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资讯

2023-03-07 15:25

近日,“蔡锦——女人花”于“頌”艺术中心举办。此次展览是艺术家蔡锦在这里举办的第一个大型个人作品展,也是对蔡锦自二十世纪90年代至今,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梳理和呈现,包括“美人蕉”系列、“花”系列以及“风景”系列。

展览同期,“成双——色与空 李鼐含/徐升 双人展”于颂艺术中心二楼展出。通过大漆与琉璃的当代创作,构建出一场关于生命的盛大展出。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视频报道。

▲ 展览现场视频,采访:王家北 剪辑:陈玉洁

···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早春二月,天稍稍有些阴,预报中的雨雪在午时悄然而至,又悄然消失。但此时的京城,却已趁着渐渐变暖的气息,迸发出一片生机。

万物有时,花如此,人亦如此。

松土、播种、浇水,一整套流程下来,深埋泥土的种子开始发芽、抽枝,最终盛开于世。只不过,有的花艳丽非常,有的花则持久含香。

在艺术世界,蔡锦笔下的花便是后者,其人亦是后者。

微信图片_20230307151511

▲ 蔡锦-《美人蕉365》-500×400cm-布面油画-2016到2017.10

微信图片_20230307151533

▲ 蔡锦-《风景54》-200×500cm-布面油画-2013

微信图片_20230307151555

▲ 《风景45》, Scenery45, 布面油画,300 x 450cm, 2013,图片版权归艺术家和颂艺术中心所有

红色叫我痴迷,在这个色域里,我的画笔分外的敏感,这是一种内在生命的需要,它完全支配着我的感受。

——蔡锦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花朵的迷恋从未消退,它也一直是艺术中不变的母题。花朵让生命有了色彩,而艺术家、作家笔下的花更是令整个人类文明因此而绽放。在90年代早期,蔡锦在安徽老家看到一株奄奄一息的美人蕉——这是一棵乱草中干枯的芭蕉树,大片的叶子包裹着树身,一种似肉红色的肌肤,那枯萎了的形和色深深地吸引了她。两年后,蔡锦画出了第一幅《美人蕉》。这个生命只有一年、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的热带观光植物,从此成为了她绘制许久的对象,一画,便是四百多件。

三十年的“美人蕉”,是蔡锦颇为重要的艺术标志;在美人蕉之外,高跟鞋、浴缸、花与风景也常常出现在蔡锦的笔下。但无论对象有着怎样的变化,蔡锦却都同样专注、持久的,还有她一头不变的黑长直,以及不变的刘海。除此之外,或许还有她一直以来细腻、敏感的内心与感受。

微信图片_20230307151648

▲ 蔡锦-《3朵花》-200×190cm-2022

微信图片_20230307151702

▲ 《美人蕉1》, Canna1, 布面油画, 80 x80cm, 1991,图片版权归艺术家和颂艺术中心所有

近日,“蔡锦——女人花”于“頌”艺术中心举办。此次展览是艺术家蔡锦在这里举办的第一个大型个人作品展,也是对蔡锦自二十世纪90年代至今,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梳理和呈现,包括“美人蕉”系列、“花”系列以及“风景”系列。

在当今女性艺术家崛起的全球背景下,仍然活跃创作的中国60后女性艺术家寥若星辰,蔡锦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作为中国九十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她亲历了“85新潮”、“后八九中国新艺术”等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关键年代,也参与了很多西方社会的艺术实践,最终锻造了她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和语言,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历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微信图片_20230307151720

▲艺术家蔡锦与「頌」艺术中心馆长/创始人、策展人苏芒

“頌”艺术中心馆长/创始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苏芒表示:“我做了近30年女性杂志,最敬佩的就是那些坚持自己的梦想,永保初心,永不放弃的人,蔡锦老师正是这样一位女性。时光荏苒,转眼30多年过去了,她30年如一日对一个题材进行了400余幅作品的创作。她在我心中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艺术教育者。她在天津美院任教多年,培养了很多学生,退休后在798创立了自己的非盈利机构“蔡锦空间”,扶持了众多青年艺术家。”

微信图片_20230307151736

▲ 蔡锦-《百合花》-200×190cm-布面油画-2020

微信图片_20230307151752

▲ 蔡锦-《风景124》-200x190cm-布面油画-2017

微信图片_20230307151811

▲ 蔡锦-《玫瑰花2》-40×40cm-布面油画-2020

微信图片_20230307151830

▲ 《玫瑰花2》细节 Rose 2 Detailes, 布面油画, 40 x 40 cm, 2020,图片版权归艺术家和颂艺术中心所有

事实上,在美术史中花始终是一个不会褪色的母题。从文艺复兴时期带有象征意义的花束、印象派笔下沐浴温暖阳光的花海,到波普艺术中夺目绚丽的花朵色彩……花在艺术中展现出千百种姿态,也从古老的文明一直绽放到了今天。同时,自现代主义以降,艺术不再单纯表现与传达美,而是政治、种族、地缘文化等等意识形态下与艺术本质的渐染。但对于蔡锦来说,在这些身份与社会标签之外,生命才是她所关注的重中之重——无论美人蕉、花、亦或风景,蔡锦画的并不是外界景观或是纯粹的客体对象,而是对于外界风景/生命的感知,更是依托于生命本体所进行的源自内心的创作与表达。

微信图片_20230307151858

微信图片_20230307151901

微信图片_20230307151905

因而,如果说艺术的诞生之初源于对生命的感知与延续下的创造,那么它便是一个不能被束缚与程式化的思想,换句话说它更是自由的诠释。在蔡锦的笔下,她并不仅是去模仿上帝的创造,而是将自己的情感与内心深切地融入其中。作为一位以敏锐的女性触觉来感受生命的画者,蔡锦将真正意义的现代精神和图像特征表现出来,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成为一个独特的案例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230307151934

▲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副主任,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柳淳风博士致辞

正如中国美术馆展览部副主任,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柳淳风博士所说:“蔡锦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中,足以称为“沧海遗珠”。中国当代艺术从80年代发展到现在,差不多40多年的时间中,她在非权力性的女性艺术领域做出了长年的工作与探索。蔡锦则更多地从绘画性的本体语言角度深耕,追寻关于身体与生命认知的艺术表达。此外,蔡锦的艺术还彰显出另一个特征,那就是她的画面呈现出从点到面,然后再从面到空间的发展脉络。在新系列作品中,我们尤其看到,蔡锦老师这几十年,对于绘画性、女性主义如何介入到新空间的努力与尝试。”

微信图片_20230307152052

微信图片_20230307152055

微信图片_20230307152057

微信图片_20230307152100

微信图片_20230307152102

微信图片_20230307152104

微信图片_20230307152107

本次展览选择了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的3个时期的作品:最早的《美人蕉》系列;中期从美人蕉图示中抽离出更加抽象的《风景》系列中的重要作品;和近期的《花神》系列佳作,作品跨度33年。

在展览现场我们可以看到,蔡锦的笔下,从最初的靓丽红色,渐渐地开始斑驳。但不变的,却仍然是其中的生机,让人不自觉地沉迷于中。从一棵美人蕉亦或一朵花望向过去,这些画面不仅是关乎美丽,它们时刻提醒着世间这一切的转瞬即逝,还包含着千百年仍未揭开的谜题;从一朵花望向生命,它给予人们灵感,又启发人们深思,在花瓣深处隐藏着答案。

微信图片_20230307152317

▲ 艺术家王光乐、蔡锦及「頌」艺术中心馆长/创始人、策展人苏芒

微信图片_20230307152343

▲ 左起:策展人朱砂,苏芒,艺术家蔡锦,艺术家邢丹文,阿那亚创始人马寅

微信图片_20230307152400

▲ 艺术家蔡锦,著名演员张天爱

微信图片_20230307152544

▲ 左起-赵海涛,艺术家周松,崔天意,艺术家孟禄丁、蔡锦、雷双,著名演员张天爱,「頌」艺术中心馆长及创始人苏芒

微信图片_20230307152629

▲ 著名演员张天爱

微信图片_20230307152645

▲ 左起:艺术家邢丹文,艺术家向京

···

在颂艺术中心的场域中,生命不止生发于此。

就在蔡锦展览开幕前几天的情人节,“成双——色与空 李鼐含/徐升 双人展”也于颂艺术中心举办。旅美艺术家李鼐含的大漆佳作 《100% nature》,和雕塑艺术家徐升的琉璃雕塑 《千遍千层浪》在颂艺术中心二楼呈现。他们以东方最古老的技艺:大漆和琉璃,造境造艺,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奇妙空灵,亦绮丽神秘的艺术幻境。如同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中所言:同时不同类……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

微信图片_20230307152721

▲ 「頌」创始人、策展人苏芒,安邸主编、联合策展人许绿芸

关于世界的起源,至今没有定论。希腊人认为宇宙诞生前,世界混沌无光,一片漆黑。而此说法和中国庄子所认为的“天地始于混沌”的观点颇为相似。“漆黑”一词,便是来源于大漆纯正乌黑的颜色。从这个角度看,“大漆”这一种最早由中国人发现、使用,并在8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社会、文化一起发展的艺术媒材,在本源上已包含了对话东西方文明的精神属性。

曾担任漆园吏的庄子留下了中国最早关于采割生漆的文字记录。《庄子·在人间》中讲到:“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这一取自天然的材料,通过不断炼制提纯,方可制作漆器,经过8000年转化发展,成为一种足以表征东方文化认知和精神品格的精纯“文化材料”或“文化语素”。而作为旅美艺术家,李鼐含在延续传统工艺的同时,结合当代的表现方式创作,极富现代感。这种创作媒介与创作形式,也和她的身份互相应和。

微信图片_20230307152758

▲ 李鼐含系列作品《100%全天然》

此次展览的系列 《100% nature》,便是从中国古典的神话传说与历史文物中寻找灵感,并赋予其当代趣味。这些作品的颜与色都极尽绚烂,仿佛要把生命最后的刹那芳华毫无保留地绽放。通过结合传统大漆工艺、激光3D打印技术和碳纤维加固手段,李鼐含以先锋的艺术语汇重新书写了大漆美学,仿若一场混合了历史风格、文化传统与尖端技术的趣味实验,在当下被大众量产与快消品包围的视觉文化环境中提供给观者迥然有别的感官体验。

微信图片_20230307152815

▲ 李鼐含系列作品《100%全天然》

艺术家徐升曾在巴黎美院师从国际贫穷艺术重要人物Giuseppe Penone,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他在一种相互对立的东西方艺术观念中,努力寻找突破的方向。他的作品以海浪为象征,叠千层做交响。浪有质而无形,却有着变化万千的意象。这次他以传说中佛家七宝之一的琉璃,这一古老的物质为材料,在1200度的高温下经过数千小时,用全部体力和精力去煅造,以无数次失败和遗憾为代价,最终呈现出20余件独一无二的琉璃作品,它们如螺蛳壳里的道场,又似虚空星河,建构出微观而又璀璨的琉璃世界。

微信图片_20230307152929

▲ 徐升 ,《千遍千层浪》, 琉璃, 23 x 23 x 23 cm, 独版 , 2022, 图片版权归艺术家和颂艺术中心所有

琉璃,在我国古代是象征着明净无瑕的圣物。“取彼水晶,和以回青,如着斯条,若水斯冰,栖息于博山大地深处的矿土精魄,经过火的淬炼,孝妇河畔,听脉脉水声,仿佛千年前炉火的跃动、工匠的呼吸,伴着历史的跫音,穿越前年风雨,还响在耳畔、闪在眼前。”琉璃的生命是自然赋予的,形态却是艺术家塑造的。经烈火淬炼,从柔软变坚硬。不断的用剪刀镊子去除不属于自己的部分,在黑暗中退火,最终变成独一无二的模样。

琉璃艺术则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传统文化艺术与当代文化艺术完美的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无穷、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有着西方人的炫丽和东方人的精致,潇洒而细腻,含蓄而奔放。

微信图片_20230307153108

▲ 徐升琉璃作品《千遍千层浪》

千遍千层浪,即是艺术家指向的东方性的创作路径,千遍,是一个虚数,千层是一个虚形,也是一个虚空。人和艺术都是如此。不经历一次次的打磨,或许我们都无法达到通透之境。

这,便也是生命的意义。

···

近代希腊神话学的重要学者卡尔·凯雷尼(Carl Kerényi )提出,希腊文中有两个关于生命的概念,分别是zoe和bios。前者可以翻译为“普遍生命力”(zoe);后者翻译为是“特殊生命力”(bios),前者代表普遍的生命形式,不限于人类,是宽泛意义上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的生命活力;后者指某个具体生物的生命历程。前者不因为某个生命而结束,后者则会因死亡而停止。

微信图片_20230307153157

微信图片_20230307153159

蔡锦笔下的植物,蕴含着自身与现实对象的气血;大漆代表着人与自然平衡的东方哲学,是充满生命力的媒材;琉璃则始终与神秘的生命性有关。因而,颂艺术中心本次同时上演的两场展览,与其说是不同媒介和不同对象的呈现,毋宁说是普遍生命力与特殊生命力的不同体面与表征。

艺术家的生命力来源于他们的创作,而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命力则必须靠自身,也仅能靠自身。生命不仅仅是属于一种物理现象,在不可能中创造出一种可能。艺术家始终只是一个个体,一个以单数为数量的主体,当我们真诚面对自身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爆发出自己的生命力来。而当每一个中国艺术家都爆发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力时,整个中国当代艺术,才是具有生命力的。

或许,在此春暖花开之际,颂艺术中心所弥散的气息,可以重新激发我们对于生命的坚持与热爱。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采访/dbk 剪辑/陈玉洁 责编/d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