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宗Wallpaper 2021-04-16 09:40
原标题:女性“看”女性,都有哪些样貌?
看,不仅是一种动作,也是一种权力。长久以来,对准女性的镜头往往是制度性凝视的缩影。占据各类文学、影视和艺术作品中心的“她”无处不在,但作为主体的女性却被精巧地覆盖、隐藏。当性别迷思惯于将男性刻画为“创意奇才”,女性难免落入刻板的境地。
那么,如何掌握“看”的主动权?
Chantal Akerman
"Jeanne Dielman", 1975
#厨房 #监视器般的凝视
Chantal Akerman《Jeanne Dielman》片段(1975)
1975年,年仅25岁的 Chantal Akerman 完成了作品《Jeanne Dielman》的拍摄。《Jeanne Dielman》的法语全名为《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名称开门见山,立即让观众拥有凝视现实的错觉。这部传奇电影既是极为重要的女性主义文本,也为现代主义电影奠定了基石。电影中,监视器般的凝视影像对繁琐庸常的刻画鞭辟入里,自省与抽离的表达成为“看女性”的独有方式,冗长的篇幅完全没有掩盖电影的独特魅力。
在电影中,由法国著名女演员 Delphine Seyrig 饰演的 Jeanne 既是一位四十岁丧偶的布鲁塞尔家庭主妇,也是一位兼职性工作者。Akerman 并没有采取立场鲜明的叙事方式,而是用固定镜头记录女主角的生活细节,放大逼真且枯燥的现实。被日常生活支配、异化的女性形象,在拉长的镜头语言里显得愈发荒诞。无论是稀疏的对白,一连串的脚步声、关门声、锅子声,还是维也纳炸猪排的制作过程,都成为串联起电影的生活语素。然而,如果我们剥开沉静表象,仍可以嗅到浓烈的不安与局促。平衡的打破与情绪的叠加,似乎是可以预见的结局。
Chantal Akerman 作品<Je, tu, il, elle>(1974)片段
在完成《Jeanne Dielman》前一年,Akerman 便曾拍摄过另一部以女性为主的电影《Je Tu Il Elle》(我你他她)。摆放家具、撰写书信、裸体休憩或是性爱,类似的生活琐事成为了她编织电影的线索,和后期的作品一脉相承。1984年,Akerman 拍摄了《J'ai faim, j'ai froid》(我饥肠辘辘,我寒冷难耐)。这一次,她再次以女性为主题,对性与欲望进行思考。Akerman 一直以来对重现生活片段(Slice of life)表现出极度的忠诚,女性、身体、室内,无意识的记忆、直观的矛盾与对抗,这种自然主义的叙事似乎总是预示—— “有什么事正在发生”。
Chantal Akerman《Jeanne Dielman》片段(1975)
在她1968年拍摄的第一部短片《毁掉我的城市》(Saute ma ville)中,厨房就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空间”,成为表达的阵地。女权主义导演?Akerman 当然不止步于这一定义。在她看来,自己的作品应与其他男性导演的作品一样,以独立的姿态、疏离的立场出现在世人眼前。
Alex Prager
"Despair", 2010
#加州风味 #好莱坞情节剧
Alex Prager《Despair》片段(2010)
Alex Prager 出生于1979年,美国电影人、摄影师,早期摄影就有着很强的“加州风味”,颜色大胆、跳跃,夺人眼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超越纯粹的摄影,开始跨媒介的创作。对她而言,摄影只是一个时间点,有着静态的特质;与之相比,拍摄前后的来龙去脉更让人着迷。因此,她的电影也不遵守严格的电影叙事结构,而是自成一体。在 MoMA 的策展人 Roxana Marcoci 看来,Prager 的作品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她的作品是)欲望与不安的混合体。”
在她的第一部短片《Despair》(绝望)中,Prager 以由安徒生童话改编的芭蕾舞剧《The Red Shoes》(1948)以及 Charles Laughton 名作《Night of the Hunter》(1955)的开场为灵感,制作了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情节剧。镜头里,甜美女性的反派与夸张的悲剧效果并置,角色表面的光鲜亮丽与内心深处的消极黑暗融为一体,以绝望为全片画上了句点,由 Ali Helnwein 创作的好莱坞风格管弦乐配乐,更是让人联想起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主角。
Prager 通过风格化的好莱坞情节为作品背后想要传达的情感增添戏剧效果(melodrama),从而将困境主题变得更为生动,更容易被接受。
Alex Prager 部分作品
除了短片之外,将女性形象放置于群体之中也是她创作的普遍主题。《Face in the Crowd》一方面记录了焦虑、好奇、恐慌的情绪化群像,另一方面也设置了多个场景——从海滩、电影院、大厅到机场,每一张摄影作品的视觉中心都是 Prager 想要呈现的女性。
Pipilotti Rist
"Ever is Over All", 1997
#花朵 #日常的“暴力”反转
Pipilotti Rist《Ever is Over All》片段(1997)
1962年出生的 Pipilotti Rist 是一位来自瑞士的女性艺术家。除了录像装置和实验电影,她还以环境、物品、电脑艺术和数字摄影等媒介见长。Pipilotti 这个充满个性的名字其实并非生造,瑞典儿童故事“长袜子皮皮”中的女主角便是它的来源。古灵精怪、童心未泯,以及音乐录影带与迷幻的视觉风格,在 Rist 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跳跃的思考方式总是让人难以捉摸,充满实验风格、嬉皮气质。
1997年的《Ever is Over All》是她的第一件大型装置,脑中的天马星空与迫切的现实表达完成了奇特的耦合,游弋于虚实边界。Rist 经常将女性嵌入超饱和的生活影像中,使日常不再平常。作品《Ever is Over All》由普通摄像机一次拍摄完成,粗糙的画质褪去了现实感,邀请观者一同随心地漫步与吟唱、破坏与癫狂。
作品由两个并置且重叠的影像组成,视频左侧,骄傲的女主角哼着小曲,手持巨大的花杆;右侧视频中,花卉恣意盛开于热带花田。看似平静的日常以女主角的“暴力”告终:她将花杆挥向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车窗,玻璃碎了一地。
Pipilotti Rist 作品片段
鲜花是人们惯常使用的美学载体,常常成为刻板的女性代名词;但在此处,女主角重申了她的理解,将其化作打破桎梏的诗意武器。“犯罪现场”并没有引起路过女警的警惕,而是一反常态,微笑着向破坏者致敬。权威的让位、女性的团结,在 Rist 镜头下奇妙地相遇,在让人忍俊不禁。
Kelly Reichardt
"Wendy and Lucy", 2008
#没有安全网的人 #未尽的公路
Kelly Reichardt《Wendy and Lucy》剧照,2008
在伦敦 BFI 酷儿电影节的一场对话中,女性导演 Kelly Reichardt 说到:“我电影中的主角,是那些没有‘安全网’的人。”这些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离沉沦仅有一步之遥的角色,经常成为 Reichardt 关注的对象。在2008年的电影《Wendy and Lucy》中,漂泊者 Wendy 与自己的宠物狗 Lucy 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因为车子报废,来到俄勒冈州的 Wendy 必须在荒无人烟的小镇上养活自己,同时还要兼顾宠物 Lucy 的日常起居。无奈之下,Wendy 只能成为小偷以补贴家用。这正是 Reichardt 时常关注的生活困境。镜头中的 Wendy 是典型的 Reichardt 电影角色,她在生活中寻觅着什么,却又毫无进展。
2016年的作品《Certain Women》(某种女人)则进一步加深了 Reichardt 的极简叙事风格。三位女性——律师 Laura、与丈夫一起盖房子的妻子 Gina,以及孤独的农场工人 Jamie——被串联在一起。画面与对话的留白在《Certain Women》中特别突出,画外音成为了电影配乐的主轴,在静谧的背景下有着克制内敛又振聋发聩的力量。
Julie Dash
"Daughters of the Dust", 1992
#大地的女人 #前途未卜的“北方”
Julie Dash《Daughters of the Dust》片段
身为黑人女性的 Julie Dash 是美国独立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1991年,她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Daughters of the Dust》(大地的女儿)面世,成为第一部由非裔美国女性执导并在大荧幕上映的故事片。借助电影的语言,Julie Dash 以黑人女性的身份向我们倾诉黑人女性的故事。
影片以1902年为背景,居住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圣赫勒拿岛(Saint Helena Island)的格勒人(Gullah)妇女是故事的主要角色。名为 Peazant 的格勒家族三代准备迁离该岛,挥别美国南部,前往前途未卜的北方。
践行传统宗教的女性族长 Nana Peazant 不愿离去,恪守格勒族裔的文化身份;已改信基督教、定居费城的 Viola Peazant 希望众人跟随她的脚步,成为踏上征程的信徒;Eula Peazant 被白人农夫强奸,怀有身孕,不仅成为非裔女性的时代悲痛剪影,也向观者毅然陈述蓄奴的历史事实。借助立体的女性角色,变革和传统、迁徙与驻留的时代矛盾贯穿了整部作品,至今发人深省。
Julie Dash《Daughters of the Dust》片段
在不同人物的命运交织中,观者看到20世纪初非裔女性群像,也目睹了她们在当时的美国所作出的不同选择。对非裔美国人历史的关注在 Dash 早期短片中可见一斑,例如1977年的作品《非洲修女日记》改编自 Alice Walker 的短篇小说,关注一名与殖民宗教抗争的妇女;1982年的《Illusions》描述了上世纪40年代好莱坞产业背后的“洗黑”历史。
Maya Deren
"Mesh of the Afternoon", 1943
#形而上的尝试 #垂直时间
Maya Deren "Mesh of the Afternoon"(1943)片段
Maya Deren 于1917年出生于乌克兰。这位反叛、先锋的美国实验电影导演推动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前卫艺术的发展。她的艺术实践风格强烈,将舞蹈、民族学、象征主义与格式塔学派等等进行了充分的融合。
正如对音乐旋律的理解不仅仅只是音符的拼凑,这种经验不是单纯的元素拼贴,而是追溯过往的有机感观体验。她的黑白影像不以叙事为目的,而是通过镜头技术进行剪辑、叠加,构建与现实间离的观念场域。
她与 Alexander Hammid 于1943年合作完成的《Mesh of the Afternoon》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利用仅有的250美元预算,Deren 买下了二手的 16mm Bolex,并自己担任了影片主角。影片没有对白,镜头在环境的跳转中来回切换,各类象征不断涌现,打破观者惯有的叙事预期。
Maya Deren "Mesh of the Afternoon"(1943)片段
Deren 强调女性在影片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与环境的互动,与“个人即政治”的女性主义宣言不谋而合。这部电影拥有自传色彩,是一部诚实且自觉的女性电影代表。对于 Deren 而言,电影是对经验的重塑,“垂直时间”是其中经常被提及的状态。
Agnès Varda
"Cléo de 5 à 7", 1962
#5到7点 #一个女人生命中的90分钟
Agnès Varda《Cléo de 5 à 7》片段,1962
“女性可以通过电影表达自己,这让我倍感欣慰”,在与2016年 TIFF(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谈论电影行业中的女性时,Agnès Varda 说道,她一直是一位坚定的女性主义者。她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尤其女性,例如代表作《Cléo de 5 à 7》(1962)。作为一名新浪潮运动中的女性发声者,她常常被视为是女权主义旗手,“女性不得不拿自己去开玩笑、自嘲,因为他们没什么可失去的。”
1962年的《Cléo de 5 à 7》作为她的第一部女性主义长片,以一位可能患了癌症的女歌手 Cleo 为主角,讲述了她在知道噩耗后的短短数个小时内于巴黎街头游荡的故事,从5点到7点,咖啡厅、出租车、学校、公园等等地点的心理过程——90分钟的“真实生活”、复杂心境。
在1985年的《天涯沦落女》(Sans toit ni loi)中,Varda 用镜头刻画了女性流浪者 Mona 的生活。她在画面上从右向左移动,与我们肉眼通常在纸上阅读的方式相反。对于 Varda 来说,自己的电影语言不是直截了当的,矛盾一直是永恒的主题。
Agnès Varda《天涯沦落女》(Sans toit ni loi)片段
在陈词滥调与对生活的记录之间,Varda 没有选择塑造偶像,而是用独特的手法去刻画特定女性在社会中的特定位置,并借此重新定义女性与女性气质。尽管她本人对法国新浪潮“之母”“祖母”“教母”等等头衔并不感兴趣,但面对大众,她最终还是坦然说道:“为什么不呢?”
(文字、图片来源卷宗Wallpaper,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