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舞台 >戏剧

原标题:小剧场话剧之惑

1

天津人艺《一仆二主》剧照

2015年末,北京新落成的天桥艺术中心正式启动,下设大、中、小3个剧场。大剧场上演经典音乐剧《剧院魅影》,座无虚席;中剧场上演田沁鑫导演的话剧《北京法源寺》,一票难求;相反,同在一个剧场上演的一部小剧场话剧却票房不佳。

小剧场话剧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涌现出了一批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如《绝对信号》、《恋爱的犀牛》等。而今,小剧场话剧在一些大城市市场反响一般,有媒体引用业内人士话说:“现在有的小剧场话剧上座率还不到一成。”这种种变化,对于小剧场话剧来说,是有危还是有机抑或危中有机?

小剧场考验创作者表演者功力

近几年,投身制作小剧场话剧的人渐多,品质良莠不齐,不少作品近亲繁殖,主题日趋浅薄,题材凸显窄化,脱离生活、要卖点、抖机灵的现象更是严重。同时,小剧场话剧拥有的自由表演空间和灵活的互动环节在某种程度上使演员忽视了技艺的提高。于是,有关小剧场话剧“真正挖掘生活、贴近现实的好作品太少”的指责越来越多。比如在天津曾火爆一时的开心麻花,近来就遭到观众吐槽,其“槽点”在于有些话剧落于俗套,甚至有复制的嫌疑,为了迎合世俗的口味,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不仅是开心麻花,去年北京某话剧团体推出的易卜生名剧《海达·高步乐》,在鼓楼西剧场上演,同样也遭到吐槽。主要是观众对演员的表演不太满意,尤其是女一号海达饰演者,其对剧情理解和人物心理把握欠佳,使得人物塑造方面有些苍白,用观众的话讲“像是被PS硬抠到舞台上的”。而当年易卜生在谈到《海达·高步乐》这部作品时,给予海达很高的评价,认为“海达的内心有深邃的诗意,然而她身处的环境让她恐惧”。显然,演员没有体会到作家的用意,只是为了演而演。

同是易卜生的这部作品,几年前,杭州越剧院曾将《海达·高步乐》改编为越剧版的《心比天高》搬上舞台。其主演周妤俊不仅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心理,而且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完美地呈现了易卜生笔下那个在矛盾中痛苦挣扎的悲剧女性形象。周妤俊也因此剧两度赴挪威演出,受到挪威王后接见。易卜生的重孙女看完演出后流着泪对周妤俊说:“你就是我曾祖父笔下的活海达。”

笑过之后应有回味

我们不得不承认像《日出》、《雷雨》、《茶馆》这样的经典佳作常演不衰,越演越精,根本原因在于剧本好。而好的剧本不是作家关在屋里杜撰出来的,需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继而挖掘生活。近些年,小剧场话剧在京津沪等大城市有蓬勃发展之势,有些题材符合当下社会现实和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赢得了不错的票房收入。在节奏快、压力大的都市生活中,年轻的消费群体寄希望在笑声中达到减压目的,至于剧情是否合理、事件是否抓人、人物是否突出,对他们来说已不是最重要的了。

2016年2月,在天津上演的一出小剧场话剧《2.14》,明显是针对情人节推出的作品。剧团从创意上想体现“魔幻、爆笑、爱情”三个特点,而从网友点评来看,目的似乎达到了,因为确实“逗乐”了观众。但也有观众笑过之后,脑子一片空白,刚才演的什么记不清了。其实,这跟该剧团成立之初的定位有关,“将天津文化中的‘乐观’‘哏’融入剧中,让您在嬉笑怒骂间品味社会百态。”也就是说剧团成立时,并没有把建团宗旨放在如何“探索与创新”小剧场话剧,更多地是放在如何“搞笑”上。

类似这样的剧团在很多城市都存在,其建团的初衷是致力于普及小剧场话剧,让更多企业和话剧爱好者能近距离接触或参与小剧场话剧的制作,进而得到满意的回报。他们创作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趋于大众化、平民化、互动性强、时代感强,让观众在笑声中感悟人生。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该如何把握。话剧不同于相声,逗哏就好,话剧也不同于小品,幽默就行,不能让观众傻笑之后连为什么笑都记不清了。

小剧场话剧该如何走下去

近几年,话剧舞台有多部名声在外的大戏,如《蒋公的面子》、《战马》等,这些剧或以剧情抓人,或以场面取胜,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小剧场话剧的人气。而小剧场话剧要赢得观众青睐,只有加紧在内容上做文章,因为主创者们深知搞不起大制作。因此,小剧场话剧在题材内容上就容易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搞笑剧多。这种搞笑剧不属于喜剧范畴,有的只能称作闹剧。演员上台只有一个任务,就是逗你笑。你笑了,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二是言情剧多。言情剧搞得格局太小,很难达到大戏的精湛程度。三是时尚剧多。就是抓住一个热点或焦点炒作,以为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符合观众的胃口,殊不知内容的空洞、松散及无主题的拼凑,让观众看不到“戏核”在哪里。

近来,不少圈内人士表达了对小剧场话剧整体滑坡的担忧。那小剧场话剧如何才能重振雄风?

趁寒流倒逼小剧场话剧挤压泡沫,在戏剧品质方面抓“大”戒“小”。主创人员要严把质量关,特别是编剧对于自己所要创作的题材,要全面地把握和深刻地理解。同时,小剧场话剧舞台不要搞得太奢华,要简洁明快,与剧情紧密结合。

小剧场整个产业链条不能松散。要注意搭建好三个平台。一是创意平台。要让创意团队来得起、演得起、赢得起,给年轻人提供磨炼、成长的机会。二是观众平台。创意者要设身处地考虑观众的感受,必须培养有文化、有购买力的群体来进行戏剧消费。三是交流平台。小剧场话剧不能只单纯体现地域性,要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为爱好话剧的年轻人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3月4日,第三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将在天津大剧院拉开帷幕。其中第三单元的“小剧场戏剧展”将有一系列审美独特、形式感强烈的国内外小剧场话剧亮相天津大剧院,届时将与大剧场话剧一比高低。

抢占市场靠“三好”: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三者缺一不可。2015年,天津人艺复排的哥尔多尼喜剧《一仆二主》,在实验小剧场连续上演21天,场场爆满,赢得不少口碑。新版《一仆二主》在敬畏经典的同时,还给这部剧注入了新的“灵气”。所以说,一部戏只要剧本、导演、演员“三好”具备,应该不愁没有观众。

相关链接

小剧场戏剧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

2月28日,由16个省区市40余家机构发起的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小剧场戏剧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委员会由北京人艺原副院长崔宁、国家话剧院剧场运营中心原主任傅维伯分别担任主任和执行主任,旨在引领小剧场戏剧界应对困境、健康发展。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朱克宁说,近年来小剧场戏剧发展势头良好,以旺盛的原创力、灵活的表现形式活跃在演出市场,新人新作不断涌现,其中不乏有思想有深度的优秀作品,培养吸引了一批年轻的戏剧观众群体,并走出去参加爱丁堡、阿维尼翁等国际知名艺术节、戏剧节。与此同时,小剧场戏剧面临人才匮乏、剧场经营困难、地域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

据崔宁介绍,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小剧场戏剧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包括:加强会员间的创作与演出交流,探索创新小剧场演出与运营模式;建立小剧场戏剧发展的自律机制,规范小剧场演出与管理的硬件条件与服务标准;加强与世界各大戏剧节之间的联系,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实践中培养人才与重点办班培养专业人才相结合,为促进小剧场戏剧未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开展小剧场戏剧领域的市场调查,及时了解和发现小剧场戏剧发展中的问题,向政府部门提供行业建议与解决方案,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委员会发起机构集合了当前国内小剧场戏剧行业的骨干力量,发起机构的构成兼顾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既有文艺院团、戏剧工作室等创作表演机构,也有文化公司等传播推广营销机构,还有各地主要的小剧场及部分戏剧教育机构和戏剧协会。”傅维伯说。

(文字、图片来源中国文化报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