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快报 作者:马天骏2020-12-09 15:36
原标题:文房至宝澄泥砚
始于汉、盛于唐宋的澄泥砚,为我国传统工艺品和文房用具之一。从唐代起,它便和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为“四大名砚”。其还是四大名砚中唯一的非石制砚,在唐代更是被奉为“众砚之首”。它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制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为多种颜色,有的还一砚多色。澄泥砚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由于它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故其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的特点。
图1 西汉十二峰陶砚
澄泥砚的起源来自“汉砖”,具体出现的时间点已难考证,但就其出土的依据推算,应在东汉或是更早。汉代是中国石砚开始出现多样化的时代,这主要表现在其制砚材料和形式的多样性上。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方“西汉十二峰陶砚”(图1),通高17.9、宽21.5、径18.5厘米。细灰陶质,有三个扁形足,左右微高,砚面呈箕形。三面环峰,呈半圆形,分内外两重,内三峰,外九峰,水可由中峰下龙口滴入砚面,两边山峰上各有一负山人像。以陶土为胎,经烧制而成。此砚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置于案头又可做假山看。其形象古朴,造型奇特,是澄泥砚中的珍品。汉代砚台中,目前发现的石制和漆制的较多,而陶砚数量较少,特别是十二峰陶砚这种形制,唯此一件,故其有“砚中孤品,文房至宝”之誉。
图2 唐代洒金澄泥龟砚
唐代澄泥砚的造型,主要为南北朝以来流行的箕形砚、风字砚,也有模仿两汉以来的龟形砚、石渠砚等。在唐代澄泥砚中,龟形砚需要在模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艺术雕刻,不是一般工匠所能够从事的,因此属于稀有的高档品种。这件“唐代洒金澄泥龟砚”(图2),长26厘米,现藏于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唐代陶砚极为常见,此种里外洒金的澄泥龟砚,却十分罕见。龟砚四肢撑地,欲动未动之态毕肖;龟首侧伸,左顾右盼的警惕之神毕现。细审其颈腿肌理,皱褶之深浅、宽窄、长短,无不与肢体动势协调一致,一丝不苟,刻画入微。尤为传神者,乃眼部之刻画:龟之眼睑双褶,眼球鼓凸,精光逼人。所谓画龙点睛,龟砚雕刻深得其中精髓。
图3 明代荷鱼朱砂澄泥砚
明代是澄泥砚发展的成熟阶段,在制作、雕刻方面均有极大的飞跃。由于烧造技术的进步以及添加剂品类的创新,着色技术已到达炉火纯青的程度,工匠们得以烧制出五彩缤纷的澄泥砚。朱砂澄泥即初见于此时,泥赤如朱,鲜艳夺目。《砚小史》有云:“澄泥之最上者为鳝鱼黄,其次为绿豆砂,又次为玫瑰紫……然不若朱砂澄泥之尤妙。”可见,朱砂澄泥堪称澄泥砚中的稀世之珍。如天津博物馆藏的这方“明代荷鱼朱砂澄泥砚”(图3),在烧造工艺和雕琢构思上皆有独到之处。此砚长24、宽15.4、高2.2厘米。作鱼形砚身,呈朱红色,泥质细腻,色泽鲜艳。砚背衬以荷叶,荷叶及鱼周于烧制前均着黑色,黑红相映,荷鱼交辉,浓艳与沉着相得益彰。砚作鱼形,与“余”谐音,荷鱼相配,寓意连年有余、吉祥富贵。荷叶之衬托,象征出淤泥而不染,亦如君子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使得砚的文人气息浓郁。
图4 清王玉瑞造描金蟾蜍澄泥砚
清代的澄泥砚,虽在泥质上不及明代致密,但修泥雕刻工艺却精细至极,可谓是各代澄泥砚中的“巅峰之作”。清代陕州砚以清代王玉瑞所制最为著名,其能融民间木板年画剪纸纹饰、钟鼎瓦当金石文字于澄泥砚之造型,制砚颇有巧思。作品“清王玉瑞造描金蟾蜍澄泥砚”(图4),长约12厘米,曾被同时代砚台收藏大家徐世章所收藏,后入藏天津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有其制澄泥蟾砚多枚。澄泥蟾砚,为陕州澄泥砚的传统造型之一。蟾的图案在汉画中就出现了,寓意繁衍与吉祥。三足之蟾据说被神仙刘海点化,成为送财之物,又是取得财富的象征。蟾还是月亮的代表图案,月宫又叫蟾宫,“蟾宫折桂”则比喻古人金榜高中之意。故早在唐宋,就有了蟾形古砚的造型。而该澄泥砚改变了唐宋以来的箕形无盖砚池为上下盒式,使蟾的造型生动立体突出、古拙传神,又达到盒式保墨的效果。
图5 民国陈端友制蘑菇澄泥砚
近现代最杰出的制砚大师陈端友,也是澄泥砚的雕刻大家。如这款“民国陈端友制蘑菇澄泥砚”(图5),长13.4、宽10.1、厚2.8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澄泥砚的砚头,雕刻成一大片相互叠压的蘑菇菌,作者用光润的菌面和带有丝纹的菌背,作不规则的间杂,使玩赏者能够真切地从对比中获得菌面、菌背的不同质感。而在繁复的砚头与背面丛菌的衬托下,陈端友巧妙地用一个大而光滑的菌面做砚池,使砚面又取得异乎寻常的静谧感。可见在这里,大师运用了传统艺术对比的手法,取得了极佳的观感效果。
(文字、图片来源于收藏快报,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