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舞台 >舞蹈

中国古典舞尽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兴的艺术表达形式,却是支撑我国舞蹈行业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底气。中国古典舞时至今日需要进行一次重新的自我审视,进而确认自己的未来走势。从当下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现状来说,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在中国古典舞历史作品中提炼创作中的新审美、新技术、新知识、新模式,还需要在新时代下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

1

本世纪以来的创作高潮

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开展的文化生产方式奠定了这二三十年中国文化体制的基本模式: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团体都是公有制的,属于国有或集体单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文化身为第三产业中极为关键的要素,开始了从事业模式向产业模式的转型升级。21世纪以来,以院团为基地的古典舞剧的发展达到了高潮,如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出的《孔子》,每年的巡演票房刷新了中国古典舞剧的舞蹈产业营销纪录,江苏省无锡市歌舞团推出的舞剧《阿炳》、河南省郑州歌舞剧院创演的《风中少林》《水月洛神》重庆市歌舞团创演的舞剧《杜甫》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古典舞发展的新特征

随着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不断完善,大量的复合型技巧等高难度、多变化动作成为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新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舞台表现形式得到了升华与锤炼。在桃李杯赛事的推动下,大量技术精湛、舞台载量丰富的作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桃李杯的设立也涌现出沈培艺、李恒达、官明军、黄豆豆等大量优秀的古典舞演员。

当下阶段,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已经从多元化中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它不再局限于以传统文化元素及历史人物作为背景创作,也将视角放在当下,表现创作者对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的当代再思考。此类作品多为编导人员结合中国古典舞成长,观察生活、积极思考所进行的创作。

不仅如此,在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的影响下,中国古典舞剧目的创演不断往新的方向发展,如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的古典舞作品《墨舞流白》《纸扇书生》《故国》《月下独酌》等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此时的古典舞剧目编创给了编导更大的发挥空间。反之,他们也使古典舞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但仍需提及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从结构与突破开始,走上了一条自我变革之路,也引发了对于中国古典舞美学特征的深刻讨论。通过赛事、院团、学校等产生的大量作品,引发了舞蹈界对古典舞发展的一系列发问:对古典舞舞蹈语言形式的争论、古典舞应该如何对待传统以及中国古典舞作品在内容上的设定等。诸如像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守灯人》和《心有翎惜》这样的作品,仍然陷入了“当代”与“古典”的属性之争问题。也就是说,如何用中国古典舞语汇很好地实现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仍是当下文艺工作者需要研究的使命与课题。

以民族精神为火炬

中国古典舞发展至今,无论在教材的设置上、学派的发展上以及作品的输出上,收获都是极大的,进入了一个剧目创作的新阶段。在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大众很难不受西方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因此,除了做好舞蹈文化的传承,还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

中国古典舞蕴含着我国的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基因,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发展得更好。未来,应该让全世界看到更多中国本土的优秀作品。中国古典舞理应继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骨血,在创作中坚定文化自信,引领时代主流文化价值,进而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原标题:中国古典舞剧目在新时代的新创造。文字来源中国文化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