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武宁亚再起“蜈蚣计划” 全球消费者的一场艺术救赎?

1

蜈蚣凶猛。

这或许是每一个来到现场的人,对于这场特殊展览的第一感受。

视觉的张力迅速地被眼睛所捕捉,而在双眼渐渐适应了最初的战栗同时,一种来自心灵的颤抖也开始了。

作为近些年凶猛来袭的一位艺术家,武宁亚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股新浪潮。他在艺术理念上提倡“文艺复兴后学”,希望以富有“宏大叙事”的艺术话语,对于打破当代艺术的某种惯性思维。在创作上他不断尝试着打通不同材料、技法、工艺、思想、风格、传统之间的既有隔阂,将建筑、空间、装置等一一收纳,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在我看来,能思考的才叫艺术家。一定要有新的、进步的思想,这样他才能掌握新的一个发声、新的材料、新的观念与新的思想导向,然后才能敏感地知道趋势,甚至在趋势没有形成之前,就已经能洞晓一切,并具有一个超越的思想高度,以多重维度去看待世界、认知世界与表达艺术”

无论是用何种媒介创作,又或是用何种方式呈现,亦或是在怎样的语境和场景中面对着哪些不同的 观众,武宁亚都始终保留了一个人面对艺术时最初的新鲜感悸动和认真赤诚——而在这些最为纯真的背后,便是艺术家对于世界求真、求美的朴素之心。

世界如此变化,而我又该以何种面貌将自己放置?

或许,一切都在这场“触火星”的“蜈蚣计划”之中。

2

数百位艺术界、商业界以及媒体界嘉宾莅临开幕式现场。河南正弘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刘永松、艺术家武宁亚先后发表致辞。

3

河南正弘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刘永松在致辞中讲到:“非常开心能够和艺术家武宁亚跨界合作,也非常感谢武老师在布展期间的全力付出,让大家能够在商业中心中看到如此精彩、纯粹的当代艺术展。正弘城自开业以来,一直在不断尝试新的跨界融合,引领了郑州商业的发展。未来我们也会更多的将艺术和文化相结合,来满足郑州人民,河南人民。”

4

艺术家武宁亚在致辞中讲到:“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这个展览把大家链接在一起, 非常感谢大家莅临开幕式。通过《蜈蚣计划·触火星》这个展览想把我对这个城市的认知、热爱以及期许奉献给大家。在当代语境下,对于艺术品没有一种恒定的解读,而艺术家在作品完成后也不具有对于作品的权威性。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切身感受我的作品,以不同的视角与不同的语境来与我的作品互动和对话。

5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王春辰到访开幕式现场,在现场观摩后颇为震撼,形容武宁亚的作品蕴含着中原当代艺术的洪荒之力。

6

在遭遇了疫情的春节期间,宅在家中的武宁亚无意中发现自己积累了太多无暇顾及的衣服和鞋子。

0

作为一只买买买的“时尚蜈蚣精”,武宁亚平时就爱在世界各地收集新鲜有趣的好玩东西,这么多年下来,竟然不知不觉间堆集了巨额、庞大的时装数量。

0

于是在艺术家震惊之余,他开始了对自我且对社会整体有关消费主义的反思,并以此为契机开始自己的艺术计划。

7

《蜈蚣计划·触火星》便因此孕育而生,艺术项目的构成分为三个内容主体:影像部分、艺术行为、装置部分,旨在反映与探讨有关晚期资本主义,时尚与消费主义,太空殖民的议题。

8

1、影像部分:时尚杂志拍摄 

 2600+套衣服,800+双鞋子 ,三个月拍摄周期,   2600张成片 

艺术家武宁亚将自身二十年内消费的时装(2600+套衣服,800+双鞋子)按照所购买的时间,品牌,风格进行严谨的汇集、整理与分类。最终形成跨度10余类母系、40余种子系的穿搭风格。在建立档案之后,艺术家将上述服装穿着于身,以模仿时尚杂志,街拍的形式,前后动用近三个月周期进行拍摄,最终成片2600张。

0

现场拍摄花絮

0

看似高冷的艺术家,也有顽童般的逗趣欢乐

 2、大型艺术装置部分 

 8米挑高、500多平广阔空间,40吨洁净白沙...  

作为《蜈蚣计划·触火星》计划的主体,艺术家武宁亚将自己在十几年中累积所购置的各式服装进行全新的重组与构造,最终成体为总长度约60米、由24个互相独立环节所组合的“巨兽”:一件材料广泛、体量巨大的‘类蜈蚣体’综合媒介装置。装置的表面,则以丙烯和颜料涂写有关服装相关文化研究,服装历史与主义思潮的文本;并点穿插以热转印纸为材料,武宁亚本人熟知且进行消费过的服装品牌标志。

0

对于主体装置以”蜈蚣”这一唇足纲节肢动物的形式作为创作基础,则是一种出于对当代互联网流行模因(meme)与东亚古代传说与谚语的结合。以蜈蚣,马鹿为代表的多足生物,在东亚文化中便常被赋予生命力顽强,不死不灭的神话色彩——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这一唇足纲节肢动物作为形象基础,便是暗喻我们无法压制的种种欲望,以及资本主义与孕育于其的消费主义在如今时代的旺盛活力和难以摧毁或对抗的性质。他们反而像蚣的节节身体一般,与日俱增。而另一方面,在当代互联网语境中,热衷于时尚人士也常以“蜈蚣精”相称,以指代自身对于鞋类的热爱,和对于超出自身需求过度消费的自嘲。

9

在着重强调“蜈蚣”作为节肢动物自身生物特质与对其后天文化赋意的生命力顽强,以指代资本主义,商业活动与消费主义的持续性以外,使用蜈蚣的形象更是出于一种对于中国古代语言对于“虫”字的特殊地位的考量。在西汉《大戴礼记》中,古人将动物以羽、毛、昆、鳞、赢五种不同的虫进行分类,以羽虫指代有羽毛的鸟类,而毛就是身上有毛的动物,昆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昆虫,全身有很多鳞片的动物例如鱼、蛇,就叫鳞。 

10

当然,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当代互联网流行模因:“蜈蚣精”一样,这种对于虫的特殊语言符号也延续至当代。在当代中文表述中我们仍然可见到大量类似:瞌睡虫, 懒虫,米虫,肚子里的蛔虫等词语的出现。在自黄金科幻时代伊始的众多科幻作品中,以昆虫为原型的外星生命也是我们所熟悉的虚构形象。

11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见到 ‘以虫对人类行为进行指代’ 这种现象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出现,如英文语境的bookworm 和 earworm。以及我们熟知的19世纪,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描写的一个人变身成甲虫的荒诞故事,则隐喻了现代都市中,人作为生命主体在社会中的虚无与异化。

12

以此艺术家期望以一种早期‘原始图腾’的塑造方式,将资本欲望、商业操控、消费主义、后工业时代等等,不可见的抽象议题直接具象化。人们争相追逐的时髦服饰被艺术家当成创作材料分割解构后,时装与虫体之间冲撞融合的形态令人震惊:人形变为巨体蜈蚣之甲壳,绚丽的服装色彩与异形“兽虫”所带来的荒诞感,对观者造成直接的视觉冲击。而繁杂,混乱的服装相关文本和品牌标志,则是诉说着当代物质文化和消费主义对生活无处不在的渗透。

13

最终,当作为观者去参看整体的展览现场时,环绕我们的是盘绕于火星球体上的巨体蜈蚣、300多个来自上世纪的手工玻璃吹制球体、十几块巨型“太空陨石”雕塑与6幅宇宙虫洞主题艺术雕塑品.........

我们便置身于艺术家武宁亚所虚拟假设的一个真实存在、却从未经历的异度空间。

14

艾伦·杜宁在其《多少算够》一书中深刻地揭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严重的消费异化问题。艾伦用相当篇幅描述这样一个社会:“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 坏、更换或扔掉。

15

参考图 艺术装置作品《无人》

而武宁亚近日筹备的“蜈蚣计划”特展,便是以自身的生存体验,完成的对当今消费主义社会的思考和表述。

消费社会则是文明进程中最具未知性的阶段。在人类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由于物质的匮乏,生产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资本主义初期,重积累、重节俭仍然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消费主义的诞生源自于二战后空前的工业发展。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导致了商品的大量过剩。而为了自身的良性运行,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为了资本主义的首要议案。

于是,人们将关注的目光由生产领域逐渐转向消费领域。在大众消费社会条件下,消费扮演的社会角色具有重大的变化,消费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原则,生产屈居于附属地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依据于消费,社会传统的节欲、节俭的消费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大范围冲击和破坏,对商品、尤其奢侈品的永无止境的占有欲,最终导致消费文化领域的消费主义化。

16

文化领域的消费主义化,使得消费需求已经不是大众化的标准产品,而是符合文化品位的产品。文化观念和文化意义在支配着人们的消费。正因如此第亚尼把消费社会称为“非物质社会”。现代广告和媒体形象制造符号体系和视觉形象,操纵和控制消费趣味,制造消费欲望,引领消费时尚。这些被操纵和控制消费趣味与欲望,无疑是一种“虚假需求”。

17

对于艺术家来说,服装作为自己对时尚追求的载体,呈现了消费异化的主要特征。作为时尚追求的服装是对“虚假需求”的最好描述。这种消费的动机不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求,而是享受和发展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之片面化。

就像武宁亚在不断的消费中所面对的问题,“我发现当消费偏离了真是需求时,对于服装的购买成了一种贪欲。而这种欲望又是没有止境的深渊,因为永远会有不同款式不同季节的时装涌现,不断出现新的‘需求’,这种欲望是难以填满的,最终也造成了人精神的失落。”

18

艺术家武宁亚将此次特展选址在商业中心,以此来反映当今消费现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戏虐感的行为艺术。

选取购物中心等商业空间为展示,其考量首先在于作品的在地性(site-specificity):通过空间内在的文本,与空间内被置入艺术的互动。 

19

《蜈蚣计划》希望可以最大程度地引发观者的共鸣:一种对于无处不在的商业文化与消费主义对于日常生活的渗透。

在商业空间中,作为艺术品的组成材料的服装与品牌标签同时作为商品在柜台销售,两种截然不同状态同时呈现之时,也使得作品与其空间融为了一体。艺术家希望让观者产生这样的一种沉浸感,进而引发一种荒诞与不安的情绪:对单单几个个体所产生如此大量的非理性与不必要的消费所产生的荒诞感,和对于商业文化,这种惊人怪物在日常生活无孔不入的渗透感到不安。

循此苦旅,以达星辰

在展览的开头,有着这样的一段话: “循此苦旅,以达星辰”PER ASPERA, AD ASTRA。这是一句拉丁语格言,也可以理解为“尽吾之力,以达天际”。由于这句话后半句的向群星而行,也使得这句古老格言在科幻与太空探索领域相当有人气。而今年的热点之一,资本主义商业化航天的代表者,马斯克,也把这后半句作为他所创办学院的名称。

20

太空探索与殖民,不光今年是一个热门话题,我们一直以来也把太空看成是我们的最终归宿和必将踏上的道路。而距离我们最近、与地球最为相似的火星,则是人类探索关注度最高的星球。

不过,除了对于未来的美好畅想外,太空殖民也是一种对于我们当下危机的迫切解决方案。

21

火星表面

对于我们所反应的消费主义,正如前文所提及消费主义的诞生源自于二战后空前的工业发展,是为消耗商品的大量过剩而扩大民众消费欲望的理念。消费主义看似成功解决了资本主义的良性运行问题,但是这种过量消和背后的过量生产,无时无刻地都在消耗着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大量不必要的商品被生产,不必要的消费行为在被执行。所以,为了资本主义的继续扩张,我们必须踏入群星的大门,采取宇宙的资源。 

22

人类幻想未来在火星创造乌托邦式的定居点

这种思维,不光拥有相当多的支持者,而且马斯克,这个当代资本主义最好的代表也公开表示认为人类的未来在火星。但对艺术家武宁亚而言,则有着不同的观点与反思。

对武宁亚来说。以上的这种寄希望于太空的行为,它反应了我们一种惧怕和逃避改变的事实。与其对于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进行变革,我们宁愿去期望虚无缥缈的宇宙。

或者就是我们干脆认为,航向宇宙比改变现状更简单。于是,我们在消耗完地球之后,宁愿让火星也成为我们这条丑陋蜈蚣的饵料,继续无止境的生产和消费。而另一方面,这种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看作一种征服与被征服,剥夺与被剥夺的对立,而非和睦相处、互助互利的朋友关系,也正是自近代以来众多苦难与生存危机的源起。

23

电影《火星救援》剧照

于是,武宁亚把他的蜈蚣计划把消费主义带到了火星。在这次展览中,火星是作为人类的在太空的第二归宿以及消费主义的延伸地而存在。

24

在此,艺术家展开了他的大胆发问:当我们以资本主义的消费所铸就的宇宙飞船冲出地球摇篮之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消费主义是否还将会延续,从而被我们散播到宇宙之中?行星甚至星系,甚至可能也被商品化?消费主义这条巨大贪婪的蜈蚣,是否也会把火星当做生存的饵料,继续无止境的消费?

展览信息

0

蜈蚣计划· 触火星》

展期:2021.1.15—2021.3.31

地点:郑州 正弘城7F 正弘之眼  

主办:郑州正弘城、中国当代艺术家武宁亚 

策展团队:无尽野火 

艺术家助理及策展:武王 

联合出品:兔槽帝/ZERO°/大智/弘品/亚空间/荷尔蒙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