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教育 >教育

1

鹌鹑、草、野菊(国画)  117×30厘米

1945年  赵少昂   岭南画派纪念馆藏

中国画教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师徒授受模式,这种模式使中国绘画不断绵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传承模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迎来了挑战。在中国美术、美术教育尝试进行现代转型的语境之下,中国画教育的转型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在广东,美术教育得风气之先,前有教会学校作为发源,后有早于两江师范的述善学堂等私立学堂的国画课程以及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这个第一所地方公立性质的美术学校,在这段历史中,中国画教育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我们试图以“从十香园到春睡画院——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尝试对此进行研究探索。

“从十香园到春睡画院”只是一个泛指,实际上,20世纪上半叶广东中国画教育渊渟泽汇。在这段时期里,一大批国画教育者用不同的方式做出巨大的贡献,有留学回来后努力建立现代教育机制的教育者,有顺应需求开班授课的画室群体,也有辗转不同教育机构的教育者等,他们共同促进了传统教育模式在社会变革语境下的转型。广东国画教育在此时期如何探索从传统走向现代之路?当时的美术教育力量共同为中国画人才的培养开创出何种局面?展览通过4个部分——“古往今来:十香园与师徒授受”“渊渟泽汇:国画教学的争鸣”“生生不息:春睡及其传承”“大湾视野:香江承余韵”对上述思考进行回应,并以文献展与作品展结合的形式呈现这段时期的状况:60余件(套)民国精品绘画涉及14幅一级藏品、6幅二级藏品、12幅三级藏品,其中陈树人在居门学艺时的《十二瓜果图册》为首次整体亮相,极具学术价值;百余件(套)历史文献材料包括民国书籍、报刊、手稿、画稿等,其中二十册画谱画稿类珍藏为观众打开了全新的对比视角,而首次整体展示的166张南洋烟草公司于1928年发行的名画日历原件更引人注目,该日历被赞誉为当时学国画者的范本。展览在文献与作品的横向互文中尽力展现20世纪上半叶广东中国画教育的探索之路。

师徒授受中“系谱性的师承关系”,除了在技艺方面进行传承之外,还有传统绘画理论和文化修养的灌输。以近代岭南国画教学代表人物居巢、居廉以及居廉设帐授徒的十香园为例,也许能一窥传统的师徒制教育模式。在《今夕庵烟雨词》、史籍文献中可见居氏对内在修养的重视;从居氏弟子的回忆中重现十香园的教学方式;从孟丽堂、宋光宝到“二居”,从“二居”到高剑父与陈树人的早期作品,尤其是展览特意挑选呈现的瓜果题材作品,不但体现出绘画技艺的代代相承,还可比对出创新者对前人的取舍与其内在的传统底蕴。十香园及居氏设帐授徒,桃李满门,为岭南画坛培养了众多人才,其弟子中以高剑父、陈树人等最为影响深远。

与此同时,西方文化艺术的进入与本土文化艺术发生碰撞与交融,在美术及美术教育方面,随着一批译著、编著出版物的出现,开启了近现代美术教育的探索。1922年,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创立,作为近代中国南方第一所官立美术学校,这所学校为广东美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国画教育上,它以系统的架构、学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走出现代国画教学的重要一步。而另一方面,除了像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这样的官立机构之外,当时还有不少适应时局出现的画室、机构,有留学回来、带来现代教学理念的,也有秉承传统结合时下需求的,在国画教育方面亦然。不同的教育活动以各自的方式进行着,从此次展出的报刊发表的教学文章到画谱书刊出版物,甚至还有极具特色的“名画日历”中可见一斑。

高剑父在1923年创办春睡画院,其门下弟子众多,并多有成就;高奇峰的美学苑也培养了多位美术人才,且其教育理念具有前瞻性;陈树人亦曾执教于一些学堂教授美术,并著有《新画法》等。结合春睡画院、天风楼等看岭南画派美术教育的传播与拓展或许会有新的思索。如果说,高剑父的春睡画院在形式上依然是师徒制模式,并无突破的话,那么,结合其在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任校长时曾准备开拓美术研究科、佛山市立美术学院创立时出任校长以及抗战之后他创办南中美术院、广州市立专科美术学校等举措,似乎可以看出,在呼唤现代化的语境下,高剑父和他的国画教育理念呈现出的也是一种转变的尝试。

时值战乱、宏图未展,一些探索因政局等原因夭折,一些坚守也因动荡而中断。难能可贵的是,不少画家在避居他乡的时候仍继续培养艺术人才,如高剑父等避居澳门时,在普济寺中继续主持春睡画院并组织师生举办抗战画展; 上世纪30年代,李研山与李凤廷的凤研楼画室在香港招收徒弟;而留日归来、曾被高剑父力邀回穗的鲍少游定居香港后也开创了丽精美术学院,丽精美术学院办学超半个世纪,被誉为“香港中国画启蒙教育的先驱”……在一张张旧报刊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广东国画教育在港澳地区的延续、传播、影响。

20世纪上半叶的广东中国画教育在实践之路上勇于革新、兼容并包,既具特殊性,又具典型性,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如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中国画教育转型之路形成呼应和对比,是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转型的关键内容。在这个梳理近现代广东中国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展览中的文献呈现和作品佐证,让我们重新审视过去、重新理解近现代中国画教育改革的意义。以史为鉴,在察往知今、温故求新中希望能为广东美术教育研究带来启示。

(原标题:从十香园到春睡画院。文字、图片来源中国文化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