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有盐 >有盐

有盐Life 2021-10-21 08:52

近日,“植物记忆与制书乐——周晨作品展”于苏州过云楼正式启幕。“植物记忆与制书乐——周晨作品展”由苏州英特纳雄耐尔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主办,过云楼文化艺术中心承办的艺术展览。

1

“植物记忆与制书乐——周晨作品展” 展览海报

过云楼展览《植物记忆与制书乐》——周晨作品展自开展以来,

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苏州观众的喜爱支持,

主办方对此深表感谢,并延长展期

原定于2021年10月19日闭展的《植物记忆与制书乐》——周晨作品展

延期至2021年10月29日

展馆开放时间为每天10:00—17:00

每日16:45为最后入场时间

植物记忆与制书乐

周晨作品展

展览地点过云楼,位于苏州市干将路,是苏州市文保单位。过云楼第一代主人是清代江南名士顾文彬(1811—1889),他大量收藏文物、字画、古籍,故世间流传“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本次展览共展出周晨历年设计的艺术类、文化类、社科类书籍60余种,其中有多部“中国最美的书”以及他获得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荣誉奖之作《冷冰川墨刻》《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还有曾在威尼斯双年展首发,并参加米兰设计周展出的艺术大书《冷冰川》。同时,展出的还有周晨近年精心创作的近30幅水墨作品。两类作品都能感受到周晨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编辑设计的钻研。江南文化的美学传达跃然纸上,为参观者带来全新的美学体验。展览主题与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的《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一字之别,但却有同工同趣之妙。借以江南习见的植物芭蕉与宣纸和水墨洇濡拓印的迹痕呈现自己另一层咏物寄怀的视觉书写,展名刚好涵盖了周晨的两类创作。近年来,在书籍设计之余,周晨大胆尝试,义无反顾地将水墨从传统语库中抽取出来,灵活运用其蕴含的嬗变与创新,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表现的主题、形态与方法。当芭蕉叶与水墨不断叠合、揉汇,其间呈现出的层次万千的黑与白、丰富而清晰的色泽与肌理、无穷变化的可能与发展,都引申出植物内发的生机,显现出丰沛的气象,表达了一种独属于他的艺术创见。

2

展览现场

3

展览现场

关于艺术家

4

周晨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编审、艺术出版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美协插图装帧艺委会委员,中国版协书籍设计艺委会常务委员。书籍设计作品9次获评“中国最美书”,2017年、2019年“世界最美的书”荣誉奖。作品入选日本东京TDC,获美国ADC、ONESHOW佳作奖、2019英国D&AD石墨铅笔奖、2020年英国D&AD木铅笔奖。2020年德国国家设计奖金奖、67届、68届美国印制大奖班尼金奖、2018香港印制大奖匠心大奖。第八届全国书籍设计展最佳作品、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展金奖、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21年4月上海举办“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家系列展第一回美编派——周晨书籍设计展”,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美编派》。2021年9月苏州过云楼举办“植物记忆与制书乐——周晨作品展”。特邀担任2015年度、2019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委。

周晨

观点

Q:大众对“书”的理解在传统意义上包括几个元素:载体、文字/符号、形式。您怎么看待这种理解,或者说书于您意味着什么?

周晨:大众意义上的“书”就是一种信息的载体、容器,是先人前辈经验智慧的凝固,我更愿意把它比作是人类文明前行中的圣物。职业关系,书已经成为了我工作和日常的一部分,编辑工作的特点是可以先睹为快,接触书稿于作者,从中汲取能量。每次参加国际书展,我都会去看看古董书的展位,翻一翻这些故纸,闻一闻纸张散发出来的味道、气息,写过一篇文章叫《纸贵书重》,写的就是2015年参加莱比锡书展回来后的感受。曾多次在芷兰斋拜访韦力先生,古籍图书琳琅满目,韦力先生说书也是要透气呼吸的,所以很多函套是不完全封闭的,我想,书呼出的气息应该就是“书香”了!对于当下的时代,大家对于“书”多了一份格外的关切,或许是源自形态的变化和阅读方式的改变。当代艺术为书籍表达提供了新的思考与表现可能。正如2017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中推出了以 “艺术家与书本之馆”为主题的作品, 几乎同期开幕的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征集来的十万册禁书组成装置艺 术 “书之帕特农神庙”(The Parthenon of Book),二者视点不约而同落在了书籍之上。

Q:作为一个书的设计者,您怎么看待纸(纸文化)?

周晨:字和纸是书籍内容与形式构成中的基本单位,或许是这个原因,古人有“敬惜字纸”一说。设计师对于纸张一定是敏感的,就像对于色彩的明锐度是一样的,我从事美编工作时电脑还不太发达普及,印前的稿件上,色彩主要通过色标解决,所以那时看色的准确度非常高,能猜出四色的配比。同样对于纸张也一样,取一个角抖一抖就能判断大体的纸张克重。但即使相同的纸张,不同的品种在挺度韧性上也是有差距的。再者纸张表面的肌理,反应的是纸张的性格与文化指向。我刚从事出版工作的时候,纸张品种很单一,可选择的余地非常小,但二十多年下来,品种越来越丰富了,与我合作较多的纸张供应商也换了三代,我国的纸张产能名列世界前茅,但对于原创性的艺术纸张开发的能力还很弱,仿制的居多,我们的院校培养了大量设计专业的艺术生,但没有产生专门的纸张设计师,面对历史与现实,让人感到遗憾。钱存训在《造纸及印刷》一书中写道 :“数百年来,笺纸也是中国的一种特制纸品,纸上印成各式各样色彩以为书写信函、诗词及商用文件。这些纸可染成单色,或加印彩图,再砑上花纹,洒以金银粉等,力求其华丽、悦目。这种加工技术本身便是一种艺术。”当然我们也在呼吁保留传承古老的造纸技艺,我曾去安徽泾县参观,了解其造纸全过程,期待在未来书籍设计及其他艺术创作中能有所启发。在江苏宿迁蔡集至今还有几个老人在坚持“手工抄纸”,专做祭祀用纸,没有人知道那里的蔡姓与蔡伦是否有关系,这个内容被记录在了我设计的《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的书里。

Q:您的设计曾多次斩获国际大奖,其中包含9次获评“中国最美书”,以及2017年、2019年“世界最美的书”荣誉奖。您认为什么书的美感来源于什么?中国的书和世界的书又有什么样的异同呢?

周晨:这个问题其实是有点大的,美本来就是多元的,多维度的。当然作为一部正式出版的书籍,一定有材料、印制、装订等技术要求、工艺标准。这些都是包含在书籍设计的整体性里面,当然,整体性还包括书籍从封面到内文版式的精心编排,图文关系的有机梳理,阅读线索的合理编织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书籍之“美”的基本面,超越这些基本面之上的是,运用编辑设计的手法,由内容文本出发,结合一定的编辑统筹经验、版式设计的规律,而自然生发的一种设计手法及手段。这样的设计与文本内容似骨肉相连,又如毛发之于肌肤。由内容滋长出来的形式表达,才最具个性,“美”的源泉也就找到了。

中国的书与世界的书比较,题目又太大了。我打个比喻,就像金字塔,我们塔尖部分的书籍已经融入了世界,每一本获奖书籍都在用独特的方式发声,与世界对话交流,传递着你的创意与文化信息,在品质上达到了很高的标准,但大部分的书籍制作还是比较粗糙,处在塔底,这个量还不小。而我们在国际书展或者一些国外书店里出售的书籍,有个感觉,书籍的整体制作水平较高,这是我从设计角度的个人观点。

Q:您展览的名字 “植物记忆与制书乐”是怎么得来的呢?其中“记忆”与“乐”是众人之乐还是私人回忆与情怀?

周晨:展览的名字是借用了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学者、作家、藏书家翁贝托·艾柯的著作《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因为非常喜欢这本书。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个展览是我的个展,但涵盖了我两个方面的创作,就是书籍设计和以芭蕉为载体的水墨创作。

我的书籍设计,大家已经很熟悉了,至于利用芭蕉、宣纸进行的水墨创作是我近年来的新尝试,从2016年开始,几经实验,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一个状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促成了这部分的创作,作为一个从事艺术出版的编辑,一直以来比较关注艺术界的动态,艺术家的走向,这其实也是工作的而一部分,就是编辑眼光的训练,这是一个过程,会受到潮流的影响,自身阅历的影响,越来越明晰。但创作需要酝酿,需要寻找,而我,一直在寻找,寻找一种江南的,单纯的、个性的,有力量感的表达。我的工作室户外就有芭蕉,有时野蛮生长会破坏墙体、有时挤压了行走的空间,都需处理,放在地上的蕉叶卷缩最终归于尘土。有时特别安静的时候,还能听到蕉叶由于自重而折断的声音,这声音有着异常的穿透力。芭蕉对于江南是一个符号,是从小在生活周围常见的植物品种,是童年的记忆,同时芭蕉也寄托了很多文人情思,风吹芭蕉叶影婆娑,雨打芭蕉更是让人回味。就形态而言,芭蕉干净简洁,纹理既规则又富有律动,有很强的形式感。在我看来宣纸、水墨与芭蕉是三个不同的生命体,宣纸里面含有纤维脉络,是否通畅决定着这张纸的性能,水与墨的配比决定着附着在纸上痕迹的深浅与视觉效果,芭蕉本身的形态变化更是一种生命的咏唱。我把这样的创作看成是与三个不同的生命体对话,互相纠缠,互相作用,其中既有主观的追求,又有失控的表达,用我的方法,在时间中凝固下这一普通生命的瞬间。我想对于个体而言,记忆都是私密的,当作品将它能够转化成观者的共鸣时,就是唤醒了大众的记忆。“独乐”就成了“众乐”。

众家评说

5

周晨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师,尤其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上,已形成了鲜明的“周晨风格”。他对材料极为敏感,感知能力极强,尤其对于展现纸张呈现印刷材料所生发出来的特殊质地有亲情般的柔爱,好似这些纸张在他的手里和视线里陪伴他经历过岁月一样。他的艺术创造我是第一次看到,非常有意思。他的“植物记忆与制书乐”作品展让我从另一角度看到他对材料以及对水墨的天赋。他用“植物记忆”来形容他的创作,但其实我从中看到的除了植物的“记忆”之外,更是他在创作中分解了水墨的传统意义,不再将传统规范在技艺、法度、审美习惯这样的基础之上,他是将水墨分解成为了水、墨、纸与人的关系。一旦我们把艺术创作从一个类别分解成为一个个元素的时候,创作的方式和审美的方式就产生了根本的改变。周晨利用墨、宣纸和芭蕉叶创作的作品就有这样的特征。作品的核心是芭蕉叶的质地形成的肌理——鲜嫩的生命力或干枯形态所蕴含的时间感受留在硕大的、摇曳生姿的叶脉纹路上,这样的痕迹又被他转移到水墨表达之中,用墨层层叠叠地转移到宣纸上,甚至让宣纸拓片般地拓下了芭蕉叶的痕迹。作品的细节、墨色以及纸的形态,就这样混杂了植物的记忆,也混杂了时间的记忆,更混杂了人在审视它的时候所夹杂进来的文化记忆。这样的作品让我联想到他的书籍装帧,他设计的书籍具有很好的“书感”,我对书籍带给翻阅者的感受极为敏感,周晨是少数能满足我对“书感”要求的设计师。“书感”包括书籍的设计语言、开本、纸张、印刷、尺寸、厚度、装订手法,甚至一本书拿在手上的那种感觉以及翻阅时它的的柔韧性、从开篇翻阅到最后一页时的重心移动,都组成这样一本书在我心中的“书感”。我认为能把握好这样的“书感”才能成就一个好的书籍设计师,一本书籍的设计既精心,又不喧宾夺主,周晨在这方面做的非常精妙。正因为他精通此道,有自己的独特语言,所以周晨也在这个领域获得许多的荣誉,也让许多艺术家喜欢找他做设计,我们就曾经有过合作。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再来看他的水墨就会发现,他将对书籍的许多理解和精妙的设计构想,尤其是对不同纸张的感受能力,通过作品纸张的质地,甚至是细到纤维结构的纹路也成为了他诉求的组成部分,所以周晨在转移材料、保留“植物记忆”方面有他独特的掌控力。他的作品类似于发酵,可以将一种材料和另一种材料融合在一起,好似这几种材料原本就是一种——是一种包含他所理解的植物与时间、与过程、与记忆的完整体。比如他水墨里的肌理,既是芭蕉的,也是纸张的,也是水墨的,也是周晨的。周晨的作品同他的书籍一样具有明显的设计语言,甚至这个设计语言可以从他选择芭蕉叶开始——这是他形式认知上的偏好——舒展的、流畅的、秩序的,却又是自然的,是“人”的,也是对自由有所靠近的。设计就是在规范和许多复杂的诉求之中寻找自由的一种思维方式,周晨的作品正是以这样一种独特的综合性和游离性来呈现出容纳多种“记忆”的样貌而打动我。

6

周晨的蕉叶水墨以自然的肌、色诗话,真实地表达了他独种的隐藏、纤尘,和非概念化的视觉;表达了他大化生机的微观、根性“真”内容,(外形的真和生命的真)。特别是在他浑然天成的某些时刻,那些挣脱画面如入无人之境的自然、自由的根茎,安安静静说着风声、水声、说着我们,像一块自然滚落的石头,正好到达那里。自然的技巧,就像水消失在水里。有时候所谓深厚的东西差不多就是这种简单的东西。艺术把人放在中心,就是让你更好地观察这世界有什么,为的就是让人可以自由自在地造就你自己的形状,你自然的形状……从来没有人能说出你的一幅画是怎样产生的才好。和周晨的设计不一样(如果周晨的设计是一座散文式的房子)他的蕉叶水墨就是那火燎全身飞速穿堂而过的人。——那是诗。最不像周晨的时候,周晨正在其中,描出了他独自行进的过程

7

周晨自2016年开始酝酿尝试水墨创作,2019年着手进入以芭蕉为载体的宣纸、水墨相结合的创作。他的绘画拓宽了水墨绘画的可能性,呈现着一个独具个人精神特质与绘画人的创造性。借水墨特性,宣纸特性,选取的植物特性,用自己的绘画手段经过反复的“折腾”,作品封存,留下了当下自己生命特质的记忆,时代记忆,文化特性记忆,使之永恒,犹如二十一世纪的化石。

8

中国的金石拓片里,拓出来的黝黑与沉静古穆状态一直是令人着迷的。同一块石刻,由不同的拓工或是同一拓工在不同情境下,采用不同的材质浅拓、深拓,将会形成意象千万的同一个碑的各种状态。这种细微里,可以玩味各种变化的魅力。名帖拓本的流传,比如宋拓定武兰亭,有肥本、瘦本之分。肥、瘦所传递的兰亭气质,既可以追想王羲之的基本特征,同时又传递出不同拓工在理解这一书法的某些个人化的取向,或者是某一个时代的取向。在过云楼的“植物记忆与制书乐”个展中,周晨的作品使我联想到中国金石拓制的魅力。他将拓写与芭蕉糅合,形成了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纠缠对话。周晨的拓缘于对芭蕉的观察,他的工作室门口就有一丛芭蕉。他的芭蕉不受干预,不作修饰,任凭它旺盛地长。周晨着迷于蕉叶生长交错的光影变化,蕉叶蜷曲凋零时的纹理极美,这种对植物的惺惺相惜在周晨的艺术创作中进行了完美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由水墨宣纸的形式达成的,这种材料的选择,能够呈现出带有呼吸感的软性状态,我尤其喜欢他那种带有凹凸的、脱出二维空间的拓片作品,有如全形拓的手法,温润深沉,单纯内敛地展现出生命的复始。周晨以书籍装帧设计名于世,在书业上卓有成就,他的拓画也带着一种做书人的视角极致,他反复地拓着同一片叶子,形成了凹凸的虚实纹样,巧妙地呈现出物象的正负相生和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这是他工作之余的一个释放口,以拓为关键,有些作品是反复拓,有些则是通过大量的积水、漬墨做底进行拓制,技法创作上的反复实验,充满着可遇可求和未知的乐趣与碰撞。

9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关系越来越多被互联网科技所取代。我们看似很容易和其他人和事物相连接,但很多关系是虚拟、肤浅和不稳固的。适用型科技强调功能性和目的性,为我们创造一个“更高、更快、更强”的社会,但是世界的二元性决定了阴阳两面都是不能被忽视的,否则就会失衡并造成个体身心及社会问题。科技的快速让我们的‘仪式感’越来越差,更加注重结果而没能去品味过程。没有仪式感的生活往往增加了空虚感,让生活品质下降。周晨将芭蕉、宣纸、水墨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创作,让我们体会到了过程、时间和仪式的可贵之处。在这个耗时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需要从外向内收,并真正“临在(Present)”于艺术和自己的身心,这也是正念(mindfulness)所基于的核心理念之一。而我理解的真正临在的艺术,是将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创作行为,而不仅仅是“以我为中心”。它基于形式,又超越形式,在过程和仪式中真正去了解和构建自己和他人及大自然的关系,最终走向天人合一。这是在新冠后疫情时代人类可持续发展必定走过的反思之路。现代人渴望更多的亲密感。这个亲密感并不都是两性关系层面上的。与自己建立亲密感就是构建一个自我滋养的世界,并沉浸在其中。艺术可以成为构建这种自我亲密关系的容器和介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芭蕉、宣纸、水墨相结合的创造过程,为我们带来创造自我亲密关系的可能,并可以进一步超越自我帮助我们建立和大自然的亲密关系。这是当今现代社会非常缺乏但又急需的。

10

周晨是一个出色的书籍设计家,并不妨碍他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画家。跨界出圈于今是合时的事,其实古往今来所在多有,不胜枚举。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就是跨界达人,他在机械设计、飞行、水利工程和解剖学领域均有建树;而现代设计从它诞生的那一刻,便有了跨界与互渗的现象共存。回溯19世纪末,工艺美术运动领袖威廉·莫里斯倡导书籍革新。同样当年包豪斯那些大咖几乎都是现代派画家,之如康定斯基、莫霍利·纳吉和保罗·克利等人,设计与艺术的缘分也是如此紧密。周晨或是从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的那本《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受到启迪,将展览也名之谓《植物记忆与制书乐》。一字之别却又具同工旨趣。艾克的书是关于爱书藏书的意趣,横跨了历史、文学、美学与科学的多元向度阐发书的意义与价值,而把纸上的文字符码则称为植物的记忆。无疑,周晨的“植物的记忆”来得同样深邃而绵厚。他的作品源自于书,又回归于书,诚然,那些最美的书肇发于他诗人心性的独到显现,著名设计家吕敬人赞曰“诗意有回文”一般的耐读和回味。而彼其水墨亦是周晨植物记忆深处的另一端,他借以江南习见的植物芭蕉与宣纸和水墨洇濡拓印的迹痕呈现自己另一层咏物寄怀的视觉书写。“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菩萨蛮·芭蕉)一样的风神婉约,一样的耐读和回味。因而,解读周晨的作品就此有了两厢映照的深意所在。周晨书籍设计与水墨创作的比照分析中可以看见,设计的边界不断被打破,绘画的边界也不断被打破;空间性是书籍设计立意为象的基点,同样,空间性也是当代水墨打破传统二维界面的一种探索。而两者在江南人文地理的语境下获得了当代演绎和阐发的契机,在深植江南基因的艺术家周晨身上达致统一。换言之,艺术家将他个体的生命经验有机地转化为一种视觉表达。与此同时,我以为周晨在设计与艺术两端还具有自然而然“惜物”的审美意识,这坐实于他对材料生态、肌理、属性的美学观照。水墨作品里透析出来的洇濡互渗与拓印肌理,远非止于视觉层面的形式需求,而更具有在地性的文化喻义。换言之,具有一种艺术地理学上属性。我们在他大量的有关江南文化的书籍设计里亦堪足一见。周晨在书籍设计中强化了对于纸文化源流和传统美学的发掘和当代应用,这种精神性追求与他的水墨作品同样是连接和契应的。显而易见,我们将周晨的书籍设计与水墨创作并置比照,意义在于探究作为艺术家的周晨其艺术思维的创意发想和视觉表达的精神渊薮,在于观照其审美取向的博收约取和美学底色,无疑,今次过云楼的展览为观者更深入解读他的“江南基因”和作品之美提供了思考的一个维度。

书籍设计

11

冷冰川墨刻

12

凌听

13

心帆飞扬---杨明义的江河湖海

14

美编派

15

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

水墨作品

16

周晨,对影 ,136cmx136cm

17

周晨,清夜,88 cmx 68 cm,水墨植物纤维

18

周晨,凝烟No5,128 cmx 69 cm,宣纸水墨植物纤维

19

周晨,霜天No1,128 cmx 69 cm,宣纸水墨

20

周晨,隐雾No2,90cmx170cm,宣纸水墨植物纤维

21

周晨,冷翠,90 cmx 170 cm,宣纸水墨植物纤维

22

周晨,脉相No1,138 cmx 69 cm,宣纸水墨植物纤维

23

周晨,眼尘No1,138 cmx 69 cm,宣纸水墨植物纤维

原定于2021年10月19日闭展的《植物记忆与制书乐》——周晨作品展

延期至2021年10月29日

展馆开放时间为每天10:00—17:00

每日16:45为最后入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