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为谁来补破河山,腕底烟云未等闲。收拾雄心归淡泊,时时曳杖款荆关。”这首诗是何香凝先生的挚友柳亚子在1934年于其画作《为谁来补破河山》上的题诗,反映了何先生当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也回顾了她近百年的革命人生与艺术经历。

何香凝(1878—1972),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省南海县棉村,自号棉村居士,又号双清楼主,是中国近现代集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任主席。

1903年,何香凝和丈夫廖仲恺东渡日本求学。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讨伐军阀等斗争,后又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1949年后,何香凝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何香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杰出领导人,她毕其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统一大业,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何香凝往往以其与丈夫廖仲恺革命斗士的身份为人熟知。这或许是由于其政治上的影响力过于强大,乃至遮掩住了她艺术家身份的光芒;亦或许是其较为复杂和充满气魄的绘画风格,让她难以被归类——2004年7月出版的《中国名画家全集——何香凝》,是迄今为止极少有关何香凝绘画艺术的专著。但无论如何不应该忘记的是,除却何香凝的政治影响,其艺术家的身份始终是贯穿其才华洋溢生命的重要线索,就如著名画家张仃曾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所言:何香凝一生投身于美术。

1

▲ 1951年,毛泽东与何香凝交谈。

2

▲ 1961年,周恩来向何香凝问好。后立者为董必武

历数中国艺术史,文人画作常常是各个时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们对于时事现实和政治经济变化的反映;而在西方,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史观,还是脱胎于此的英国著名艺术史学家T·J ·克拉克所提出的“艺术社会学”,社会阶级和时代的变化同样是除艺术家自身天赋外,塑造艺术作品创作的最重要原因。

3

▲ 展览现场

而对于这位在1972年9月1日以94岁高龄去世的老人来讲,如果我们将目光仔细地投入到何香凝一生的创作细节中,会更为震撼地发现,她学画之原因、之过程、之变化、之风格、之结果,无不与时代的历程一一对照,而她所经历的种种风云变幻,和她自身面对一切苦难时的勇敢与激情,无不体现在她不同时期的画作中。在历次的革命浪涛中,何香凝的画风以及内涵,也经历着厚重岁月的千锤百炼——当代艺术最为关注社会当下,并与之发生关联。而在一百年前,何香凝同样在社会巨变前选择通过不断的社会及艺术实践介入其中。同时,她也并没有沉迷于艺术语言上的古板推进,她画作的每一处变化,无不应和着时代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古稀之年的何香凝仍然完成了不少巨幅画作,她经常邀约众多国画名家联手作画,这些合作画也因此具有了国画博览的意味。人们从中不仅可以感受何香凝愈老弥坚的凝重画风,还可以观赏到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等众多名家的不同笔调和艺术风格。

而在这一过程中,北京,是观看何香凝艺术人生,所难以绕开的重要城市。

展览开幕

何香凝美术馆与北京画院共同策划此次“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专题展览,希望借助两个专业机构的藏品及学术力量,共同推进何香凝艺术及近代美术史相关个案的研究。通过展览,观众从作品及历史文献的观看和阅读中,感受艺术的优雅及历史的真切感。

4

5

▲ 展览开幕式现场

展览开幕式上,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原党委书记钱林祥,中央统战部十局副局长别林业,民革中央社会服务部副部长张长宏,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文化与旅游部艺术处副处长张苗苗,北京画院党委书记刘宝华,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北京画院副院长杜军山,北京画院副院长郭宝君,国务院侨办国外司原副司长连子,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创意总监、著名艺术家朱维理,何香凝美术馆原常务副馆长乐正维,何香凝家属廖慰南,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等嘉宾出席现场。

6

▲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

7

▲ 展览开幕式现场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致辞中表示,在2020年末这样一场别有新意的展览中,呈现了何香凝先生作为一名有艺术情怀的革命家,以及有政治抱负的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在花鸟走兽和山水画中,寄托了何香凝先生的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先生在北京于政坛和画坛上不懈努力,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推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本次北京画院与何香凝美术馆所共同呈现的这样一场展览,更是让首都的公众可以欣赏到何香凝先生的优秀作品。

8

28

▲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开幕式上致辞并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认为,展览展现了何香凝作为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革命家与艺术家,其广阔的精神世界。通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的生活轨迹与内心世界,也可以通过一场展览,看到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在引领社会风尚时所传达出的状态和面貌,以及艺术背后所蕴藏的时代精神。

9

▲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在开幕式上致辞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介绍到,本次展览的策划有着多重原因。何香凝先生作为新中国重要的缔造者和艺术家之一,与北京画院渊源深厚。北京画院,曾被称为北京中国画院,在建成之初,何香凝先生就曾为画院题词。在与何香凝美术馆的交往中,吴洪亮也在始终寻找着彼此的合作点。因此,本次展览不仅呈现了何香凝自身的作品,还带来了北京画院的老先生们与何香凝先生交往的资料与作品,这也让美术馆的研究与材料更为丰富。

10

▲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在开幕式上致辞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也在致辞中表示,何香凝美术馆收藏了何香凝先生的原作1500余件,大部分是何香凝在北京期间创作的。这次作品回京办展,属于重温故里。对何香凝美术馆而言,也是“女儿回娘家”。此外,北京画院以收藏、研究齐白石著称。齐白石是美协第一任主席,而何香凝是第二任主席。因此,何香凝美术馆与中国美协、北京画院,均具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此次合作意义深远,必将成为中国美协和美术馆发展史上的一份佳话。

11

▲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在开幕式上致辞并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何香凝 x 北京画坛 

何香凝的画作气度恢弘、立意深邃,常借对松、梅、狮、虎和山川的描绘,抒情明志,是她70年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众多艺术家和国家领导人的补笔、题词,使得她的画作更为凝重。她的绘画作品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

12

▲ 虎,何香凝,设色绢本,26×30cm,1910

13

▲ 菊,何香凝,设色绢本,99×31cm,1913

14

▲ 狮,何香凝,设色绢本,63×49cm,1914

15

▲ 马,何香凝,设色绢本,111×41cm,1914

何香凝晚年定居北京,她与北京画坛多位艺术家的合作画可视为近代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特别的案例,其视觉意义已经超越一般意义诗书画的“雅集”。

此次展览主要是围绕两个主题展开:第一部分是何香凝革命人生及其艺术;第二部分则阐述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与北京画坛的互动。展览展出了包括何香凝艺术精品,何香凝与北京画坛艺术家合作作品以及北京画坛艺术家精品,共计约65件作品(其中包含何香凝美术馆馆藏作品37件,北京画院馆藏作品28件)。

16

17

18

▲ 展览现场

如果将何香凝放置于近代美术史的上下文之中,何香凝的艺术创作,尤其是晚年定居北京的创作可视为近代中国美术史发展的一个特别的案例。何香凝横跨近六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中,她的艺术创作与其革命人生紧密关联,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面貌。六十多年,先生往来于南北、东西,也因此与不同社会团体(“南社”、“寒之友社”)、地域(上海、南京、杭州、北京)的艺术家存在着广泛的交流和接触,并为后人留下一批精心绘制的“合作画”。

19

▲ 山水,何香凝,设色纸本,34×76cm,1929

画中可见与何香凝合作的艺术家主要是活动于北京和江南两个区域,尤其以前者占多数,他们的名字可谓构成了近代北京画坛的半壁江山,以此而论,北京时期的“集体创作”又具有了不一般的意义。以个案研究的视角,此批作品如同近代美术史当中其他“集体创作”行为(如“西北写生”“井冈山系列”“东北写生”“东欧写生”等),可视为新中国美术史中“集体创作”的一份珍贵历史记忆。此次展览,我们期望以近代美术史个案的研究视角,从“集体创作”的主题,对何香凝的艺术创作,作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0

▲ 松·竹·梅,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水墨纸本,137×34cm,1928

21

▲ 松·竹·梅,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设色纸本,143×47.4cm,1936

22

▲ 枫鸟,何香凝、汪慎生、叶恭绰、王雪涛,设色纸本,104×34cm,1950年代

23

▲ 春壑云涛,何香凝、溥雪斋、汪慎生、胡佩衡,设色纸本,131×67cm,1951

此外,展览也辅以相关的历史文献呈现,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有关何香凝革命、人生、艺术的历史图片及实物文献;二是牛畏予摄影家所拍摄的包括何香凝在内的9位艺术家肖像作品,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中期,既是时代的艺术品,也是艺术家们珍贵的视觉史料。从摄影史的角度,摄影作品呈现的拍摄艺术可以阐述出国家、时代对“艺术家”的想象。

24

25

26

▲ 展览现场

展览将持续到2021年2月28日。

展览信息 

27

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 何香凝美术馆 北京画院

承办:北京画院美术馆

总 策 划:吴洪亮 蔡显良

执行策划:薛良 易东华

展览统筹:郑智威 陈倩 樊宁 林帆

展览协调:余湘智 陈斌 张元贵 孙嘉昌 詹法岳 李琼 王晔 朱琳

公教与推广:罗元欣 骆思颖

信息宣传:房桦

策展助理:陈姗 陈初晴 程冉

展览设计:北京之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18日(周五)—2021年2月28日(周日)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

学术座谈会:2020年12月18日11:00-12:30,14:00-16:0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