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我们不再四处游荡” 暨三联人文城市奖

我们不再四处游荡

前些日子常常和一些朋友聊天谈论理想城市的生活空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座城市是何种形象,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样的。每一双眼睛里映照着一座城市,千万双眼睛里映照出来的,就有千万座城市。有人说,人生有三个阶段:看自己,看众生,看世界。游荡给我们提供了看世界的打开方式;选择一座城,留下,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思考。

微信截图_20210415094701

2021年4月8日,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盛典在成都麓湖水上剧场落下帷幕。这是由《三联生活周刊》在2020年首次发起主办的建筑/城市评奖。它以“重建联结”为第一届主题,希望在疫情之后这个特殊时刻,通过评奖这样兼具专业性和传播性的方式,来推动一场关于中国城市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的讨论。

2020年的新年,用齐泽克(Slavoj Žižek)的话说:“我们有了一部分僵死时间——抽离(withdrawal)的时刻,古老的神秘主义者称之为宁静(Gelassenheit),释放(releasement)” —— 我们开始了生命经验的重唤。站在这一时刻望向过去和未来,我们能看见什么,又能相信什么?在我们的国家、城市,我们的社会里面会怎么样呢?

微信截图_20210415094716

▲ 姜宇辉|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和艺术哲学。在论坛现场演讲。

在论坛现场哲学家姜宇辉聊到后疫情不是乐观的名词,是一种反省。正如在后现代主义里,哲学,现代主义被遗忘。他说: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不,新冠疫情之后,搞哲学是荒诞的!”加缪在《西西弗神话》里解释道:“所谓荒诞,是指非理性和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间的冲突。”

这一年里我们不得不选择避免和人面对面的接触,又或是在“宅”文化盛行的今天,人们会被一个个信息茧房所缚,处在一种悬浮状态,丧失反思的能力、批判的能力、行动的能力。而这些,正是我们创造和介入公共空间的能力里可以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姜宇辉老师还提到了福柯的《生命政治的诞生》。在书里,福柯说到:“法律和秩序、国家和市民社会以及生命政治:这就是在长达两百年的自由主义历史中,我设法想要指出的三个论题。” 如此,“生命政治”的意涵也就是一种按照市场竞争的逻辑、把“生命体”作为其对象的治理技术。这个逻辑诞生的历史就是市场的历史、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自由主义的历史。回到今天的话题本身,我们如何思考城市空间里的个人本体以及和他者之间的距离?城市建设者们又能做什么?这里的城市建设者包含了城市里的公民。

城市,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人类的祖先一开始居无定所,后来形成群体后,凭着群体的力量建立家园。那些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繁华且富足的居住地,便成了城市。我们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总是不容易被充分尊重。越是到现代社会,我们社会的各种功能越是丰富。

中国城市化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上,城市必将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发生更加密切关系的关联。然而在当下,公众对于城市的公共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审美、功能、权利意识都相对薄弱,而“三联人文城市奖”则是借此推动公众启蒙,激发公众参与,推动未来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在“三联人文城市”的论坛中,主持建筑师张永和提出:有好的建筑一定有好的城市吗?一个人首先生活在城市里,还是建筑里?他说到:我认为首先是城市。中国涌现出很多好建筑,但这些建筑散落在各处,是孤立的点,构不成城市。城市蔓延,我们能做的对策是什么?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肌理,这是好建筑所依赖的条件。比如老北京就是胡同+四合院织出来的肌理,胡同是一条一条的线,四合院是一块一块的布。在好的城市肌理中,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密切,才有一个更人性的城市。张永和作为评委会主席,他说:设立“三联人文城市奖”,也想把人性在这个过程里找回来。“人文城市”这四个字,每个字都很重要。“人”把城市定义成一个生活空间,而不仅是一个物体;“文”意味着这个空间要有精神上的提升;“城市”指整体的生活环境,而不是单栋的建筑。

微信截图_20210415094730

▲ 张永和|终审团主席,非常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院士。在论坛现场演讲。

中国现代城市化飞速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间,不仅建设了大量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同时我们对于生活、对于生态环境这样一种总体思考是缺失的,人们低头于手机世界里的快消文化,这是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熟视无睹的事情。这不尽让人想到了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其实这一切,不过都是欲望堆砌而成的。然而在扩张城市的过程中,人们却忽略了城市能够承载的重量。这其实是卡尔维诺要给世人的警示,所谓轻盈,是一座城市最恰如其分的理想存在状态,它们清楚自己能承受多少,它们知道自己应该负重多少。如若超过那个度,城市必将不再轻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青生在国家的一个委员会里面提出,要给每个城市设立一个档案,梳理这个城市多少年来,最重要的东西是哪些,这个是我们今天很需要做的。重新让每一个城市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历史和文脉,你就知道这个城市里面哪些东西是值得保存的。这和论坛现场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给我们讲述的“城市是时间累积的过程”,“人情味”,“做什么,不做什么”如出一辙。他说: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一个好的城市,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公共关怀的城市,只能生长出来,不可能规划出来。而当今中国城市的现状是,几乎都经历了系统性的拆毁,几乎都经历了系统性的所谓规划,几乎都已经把代表日常生活真实性的生长细节抹去。在这种情况下,人文就可能是粗暴的编造,创新就可能是模仿与复制的代名词,公共就可能是用来装点门面的概念,美学就可能是空洞的粉饰。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开始,从关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开始,从普通公众具体可以接触到的事物开始。

微信截图_20210415094738

 王澍|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在论坛现场演讲

人文城市就是涵盖多义可能性的丰盈感,让我们总是觉得超出我们基本需求,甚至超出我们梦想的供给,这样的城市环境才能谈得上“人文城市”,那些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人类情感状态、人的生命状态,都被现代城市在不经意间轻轻抹去了。现代城市为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当你停下来,游荡,那些为高效交通体系而建设的大马路,路边的一草一木似乎都在默默责备你的慵懒。想到此处,我开始想念欧洲那些谜了路也不会生气的地方了。

三周前我们被今年建筑界的最高荣誉奖普利兹克刷屏,该奖授予:法国拉卡顿-瓦萨尔建筑事务所(Lacaton & Vassal)合伙人安妮·拉卡顿(Anne Lacaton)和让-菲利普·瓦萨尔(Jean-Philippe Vassal)。他们曾通过一系列可持续性住宅项目的设计而为人所知,在过去30年的建筑实践中,拉卡顿-瓦萨尔建筑事务所以“丰富人类生活”为己任,在社会、生态和经济这三个维度上让建筑的使用者从中受益,并有助于城市的演进。 

“安妮·拉卡顿和让-菲利普·瓦萨尔一直坚信,建筑赋予了他们为全社会塑造社区的能力。他们的目标就是通过自己的工作,展现谦逊的力量,并实现新与旧之间的对话,以此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并且拓宽建筑的疆界。”

——汤姆·普利兹克先生

那天,我有些触动,写下了:空间不过是人的关系。远离资本和喧嚣的质朴高傲。今天,坐在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盛典的现场,听现场建筑师们娓娓道来的城市宣言,竟有些感动。

颁奖典礼

人,是城市的目的与尺度。以人为本的城市是什么模样?这场颁奖盛典是对优秀城市空间案例的揭晓,本身也呈现了对城市应该如何融入环境、承载人类记忆与情感的理解。

微信截图_20210415094751

▲ 麓湖水上剧场位于成都天府新区麓湖生态城,是一座兼具“剧院”+“LiveHouse”多功能的综合性演艺场馆。

微信截图_20210415094803

▲ 灯带装置将宾客引向麓湖水上剧场。

颁奖典礼现场伴着空灵的鸽哨声作为入场背景音,宾客从剧场侧面的通道进入,蓦然发现已经置身于舞台,被流水声与虫鸣鸟叫环绕。舞台上,本土植物、灯光和生活物品组成了一个个“孤岛”。观众穿过这些岛屿,再到台下落座。经过这样特殊的动线,仿佛能够感受到艺术家对“重建联结”的思考——当常规的生活被疫情打碎,需要怎样的纽带来建立新的秩序?

微信截图_20210415094819

▲ 颁奖盛典的现场被精心设计成了一个沟通人、自然和城市的“生境花园”

微信截图_20210415094828

▲ 腾讯网副总编辑、首席主持人陈晓楠担任颁奖盛典主持

“重塑雕像的权利”继而带来两首歌曲:《Atmosphere》和 《Sounds for Celebration》。“重塑”的音乐以如建筑般编排严谨的结构著称,但并不妨碍他们迷幻而酷炫的演唱将气氛推向高潮。

微信截图_20210415095130

微信截图_20210415094844

▲ 重塑雕像的权利,用演唱将气氛推向高潮

微信截图_20210415094855

▲ 秦思源和另外一位艺术家黄锦一道,将声音素材加工成富有节奏感的音乐。现场表演的四位艺术家包括:王旭、申岚、张蔚和秦思源。

微信截图_20210415094908

▲ 鹰剧场的演员们以肢体语言表达对城市的理解

表演环节是从听觉、视觉到感知的享受,就像一场浓缩的城市体验。而有关城市体验最丰富的展示,就在接下来的颁奖阶段。

在颁奖前的嘉宾致辞中,三联人文城市奖组委会主席、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回顾了奖项设立的初衷与评奖过程。终审评委在对全部入围的24个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后再投票,这是基于对“身体性”的认识。建筑和城市都是为人而存在的。只有和建筑空间面对面,让身体去选择,才能做出公正评判。好的建筑,必然带来的是愉悦和舒适的感受。

微信截图_20210415094919

▲ 李鸿谷|三联人文城市奖组委会主席、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团主席、非常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张永和分享了作为城市居民在城市中的生活体会。城市的人文性体现在步行友好的街道,也体现在不再有栏杆来分隔的马路。城市的样子并不是自然发展而成的,而是体现了人的意志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力所能及的改变开始,让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

微信截图_20210415094930

▲ 张永和|终审团主席,非常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院士。

  公共空间奖(人与场所)

旨在表彰体现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包含城市区域性尺度的建筑设计、设施建设等空间实践。

西村大院

微信截图_20210415094938

获奖理由:

作为一个植根于本土人文精神和集体记忆的城市级建筑设计作品,西村大院为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打开了崭新的想象维度。超级体量和超级院落的大尺度恢宏写意,与多样化城市内容、多层次公共场域、多线程社会生活的细致经营形成复杂的对比、交织,创造出“围合中包含开放性、统一中蕴藏丰富性、规整中伴随灵动性”的新型城市空间秩序。

获奖感言:

“一个建筑是社会综合力量的体现。西村的建成得益于两个疯子,一个是贝森集团董事长杜坚,一个是我。四川是盆地加火锅,贯穿的精神是包容。这种精神自古以来就在成都人心中。西村大院就是成都精神的赋形。”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设计师刘家琨 

建筑设计奖(人与建筑)

旨在表彰在空间营造上,为人与人的交往增添价值的单体建筑作品,可以是新建、改建或修复的建筑项目。

连州摄影博物馆

微信截图_20210415094957

获奖理由:

在欠发达城市的传统街区,连州摄影博物馆创造出了深具人文关怀的建筑空间。在大量使用当地材料和低造价工法的同时,整个建筑仍然保持了高水准的设计质量。通过精妙的边界处理及丰富的空间经营,博物馆与周边的民居风貌和社会生活无缝衔接,既成为照耀城市的文化灯塔,也为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堪称在品质营造和社会价值贡献两方面的范例。

获奖感言:

“作为建筑师,也作为对生活充满多元兴趣的人,我们设计了连州摄影博物馆,连州摄影博物馆也属于所有对这个项目支持的人。”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何健翔、蒋滢

微信截图_20210415095144

▲ 颁奖嘉宾、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团主席张永和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与获奖人何健翔、蒋滢以及连州摄影博物馆的馆长段煜婷

 社区营造奖(人与社会)

旨在表彰有规模的、对居民共同生活具有启发意义的营造活动,可以包含社区空间营造、社区治理与社群营造。

上海社区花园系列

微信截图_20210415095157

获奖理由:

上海社区花园系列,是非常罕见的设计师通过实验性城市行动改变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城市的成功范例:通过社区种植这样一种看似无比纤弱的改造手段,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抵抗并逆转“地产式空间”对城市无情的格式化进程,使城市原本荒废的剩余边角空间化身为具有高度社会凝聚力的情感场域。设计师团队不仅提供行动方案,同时也作为社会动员和实施运营的操作主体,为“社区花园”理念的落地、推广、及可持续发展,构建了一种易于学习和复制的保障性机制。

获奖感言:

“疫情当中,当所有公园、剧院等公共空间都关闭的时候,社区花园是开放的。我们改造的都是小的、废弃的隙地。小小的空间,联结了人和自然,也联结了人与人。我们的目标是在上海建设2040个社区花园。希望这些花园汇聚成一片绿色的网络。”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教师、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发起人刘悦来

微信截图_20210415095211

▲ 颁奖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与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朱小地,和获奖人刘悦来合影

生态贡献奖(人与自然)

旨在表彰对生态环境表示尊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乡村实际发展问题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的作品,包含生态修复、乡村建设等项目。

“绿之丘”——上海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

微信截图_20210415095221

获奖理由: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存量改造时代的大背景下,面对与城市新规划相抵触的历史遗存建筑,“绿之丘”的建筑师将其视作不可再生的宝贵城市资源。通过创造性化解城市交通、景观规划与既存建筑体量之间的冲突,“绿之丘”从原有的功能性构筑物变身为一个公众喜闻乐见的生态场所,不仅成为上海杨浦滨江改造项目中的点睛之笔,也为中国当代的城市更新提供了一个设计范例。

获奖感言:

“曾经这是一片已经被判了死刑要拆除的厂房。最终我们将一个冰冷的厂房,转化成一个联结城市的温暖的复合体。人们在这里可以发呆、散步,也可以徘徊。这是城市中属于人的多余而自由的空间。”

——同济设计集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章明

微信截图_20210415095230

▲ 颁奖嘉宾、诗人翟永明与历史作家马伯庸,和获奖人章明合影

 城市创新奖(人与城市活力)

旨在表彰在城市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上积极探索、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项目,包含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城市事件等项目。

老西门棚户区城市更新

微信截图_20210415095240

获奖理由:在成功解决原有1600户棚户区居民原拆原建、水系疏贯整治、打造全新商业生态等复杂功能问题的基础上,建筑师团队用7年时间,以令人惊叹的细腻情感和高分辨率思考,完成了极具丰富性和创造性的大范围城市更新实践。设计者通过高超的控制能力,达到了传统与创新、秩序与生动的完美平衡:多类型、多样态、多层级的建筑、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及公共艺术品混融交错,杂而不乱,宛如在漫长的时间中自由生长、浑然天成之作。作品既富于东方式的文化观照与在地性的人文关怀,其美学品质在全球城市设计领域亦属杰出典范。

获奖感言:

“如果不是理想空间工作室的坚守,老城区只会多出几栋正南正北不咸不淡的现代居住单元;不会有生下来就老了的房子;一个叫常德老西门的地方标注在百度地图,在小红书,在马蜂窝流传坊间。”

——中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理想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何勍、曲雷

微信截图_20210415095252

▲ 颁奖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和获奖人何勍合影

五个获奖项目,提供了一个理想城市的若干可能性:

可以容纳人们多种多样的生活的公共空间,重建紧密的邻里关系的社区,拉进人、自然与城市距离的精巧的建筑设计,在绿色指标之外的自然生态的建筑,老城更新给城市带来的无限活力……城市的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正如三联人文城市奖组委会主席、《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所说,建筑物落成完工,只是物理生命的完成。恰恰是使用者,才真正给予了它们精神生命。使用者不是别人,正是城市中的居民。城市的形态如何,和每个人都关系密切。今后,三联人文城市奖将继续邀请公众参与到家园的建设中来,让每个人都获得有尊严、有品质、有幸福的生活。 

微信截图_20210415095300

▲ 颁奖现场所有获奖者大合影

微信截图_20210415095307

▲ 现场嘉宾大合影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