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评论

中国美术报网 作者:殷铄2020-12-29 14:25

原标题:法理之下,追索流失文物究竟有多难

12月1日,由已故爱国商人何鸿燊捐赠给国家文物局的珍贵文物——圆明园海晏堂的青铜马首,已经正式回归了圆明园正觉寺,并同时在“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上亮相。此前的1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68件流失英国的文物历经25年的追索,最终成功回国的消息同样让国人感到振奋。精美的马首、唐三彩七星盘、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马和明初的青瓷,在吸引着我们目光的同时也反映出我方追索文物人员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af74198520b541dd867f5537326f2cfa

近日回归圆明园的青铜马首 图片:CGTN

文物回归的意义不言而喻。目前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有超过160万件中国文物来源自1840年以后的非法掠夺,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洗劫。这些流失的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保存在世界上多家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法国枫丹白露宫博物馆等,同时还有大量的精品流散海外被私人收藏。

近些年来,我国追索流失文物的力度不断加大,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文物追索带来的一道曙光。然而近些年的追索文物的成果,只是文物回家这条漫漫长路的起点。这个过程中,我们曾经因为对国际法的不熟悉和对市场操作方面的生疏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然而文物追索,绝不仅仅是依据当下的国际公约和各国法律能够解决的国际问题,更不是仅仅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就能够如愿以偿。成功追索回一件(或一批)文物究竟有多难呢?

844b752a84734c27ae323fe4ef1f5e17

部分近日从英国追索回国的文物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从几个世纪前开始,一件文物的回归问题就深深地卷入政治斗争和民族认同的建构中。目前世界最知名的博物馆,比如大英博物馆,几乎完全建立在殖民掠夺的文物收藏之上,因此,既有的历史建构决定了当今博物馆系统的收藏构成。殖民主义国家在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发现中所得到的文物,即我们常说的原住民艺术品,往往被视同殖民国家历史的一部分在博物馆展出,这导致非洲、美洲部分国家在追索文物时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无论是公共博物馆还是私人收藏,往往都会以“这些国家无法妥善地保存和展示文物”为由来拒绝返还。尤其对于一些顶级博物馆来说,全面的收藏意味着人们可以观看和对比来自不同地域的文物,分享和学习彼此的文化。这是很崇高的理想,但同时也意味着剥夺了被掠夺国家人民欣赏和学习的机会,这也是不可辩驳的事实。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大型博物馆通常会对他们的收藏进行分类。相对而言,博物馆更愿意归还近些年购置的文物——或者在法律和国际公约的约束下履行归还的义务。这些后殖民时代所获得的文物,往往以非法的途径流入公共博物馆或私人收藏。近年来,美国盖蒂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等都依照相关的国际公约归还了这类文物,近日我国成功从英国追回的68件文物也属于此类。但是当谈到这些博物馆已经拥有了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文物时,即从殖民时代就开始建立的博物馆收藏之时,他们无不闭口不言,绝不愿意放弃这些无价之宝。更有甚者,一些西方媒体把自身博物馆失窃的责任推到文物原属国的国民身上,故意夸张放大民族主义情绪,让原本敏感的问题更加紧张化、对立化。

因为博物馆作为社会中的文化权利机构,其收藏和管理文物的决定,远远超出了对文物自身价值的考虑。博物馆所在国家和整个西方世界,都可视为这一套系统的背后支持者。总而言之,当今争论不休的文物归还问题,其根源在于西方文明通过文艺复兴、大航海、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所得来的话语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也许让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的文物追索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有着相似际遇的国家都面对着这个挑战。

(文字、图片来源于中国美术报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