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东流不作西归水,13位当代摄影师对中国河流的视觉观察

近日,“东流不作西归水——摄影师的中国河流观察”展览于瑞⽶耶日修道院举办。本次展览由零零构思,并与黎静共同策划,此展览同时作为2020年诺曼底印象派艺术节项目之⼀,聚焦于中国河流,展示了13位当代摄影师对中国河流的视觉观察。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李白,《白头吟》

▲ 展览海报,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与坐落在塞纳河畔的瑞⽶耶日修道院相呼应,此次展览“东流不作西归水”聚焦于中国河流,展示了13位当代摄影师对中国河流的视觉观察。从中国传统国画的传承,至那些桃源乡般的景色在时间的长河中浮沉反复到现今加速现代化的过程及其对自然和环境的影响,视觉上的叙事唤起我们对江河⼤川的记忆。 从过去的20年中形成一股与河流共生的灵感源泉,且持续吸引着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摄影师们。

▲ 展览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展览以13位艺术家拍摄的有关中国河流的作品为主轴,从人与⾃然的关系出发,展开摄影与时间的探讨。此次展览也将围绕三个部分展开:

景观与沉思

与长江、⻩河这两条中国最⼤河流相关的神话传说启发了许多中国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在创作上的灵感。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江川河流是中国国画的重要组成元素。山水常在⽂学作品中通过笔墨演绎,表现⼈与⾃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传统古典画家和中国初期摄影的续写和传承之下,今天的艺术家们从传统的仪式感和⽂字中汲取灵感,拍摄着中国当代的河流景观。画⾯⾥⼈们凝视着不断变化的⾃然运动,与⾃然并肩同行,⼀切都充满宁静。

▲ 展览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河流,见证历史的加速进程

⼯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一个重⼤历史事件,它正在改变着中国的⾯貌,并对环境和⽓候产⽣影响。三峡⼤坝这项庞⼤的人类⼯程是在1994年-2009年期间,根据毛泽东在1950年代提出的想法建造的。它缓解了⻓江常年的水灾泛滥,并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发电⼚。同时也造成近200万⼈流离失所,超过1300处历史和考古遗址,15个城市和116个村庄被⻓江吞没。湖泊⼲枯,环境污染,山体滑坡…这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庆是⼀个拥有3200万人口(其中70%为农村人口)的城市,作为三峡⼤坝附近的城市,受益于⼤坝的建设,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和商业中心。顺沿⻓江流域,摄影师们记录了⼯业化进程对中国景观,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 展览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河流的故事

这是神话、诗歌、历史的交汇处,河流强烈的视觉力量推动着当代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并唤起了他们的感知力。由小说引发的启蒙之旅到肉体的感知,在混沌中感知和寻觅美的存在与意义。河流多是自传体小说的构成⻣架,抑或是在现实世界中滋养出抽象的作品: 身份认同,历史和景观的迷思。它的⾊彩与轮廓似乎永远笼罩在迷雾之中,不经意间显现在那些被滞留与幽魅的地⽅,使得那些河流的图像演化为超现实主义的诗歌。人为影响下异化的自然景观与河流的静态影像在这浮光掠影间共⽣。

▲ 展览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瑞米耶日修道院

瑞⽶耶⽇修道院是诺曼底最古老的本笃会修道院之⼀。公元654年,巴希尔德皇后(Bathyde)让出部分皇室领⼟,资助并由圣菲利伯特(Saint Philibert)于此建⽴新的修道院。公元841年,维京⼈的第⼀次⼊侵打断了此处平静的宗教⽣活。后得益于该省的修道院体制改⾰和诺曼底公爵的资助下,瑞⽶耶⽇修道院于11世纪初得以重建。当时诺曼底公国最高的罗曼式教堂建筑-圣⺟⼤教堂(Abbatiale Notre-Dame)也于这⼀时期重建。⽂书房的不断扩⼤与修道院的经济繁荣使僧侣们可以继续兴修⼟⽊:彼时的修道院就像⼀座永远无法竣工的工程。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标志着该修道院一次历史上的中断。英国⼈⾃1415年以来对诺曼底地区的占领及当时的境况迫使修道士们移居鲁昂避难。杂乱无章的修道院此时仍处在控制之下。直至17世纪圣莫尔修会的建立,它重新推动了精神和物质世界的建设。法国⼤革命期间,瑞⽶耶⽇修道院作为国家财产被出售,成为⼀座私人采石场。19世纪,在浪漫主义的思潮下⼈们重新发现了这座修道院。对建筑的破坏被阻止,并由历任所有者负责保护该遗址。这为瑞⽶耶⽇创造了新的地位:以修道院为开始,这个地⽅逐渐成为该地区的重要历史古迹。

▲ 展览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修道院寓所始建于17世纪末, 修道院是历任代理修道院院长们的寓所。其建筑⻛格经典纯粹,采⽤了孟萨尔式(Mansart)建筑⻛格的屋顶设计和三⻆楣饰的横梁设计。此处存放着瑞⽶耶⽇修道院的藏品:装饰修道院教堂的雕塑、陵墓以及墓碑雕像。如今的修道院寓所成为了⼀个致力于推⼴视觉艺术的展览场地并定期举办摄影艺术相关的展览。著名的有:“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风光摄影回顾展”(2015年),“遗迹——约瑟夫·寇德卡先⽣摄影回顾展”(2018年),法国视觉影像艺术家安吉·莱齐亚的“欢欣⿎舞,但始终充满爱意”艺术展览(“Ravir la force mais toujours aimer”, 2019年)

▲ 展览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诺曼底印象派艺术节

在瑞⽶耶⽇修道院举办的展览“东流不作⻄归⽔——摄影师的中国河流观察”是此次诺曼底印象派艺术节活动(2020年7⽉4⽇⾄11⽉15⽇)单元之⼀。诺曼底印象派艺术节作为⼀个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的地区性节⽇活动,汇集了诺曼底⼤区主要的⽂化遗产和⽂化活动参与者,旨在地区博物馆和⽂化遗址中为观众展示更加完整且⾼质量的⽂化、艺术及教育活动。

由埃⾥克-奥森纳先⽣(Érik Orsenna)主持的第四届诺曼底印象派艺术节,庆祝活动创⽴⼗周年,并根据活动总监菲利普-⽪克彼先⽣(Philippe Piguet)设计的⽅案进⾏了全⾯⾰新。因此,2020年提出的不是单⼀的活动主题,⽽是基于多样式的指导⽅向:“新的⼀天,新的⾊彩”(La couleur au jour le jour)。印象派画家们正是通过这种⾰命性的色彩⾰新,来把握了他们的日常⽣活,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演变:工业⾰命及其对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影响,以及随之⽽来的新的社会阶层和新的⽣活习惯的形成。十三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通过他们对中国河流的独特视⻆,与本次活动的艺术⽅向完美契合—⽆论是他们所展示的是与中国象形图学传统与⼭⽔相关的关系,还是⼯业化对⾃然和环境的影响。

展览画册(中法双语)将再现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收纳了艺术家的独家访谈。该书与Bandini Books出版社合作发⾏,于7⽉15⽇起开始发售。与展览主题相关的艺术⽂化活动(讲座,艺术家⻅⾯会、儿童⼯作坊)将于2020年秋季举⾏,于10⽉2⽇⾄10⽉22⽇在塞纳滨海省的Terres de Paroles⽂学艺术节上特别亮相。

关于艺术家

杨泳梁

▲ 艺术家杨泳梁,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杨泳梁,1980年⽣于上海。现⽣活和工作于纽约和上海之间。杨泳梁从⼩认知中国传统书法和⽔墨画,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分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结合古典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联系。杨将摄影和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让⼈联想起中国传统的⼭⽔画,同时也描述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他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双年展中展出(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莫斯科的双年展,巴黎市现代艺术博物馆,福冈亚洲美术馆,伦敦的萨默塞特宫……)。他的作品被⼆⼗多个国际机构收藏,譬如⼤英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纽约⼤都会艺术博物馆,波⼠顿美术博物馆和旧⾦⼭亚洲美术馆。www.yangyongliang.com

▲ 杨泳梁,《骇浪》 2019年4K视频,七分钟。图⽚由艺术家和巴黎·北京画廊提供

▲ 杨泳梁, 《⼈造仙境No.1》,作品来⾃《⼈造仙境》系列。2010年《⼈造仙境》系列,艺术微喷,157 x 800厘⽶。图⽚由艺术家和巴黎·北京画廊提供。

塔可

▲ 艺术家塔可,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塔可,1984年⽣于⻘岛。现⽣活和工作于纽约和⻘岛之间。塔可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和美国罗彻斯特理⼯学院。在⼆⼗多岁时,塔可花费⼀年的时间研究《诗经》,这是中国最古⽼的诗集。塔可的作品与诗歌的精炼的语言相对应:他的图像似乎保持着⼀种令⼈惊讶的⽞妙。《诗⼭河考》系列于2014年在纽约⼤都会艺术博物馆被购得收藏并展出。他的最新系列作品《碑录》,《昇碑》和《福地》也同样重温了中国文明。www.taca.work

▲ 塔可, 《⽩桥》 作品来⾃《诗⼭河考》系列。 2010年《诗⼭河考》系列,2009-2013年。铂⾦印相, 20x20厘⽶。图⽚由艺术家提供。

▲ 塔可, 《⽩⽯》 作品来⾃《诗⼭河考》系列。 2011年《诗⼭河考》系列,2009-2013年。铂⾦印相, 20x20厘⽶。图⽚由艺术家提供。

骆丹

▲ 艺术家骆丹,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骆丹,1968年⽣于重庆。现⽣活于成都。骆丹是著名的肖像和纪录⽚摄影师,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担任新闻摄影师多年后,他辞退这一⼯作。2006年他开着吉普⻋,从东到西,从上海到拉萨,使⽤中画幅相机沿318号公路拍摄中国。2008年,他从北向南重新上路。在《素歌》(2010-2012年)中,骆丹在⼀个偏远的云南山谷(中国西南)定居了两年,这个社区的⽣活⽅式在⼀百年来几乎没有改变,他转而使⽤被遗忘的摄影⽅式,即⽕棉胶摄影法。骆丹在中国获得多个奖项:中国艺术奖(AAC)(2013年),侯登科纪实摄影奖(2011年),大理艺术节最佳摄影师奖(2011年)和连州摄影奖(2008年)。

▲ 骆丹, 《n.25 敲钟的约翰,⽼姆登村》 作品来⾃《素歌》系列。2010年作品来⾃《素歌》系列,2010-2012年。湿版摄影。艺术微喷,21,5 x 16,5 厘⽶。图⽚由艺术家提供。

▲ 骆丹, 《n.27 ⽯⻔登村的普阿奇》 作品来⾃《素歌》系列。2010年作品来⾃《素歌》系列,2010-2012年。湿版摄影。艺术微喷,21,5 x 16,5 厘⽶。图⽚由艺术家提供。

秋麦

▲ 艺术家秋麦,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秋⻨,1969年出⽣在纽约,现⽣活于北京。Michael Cherney,中⽂名秋⻨,⾃1991年以来⼀直居住在北京。他是⼀位⾃学成才的摄影师和书法家,他的作品源于对中国美学传统的思考。他的摄影作品是第⼀批进入⼤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亚洲艺术部⻔收藏的,同时也是许多其他博物馆的馆藏之一,如伯克利艺术博物馆/太平洋电影资料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盖蒂研究所,哈佛⼤学美术馆等。www.qiumai.net

▲ 秋⻨, 《N° 18. 44°06’22’'N 85°06’03’E 220°》 作品来⾃《⼭海图》系列 2017年《⼭海图》系列, 2012年-⾄今。摄影墨本,三桠⽪纸(⽇本),130 x 56,5 厘⽶。图⽚由艺术家提供。

▲ 秋⻨,《重庆府》 作品来⾃《⻓江万⾥图》系列 2010年作品来⾃《⻓江万⾥图》系列,2010年-2017年,卷轴画,宣纸(安徽)及三桠⽪纸(⽇本),梧桐⽊⽊盒,27x185厘⽶。图⽚由艺术家提供。

爱德华·伯汀斯基

▲ 艺术家爱德华·伯汀斯基,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爱德华·伯汀斯基,1955年⽣于加拿大圣凯瑟琳斯,现⽣活于多伦多。爱德华·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是享誉国际的摄影师,三⼗五年来,他⼀直致力于拍摄工业景观和世界各地⼈造景观。他的作品被60多个博物馆纳入收藏,如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马德里的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洛杉矶艺术博物馆。他对⼈类活动改造自然景观的探索将他带到了21世纪的中国,在那⾥他创作了⼀系列摄影作品,重点展示了现代化对⼈类和环境的影响。他的⼤画幅照⽚将纪录⽚和创意摄影相结合,将自然风景转化成⼀个充满⽭盾的地⽅,在这⾥,平静和不确定性营造出⼀种崇高的感受。对当今⼯业体系既不歌颂也不批判,他的图像使公众能够理解我们⽇常消费品的来源以及我们追求发展所带来的景观上的变化-“关注⼯业景观是⼀种审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与地球之间关系的⽅式。”www.edwardburtynsky.com

▲ 爱德华·伯汀斯基,《⽔坝 #6,三峡⼤坝⼯程,中国⻓江》 2005年C-Print,122 x 152.5厘⽶。 © 爱德华·伯汀斯基,图⽚由多伦多尼古拉斯·梅蒂维尔画廊(Nicholas Metivier Gallery)/伦敦弗劳尔斯画廊(Flowers Gallery)提供。

庄辉

▲ 艺术家庄辉,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庄辉,1963年⽣于⽢肃省⽟⻔镇。现⽣活于北京。庄辉是⼀位概念艺术家,主要创作有行为艺术,摄影艺术和装置艺术。从⼩受到摄影师⽗亲的影响。高中毕业后,除了在工厂的工作之外,他自发与邻居学习油画。庄辉从1990年代初开始进⼊先锋艺术圈,并创作了他的第⼀个行为艺术,该作品具有⼀定的政治⾊彩。他在1990年代后期因其创作的⼯⼈,学⽣和公⺠群体的画像⽽⼴为⼈知。在中国享有极⾼声誉的同时,庄辉还参加了在尤兹美术馆(雅加达),斯⻢特艺术博物馆(芝加哥),国⽴博洛尼亚美术馆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群展。他的⼤多数作品运⽤多种形式和媒介,在真实的地⽅和事件中进⾏艺术干预,并对个⼈之于社会的作⽤提出观点性质疑。

▲ 庄辉, 《三峡⼤坝打孔图》作品来⾃《东经109°88′,北纬31°09′》系列 1995年⿊⽩照⽚。艺术微喷。尺⼨:40 x 60厘⽶。图⽚由艺术家提供。

陈秋林

▲ 艺术家陈秋林,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陈秋林,1975年⽣于湖北宜昌。目前生活于成都。陈秋林的作品媒介涵盖⾏为艺术,现代舞,装置艺术,摄影艺术,影像艺术和雕塑等。⽆论采⽤哪种形式,她的作品多关注于四川的工业景观中,并源于自身的故事——一位中国女性的故乡,三峡的故⼟被⼤坝摧毁。从受⼤坝建设影响的城市的拆除到现代化对新⽣代物质主义的影响,再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陈秋林揭示了残酷的现实主义以及新中国的诗意⽓息。她通过独特的戏剧表演探索了这些事件对中国的自然景观,个人和身份认同的影响。这些转变是机遇还是遗失?这是陈提出的问题之⼀,她的作品已被美国丹佛美术馆,博恩基⾦会和伍斯特艺术博物馆收藏。

▲ 陈秋林, 《花园》2007年。影像,14分45秒,可变尺⼨。图⽚由艺术家和千⾼原画廊提供。

▲ 陈秋林, 《⽆题 No.3》 2005年。摄影作品,艺术微喷。94x126厘⽶. 图⽚由艺术家和千⾼原画廊提供。

木格

▲ 艺术家木格,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格,1979年⽣于重庆,目前生活于成都。毕业于四川师范⼤学编导专业后,木格将重心转向摄影。“回家”是他作品的概念核⼼。⽊格的故乡正是三峡,在《回家》(2004年-⾄今)的创作中,⽊格⽤相机记录了⾃⼰在回归故⾥的沿途中所遇⻅的当地居民们遭遇的动荡。在《尘》(2009年-2017年)的创作中,依然是在三峡,他关注自然,时间和历史留下的痕迹。在《沿墙⽽⾏》(2013年-2018年)的创作中,他沿着⻓城步⾏了⼏万公⾥,⾛访了北⽅的村庄,以便可以⽤他最擅⻓的符号来描绘祖国的⾯貌。“《回家》这部作品可是说我⾃⼰回归故⾥的旅程。《尘》,是我的思绪曾逗留的地⽅。《沿墙⽽⾏》,是⼀个新的起点,或者说是对“回家”这个主题更⼤一个层⾯的追寻。” 2019年,木格同摄影师冯⽴、张克纯共同发起了《洄流》教育项⽬。2019年,他在Format国际摄影双年展上展示了作品《沿墙⽽⾏》。他的作品被⼤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上海摄影艺术中⼼等机构收藏。http://mugetang.com

▲ ⽊格, 《⻓江边谈恋爱的情侣》 作品来⾃《回家》系列,2006年《回家》系列, 2004年-⾄今。艺术微喷,110 x 110 厘⽶。图⽚由艺术家提供。

刘珂

▲ 艺术家刘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刘珂1977年⽣于四川成都。目前生活于成都。刘珂与他的爱人晃晃是⼀对摄影艺术家组合。2019年,他们凭借《镜⼦》系列获得了2019年第⼗⼀届三影堂摄影⼤奖,这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摄影奖项之⼀。他们曾参加了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集美·阿尔勒摄影季,⼤理国际艺术节,连州摄影节…)和⽇本的众多展览。在2007年⾄2009年之间,刘珂跟随着祖辈的⾜迹回到三峡,独⾃拍摄完成了《平湖》系列,该系列作品为他赢得了荷兰FOAM保罗·霍夫摄影⼤奖的提名。www.liukehuanghuang.com

▲ 刘珂, 《⾏进的⼈们》 作品来⾃《平湖》系列。2009年《平湖》系列, 2007年-2009年。艺术微喷,110 x 110 厘⽶。图⽚由艺术家提供。

▲ 刘珂, 《客船上的男孩》 作品来⾃《平湖》系列。2008年《平湖》系列, 2007年-2009年。艺术微喷,60 x 60 厘⽶。图⽚由艺术家提供。

贾樟柯

▲ 艺术家贾樟柯,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贾樟柯1970年⽣于汾阳。⽬前⽣活于北京。贾樟柯被认为是中国最伟⼤的导演之⼀,活跃于故事⽚与纪录⽚之间,他探索出⼀种植根于中国当代现实的纪实性电影⻛格。贾樟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属于中国第六代导演,⼜被称作“中国地下导演”。如果说他的镜头总是近距离的观察着⼈物,那空间同样是除电影之外的⼀个重要⻆⾊:城市(《小武》,《任逍遥》,《海上传奇》),三峡(《东》 ,《三峡好⼈》)或世界微缩景观《世界》。2013年,《天注定》影⽚为他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剧本奖。他最新的电影《山河故⼈》(2015年)和《江湖⼉⼥》(2018年)融合了感性的历史观和全球视⻆下的中国⾯孔。

▲ 贾樟柯, 《东》2006年(76分钟,纪录⽚)视频摘选7分钟。作品由法国Ad Vitam公司提供。

▲ 贾樟柯, 《三峡好⼈》2006年(108分钟)视频摘选6分37秒。作品由法国Ad Vitam公司提供。

张晓

▲ 艺术家张晓,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张晓,1981年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目前生活于成都。毕业于烟台⼤学建筑设计系,张晓曾于重庆担任《重庆晨报》的新闻摄影师。2010年,他凭借《他们》(2006年-2007年)系列获得了三影堂摄影⼤奖,这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摄影奖项之⼀。随后创作的《海岸线》系列(2009-2013年)在国内外反响热烈,并获得了众多奖项:侯登科摄影奖(2009年),法国人才交流奖(2010年)和法国汇丰银⾏摄影奖(2011年)。2018年,张晓获得哈佛⼤学罗伯特·加纳德摄影基金。他的作品结合了文献理论与美学研究,展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在他最新的《苹果》(2019年)系列中,张晓回到家乡,结合摄影,录像和雕塑艺术唤起苹果的产业⽂化。烟台苹果是当地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世界闻名。http://zhangxiaophoto.com

▲ 张晓,《n°004,他们》 2007年作品来⾃《他们》系列,2006年-2007年。艺术微喷,50 x 50厘⽶。图⽚由艺术家提供。

▲ 张晓,《n°019,他们》 2007年作品来⾃《他们》系列,2006年-2007年。艺术微喷,50 x 50厘⽶。图⽚由艺术家提供。

陈荣辉

▲ 艺术家陈荣辉,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陈荣辉1989年出⽣于浙江丽水。⽬前⽣活于上海和美国纽⿊⽂之间。大学就读新闻系专业,陈荣辉于2011年开始了他的摄影⽣涯。曾供职于Sixth Tone多年。他的作品主要关注于中国的个⼈经验和环境相关问题。在《石化中国》(2013年)和《圣诞⼯⼚》系列(2015年)中,他探索了当今浙江及⻓江三⻆洲周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处境。在《空城计》(2016年-2019年)系列中,他纪录中国东北地区年轻⼈的生活与自然景观,东北作为中国⽼⼯业基地,如今渐渐⾛向衰落。陈荣辉曾获得了国内外多项摄影⼤奖:世界新闻摄影奖,三影堂摄影奖,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等。曾获瑞⼠Pictet摄影奖和柏林C / O⼈才奖提名。⽬前就读于美国耶鲁⼤学。http://ronghuichen.com

▲ 陈荣辉, 《持花的少⼥,抚顺》 作品来⾃《空城计》系列。2018年《空城计》系列,2016年-2019年。艺术微喷,125 x 100 厘⽶。图⽚由艺术家提供。

▲ 陈荣辉, 《乌⻢河,伊春》 作品来⾃《空城计》系列。2016年《空城计》系列,2016年-2019年。艺术微喷,120 x 150 厘⽶。图⽚由艺术家提供。

张克纯

▲ 艺术家张克纯,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张克纯,1980年⽣于四川巴中。目前生活于成都。张克纯拍摄了中国的当代景观。因《北流活活》系列作品广为人知,该系列于2010年⾄2015年期间创作于⻩河沿岸。他是2008年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奖和2014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发现奖得主。张克纯曾多次参与国内(CAFAM,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和国外(Photoquai摄影双年展,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的摄影艺术展览。他的作品被德国国家博物馆,美国巴尔的摩美术馆,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国威廉斯学院美术馆和施耐德基金会等多家机构收藏。http://zhangkechun.com

▲ 张克纯,《站在江⼼⽯头上的⼈》 作品来⾃《⼭⽔之间》系列。2014年。《⼭⽔之间》系列,2014年。Dibond艺术微喷, 120 x 140 厘⽶。图⽚由艺术家提供。

▲ 张克纯,《带着⽑泽东像游⻩河的⼈》 作品来⾃《北流活活》系列。2012年。《北流活活》系列,2010年-2015年。Dibond艺术微喷, 120 x 140 厘⽶。图⽚由艺术家提供。

关于策展人

零零

零零,1985年⽣于巴黎,现⽣活和工作于巴黎和北京之间。毕业于哥伦⽐亚⼤学(东亚语⾔与文化)和巴黎索邦⼤学 (哲学)。她曾与设计师(Soundwalk、菲利普·斯塔克)、艺术机构(蓬⽪杜艺术中⼼,lille3000,UCCA),品牌(路易威登,雅诗兰黛,香奈儿)和艺术节展览(草场地摄影季 – 阿尔勒,⽩夜)合作担任项⽬执⾏制⽚⼈和艺术总监。从2013年起生活和工作于北京,曾于北京⼤学任教,之后在法国⼤使馆担任宣传部门负责⼈。她为法国国家⼴播电台及法国文化和旅游频道制作了关于中国艺术⽂化的纪录片作品。2017年,她与黎静共同创⽴了Doors门艺中法⽂化事务所,旨在欧洲和中国之间开展艺术项目。

黎静

黎静1968年⽣于沙莫尼蒙勃朗,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Doors⻔艺中法⽂化事务所联合创始⼈之一。黎静在中国生活与工作超过20年, 期间举办过两次在中国具有先锋性的艺术活动: 与艺术家⻩锐共同策划的“⼤⼭⼦国际艺术节”(798艺术区,2004年-2007年);与摄影家荣荣&映⾥⼀⻬举办的“草场地摄影季——阿尔勒在北京”(2010年-2012年)。她曾于2013⾄2017年期间任法国驻华⼤使馆文化专员⼀职,思想⼿艺术机构的联合总监(2004年-2012年)和策展⼈。曾策划过多起艺术展览,包括2007年阿尔勒摄影节的中国摄影师单元,“行动” (丹⻨,路易斯安那. 2007年), “迪奥与中国艺术家”(尤伦斯艺术中⼼,2008年)以及“革命时代:克⾥斯·⻢克”(星空间,北京. 2012年)。

 

黎静(Bérénice Angremy)和零零(Victoria Jonathan)共同监制了集美·阿尔勒摄影季 (2017年-2019年),该摄影季由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发起。 她们策划了多起围绕中国艺术与摄影的艺术展览:“星星美展:1979-2019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驱者们”(巴黎,2019年);“东流不作西归水——摄影师的中国河流观察”(诺曼底瑞米耶日修道院,2020年);罗洋 “Girls & Boys”(法国阿尔勒摄影节,2020年),雷磊 “庐山恋影院”(法国阿尔勒摄影节&集美·阿尔勒摄影季,2019年)。Doors门艺文化事务所旨在推广和促进中欧交流,并在中国与欧洲之间开展文化项目,公司主要合作对象有毕加索博物馆、贾科梅蒂基金会和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