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评论

文博圈 2022-02-15 10:01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2022年的2月15日为壬寅年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岁朝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除吃意寓团圆美满的元宵外,还要点起彩灯万盏,燃放焰火和猜灯谜。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元宵佳节诞生,东汉明帝时期形成“上元燃灯”的风俗。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那么,这一夜古人到底是怎么过的?

汉代

祭神、燃佛

1

▲太一神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时,亳人谬忌奏请祭祀“泰一”神。汉武帝是极为相信神仙的皇帝,当然要大大祭祀一番。尤其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划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2

▲五代  五层灯轮 莫高窟第146窟    敦煌研究院官微

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法苑珠林》又记载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五岳诸山道士要与西域和尚比较法力,以辨真伪。

3

▲燃灯斋僧-莫高窟第159窟手绘图  敦煌研究院官微

汉明帝令僧道正月十五日会集于洛阳白马寺,道士斋道经,设置三坛,然后纵火焚经,经书见火而被焚化。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印习俗互相融合,流传到民间。每到正月十五日夜,城乡灯火辉煌,昼夜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

魏晋望日祭门

按《荆楚岁时记》记载,祭门户的仪式是制作豆粥,上加油脂以此祭祀门户;先在左右门户插上水杨枝,根据杨树枝受风飘动所指的方向,再用酒肉食品及插上筷子的豆粥、糕饼等来祭祀,称“望日祭门”。

为什么要如此祭祀呢?《齐谐记》记载:

正月半,有位神仙降临到以养蚕为业的陈氏家宅,说“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

隋唐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到了隋朝,隋炀帝性格张扬,在节日庆祝上较为铺张。隋炀帝命人在正月十五这一天“通街设灯”,还饶有兴致的写下了“法轮天下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的诗句。

《资治通鉴·隋纪》记载:

“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

从此一扫汉代敬神礼佛的节日观念,而开元宵行乐之端。所以胡三省注曰:“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

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描述当时盛况道,“万户皆集会,百戏尽前来”、“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精彩的百戏歌舞中既有传统的百兽舞、五禽戏,又有少数民族的艺术表演。“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隋炀帝这位浪荡天子乐陶陶地带着他的成群妃嫔,登楼观灯。

4

▲蓝地对鸡对羊灯树纹锦

更有意思的是,阿斯塔那186号墓出土南北朝时期的绿地对羊对鸡树纹锦,在叶绿色地上,显大红、白和菊黄色。纹样呈横向排列,由两侧向中轴对称布置。现残存了一侧的对羊、灯树、对鸡和小株花树等纹样。纹样以灯树纹为主,树有台座,塔形枝叶,6只灯分三层布于树叶间。灯树台座两侧是对跪的大角羊,灯树梢和小株花树间有相对的鸡纹。这是以上元灯节火树银花为题的图案花纹,表明这一风俗在当时已出现,到了隋唐时期更为流行。

有专家解释,灯树上方是对鸡,下方是对羊图案,这块锦表现内容是古代上元节(元宵节)“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情景。

5

▲唐代 三彩载乐骆驼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图/文博圈

唐取代隋后,在元宵节这一项目上延续了前朝的传统,并且将元宵节庆祝的时间从一天增加到了三天。特别是,古代宵禁制度很严格,夜间是禁止人们活动的,违反禁令者,轻则拘禁,重则就地正法,尤其是京畿地区。而元宵节期间则例外,这时政府暂时取消宵禁的限制,也被称为“放夜”,昼夜不禁地庆祝三天。

据《太平御览》引唐人韦述《两京新记》:“惟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走出坊门,夜游观赏那争奇斗艳的各式花灯,以致车不能掉头,人难以转身。

2

▲ 初唐 舞乐图  莫高窟第220窟   敦煌研究院官微

唐代贞观十六年(642)的敦煌壁画《舞乐图》,以灯楼为中心,两侧立有灯轮,还有天女燃灯,描绘的正是盛唐宫廷夜宴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据推测,这种燃灯万盏的场景可能发生在元宵节,也就是上元灯会。

李商隐曾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一诗中描述了唐代的都城灯会:“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游人仕女如织、车马喧阗竟夜的场景,如在当前。

宋代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关于正月十五燃灯祈福的起源,敦煌藏经洞中大量唐宋时期的燃灯文,以文献的形式将其渊源指向了古代印度佛教中“大神变月”的燃灯礼佛之仪。

7

▲ 隋 九层灯轮 莫高窟第433窟     敦煌研究院官微

《大宋僧史略》记载:“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十五日,谓之大神变月。”佛祖释迦摩尼示现神变、降服神魔是在印度的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古代印度,每逢此夕,相传天雨奇花,寺塔舍利,大放光明,呈现一番神幻奇异的景象,而四方僧俗,都聚集在寺塔的周围,树灯轮,散香花,奏乐礼拜,竞相供养。

在文化大发展的宋朝,燃灯和关灯的习俗被承袭下来,庆祝时间也从三天增加到五天,规模也空前扩大。这时的元宵猜灯谜活动也流行开来。从皇帝到臣子再到平民,元宵节是不论等级贵贱,普天同庆。

宋仁宗时,多将灯谜写在纸上,然后再悬挂在花灯纸上,供市民猜射。

此外,宋人在元宵节还要吃汤圆。在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 里有对汤圆的描述: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说起元宵节,不得不说《瑞鹤图》。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宋徽宗以为吉兆,遂做画《瑞鹤图》。

8

▲北宋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南宋的皇帝对于民间灯会也非常感兴趣。每年的元宵节,到了二更时分,皇帝就带领着内宫中人,乘小车到宣德门的门楼上观赏鳌山。鳌山是用竹木材料扎盖而成的一座如鳌形的高台,通常位于灯市的正中央,上悬数百盏各式花灯。

9

▲南宋李嵩《观灯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在皇帝观赏灯的时候,京尹会挑选一批衣着整洁,食品干净卫生的小贩,另外还有一批歌舞曼妙动听的艺人,于宣德门外等候。

10

▲南宋 《歌乐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

赏完灯,皇帝会召这些人到门楼上表演,平时难得外出的妃嫔内人,也纷纷购买小贩售卖的零食。

明清

看残烛火闹元宵

到了明代,元宵节放灯从正月初八到十八,延长为十天。《明会典》记载:永乐七年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给百官赐假十日,以度佳节。明代元宵节又增添了耍狮子的娱乐项目。

11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代福建一带的灯会也很兴盛。凡富贵人家,不论是曲院回廊,抑或内院寝室,都会张灯,有的人家一年甚至要张设上千盏灯。到了元宵之夜,这些人家就会洞开院门,任人游览,以炫耀家势。

而在京城,元宵之前的几天,东安门外北大街的灯市上,就汇聚了各地的客商和能工巧匠,观赏者也是络绎不绝。灯市上,各种各样工艺新颖的花灯,无所不有。

12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绢本,设色,纵302cm,横204.3cm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元宵节,民间的娱乐活动增添了大量的新内容。从元旦到元宵节,舞狮子、舞龙、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活动都涌到节日期间,每日社火不断,锣鼓喧天。

像《清嘉录》描写灯节的诗中就有:

“看残烛火闹元宵,划出旱船忙打招,不放月华侵下界,烟竿火塔又是桥。

元宵节就是情人节?

正如上文所说,古代大多时候都有严格的宵禁制度,只有元宵节是个例外。元宵节的晚上,各种花灯点缀市井街道,男女老少、主人奴仆纷纷走出家门观赏花灯,观看表演,极尽热闹喜庆,这在社会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可以算得上是狂欢节。

封建时代的男女婚姻是不能自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尤其是未出闺的女性,平时是不允许外出的。但在元宵节的夜晚,那些平时待在深闺中的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们便可以相互结伴,出来游玩赏灯。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出生在长安,可14岁才见过它真正的样子。”电视剧《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就是在这样一个元宵节的夜晚偷跑出宫。见到一生中最心仪的男子薛绍。

在夜幕星空朦胧和灯光映衬下,单身男女青年走上街头,借着赏花灯,逛花市的名义,用眼角余光相互打量观察异性,善缘由此而结。

13

▲明代《上元灯彩图》

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经典佳句: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中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都是描述了元宵节的夜晚,青年男女暧昧而又含蓄的爱慕情感氛围。

(原标题:一年一度夜生活,古人这么过!文字、图片来源文博圈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