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11月23日,成都全域为低风险地区,2021成都双年展网上实名预约不变,无需再做核酸检测,只需戴上口罩,亮码、扫码、测体温,即可开启超燃的艺术之旅。

作为后疫情时代规模最大、学术性最高的艺术双年展之一,2021成都双年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展人,著名艺术史学家吕澎作为学术委员会主任,与8个策展团队、18位联合策展人、1个学术委员会共同携手策划,展览由 8 个主题展板块、1个国际美术馆馆长峰会和17个平行展版块组成,共邀请了海内外272位艺术家参与,覆盖全球35个国家与地区。

此前,2021成都双年展的17个平行展已在成都市内不同展区陆续亮相,与主题展形成多区联动,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盛大场面,将艺术渗透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42

“迷人,反正就是迷人。”

20世纪80年代,画家张夏平在北京一个小出租屋里说的这句话,被吴文光放在了纪录片《流浪北京》中。这部电影将镜头对准了这一时期自由艺术家聚集现象的出现,“盲流艺术家”,“画家村”的话题也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

1

▲ 《流浪北京》中80年代末的北京,动图来源于电影片段

注:《流浪北京》是由吴文光执导的纪录电影,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纪录片,于1990年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期间五位自由艺术家在北京的生活,也展现了中国艺术群落形成之初的艺术家群体。

圆明园,小堡,宋庄,上苑,798,费家村,索家村,草场地,酒厂,环铁......艺术家的聚集一度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与此同时,在上海、成都、重庆、昆明、河南石佛村等地也出现了艺术家聚集区。

这些艺术家聚集区,或者说,艺术家群落的形成,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并使艺术家群落的创作生态和居住地形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新的经济关系,以一种当代艺术新社群的形式,在城市中落地生根,并在随后推动了一批文化创意园区的建立。

2

▲  宋庄创意园区,图片源自网络

注:2004年,由艺术家聚集的艺术群落推动了宋庄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小堡村和宋庄镇这些基层领导的努力下,2006年宋庄获得北京第一批文化创意园区的合法身份。

3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798艺术区最知名的艺术机构,图片源自网络

“先走人南路,再走老机场路,又走月亮湾,拐向武侯大道,复拐进迎宾路(首长路),进入太平寺军用机场辖区。一片与空军制服颜色吻合的蓝色覆盖在一大片屋顶上......”

2003年8月,周春芽、郭伟、赵能智、杨冕四位艺术家租用成都机场旁闲置厂房,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家”——工作室。因为厂房是铁皮蓝顶的,所以这一艺术家聚集地被称为“蓝顶”。

4

▲  老蓝顶B区冬日,图片来源于蓝顶美术馆

5

▲ 老蓝顶,图片来源于蓝顶美术馆

2004年1月1日,《“2004在成都”当代艺术展》在“蓝顶”推出。参展艺术家有周春芽、刘虹、何多苓、苍鑫、余极、郭伟、陈忠、黄明进、赵能智、李路明、刘家琨、杨冕、周斌、罗发辉、吴小燕、张华、黄茹、李川、任前、廖一百、刘成英、舒昊、唐可、向东、白小墨、杨黎明等三十余人。

这是一个包括绘画、建筑、摄影、表演、实验音乐、电影、数码影像等多种媒介语言参与的当代综合艺术展。作为“蓝顶”启动半年来的首次大型当代艺术活动,也是国内首个大型当代艺术展,引来了诸多媒体和文化艺术界人士的关注。

“当时的气氛真的特别好,现场的车都排了300多辆。”艺术家杨冕这样回忆道。

6

▲  2003年12月,茶楼,《“2004在成都”: 当代艺术展》相关讨论会,图片来源于陈默

7

▲  2004年1月1号,参加《2004在成都》的上百辆车的观众车流,图片来源于杨冕

8

▲  2004年1月,《“2004在成都”: 当代艺术展》现场,图片来源于陈默

9

▲  2004年1月,《“2004在成都”: 当代艺术展》现场,老蓝顶周春芽工作室门口,图片来源于陈默

之后,蓝顶的影响力随着越来越多艺术家的聚集逐渐放大,成为中国著名的当代艺术群落。但随之而来的是附近区域的生产工厂造成的区域污染问题,对艺术家们的创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2007年,在三圣乡政府的主动邀请下,新蓝顶艺术区向东迁移,而机场路旁的蓝顶艺术区则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老蓝顶”。

 从“老蓝顶”到“新蓝顶”,这个在成都甚至整个西南地区负有盛名的艺术群落,经历了耗时五年的曲折搬迁过程。2012年,最后一批老蓝顶艺术家全部迁移至“成都蓝顶当代艺术区”,这里位于成都市双流、锦江、龙泉三交界处,距离市区十公里,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依山傍水,空气清新,充满野趣。

“在这里,传统书画家和诗人都聚在了一起,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艺术家群落,也特别像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那种隐居状态,很诗意。”  谈及蓝顶,艺术家何多苓的口吻带着一丝柔情。

10

▲  蓝顶2期外景,图片来源于蓝顶美术馆

11

▲  二期蓝顶美术馆新馆入口,图片来源于蓝顶美术馆

12

▲  2005年,法国蒙彼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成都馆前合影的蓝顶艺术家,左起:赵能智、周春芽、杨冕、罗发辉、郭伟,背后是杨冕的作品:中国火箭,照片来源于杨冕

13

▲  2009年蓝顶艺术家在宋庄群落展上的合影,图片来源于蓝顶美术馆

14

▲  2014成都蓝顶艺术节开幕盛况,图片来源于蓝顶美术馆

从艺术家自发性的聚集,再到在政府支持下,成为组织性的群落,“蓝顶”越来越成为一种精神,而非简单只是地标或群体。在这里,艺术家的友情就像兄弟姐妹,学术上互相探讨,生活上相互帮助,有机会大家分享。在当代人际关系有些复杂的城市里,这里就像一个独特的精神文明聚落。

“大家来这里就是奔着一个目的:搞艺术。”(周春芽)

与上世纪初北上扩散开来的共时性群落,再到西南艺术家自发形成的聚集性群落,艺术群落的形成究竟是一帮艺术家的“自嗨”,还是城市里的一隅“精神乐园”?“艺术群落”对城市的发展与更新又有什么样的意义?

 2021年11月,“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作为“2021成都双年展”平行展之一,亦是后者的重要补充,在成都蓝顶美术馆展出,专注和探讨了西南地区的艺术发展现状,全面呈现出西南地区的艺术发展现状和艺术精神。

15

▲ 海报来源于蓝顶美术馆

注:本次展览由蓝庆伟担任策展人,特别邀请了西南四省市——云贵川渝——的18位艺术家参展,他们分别是陈启基、董重、顾静、郭伟、李剑锋、李瑞、李一凡、毛旭辉、沈沐阳、石羆、苏斌、唐志冈、王海川、夏炎、杨冕、杨述、赵能智、周春芽。

正如策展人蓝庆伟在展览前言中表达的:

 “西南的艺术群落在2010年以后因地缘性或本土性关系,呈现出一种坚韧的‘都市铆钉’文化精神面貌。”

16

这其中就强调了艺术家、艺术群落、艺术现象及艺术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就像一颗铆钉一样深深地钉在了都市生活及都市文化里。同时,艺术群落的诞生和发展是都市文化中的重要样板和组成部分,因而它有着“从全国共时到地方自生”、“从空间群落到精神群落”、“从艺术聚集到生态共生”的三个鲜明特点。

17

▲ 创库艺术主题社区,红香蕉画廊,2001,图片来源于昆明创库艺术区

18

▲ 改造前坦克库,2004,图片来源于重庆坦克库艺术项目中心

19

▲ 城市零件,2006,图片来源于董重

本文将围绕这三个特点,以策展人蓝庆伟所撰《在地性和社会性——近十年西南艺术群落变化》一文作为重要蓝本进行简单梳理,用问答形式来表现和聚焦此次展览——“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以增强我们对于“西南艺术群落”的理解,以及后者对于城市的意义,从而,让我们更好地思考——什么样的城市才是“理想城市”?20

在我们正式聚焦问题之前,让我们首先来理解一下“艺术群落”这个概念。

学者耿波在他的《文化群落与都市文化群落的危机》一书中曾提出“文化群落”,指文化个体对超越其上的超越价值作向上的文化认同。 

因艺术又为文化的表现形式,那么艺术群落也可以理解为这样一幅图景:在城市的某片“净土”上,艺术家们在这里落脚,一起画画、探讨交流艺术、喝酒聊天、畅谈生活;在个体性的文化认同中,自由发展,生成意义,以达成个体之间以超越价值为号召的相互认同。

21

22

23

24

▲  “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于蓝顶美术馆

那么,判断艺术群落成立的依据是什么呢?策展人蓝庆伟在文章中提到,与新世纪初全国公时性的艺术群落建设不同,西南艺术群落没有非常宏大的景观,而是重视微小的自生,在这个自生的过程中,地方性的特点与发展状况成为判断艺术群落成立与否的依据,于艺术群落的建设者,也让他们在对待艺术群落的机制上采取更为成熟和稳健的措施。 

在现场,展览梳理了从贵阳的文联大院,昆明的新具象,重庆的黄桷坪,成都的沙子堰,蓝顶,昆明的创库,贵阳的化纤厂等艺术群落的形成。

25

▲  “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于HoursTao

在这一板块重点放了贵阳化纤厂艺术区(城市间发展不平衡下的产物)和成都市区与新蓝顶艺术区之间的栀子街69号和祥瑞苑小区(艺术家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做了对比,展现两种城市环境下,艺术群落表现的不同形式——艺术区和艺术家聚集区。 

26

如果说,我们在上文提到这个艺术群落的图景,是一个艺术乌托邦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实现,那么它就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具有梦想和真实双重属性的“异托邦”(福柯),它们打破空间,又区隔空间,成为连接艺术家的一个重要“场所”。

“重要的不是艺术聚集的形式,而是艺术聚集的精神,蓝庆伟在文章中表示,与艺术群落在现实空间中的物质性不同,艺术项目成为链接艺术家的精神空间,在这个精神空间中,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减少了生活性增加了艺术性。这种艺术性的作用当然是艺术展览所特有的,但不同的是,这些艺术项目的生发少了功利和空间,多了兴趣和激情,更具艺术家创作的原始性。

27

28

29

▲  “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于蓝顶美术馆

走向社会空间、自然空间、网络空间的艺术项目一直持续至今,也成为沟通艺术家的新型“艺术群落”,艺术家再参与这些艺术项目创作的同时,也突破了艺术群落、艺术空间等物理空间的有限性,艺术项目成为艺术精神的群落载体。” 

一系列的艺术实验项目、艺术界等非具体空间形态,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不断连接着南与北,内陆与沿海,国内与国外等各种地缘关系,让艺术家们不断参与其中。

30

31

▲ “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于蓝顶美术馆

在现场,这一板块梳理了川美艺术家们对其“精神乐园”黄桷坪(四川美术学院在2011年的主体校区所在地)的审视和创作,展现其成为“空城”后的艺术组织和艺术活动,完整地展示了这个地区在拆迁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周围居民的观点,表现了艺术家对这个旧记忆空间的探索以及城市进程化过程中的地域矛盾。 

32

成都与重庆作为西南最大的两个城市,常常被拿来与北京、上海相比,那么,从艺术群落聚集的角度来看,它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与北京、上海相比,成都和重庆在经济和地理上仍有显著的劣势,西南地区的艺术群落鲜有被拆迁或被商业侵占的情况,这或许是劣势中的优势。在艺术机构的数量上,虽然在近年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诸如美术馆类的文化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增多,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艺术机构也在不断增多,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艺术机构也在不断增多,让本地区的艺术生态逐步完善,但由美术馆、艺博会、画廊、拍卖行、非盈利空间交织的完整艺术生态并未完全形成,在有些环节缺失——如艺博会——的前提下,已存在的环节内容也有数量不足、质量不够的情况。

 如果说在北京、上海的艺术家更希望艺术区是艺术家工作室的集合,因为城市有着较为完备的艺术生态;那么西南的艺术家可能更希望艺术区是一种艺术生态的共生,因为在艺术区之外,城市现有的艺术生态并不利于艺术家的长期成长和发展。”

33

34

35

▲ “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于蓝顶美术馆

在艺术生态非常完整的超一线城市,艺术群落成熟的商业化形态突出了商业机构的位置而弱化了艺术家的位置,而反观西南地区的艺术群落,则更多是艺术家工作室的聚集地,这种强调了艺术家群体地位的艺术区,更像是多种生态混合下的共生,一个大的空间网络中的互相补充。 

在策展人蓝庆伟看来,这种模式或许能在未来营造出更健康和成熟的整体呈现,达到艺术和经济环境的平衡,甚至在艺术氛围浓厚的群落及周边区域能“养”出城市里原本确实的行业链条。

36

▲  蓝顶美术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对于西南地区艺术群落的设想,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艺术生态良性发展的可能。艺术家群体促进了艺术群落,而艺术群落则为一个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将城市的艺术生态比喻成一片土壤,艺术家比喻成作物,那么当这片土壤不适合播种某类作物或者以某种特定方式播种作物时,那么土壤对于作物本身的包容性,将会激发作物本身的生命力和繁殖性,给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可能。

37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理想城市”?

如果再次追溯艺术群落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西南地区艺术群落的聚集,我们也许能看到“理想城市”的一景。在这里,艺术家——人,是最基本的尺度。无论是在创业园区还是在艺术家居住聚集区,以地域为中心和彼此友好交流的氛围都将成为这个尺度的基本标准,这种带有人文性和地域性的交流和发展势必会催产出新的艺术社区。

关于“理想城市”的想象在远方,也在艺术群落的不断发展中。我们期待着城市里的艺术群落,成为这个理想中,由无数个艺术家、艺术组织、艺术机构共同编织而成的“城市艺术品”。

2021成都双年展平行展

38

39

2021成都双年展平行展地图

40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

平行展览信息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