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看完这篇文章,你会记住这个如此“不网红”的大艺术家

完美与问题?詹姆斯·李·拜尔斯的美学乌托邦

文/乔纳斯·斯坦普

詹姆斯·李·拜尔斯是当代艺术家的非凡典范,他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将传统形式、技术和思想转变成坚定且前卫的当代语言。他是一位创新者,将许多价值观带入了西方的当代艺术体系中。作为一名与约瑟夫·博伊斯不同的艺术家和哲学家,拜尔斯却有着与其相似的对于流变和非二元论的态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向他学习,并将其作为当下和未来的宝贵资源。

31

▲ 詹姆斯·李·拜尔斯行为《无题》红砖美术馆现场

32

▲ 展览现场,红砖美术馆馆长、策展人闫士杰馆长进行现场导览

事实上,在拜尔斯最为早期的作品中,艺术家曾表现出了一种不同的方向和态度。作为一名哲学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拜尔斯曾将一个房间中的家具和门窗全部移走,用来进行为期一天的研究生展览。在此时,他创造了一个开放且虚无的氛围,向其中放置了一些天然的球形石头。从此,虚无、剥除、自然、短暂的幻影以及球形石头开始成为艺术家视觉语言的一部分。次年,在1956年,他开始尝试对人物形象进行可变式的抽象塑造。他租了一块农田作为户外展览场地,并在寒冷冬季的一个满月午夜,被白雪覆盖的肥沃的田野上,拜尔斯将这些可变式的黑色雕塑与月光照映的雪白色彼此呼应,并用雪橇将来访者拉到雕塑周围的大圆圈中,营造出动人的肉身体验。当然,同样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有雪中的痕迹。拜尔斯的视觉词汇伴随着抽象雕塑、雪、自然、月亮、星星、天文学、运动、雪橇、访客参与和表演行为而不断扩展。到了1957年,“他遇到了命运。”一位与拜尔斯相邻的希腊赞助人,委托艺术家设计一个后花园。拜尔斯用五吨白沙将花园覆盖,用小的圆形石头勾勒出小路,并用一百年前的橡木木板做成篱笆将花园围了起来。在艺术家所言的“触觉花园”中,拜尔斯甚至还幽默而富有诗意地放置了一只挂有金项链的山羊。这项工作受到了希腊赞助人和邻居们的欣赏,他们决定向拜尔斯提供为期一年的资助津贴,让他可以去往任何他想学习艺术的地方——这是一个完美且又充满疑问的命运转向,那么,到底要去哪里?

33

▲ 展览现场

34

35

▲ 展览现场

在直觉上,拜尔斯感受到了与东方佛教和禅宗的共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家早期作品中的虚无、石头、雪、月亮、星星、银河、自然、木材、花园和山羊的语言已经隐含了对禅宗中差异和完美问题的敏锐度。也许是受他那一代垮掉派诗人的影响,拜尔斯决定用这笔津贴去京都——日本帝国长达十一个世纪的首都,日本文化、艺术和思想,以及禅宗佛教的庇护所。这是一座寺庙之城,最初按照中国古代风水进行布局,沿袭中国古都长安的建造样式。在京都,拜尔斯潜心于对日本文化、艺术、水墨画、书法、传统陶瓷和造纸的研究。在1958年到1967年这段时期里,他在美国和京都之间来回往返七次以上,这也造就了其创作生命中绝对的塑造性和变革性。同时,这里的文化也促使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源于禅宗、神道教仪式和能剧场,艺术家在此后常常使用的面具、服饰和表演都源于此。这是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但或许也使他想起了自己学生时期在底特律艺术系所进行的早期实验。

36

▲ 詹姆斯·李·拜尔斯,《无题》,1980年代,金色锦缎西装夹克及西裤,68.6 x 162.6 cm © 艺术家遗产 图片由沃纳画廊,纽约、伦敦提供

37

在那时,西方艺术史一直局限于艺术物品、绘画、雕塑、壁画、灰泥、油画、画布、大理石和青铜器这些永恒的事物中。它们都与资本、经济价值和永恒主义紧密关联。当然,西方艺术中也包含了纸张,但仅将其视为一种耗材。相比之下,纸在东方艺术的领域受到了高度重视,常常用于水墨和书法中。詹姆斯·李·拜尔斯探索了它的特质,并开始将其用于雕塑、装置、服装和可表演的物体,从而呈现了它的脆弱性、可转换性与触觉敏感性。纸张轻巧、易碎,可以折叠、展开、增生和收缩,且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结合了东西方的特性,又易于运输。同时,这种特殊的材质也实现了文本和思想的双重赋值。

除了纸张,拜尔斯还探索了受传统能剧场和神道仪式启发的行为或表演。它呼应了艺术家显然意识到的纽约即将新出现的场景,并很快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在这座禅宗佛教的永恒神殿中,拜尔斯关注到了一种精致、注重细节、对微小物体以及短暂时间即刻式的欣赏,并以此作为审美表达的手段。眼睛的非物质性、思想、眼神、幻影和即时内部图像都相互关联,并在行为表演艺术的短暂形式中找到了直接表达。

38

▲ 参与式行为艺术代表作:《十人一帽》 红砖美术馆现场

然而,对于拜尔斯来说,最重要的发现便是纸张和性能,使他充分地参与其中:“问题”和“完美”——这两个概念将成为他最偏爱的非物质形式,并激发了其一生的艺术创造。“问题”和“完美”成为了拜尔斯的口头禅,一个无限、一个绝对,这两个概念极其实并非完全指向了禅宗非二元论的思想。为此,重要的不是寻找答案,而是通过对话和思考过程来获得见识的人际互动。连续不断的提问会导致将主体和客体结合在一起的完美。拜尔斯采用艺术性的二进制代码(如0和1)来适应自己的文化背景。同时也对过程、实践和某种形式的仪式进行美学上的欣赏,这些变化不是机械重复的,而是细微且不可察觉的改变。

可以说,拜尔斯最为关注“问题”中所体现的知性与启蒙。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认为哲学是对日常生活中以及其他学科实践出现的基本问题的系统批判性研究时,“问题”本身的性质、作用或价值却很少在整个哲学史进程中被进行研究。直到最近几十年,一些哲学家才明确提出并试图回答“什么是问题”这个问题。这些哲学家一直在关注探索作为逻辑和语言组成部分的“问题”:例如努埃尔·贝尔纳普(Nuel Belnap)和托马斯·斯蒂尔(Thomas Steel)的《问题与答案的逻辑》,劳里·卡特顿(Lauri Karttunen)的《句法和语义》,乔纳森·金斯堡(Jonathan Ginzburg)的《疑问句的语义学》以及贾科·欣蒂卡(Jaakko Hintikka)的疑问句探询模型。显然,詹姆斯·李·拜尔斯是将东方的启蒙法移至西方的语境之下,而在那时的西方,“问题”本身还尚未被视为研究对象。

对于拜尔斯来说,“问题”是其艺术和存在的主题,与他在京都对禅宗佛教的研究(尤其是对公案的研究)息息相关。公案的历史十分悠久,它是佛教僧侣获得启迪和知识的一种方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长安,并在日本又进一步发展,目的是通过一个问题或叙述来创造见识,以激起“极大的怀疑”。公案的本质是非二元论的,使用隐喻和语境来打开学生的思想。某种意义上, 公案具有拜尔斯在艺术作品中所使用的许多特征——例如他广泛地使用典故,给人以与主题分离的感觉;对间接引用的使用,为一个主题添加标题并撰写似乎完全无关的短语;他也运用创造性的文字游戏,这些文字通常具有互补或矛盾的含义......如果说公案是一种通过师生之间相互提问来对意义进行互证互质的方法,那么拜尔斯在其作品中会使用相同的参与性表达方式。实际上,通过公案的启蒙不仅被视为一种洞察力,还被视为一种与他人一起在世界上行动的方式。就像著名的公案专家维克多·霍里(Victor Hori)指出的那样,公案的目的是看到“主体和客体的非二元性”。

39

▲ 《问题的哲学之椅》800 x 800 x 800 cm  © 艺术家遗产图片由沃纳画廊,纽约、伦敦提供

40

▲ 《问题的哲学之椅》,镀金西藏柚木 160 x 160 x 117 cm  © 艺术家遗产图片由沃纳画廊,纽约、伦敦提供

如果“问题”是打开我们视野的工具,那么“完美”就是一个绝对目标——我们努力实现但可能从未实现的抽象目标。问题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陈述,只要它以问号结尾即可。或正如拜尔斯本人所说的那样:“通过在任何陈述上加上问号,我便使该陈述充满了生命,并将其转移到艺术或诗歌领域”。于是,“问题”成为了一种绝对非物质的艺术形式,超越了他所谓的“陈旧语言”。正如拜尔斯所说:“问题就是答案,这个世界是由问题所决定的,而不是问题的答案——因为如果无法提出新的问题,那么这些答案就意味着停滞且毫无作用。我可以重复这个问题,但是我真的足够聪明去提问吗?”

41

▲ 詹姆斯·李·拜尔斯,《无题》,约1958,和纸本水墨,91.5 x 91.5 cm  © 艺术家遗产图片由沃纳画廊,纽约、伦敦提供

42

▲ 杰夫·科纳利斯(Jef Cornelis),“詹姆斯·李·拜尔斯,安特卫普,1969年4月18日- 1969年7月”,1969年,比利时,版权VRT和courtesy ARGOS,视听艺术中心

1958年9月,拜尔斯从纽约短暂访问后返回日本,不久,这位艺术家便于1960年在京都大学的一场展览中首次具体地展现了他名为“问题”的主题,题目是《感谢所有的思想?》。一句陈述变成了一个问题,一百个学生站着围成一圈,并背诵了格特鲁德·斯坦的一百句话。次年,拜尔斯在京都吉沙大学美术馆通过展览“十个哲学句子或先生你知道什么?”来进一步探讨“问题”的主题。随后在1962年的美国,艺术家在1万个透明气球上印制白色小问号,并在纽约的大街上派送分发这些气球。

43

▲ 詹姆斯·李·拜尔斯,《爱欲》,1993,和纸本金色铅笔,由两部分组成:圆形大纸片直径63.5 cm 圆形小纸片直径19 cm © 艺术家遗产 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44

▲ 詹姆斯·李·拜尔斯,《无题(ICITB)》,1994,金色纸本黑墨  © 艺术家遗产 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如果说“问题”早在拜尔斯的思考中成为主题,并受到公案及其对话方法的启发,那么直到1969年越南战争爆发时,它才有了实质性的形式。艺术家于1967年离开日本,在纽约和洛杉矶进行了多次与当时战争有关的公开演出。在克里斯托的建议下,艺术家于随后的纽约市会议上受由安妮·德·德克和伯纳德·洛豪斯邀请,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开创性的前卫空间空白画廊举办展览(1969年4月18日至5月7日)。对于拜尔斯来说,他的意图很明确:“我的主要工作是写我的自传”,并在展览过程中参加了三场行为表演,同时还参加了一些“每日快闪”。在最后一周,拜尔斯坐在空白画廊的椅子上,在粉色纸上写着不同的问题、谜语和自传片段——它们可以被视为具有巨大哲学意义的微小文字雕塑。当访客出现时,拜尔斯会大声朗读问题或陈述,并邀请其答复。1969年5月2日,画廊的地板被涂成了粉色,同样身穿粉色长袍的拜尔斯坐在粉色的木墙后面,墙上打了一个洞。访客被要求脱鞋走近艺术家,听他在书中引用有关其一生的句子:“一个句子也许是一部完整的自传”、“早餐是我最喜欢的一餐”、“您能直接问下一个问题吗?”......

45

▲ 詹姆斯·李·拜尔斯,《哲学钉》,1986 镀金铁 27 x 3 x 3 cm © 艺术家遗产 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46

47

▲ 詹姆斯·李·拜尔斯,《钻石地面》,1995  水晶玻璃 由五部分组成,每部分10 x 18 x 18 cm © 艺术家遗产 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这个文本被称为“粉色的书”,后来以250册的复本形式进行了扩充和出版,并带有以下四种标题:《100000》(在书脊上),《100000分钟的拜尔斯样本》,《1/2自传》(当时他37岁,美国人的预期寿命是74岁)和《哲学第一篇》(每个短语在单独的页面上)。其中,书中的一些内容包含了复杂的形而上学观点,倾向于拒绝本体论以及对知识产生怀疑,并侧重于“提问”的意图及其“创造”新对象的能力。同时还带有自传式的问题和陈述,艺术史学家托马斯·麦克埃维利作为他的朋友,将其带入了“聚焦于基本的哲学位点,例如身份问题、心身问题等”。随后,艺术家宣布他与空白画廊合作的下一个项目将不在安特卫普举行,而是在英国大学城牛津举办。他到那里的目的是收集教授和学生们的问题,特别是维特根斯坦专家安斯康姆的问题。但是他的努力没有成功,因为他发现相比提出问题,这里的老师和学生们更愿意回答问题。

48

▲ 詹姆斯·李·拜尔斯,《软球(柏拉图的头颅)》,1989,白水晶大理石直径20.5 cm © 艺术家遗产 图片由沃纳画廊,纽约、伦敦提供

49

▲ 詹姆斯·李·拜尔斯,《自肖像》,1992,石材,24k金球体,14.5 x 32.5 x 24.5 cm © 艺术家遗产图片由沃纳画廊,纽约、伦敦提供

50

▲ 展览现场

拜尔斯从牛津给画廊发回电报,并在展览现场展出了这些电报。电报发送的消息包括诸如“您可以问多少个问题?”或“谁相信牛津问题?”,以及“我是世界问题的完整历史吗?”之类的问题。回到安特卫普后,拜尔斯在杜塞尔多夫与约瑟夫·博伊斯取得了联系,这也是二人建立终身友谊的开始。在欧洲,拜尔斯发现了像他一样提问问题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例如约瑟夫·博伊斯,马塞尔·布罗德斯或电视制片人杰夫·科尼利斯等。从此刻起,他成为了欧洲艺术界的重要人物,从1972年到去世期间,他共参加了五届卡塞尔文献展。

51

▲ 詹姆斯·李·拜尔斯,《月柱》,1990,大理石250 x 60 x 30 cm© 艺术家遗产图片由沃纳画廊,纽约、伦敦提供

1969年5月,他回到纽约后,就开始了原定的艺术与技术驻留艺术家计划(A&T)。这是一个巨大的项目,由洛杉矶艺术博物馆的现代艺术策展人莫里斯·图赫曼于1966年发起。它的使命是促进艺术家与企业界之间的交流。项目共与250家公司进行了接触,大约三分之一的公司对此感兴趣。这些行业包括电影和电视、录音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其中国防公司的数量则不成比例。同时,共有76位艺术家入选,其中包括罗伯特·罗森伯格、约翰·巴尔代萨里、汉斯·哈克、罗伯特·欧文、詹姆斯·特瑞尔、克里斯托、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大地艺术家(如沃尔特·德·玛丽亚和罗伯特·史密森),极简主义艺术家(如丹·弗拉文、唐纳德·贾徳、理查德·塞拉、布鲁斯·瑙曼)以及激浪派艺术家(例如乔治·布莱希特,罗伯特·沃茨和杰克逊·麦克·洛)等。可以说,拜尔斯是与众多出色的艺术家们一起在纽约市哈德逊研究所驻留。哈德逊研究所是一个右翼政治军事智囊团,其任务是研究“公共政策问题,特别是那些与未来、美国国家安全、世界秩序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有关的问题”。它的创始人赫尔曼·卡恩是一名军事战略家和系统理论家,也是斯坦利·库布里克1964年著名电影《奇爱博士》的灵感来源。拜尔斯就是在这里创作并定义自己为世界问题中心的,同时他还在越战最激烈的时候讽刺地提出要成为五角大楼里的艺术家。

52

53

▲《钻石地面》,1995,由五部分组成,每部分10 x 18 x 18 cm  © 艺术家遗产图片由沃纳画廊,纽约、伦敦提供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从当时最聪明的100个人那里收集世界上最重要的100个问题。这个想法来自于拜尔斯向他的朋友伊斯·菲斯曼提出的问题:“如果可以收集到世界各地的重要问题,那么就能了解人在这个时代的处境了吗?”艺术家最初的愿望是周游全国并收集一百个问题,但这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取而代之的是,他创建了一个私人电话,即“世界问题中心”,然后他列下了美国100位最聪明的人并给每个人打电话,问这些人正在问他们自己什么问题。结果有70个人直接挂断了他的电话。

几个月后,他受邀实现“世界问题中心”,即在空白空间中的行为表演。1969年11月28日,在杰夫·科妮利斯的指导下,“世界问题中心”于比利时电视公司BRT的第一频道进行现场直播。作品设置中体现了艺术家一如既往受到的日本Nō剧院和神道教仪式的影响。就像拜尔斯1960年在京都举行的行为表演一样,“中心”是由大学生以及围成一圈坐着的朋友和艺术家组成的,他们都身着浅粉色长袍,扮演着“接线员”的角色。詹姆斯·李·拜尔斯同样身穿粉色套装,坐在中间,两侧各有一位女性,分别是一名黑人和一名白人。拜尔斯或是与他的嘉宾(主要是艺术家、策展人、公共知识分子、科学家、政客)对谈,或是现场展示(如马塞尔·布罗德萨斯),或是通过电话联系(如约瑟夫·博伊斯,约翰·凯奇,沃尔特·霍普斯,马歇尔·麦克卢汉,塞德里克·普莱斯),他向每个人提问:“您能向我们提出一个与您自身知识系统发展有关的问题吗?”在此前,他已经告诉了每个人这项活动,但没有告诉这些嘉宾会问他们这个问题。大多数对话者的第一反应像问题本身一样困惑或是混乱;但这同样具有意义,因为有几乎80%的对谈者都用“答案”回答了答案,而不是用拜尔斯要求的“问题”来回答。

54

继历史性的行为表演之后,詹姆斯·李·拜尔斯首次在电视上直播了这一行为,并将其作为美学思想的对象继续研究。1972年,他从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屋顶窗台上撒下了一千个带有“0?”字样的1英寸方格纸。那年晚些时候,他前往驻留的日内瓦欧洲核研究中心,并再次发现问题自身的概念及其颠覆性。1977年,他在纽约的玛丽安·古德曼画廊展示了其 "第一完全质问式哲学":隐藏在丝绸帐篷内的金色椅子将在红砖美术馆作为核心作品进行展示。当观者走近时,拜尔斯用简短的声音低语道:“听Fi’To’In’Ph’”,拉开帐篷的襟翼,会发现艺术家将手电筒照在金色的椅子上。这把椅子,同样也是空荡荡的王位,围绕着 "第一完全质问式哲学"的声音——沉默,对应于禅师拜尔斯来说,是如此的具有启发性:空椅子象征着佛陀的沉思。

55

▲ 詹姆斯·李·拜尔斯,《球形书》,1989 大理石 由两部分组成,整体直径21 cm © 艺术家遗产 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总的来说,“问题”可以被视为一个暂时性的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拜尔斯大部分的作品来进行知识性启迪,“完美”概念也是如此。当然,这是一种发生于观者眼睛和头脑中的主观概念,亦是一种美学意义的乌托邦。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研究拜尔斯的行为艺术,以及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其充满集体意识的行为艺术的。

展览信息

56

詹姆斯·李·拜尔斯:完美时刻

策展人:闫士杰

展览时间:2021年3月20日至5月9日

展览地点:红砖美术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