来还会有愿意继续当策展人吗?

马岩松看机会,反正这次挺过瘾!如果北京以后继续办艺术双年展或者是建筑双年展,我肯定是支持的,北京需要。无论是对自己的城市还是对世界的发声,都很重要。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131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展览现场,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2023

凤凰艺术:2022首届北京双年展因故开幕延迟了多次,又处在疫情三年以来的一个社会复苏节点,通过这次经历,你对未来的双年展有何期待和愿景?

马岩松这次展览把时间尺度拉大,谈未来、谈全球,谈想象力、理想主义,其实是我长期以来觉得北京需要的,不管有没有疫情,我们都特别需要,恰好在疫情刚刚结束的时候,跟前三年的感受反差很大,突然要谈一件很全球化的事,或者是时间尺度特别大的事,跟我们经历的那个现实有挺大的反差。这个反差也挺好,一下能尽快地把我们拉回到正常的状态。

北京最有魅力的时候还是她的开放,有多元文化和思想。如果展览能让大家感受到这些,也是给未来起一个好头吧!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203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蓝图北京”展览现场,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2023

 

专访 · 嘉宾

马岩松

1975年出生于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北京建筑大学),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马岩松于2004年成立MAD建筑事务所,从2002年设计浮游之岛开始,以“梦露大厦”、哈尔滨大剧院、朝阳公园广场、中国爱乐乐团音乐厅、鹿特丹FENIX移民博物馆、衢州体育公园及深圳湾文化广场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实践着这一未来人居理想的宣言。2014年,马岩松获邀成为美国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首席设计师,成为首位获得海外重要文化地标设计权的中国设计师。同时,他还通过一系列国内外个展、出版物和艺术作品,探讨城市与建筑的文化价值。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256

 

展览 · 介绍

2022首届双年展由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北京文投承乾文化置业有限公司与木睦(北京)艺术顾问有限公司承办。

2023年1月13日,东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冯海亮,北京艺术双年展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卢海红、北京艺术双年展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林继伟、北京艺术双年展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刚、新隆福公司副总经理王越、《蓝图北京》策展人马岩松、部分参展艺术家及媒体等出席本届双年展建筑艺术展开幕活动。

以“共生”为主题的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以全国文化中心——北京为舞台,从包含了绘画、雕塑、影像以至建筑等更加广泛的“艺术”概念出发,呈现北京地区多元艺术生态共时性发展的繁荣面貌;并通过对古代到现代直至当代作品的跨时代诠释,诠释北京艺术生态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历时性发展和展望。本届双年展,选择位于隆福寺北里园区的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作为分会场,旨在通过“蓝图北京”的呈现,与隆福寺北里园区的蝶变重生相互映照,为焕活园区的文脉增添更多的可能,同时也折射出北京城市更新进程中的多彩魅力。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324

▲ Cook Haffner 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和主理人彼得·库克爵士参展作品:Filter City 与 City as a Room

蓝天组的沃尔夫 · 德 · 普瑞克斯专门为本次北京艺术双年展创作的最新一代Astro Balloon 1969 Revisited - Feedback Space,是云状、半透明和反光的漂浮空间装置,作为未来主义的建筑住宅雏形,能够与栖居人的情感和活动互动。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341

▲  蓝天组 | 沃尔夫 · 德 · 普瑞克斯参展作品:Astro Balloon 1969 Revisited - Feedback Space

伊东丰雄创作的“东京游牧少女之包Ⅱ”,回应了“在消费主义的当下,何为居住”的当代议题。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358

▲ 伊东丰雄参展作品:东京游牧少女之包Ⅱ

而对于老北京城,除了保护、仿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北京2050”便是MAD建筑事务所的回应和尝试。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423

▲ MAD建筑事务所参展作品:北京2050

一直关注普通建筑和城市空间的绘造社,通过“河边餐厅”这一则图像微小说,呈现了日常的路边摊中蕴含着的出人意料但又极其合理的空间使用智慧。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443

▲ 绘造社参展作品:河边餐厅

由众建筑的何哲、沈海恩与臧峰创作的“阈限北京”通过相互连接的管道将不同时空的北京相连。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504

▲ 众建筑 | 何哲、沈海恩与臧峰参展作品:阈限北京

梁琛设计的“无尽之塔”构建出一个通向无尽的西西弗斯纪念碑。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527

▲ 梁琛参展作品:无尽之塔

未建筑设计研究所一边在纽约中央公园中设置“图乐园”这一具有流动性的图书馆,一边畅想百年后的地球生活,用“共生计划”为人们畅游宇宙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544

▲ 展览现场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600

▲ 未建筑设计研究所参展作品:共生计划 与 图乐园

程艳春的“超级多米诺”系统住宅,试图从根本上重新建构住宅的设计和建造过程,创建一个能让人们拥有真正适合自己的未来生活空间。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642

▲ 程艳春参展作品:超级多米诺

石上纯也的“洞穴餐厅和住宅”是一个自然生成的建筑,如同岩石通过固化产生沉积物一般,描绘未来建筑的图景。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703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705

▲ 石上纯也参展作品:洞穴餐厅和住宅

城市的发展逃不开“扩张”与“废弃”。当工业设施完成了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任务,除了被废弃,还有何种命运?

艾瑞克·欧文·莫斯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The New City项目,为建筑适应性的再利用设定了当代化的标准。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730

▲ 艾瑞克·欧文·莫斯参展作品:The New City项目

MVRDV建筑规划事务所通过“大巴黎计划:用增加密度取代城市无序的扩张”,提出减缓城市未来无序蔓延的解决措施。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746

▲  MVRDV建筑规划事务所参展作品:大巴黎计划:用增加密度取代城市无序的扩张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全球城市”以建筑师的敏感度,将参数化设计模型应用于大规模城市尺度的设计,满足伦敦向东扩张对连通性和密度的需求。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802

▲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参展作品:全球城市

OPEN建筑事务所的李虎与黄文菁从当下北京城市中的“空缺”与“拥堵”现象,提出“每个人的城市”与“二环·二零四九”这两个使未来北京更加美好的设想。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825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827

▲ OPEN建筑事务所 | 李虎与黄文菁参展作品:二环·二零四九 与 每个人的城市 

当自行车从交通方式变成生活方式,非常建筑的张永和希望创建功能、空间多样化发展的“骑行城市”。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850

▲ 非常建筑 | 张永和参展作品:骑行城市

时境建筑的张继元和卜骁骏创作的“停顿三秒的超现实主义北京”与“皮村乌托邦:北京蓝领的平行宇宙”,从北京现实的城市环境出发,描绘独属于北京的未来畅想。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910

▲ 时境建筑 | 张继元和卜骁骏参展作品:停顿三秒的超现实主义北京皮村乌托邦:北京蓝领的平行宇宙

王子耕以坛城为参考,通过两种不同的转化方式,形成两种可能的城市模型图解,表达出想象中的圆融有序、等级森列的理想城市,与各自表达、多元交杂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张力。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927

▲ 王子耕参展作品:想象的北京

王明贤以视频影像、文献收藏和文学语录,向大众呈现了一个淹没在历史中的老北京城。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945

▲ 展览现场

微信图片_20230315152951

▲ 王明贤参展作品:城市与记忆

孙海霆通过摄影记录下北京城市主干道及环路边上体量巨大的板式住宅,这些建于1970—1990年代的“背景建筑”,真实地反应着一个时代的普遍居住状态。

微信图片_20230315153012

▲ 孙海霆参展作品:背景建筑

朱砂通过视觉设计,将MAD建筑事务所梳理的海外和北京指向未来激动人心的事件,以47张极具北京特色的海报呈现出来,最终的留白也在向所有人提问:我们对北京未来的愿景是什么?

微信图片_20230315153031

▲ 朱砂参展作品:Beijing Poster

20世纪中叶至今富有远见的建筑师(团体):建筑电讯学派、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矶崎新、黑川纪章、奥斯卡·尼迈耶、弗雷·奥托、超级工作室、莱伯斯·伍兹等人的作品,在展览中以视觉档案的形式呈现。1980年代中国科幻电影也表现出对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的思考。

微信图片_20230315153110

▲ 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参展作品:Geodesic Dome 与 Dome over Manhattan

微信图片_20230315153126

▲ 纪录片《弗雷·奥托:跨越未来》

微信图片_20230315153150

微信图片_20230315153200

微信图片_20230315153215

蓝图北京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建筑艺术版块

策展人:马岩松

地点: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

公众开放日期:2023年1月14日—3月12日

春节开放安排:

2023年1月21日—23日(除夕—正月初二)闭馆

2023年1月24日(正月初三)起,恢复正常开馆

开放时间:11:00—19:00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采访/肖戈、王家北、郑海文 摄像/张洋 剪辑/刘慧 编辑/陈玉洁 配音/王洋 责编/dbk 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