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近日,“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1”于澳门举办,位于澳门艺术博物馆的主场展“全球化的进与退”同步开幕。此次双年展为期四个月,在7月至10月间陆续带来共30项、在25个地点展出的艺术展览,汇聚全球艺文力量,打造覆盖全城的艺术网络,展出充满创意和想像力的艺术精品。

楔子

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八日,澳门。在《南京条约》后,清朝与美国在澳门北部的望夏村签订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与《海关税则》,其中共有三十四条不平等条约,史称《望厦条约》。《望厦条约》又名《中美五口通商章程》,这也是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

望厦村,遥望厦门之意,旺厦,兴旺厦门之意,均与厦门有关。据望厦村何氏宗祠门联,此村有许多人来自福建厦门。这处古村落也是早期通向澳门的必经之地。

2

▲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1”总策展人邱志杰

177年后,同样是七月,福建人邱志杰来到澳门。熟悉的美食,满街的骑楼,经常令他恍惚。这次在澳门,邱志杰特意去拜访了观音堂里面中美望厦条约签订时的那张桌子,也登上了望厦山上的炮台。

不过,他并非游客,而是以“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1”总策展人的身份来到澳门的。

全球化下的澳门与双年

3

▲ “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1”开幕现场

“在我看来,从南方智人走出非洲那天开始,‘全球化’的进程就开始了。”

15—18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欧洲人相继进行全球性海上扩张活动,特别是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开辟了世界性海洋贸易新时代。同时,这一时期的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已扩展至全球。

其中,向东航行的“广州—拉丁美洲航线”(1575年)由广州启航,经澳门出海,至菲律宾马尼拉港。穿圣贝纳迪诺海峡进入太平洋,东行到达墨西哥西海岸。这样,开始于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经唐、宋、元日趋发达,迄于明代,达到高峰。于是,澳门既是东西方贸易的中继港,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转站。“西学东渐”,就是经过澳门这一孔道的传播而得以实现,使中国人第一次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

因此,它是西方进入中国的首站,四百年来,中国、西方和南洋文化在这里不断地交汇、碰撞,形成了多重文化景观。同时,在不同历史时期,围绕“澳门”,各种权力话语交织在一起,以不同的方式叙述和建构澳门,塑造着各种各样的全球化语境下的“澳门形象”。

4

▲  “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1”展览现场

双年展本就是与全球化密切相关。世界首个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成立于1895年,与第一届奥运会几乎同期。彼时,“民族国家”的观念占主流,因而威尼斯双年展很快就采用了国家馆的模式。随后,多个国际性双年展陆续举办,在这意义上来讲,双年展就是全球化的产物。1990年代以后,在经济、技术和文化全球化的共同催动下,双年展模式开始在全球全面铺开。而对于每座举办双年展的城市来说,它们既要把全球当代艺术纳入自己的视野,也要将双年展作为拉动城市文化再生和繁荣的重要助力。

而对于澳门来说,1979年,中葡两国宣布澳门不再处于殖民地的政治地位,而是一个在“葡国管治下的中国领土”。从此,整个澳门迅速地由一个“在东方的欧洲城市”完全转变为一个“东西方交汇的城市”。这也为澳门这座城市举办双年展,提供了积累和优势。

5

▲ 策展人邱志杰在导览

用双年展去重新思考全球化

无论过去抑或当下,理解澳门始终要将澳门置于“大航海时代”这一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而一切在澳门之地所进行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活动,都同样也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观看、参与和理解。

在本次双年展中,设于澳门艺术博物馆的主场展由总策展人邱志杰围绕世纪命题“全球化的进与退”策划,分“妈祖的梦”、“利玛窦的记忆迷宫”和“全球化的进与退”三章,共邀请近20个国家及地区、超过40位内地和国外艺术家参与,参展艺术品逾100件/套,透过艺术展品从全球化和个人、生活与梦想、远和近、安全感与幸福感等方面进行探讨、反思。

6

▲ 澳门文化局局长穆欣欣在现场

本次展览涵盖了国内和西方艺术家,并且适当地向埃及、沙特等中东艺术家和泰国等东南亚艺术家有所倾斜。此外,也有一些曾经来中国驻地或者访问的德国或荷兰艺术家。同时,针对澳门的特点,邱志杰也特意选择了一批葡萄牙背景的艺术家,尤其是葡萄牙曾经十分盛行的Azulejos青花瓷砖壁画传统相关的艺术家。

0

“人”是本次展览中的重中之重。

这不只显现在充满了“人”的形象的展览中,更显现在展览在呈现和讨论种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个人在这种矛盾的环境中所面临的冲突、经验和情感,并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来对这个话题进行多维度的讨论,给予更多不同的观察方向和可能性。

疫情、战争、熔断,近两年发生的一切都暗示着“人类世”的代价。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地球环境,将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推向了一个万劫不复的危机边缘。本世纪科学家所提出的“人类世”概念,其背后同样也是资本主义工业化与全球化的结果,资本主义正在通过数码技术的工业化来进行再一次的“全球化”,大数据和算法成为了当前的时髦用语,重复而高效的机器取代了手工的实践知识。于是,“艺术家成为了个体化的传导者(transducteur)”。

7

回到澳门,许多文艺作品都将澳门塑造为色情业和赌博业发达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为男性“风流快活”的场所,以及充斥着性感、暧昧、情欲化的氛围。但无论如何让人眼花缭乱,其本质都是将澳门原本复杂多元的文化形象简化为单一的“赌城”或“性城”,从而变得固定化、单一化,除去“赌博”便一无所有。

澳门艺术缺席带来的结果,不但是澳门本真性的缺席,更是澳门人作为一个具有明确身份的“共同体”的缺席。于是,这使全球艺术世界中既缺乏澳门“本我”的声音,也缺乏对澳门真实生活的视觉呈现。而哪怕在一些表现澳门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也往往通过将澳门塑造为背景符号、欲望对象、末世景观、东方赌城以及异域奇观的方式,完成了对澳门形象的“客体化”和“他者化”建构。

于是,殖民想象与澳门作为多元、自洽文化体的现实差异,同样暗示了当下世界的复杂,以及人们对于双年展所可以承担和表现的期待与怀疑——在全球化的双年展系统下,如果一场展览充斥着大牌艺术家的名字,却又放之四海而皆准,那是否还存在其有效性?

8

▲  “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1”展览现场

在第一板块“妈祖的梦”中,主要呈现了与青花瓷器有关的艺术家。比如刘建华、吕品昌、雷子人和罗小聪,以及韩国艺术家李受徑、葡萄牙艺术大师波尔曼、埃及著名艺术家莫塔·纳什等;同时,还选择了一批在山水画中侧重表现光的感觉的艺术家,比如曹晓阳和沈勤。此外值得关注的作品还有中央美院在读的研究生时子媛的《回响室》,中国美院曹晓阳的碳笔素描山水。

9

▲ 《转换花瓶_2017 TVSHW 4》,李受径(韩国),陶瓷碎片、环氧树脂胶、24k金箔,85x57x56 cm,2017

第二个板块“利玛窦的记忆迷宫”主要集中呈现东西方文化在近代以来的互相接触、互相解读和交往。汤南南的《全球沙滩考古计划》用沙滩上的漂流物来编织故事,另外一位来自福州的年轻艺术家林林峰则考察了法国诗人保罗·克罗代尔(Paul Claudel)在福州作为外交使节十几年的生活和写作。邵志飞、马丁·克里马斯、潘丽娅和艾福等艺术家则从国外的视野对“中国文化”进行指认与再译,并在文化的交织中探寻出一种新的视觉表达。

10

▲ 《功夫动作视觉化 2016/2021》,邵志飞 / Sarah Kenderdine / 赵式庆,影像互动装置, (2016 – 2021),应用技术:陆冠熊,制作:香港城市大学(互动媒体电算应用中心),中华国术总会,图片致谢艺术家

第三个板块是“全球化的进与退”,这部分是更直接的讨论了今天新冠疫情对全球交往的影响。一进展厅,瑞士艺术大师大卫·韦斯特(David Weiss)和彼得·费希(Peter Fischli)的机场摄影就铺垫出基本语境,然后英格·甘特(Ingo Günther)的长期项目《世界处理器》,依据各种数字信息所制造的地球仪灯箱,呈现出几十个不同观念视角的地球仪景观,和它们相应的则是中国画家刘庆和所画的那些疏离的蹲踞在墙上的人影。这部分创造出连接/疏离相对抗的意象。

11

▲ 《核酸》,高洪,120x100cm,布面油画,2021,图片鸣谢艺术家

在展览结束的地方,德国的媒体艺术家马可·李(Marc Lee)的疫情期间世界各地不同城市的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所表露的心情所构成的互动地图,与邱志杰一直以来的地图研究与创作再次契合。

12

▲  “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1”展览现场

用艺术重新构建澳门视角与澳门身份

世界全球化与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跨国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愈加频繁,城市实体的同质化趋势让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成为不得不被重视的问题。

在邱志杰这里,展览试图展现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隔绝之中努力搭建沟通渠道的努力。全球化的基础是技术,当然更是人们去跨越各种部落主义和文化偏见,努力进行沟通与对话的结果。“在疫情过后,世界必将重启。重启之后的世界,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全球治理时代中的艺术’。虽然这样的‘全球治理’的努力,到目前为止看来都失败了。”

13

▲  “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1”展览现场

如今,”全新世”由地质主导变革的时代,已被“人类世”所取代。而对于地理资源紧缺的澳门来说,却恰恰是长久地以完全被人所建构的状态所生长和发展着。在老一辈人眼里,回望小时候的澳门,是茫茫的海口,木屋、菜园和自行车的时代;如今,昔日的菜地变成了一片金地,这却再次印证了澳门在赌权尚未开放前的荒凉。双年展往往有着梳理自身的责任,本次首届澳门双年展,也自然而然地从澳门自身的历史出发,并响应了这个时代全球化所面临的挑战。

在邱志杰看来,全球化只是暂时被按下了暂停键。全球化是问题的缘起,也将是问题的解决方案。正是资源、人口的全球流动改变了今天传染病的传播模式和速度,为我们带来了与历史上的疫病完全不同的境况。但同时,也正只有全球技术和政治合作,才是克制传染病的唯一方案。

于是,在全球化、后现代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要求多元视角的展示——这不仅有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助于去理解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中的“他者”,有助于不同社群和族群的交流、沟通,以及达成共识和互信。

14

▲ 《Kids》

对于在2012年策划了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2017年策划了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的邱志杰来说,策划双年展早已是一件驾轻就熟的事情。平心而论,本次澳门双年展并未追求在展览形式上有所突破,也并未追求一种刻意的、强势的、直扑面前,甚至道德绑架的氛围营造,而是串联着邱志杰一贯的策展甚至创作逻辑与偏好,表达了对于人类共同体命运的思索与共情——在某种程度上,最终决定时代及人的精神形态的因素并非只来自于文明的压抑,也来自于某一瞬间对于情感的理解。换句话说,它提供了一个探索当代艺术作用的框架,反映了许多不同纬度的斗争和焦虑,并使它们变成观者的主观体验。

事实上,当情感与宗教、政治、技术和当代生活纠缠在一起时,它呈现出的面貌更加复杂,也更加超出一人之体验。展览将社会景观缩微到家庭、两性和情感内部,从人与自我及社会之间的冲突出发,思考时代的精神状态。就如同一本麦克尤恩的小说一般——它的“当代性”不是以整体景观或社会总体关系的方式出现,而是以隐秘情感中人的表现去窥探人类社会结构形成之原动力——它不是来自于对崇高的向往,而是来自于人与自身的博弈;它不是来自于健康的亲密关系,而是来自于彼此的疏离和疏离之中的行动。

15

▲ 《天堂之门》

我觉得正是这种包容和从容,让澳门成为在全球化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一座城市。对于我们思考全球化,澳门是一个绝佳的范本。我们的全球化是不是用同一种模式一统天下,造成全球的同质化,还是一种全球的在地性,在澳门这座城市有很多实践可以探索。

—— 总策展人 邱志杰

16

▲ 《母语》,Zineb Sedira(法国),录像,2003

澳门的“母语”是什么?

从本次展览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来自全球的生存境遇与表达,也看到了加诸澳门身上的多重话语,看到了澳门历史的多变性、流动性和复杂性。在错综复杂的话语结构中,近年来,澳门的主体意识也得以复苏和张扬。通过本次双年展,澳门自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以及它与世界的密切关系被呈现出来,各种文字和图片也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澳门图像”。

就如“双年展”的开篇板块“妈祖之梦”所言,一切是梦,亦非不可实现的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