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23-03-06 14:07

2月9日,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在广东美术馆正式举办开幕式。

作为开年“乙类乙管”后国内第一个颇具规模的“双/三年展”,本届三年展以回望的姿态对过往进行观察与思考,拉开了一场于变中求变的当代景观。本届广州三年展主题为“化作通变”,五位国内外策展人围绕“变化”展开,从各自的视角展开了“边缘” “慢板” “触屏” “内生”四部分片段化的叙事。

以下,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第七届广州三年展的现场报道,并与主题展策展人姜俊一同探讨当下我们该如何在以“变”为特征的时代中“内生”出基于本土现实反思的中国当代艺术力量

 

2月9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美术馆主办的“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在广东美术馆隆重开幕。

微信图片_20230306133010

微信图片_20230306133013

▲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开幕式现场

本届三年展由王绍强(中国)担任总策展人,吴洪亮(中国)菲利普·多德(英国)艾墨思(德国)姜俊(中国)担任策展人。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去探查“变化”这一话题,展开了“边缘” “慢板” “触屏” “内生”四部分片段化的叙事,并邀请到来自更加广泛文化背景之下超过50位/组国内外艺术家及团体参展。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时刻,以 “变”为思,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国际化与在地性兼容,回顾与展望并蓄的艺术盛事

微信图片_20230306133043

微信图片_20230306133045

▲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展览现场

同时,第七届广州三年展文献展在广东美术馆中呈现,以“通变”为关键词,结合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相关的艺术大事,并配合馆藏重要文献,系统性梳理了自1977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

0

▲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平行展海报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四场平行展也分别于盒子美术馆、与亨美术馆、观空间、东莞21空间美术馆同期启动,将城市艺术生态串联至一起。

 

展览早于一个月前已正式开展,此次广州三年展“化作通变”的主题试图在当下充满变动的时代中拉开一个于变中求变的当代景观。在历史维度中,策展团队试图通过“思变”来回顾与反思中国当代艺术40年的历史,同时在当代观察中进行“应变”,以适应当前变化中的艺术环境,并构想未来可能的“转变”。

由策展人吴洪亮策划的“边缘”板块,展开了对中国当代艺术样本的另一种书写。聚光灯不再集中于对标志性文化符号的梳理与呈现,却试图寻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被忽略或散落的碎片化的文化记忆

微信图片_20230306134940

微信图片_20230306134944

微信图片_20230306134947

▲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边缘”板块展览现场,2023

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策划的“慢板”板块中,艺术实践转向了对本体价值的重新思考。在这一板块中,慢艺术尝试给出一种应变的可能,它回归到材料的本体语言,回归到创作与手做的经典关系,重新思考创作的意义。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027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030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033

▲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慢板”板块展览现场,2023

德国策展人艾墨思(Thomas Eller)策划的板块“触屏”尝试讨论了当科技深刻地嵌入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面对未来时,如何在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物质与非物质间变化的伦理中自处与相处。在未来,这样的变化是彼此无限接近还是南辕北辙,也许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停下思考的路口之中。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114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116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119

▲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触屏”板块展览现场,2023

同样是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内生”板块,由策展人姜俊策划,将视角投入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性”的变化与发展的反思。它根植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以本土视角向内反思,向外展望,形成了独特的、内生的文化气质。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151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154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157

▲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内生”板块展览现场,2023

谈及此次主题“化作通变”,总策展人王绍强表示:“无疑,确定性的逐渐消失,是我们在擦拭这个世界时,所展露出的越来越清晰的样子,也是当下社会无法回避的时代语境。我们置身其中,与其共振。艺术作为对复杂世界的感知与表征,是每一个时代切片的记录者和对话者。

一个以“变”为特征的时代意味着什么?艺术何为?“变化”本来是世界运行的常态,但这个时代变化之快速与强烈或许前所未有。故而展览将普遍性与特殊性一并思考,推演出本次展览的主题。未来依旧加速向前,而人们开始希望拒绝被浮华的商业化包装与裹,转而渴望更多温暖的物质触感与内生的力,关于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拉扯张力也再次被触及。


姜俊策展的的第四部分将“内生”(Immanence)被作为一种视角提出,一方面重提康定斯基在110年前对于艺术“内驱力”(internal necessity)的讨论,强调艺术的“精神性”以及艺术家和观众之间情感的沟通与共鸣;同时也是借用统计学、经济学、计量学的概念“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来强调本届广州三年展中全球性与在地性之间的复杂张力。

“在全球局势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正开启和经历着另一次’对一切价值的重估’,特别是对于内和外边界的思考。系统的边界正在转移,我们的生活也需要被重新定义。”

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本土性”所代表的文化身份经历了一个符号化“祛魅”的过程,从西方视野中表象的“东方性”到根植于本土文脉的文化生长的转变,实际是将以西方为中心的参照系,转向到融通本土意识和传统文脉的文化系统的生长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405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417

▲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内生板块展览现场

如果说1978年以来,在西方主导的全球艺术话语中,中国当代艺术长期的“走出去”和“全球化”导向形成了某种自我“东方化”和“自我异域化”的“中国特征”和“中国情调”。那么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当代艺术的本土观众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他们不再满足于表层的“本土性”,而是期待一种深入本土文脉中,能和当下生活和当下意识产生对话和强烈共鸣的艺术创作

而“内生”板块试图转变视角,从“外部性”转向“内在性”,从全球回眸本土,并基于本土的现实展开反思。向内反思,向外观看,探索找寻以中国为中心的“内生动力”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一个学术策展人选择艺术家的作品,在空间中交错的呈现,旨在创造一种新的气氛。一个展览也是一个策展人的作品,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二次创作。在艺术作品自身的故事之外,策展人通过艺术作品间的空间设置还建构了另一个语境。图像和图像之间的互相映射创造了多重阅读的可能,这也挑战了观众对艺术作品的阅历和对于生活的想象力。

姜俊表示,本次策展的重点之一便是希望现场作品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但这种共鸣并非直接性的图绘,而是意在通过气氛美学创造情境,令观众在现场感受氛围所传递出回望内在的能量

“家”作为人们在先前动荡不安的时期中依赖并承载精神寄托的空间,许多人于其间再次审视自身与“家”的关系,将往日强调的外在物质性暂且放下,在发展大潮回落的不适感中退回反思自身内在的精神性,开始关注并理解自己的内心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449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452

▲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内生板块展览现场,图为艺术家胡介鸣作品

胡介鸣《格物》《空间探测计划》系列作品,通过摄影媒介记载了艺术家在疫情期间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状态时,对原本生活中不起眼的存在物与空间的重新观察,从普通的日常中发现美,并且用艺术加工处理将这种美放大。

相比从前由观念出发的创作,胡介鸣的这组作品更多依靠直觉进行抉择,通过相机在拍摄的瞬间将内心的感受传达出来,并且希望这种感受能够在更广泛的群体里引发共鸣。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526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529

▲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内生板块展览现场,图为艺术家丁力作品

丁力的绘画模仿了数字图片编辑的特殊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他那“管状”与“金属质感”的扭曲笔触充斥着三楼的长廊。艺术家对基于媒材特性的绘画进行探索,通过对油画颜料、喷漆、画笔与画框的重构呈现全新的视觉语言。艺术家沿用了管状的笔触以及渐变的色彩,并将其应用于新的绘画对象之上,凸显线条和色彩的情绪性。

在信息时代,绘画已远超其作为“画布上的颜料”的技术定义,而是持续构建着一个场域,与后疫情时代构建的媒介化生活世界中存在的挑战展开对话。现今世界,尤其当公众静止于家时,网络与屏幕犹如我们身边的生活场景一样庞大而重要,而在无休止的网络窗口中,人与人的交往间被迫蒙上一层层由数据与矢量图片构成的屏障,于赛博世界中永恒漂浮于数据库,成为抽象的不确定。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602

▲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内生板块展览现场,图为艺术家游东醌作品

与之相对,游东醌水书计划系列作品则将其在野外的经历记载于多种媒介之上:影像、定格动画、油彩画、书籍、现成物……并辅以墙上艺术家所作的诗句,引导观众走进艺术家与自然互动并通过“卧游”的方式将自然带回家中的空间。“卧游”之名源自南朝宋宗炳在居室四壁挂山水以卧游的典故,是以欣赏山水画代替游玩,后亦指看内容生动的游记。在这个中庭小室之中,观众通过作品所镜像链接的野外情景,身处钢筋水泥森林窥见艺术家与自然亲近之乐。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634

▲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内生板块展览现场,图为艺术家黄一山作品

从现场观众的反响来看,黄一山的系列作品《楼宇》赢得了多数人的青睐。《楼宇》是艺术家于去年进行的创作,作品最大限度地将视频与绘画融合,运用其特有的语言技法,用综合材料复刻了楼房的立面,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商品楼样式,勾勒出现今中国城市居民的居住场所。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704

▲ 黄一山,《楼宇-1》,板上综合材料、视频、油彩、3D树脂打印,150cm×100cm,2022年,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新氧艺O2art

而当问及观众喜爱的缘由时,得到的却是异口同声的答案——新颖的创作手法与在地文化相近的创作主题在高度统一的商品楼单元中,室内承载的是人们的不同居家生活,并通过画面依次排开的窗户隐约可见。作品描绘了一栋楼房在一个相同时间段里发生的事物并置,循环描放的人物运动视频与被油彩描绘的静止人物画面形成对照,跳舞、健身、做饭、阅读等日常被截取,共同诠释城市生活的居家民生。

微信图片_20230306135725

▲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内生板块展览现场,图为艺术家张晓刚作品

张晓刚的油画作品《大卡小卡》因其内容同样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如同老照片一般,时间被静止在画面中。画面中,两个女孩坐在一条长凳上,左边的女孩如同来自记忆中的过去,被剪切拼贴在画面上,而右边的女孩戴着类似口罩的物品,似乎在回溯我们刚经历不久的公共卫生事件。

姜俊用当代的英文Contemporary(共同的暂时)与当代人的德文Zeitgenosse(时代的同志)直译戏称两位艺术家及其作品是“时代的同志抓住了时代共同的精神”,“作为‘一个时代同志’的我们应该在艺术中表达‘时代精神’(Zeitgeist)。而什么是‘内生’,它需要我们以‘时代同志’的身份在作品的交错中去体察和感知。如同板块前言所讨论了“内生”有多重含义,从艺术史到哲学、从统计学到经济学、从物质到精神……当代艺术是关于对于时代精神的即时把握,很多时候或许并不是观众不懂当代艺术,而是艺术家没有抓住时代的优良,所以导致观众和他们没有共鸣。”

 

Q&A——对话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 x  姜俊 

凤凰艺术:广三的现场观众大多数是年轻人,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从你自身的领域出发,你觉得今天的年轻人/创作者都在关心什么?

姜俊:最近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关于“网红”在艺展现场打卡的现象。我并没有负面的理解这一现象,反而认为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初步美育的起点。因为至少有人愿意进展厅并关注作品,这为引导更多新受众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创造了可能性。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美育时代。在这个过程中,“网红打卡”行为虽然可能有浮躁的一面,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反过来看,“打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唤起人们对当代艺术的好奇心,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当人们开始关注当代艺术时,就会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家和作品。

每一代人都有其关心的当代现象和状态,即所谓的“生存心态”(habitus)。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在极力表达现实生活。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是抓住时代精神。因此,我觉得无论是青年艺术家还是观众,在展望未来和外部变化的同时,也应回顾并关注自己与当下时代的联系,并尽力去探索自身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的可能性。

凤凰艺术:许多普通观众提到在展览过程中无法理解作品所想阐述的内容,那么从策展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如何打破当代艺术和普通观众间的屏障?

姜俊:这个话题牵涉到机构的作用,包括导览组织和学术论述等方面,美术馆的组织结构变得尤为重要。通过艺术机构的中介,我们才能将作品传递给观众,使艺术家的创作能够被观众所“抵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西方已经经历了200年繁荣发展的美术馆系统,本土当代艺术行业其实还处于一个相对后进的地位,仍有许多需要提高的方面。但对此我还是非常乐观,中国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都在最近几年中发生着质的转变,为我们带来了莫大的惊喜和期望。

凤凰艺术:策展过程中,是否考虑了大湾区的观众特殊性,作出相应的调整?

姜俊:事实上,普通观众普遍存在难以理解当代艺术的情况,虽然广州及大湾区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实用主义,但到场观众大多对艺术持有良好态度,在文艺阅读上更有经验,也更愿意努力接触当代艺术。

因此,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让这部分观众看到“前景”。展览的内容不能过于晦涩难懂,而是通过展览的氛围,从精神上打动观众,引导现场观众感受作品。我们希望吸引更多国内受众,特别是年轻人,逐渐走进当代艺术。

凤凰艺术:疫情之后,世界正在重新走向开放,如果我们此时再去强调“中国本土”“中国艺术”这样的标签和字眼,算不算在与全球化的潮流背道而驰?

姜俊:我认为这个问题并不存在,因为我们的艺术生态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西方藏家对于我们本土的作品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充满热情,因此我们的艺术产业也不会受到开放政策的影响。

然而,这也引发了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艺术家的作品是为了谁而创作?因此我们更应该着力于建立本土艺术生态,创作出能够让本土观众产生共鸣的作品。就像电影一样,我们的关注点不仅在于西方顶级电影奖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在国内也能够取得高票房的成功。

凤凰艺术:我们在本土创作的话题中,很难逃离讨论对约束与自由间平衡的话题,在您看来,当下的创作者应该如何把握?

姜俊:我认为需要将讨论焦点放在整个艺术产业的生态发展上,而不是仅仅关注艺术内容本身。当艺术产业的生态得到完善时,积极的艺术消费将带动各类艺术形式的蓬勃发展,而人们对艺术的喜爱和关注也将逐渐扩大艺术创作的空间和规模

尽管在钢丝上跳舞也可以跳得非常优美,但在艺术产业的发展中,更加重要的是产业间的融合。所以我对“内生”的讨论更侧重于“内生”生态如何运作,如何让更多公众开始关注艺术、欣赏艺术、消费艺术,并能够深入了解艺术的内容。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通过更多更好的消费者反作用于推动艺术家,激励他们创作更深刻、更具思想性的作品。

 

中国当代艺术40余年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生成,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之一,广州最早体会着其先锋性与复杂性。但与同为排头兵城市的上海相比,广州乃至广东地区显得略为毛羽未丰,大湾区艺术生态系统在海内外关注者眼中也似尚未成型。

而大湾区能否在当下把握万象更新的时刻使其成为发展的契机,仍在变化之中充满了极具期待的可能性。采访中姜俊所谈及对大湾区未来艺术生态的建设的设想,或许是在地文化源源不断推动“内生”,带动本土当代艺术发展的思路之一。

微信图片_20230306140211

▲ 广东美术馆白鹅潭新馆建设效果图

2023年,广东美术馆白鹅潭新馆即将落成,未来广州三年展的展出场地也将迁往新馆,因此策展团队将第七届广州三年展视为一次阶段性的回顾与总结。“回顾从来不是为了单纯的纪念,当我们在今日重新回顾历史,以艺术为切入点,把观察的视野扩展到更长的历史阶段和更广的空间维度,今天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巨大变局显得更为清晰”

正如总策展人王绍强所说:“这既是一次集结又是一次新生,让我们在第七届广州三年展的实践与创造中连通共融,万象更新。”

 

 展览信息 

微信图片_20230306140246

展览时间:2023年1月10至2023年4月10日

总策展人:王绍强(中国)

主题展策展人:吴洪亮(中国)、菲利普·多德(英国)、艾墨思(德国)、姜俊(中国)

文献展学术顾问:鲁虹、杨小彦

学术委员:樊林、冯原、顾振清、管郁达、胡斌、冀少峰、吕澎、皮道坚、邱志杰、盛葳、王晓松、夏可君、项笠苹、杨小彦、张晴、张子康(按姓氏拼音排序)

指导单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广东美术馆

特别鸣谢:海南白马广告媒体投资有限公司、珍宝巴士(集团)有限公司

主展场:广东美术馆

平行展:顺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与亨美术馆、VLAB+觀空间、东莞21空间美术馆

 

部分图文来自广东美术馆

(凤凰艺术 广州报道 编辑/胡倩仪 责编/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