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WechatIMG91

近日江苏镇江科技馆广场迎来了一个巨型艺术装置,一个穿过水花跃出水面的白鳍豚。装置体量巨大,长度近八米,全部由废弃塑料垃圾组成,吸引游人驻足观看。装置名为《回忆》是对“长江女神”白鳍豚因为人类活动导致灭绝的叹息。创作者徐国峰现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知名艺术家。 

“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生物,早在 530 万年前就已在我国长江出现,白暨豚保留了祖先的原始形态,因此被称作“活化石“。20世纪后,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侵害而数量锐减,在 1988 年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剩余种群仍不断消亡,直至灭绝,被认为是第一个由于人为因素而走向灭绝的鲸豚类动物,反映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此次邀请进行创作,艺术家徐国峰花费近半年的时间收集了几千个废弃塑料垃圾进行创作,最终将白鳍豚跃出水面的瞬间进行定格,展现给观众。

WechatIMG92

▲ 长江漂浮的垃圾

WechatIMG93

▲ 《回忆》废弃塑料制品、钢材 2020年

跨界艺术与设计

徐国峰生于青岛,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这所国内著名的戏剧院校艺术气氛浓厚且开放自由,不同专业在戏剧的框架内融合借鉴,除了培养“影视明星”之外还培养出李山、蔡国强、陈箴等一批活跃在国内外的重量级艺术家,被国内艺术界称为“上戏现象”。        

在上海戏剧学院七年的学习及后来留校任教徐国峰创作跨界于艺术与设计也成为自然,徐国峰设计方面的作品包括了戏剧空间设计也涉及像上海世博会展馆视觉装饰以及越南国家体育场的主体雕塑等国家重点项目,他在观念上坚持创新强调实验性,其创作形式呈现多样化。针对艺术与设计直接的关系徐国峰认为:“艺术与设计的视觉表达以及技术运用方面在当前有更广泛的共同点,只是着眼点不同,可以相互转换。一个优秀的设计需要更好的原创性艺术表达,而现今的当代艺术作品往往也借助许多设计手法与体现技术”这也是他身兼设计师与艺术家双重身份多年的跨界创作的经验体会。

通过两个艺术项目关注文化与社会现实

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数字相机使用者徐国峰很早就开始以摄影为媒介介入创作,涉及商业摄影与实验性影像,2006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摄影年鉴》评选为中国十佳商业摄影师,而同时期进行的实验影像方面一直是在传统文化当代语境下进行视觉探讨,,除摄影外作品形式也涉及到装置与绘画。2011年徐国峰与爱人康恺作为新锐艺术家合作的实验性摄影作品《美人计》由于具有文化冲突下的艺术思考在没有影像单元设置的情况下以综合材料类作品类别获得了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的一等奖,其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览以及文汇报等媒体报道过程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上海青年美展自此开设了影像单元以适应艺术领域的新变化特别是青年艺术家的实验性创作需求,实验影像作为新增类别也由此出现在之后的展览评选中。

WechatIMG94

▲ 作品《美人计》(上海美术馆展览现场)

如果说对于文化的思考属于一个艺术院校教师的职业性思维,那么对环境的关注更是艺术家作为一个当代社会人的直接心理映射和责任。现今社会物质文化高度发达,人们享受其中,但是在人类的进步背后却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艺术家在同年开始了《新生》艺术计划,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材料为主要材质对于“可持续”主题以及人类“个体”的责任问题进行系列化的艺术媒介探讨。 

纵观艺术的发展史,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美学特点,古典主义时期艺术家往往注重再现性及对于对象客体的描摹,现代艺术时期强调风格化的视觉效果,而在当代艺术时期则更强调艺术家的思想表达,当代社会艺术家是植根于现代社会的个体,其表达往往是对于现实当下的关注,因而作品往往在思想上与现实建立契合,强调作品背后的意义性。徐国峰所进行地两个艺术项目表面看似有所不同,但其背后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一个是关注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是一个过去与现在的问题;一个是关注可持续性,关注的是现实方面,所涉及的是现代与未来的问题,这两个艺术项目同时又分属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

聚焦环境问题以塑料垃圾为材料进行作品创作

面对无处不在垃圾,徐国峰将其中地塑料袋、吸管、塑料瓶等“白色污染”元素进行收集作为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以废弃材料表达生命与生存的感受。这些高分子化合物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自然腐烂需要200年以上,极易形成污染。近来年在人类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以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都发现了塑料垃圾,而最新消息人类胎盘中也首次发现为微塑料,着实令人恐惧,塑料污染在不断挑战着人类的底线。有人说人类越是发展其危机就越大,面对以环境污染为代表的人类所面临地系统性危机,艺术家以一个小的出发点介入创作,通过艺术作品启发人们对于自身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WechatIMG95

▲ 塑料袋环境污染

2011年开始徐国峰使用废弃塑料袋为材料陆续创作了《新印象》、和《作品》等系列,在创作过程中探索性地采用高温的方式将塑料袋液化形成色彩艳丽的视觉效果,美丽的外表与实质的危害,以批判性作品反讽我们色彩斑斓的世界背后所蕴藏的危机这一残酷事实。

WechatIMG96

▲ 《田园风景》废弃塑料袋 2011年

WechatIMG97

▲ 《少女》废弃塑料袋 2011年

WechatIMG98

▲ 《作品》废弃塑料袋 2018年

WechatIMG99

▲ 《作品》局部

WechatIMG100

▲ 《新生NO.12》废弃塑料玩具等 2020年

WechatIMG101

▲ 《新生NO.21》废弃塑料玩具等 2021年

 

WechatIMG102

 

WechatIMG102

▲ 《新生NO.22》废弃塑料玩具等 2021年

WechatIMG103

▲ 《重塑NO11》废弃塑料玩具等 2020年

随着创作地持续进行艺术家对作品意义的认识也不断在深化,2014年徐国峰受邀参加“瞳——奥比斯国际艺术公益项目”,以艺术家创作作品拍卖的方式资助国际慈善事业,在此项目过程中他目睹了奥比斯的国际飞机降落济南机场在机舱医院为当地病人进行免费白内障手术过程,组织方安排参观目的是让艺术家了解项目具体过程以便进行创作,但现场的景象却深深的触动了自己,除了视觉的审美愉悦相比于医学艺术还有没有其它的价值?艺术家自我可以通过作品能为现实世界更好地提供什么?等等......由此徐国峰对于当代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为了将艺术作品的精神价值更多地作用与受众个体,徐国峰开始将自己作品的呈现由室内转向室外公共空间,户外装置成为其创作方向之一。他在2018年创作的装置作品《瞬间》现在还屹立在上海科技馆广场,以视觉的语言传递和提醒着观者关心环境问题。

WechatIMG105

WechatIMG104

▲ “瞳”奥比斯国际艺术项目——飞机医院

作品背后的制作实施行为也是作品不可分割部分

任何一个作品的闪亮出现背后都经历着艰辛的创作过程,对于徐国峰来说超越作品的制作与展示,废品材料的收集更加具备意义。面对不同的作品徐国峰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作品意义关联的地点进行长时间地踩点收集,包括环保事件的相关地域以及周边的垃圾场。而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艺术家必须倾注大量的精力全力以赴,一旦作品计划确定不论是什么季节或者不同的环境或外的工作不会停止。作品收集完成会经过清洗,晾晒,组合再造,直至安装与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垃圾作为人类废弃物属性也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并具备不同的视觉与精神属性,这个行为过程本身也是对于资源再利用的实践行为,更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使作品具备意义。用徐国峰的话来说“作品背后创作过程的行为意义其实大于作品展示呈现的意义”

WechatIMG106

 

WechatIMG107

▲ 作品制作过程

WechatIMG108

WechatIMG109

▲ 户外安装过程

调整生活方式迎接崭新未来

持续地艺术创作以及展览活动,徐国峰的作品也越来越受到关注,2018年个人作品展在日本举办日本前外务省副大臣浅野腾人等政治家前往祝贺。他参加的联展包括香港亚洲当代艺术展 、西班牙加利西亚国际艺术双年展 、"艺术登陆新加坡”国际艺术博览会、法国卢浮宫画展、巴塞罗那国际艺术博览会 、上海ART021国际当代艺术展等以及室外一些著名公共环境的常设展示。

“艺术创作过程是艺术家的精神表达过程,如何将创新方法与媒介进行结合创造出更多可能性,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一种新的理想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并且给观者以反思是我所考虑的。”徐国峰用自己的艺术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也希望全体社会人士能够共同一致推动人类向更加理性、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转变与迈进。

WechatIMG110

▲ 作品《新生NO.12》(上海新华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WechatIMG111

▲ 作品《新生NO.12》(上海新华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WechatIMG112

▲ 作品《瞬间》(上海科技馆广场公共空间)

WechatIMG113

▲ 作品《瞬间》(上海科技馆广场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