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舞台 >舞蹈

1

▲舞剧《五星出东方》剧照

近日,2021年服贸会首钢展区三号馆内,第六届“炫彩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文化展示活动”开幕式上,北京演艺集团大型舞剧《五星出东方》的精彩片段——丝路魅影之《灯舞》首次在剧场外上演。

5分钟的表演令观演的2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华使节、驻华机构官员赞不绝口。孟加拉国驻华大使说:“我看到了舞蹈演员如何利用眼睛、手脚和其他东西随着音乐舞动,他们的眼神和动作就是艺术。”古巴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认为,表演不仅展示了中国的文化,也让他看到了古巴与中国连接在一起的一种方式。

讲述西域文明与世界大同的传奇

舞剧《五星出东方》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出品,北京演艺集团联合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和田地委宣传部共同制作,北京歌剧舞剧院、新疆新玉歌舞团演出,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

该剧的构想和题材源于在古丝绸之路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织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上有8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出土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舞剧《五星出东方》基于这一无比珍贵的创作资源,通过艺术化创作处理,讲述了一段西域文明与世界大同的传奇,让星象的美好寓意和珍贵文物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在舞台上生动鲜活地展示出来。

让文物“活”起来 用舞蹈“讲”故事

为更好地突出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主创团队深入和田地区实地采风,充分研究考古史实、当地民情、民族服饰、民族音乐等方面,提炼艺术语汇,多维度深掘历史,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编剧十二易其稿,多方专家出谋划策,最终明确了创作艺术方向与特点。

舞剧《五星出东方》在创作中深度发掘汉代时期中原文化与西域的独特文化审美,把早期西域文化元素置入不同时空与情境,通过器乐、歌舞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真正在舞台上让文物“活”起来、用舞蹈“讲”故事。不仅为了将文物考古现场原貌再现舞台,而且希望将千年前繁荣富庶真实呈现,剧中服装从颜色、样式、纹样等设计都结合了出土文物中的元素和色彩;舞美设计也在研究史料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化处理,在舞台上还原历史真实场景。灯光设计同样以护臂的颜色为着力点,以此贯穿剧情发展。

从“小人物”入手 着重轻松情节

舞台上,演出从尼雅考古现场开篇,考古人员发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后,在风沙中进入时空隧道,为观众展开了这块织锦背后的故事:奉作为汉朝将士在戍边前得到大汉天子御赐的“五星出东方”护臂。在风暴中,奉和北人首领之子建特及其助手被精绝百姓所救。奉和建特从敌对、对手到朋友、战友,他们的友情水到渠成,奉也收获了精绝首领之女春君的爱情。风沙磨砺,几番变故,真情让他们敞开心扉,友爱让他们守望相助,热血让他们生死与共。奉走了,他守护西域的一片赤诚,如同他贴身的织锦护臂熠熠生辉、字字千钧。但这片土地永在,各族人民结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仰望五星闪耀,心向东方。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故事落地,表现出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这是该剧主创团队的共识。总编导王舸对这部舞剧的要求是接地气、大众很容易能看懂,因此在情节设置和舞蹈设计上,着重于用轻松的情节来讲故事。他从“小人物”入手,以小见大,让观众看到更为真实的历史。剧中,奉与建特不打不相识,先是在扭打中不分胜负,在夜宴拼酒不相上下,在精绝的市井生活中暗自较劲,后来握手言欢,在修缮城墙的行动中并肩作战。在这个过程中,生动展现了西域地区的风土人情。

在奉的讲述中,舞剧展开平行蒙太奇,建特与春君仿佛来到大汉,领略了大汉在农业、纺织业的成就,见识了大汉都城的繁华,仕女舞、面具舞、丰收舞……还插入了《乐府》诗的吟诵,尽显大汉气象。该剧作曲杨帆、舞美设计刘科栋、服装设计阳东霖、灯光设计王洋及造型设计贾雷等主创人员,深度发掘汉代时期中原文化与西域的独特文化审美。

在舞段设计上,该剧更是独具匠心:灯舞中,精绝舞者捧灯而出,婀娜灵动,恍如飞天仙子;将士舞中,大汉将士威武雄壮,金戈铁马,宣示着保卫家乡的决心;仕女舞,汉朝仕女漫步而行,端庄雍容;洗澡舞,诙谐幽默……这些舞段显示了主创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也通过艺术化创作处理,让珍贵文物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在舞台上生动鲜活地展示出来,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用舞蹈“讲”故事。

(原标题:一次艰辛的艺术考古。文字、图片来源中国文化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