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投资收藏 >杂项

收藏快报 2022-02-28 08:21

1

秦杜虎符

虎是百兽之王,也是我国先民的图腾,传统文化中一直有对虎的崇拜心理。春秋战国以来,一些青铜器上出现虎的身影。虎年已至,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虎虎生威的虎文物。

虎符,调兵遣将的凭证

青铜虎文物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虎符。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调兵遣将时需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也发生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荆州,接着再用同样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三处城池,由此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西安市的陕西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极为精巧。

虎钮錞于,巴人骁勇善战的证明

三峡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国宝级藏品虎钮錞于,錞于是一种军中乐器,用于宴乐和指挥军队进退,但巴人使用的錞于非常特别,将系绳之钮作虎形,造型精美独特,显示了巴人不但擅歌舞,还异常的勇武精进。

古代巴人崇虎,史书历来多有记载。《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樊绰《蛮书·卷十》也说“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古代巴民族军士“天性劲勇”,英勇善战,錞于所发“清响良久”“声震如雷”的乐音,正是巴民族军士这一特点的印证。

此外,巴人使用的青铜兵器上面多刻有虎纹图案,其中的一柄虎纹铭文戈,戈身刻有一段铭文,专家普遍认为就是当时巴人使用的文字。

伏鸟双尾铜虎,动静对比鲜明

江西省博物馆藏有一件伏鸟双尾铜虎,出土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是一件3000多年前的商代文物。1989年9月,新干县大洋洲乡程家农民在修护赣江大堤取土时发现。

此铜虎虽样貌憨态可掬,却不失威武勇猛之风,体态蓄势待发,尽显王霸气象。虎背上静静地卧着一只小鸟,扬起脖颈,悠然自得,与身下那只凶猛大虫形成动与静、强与弱、大与小的鲜明对比。鸟儿虽渺小,却全然不惧猛虎之威严,宛若猛虎的驾驭者,颇有以柔克刚之哲学意味。

伏鸟双尾青铜虎是青铜虎中体量最大者,可谓虎之王者。其外表透露出虎之威武、勇猛,内中则藏匿着诡谲、仙逸之神气,将虎的神性和对虎的崇尚表现到极致。

除伏鸟双尾虎外,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上出现多处虎纹。10件鼎耳上有20只虎,9件青铜鼎上27只扁足采用虎形,2件戈以虎首装饰,青铜铲柄上有2只虎纹,1件青铜杖首以虎首为造型。这说明当时虎形最具地域文化标识,同时古文字学者从“……贞,令望乘暨举途虎方,十一月……”等甲骨文入手,发现“虎方”是商代存于南方的一个方国——殷商之外的地方政权,其都城就在新干的牛头城址。

虎食人卣,流散国外

虎卣,以坐立的虎形为主题,以虎尾和两只后足为支撑,两只前足内抱持一人;人依附于虎胸前,面扭向外,赤脚踏于虎后爪之上,双臂攀附于虎肩;虎张大口,似将人含于口中。提梁附于虎肩,梁两端有兽首;虎背上部为头后设有器口,器口呈椭圆形,有盖,盖上有一立鹿;虎两耳竖起,张口獠牙。器物装饰华美,通体满饰各种动物的组合纹饰。

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是商代的盛酒器,共有两件,相传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宁乡交界处,后来都流落国外,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卣作为一件礼器,是贵族阶层的标志,商代以虎作为该器物的表面纹饰,是试图显示贵族权势的威严。

这件作品究竟是要表现老虎吃人的凶猛,还是人兽和谐的天人合一,历来说法不一,至今仍无定论。

(原标题:虎虎生威青铜虎。文字、图片来源收藏快报,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