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投资收藏 >书画

意外艺术 2020-07-23 10:15

原标题:这四段用光影谱写的奇幻旋律,你听过吗?

人类的历史伴随着黑夜与白昼的交替、光影四季的轮回走到今天。

光不知存在了几万亿年,但它被认知、赞美和传颂的进程却不过3000年左右。

▲ 莫奈,《日出印象》

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对光的迷恋和想象,还是中世纪时期对光的神化和敬畏,或者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对光的科学探索和研究,这一切都反映了光在西方文化里的独特魅力与重要性。

▲ 乔托,《哀悼耶稣》

光是能量的来源,也是色彩产生的根本原因。平时,我们常用双眼感受光影的变化,然而,你听过光影唱歌吗?

在西方艺术史上,有这么几位杰出的大师,他们用光写出了风格迥异的音乐,不仅让我们从视觉上感受到了光影的魅力,更从内心深处听见了光影的旋律。

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光唱歌,欣赏这四段用光影谱写的奇妙音乐。

提起西方绘画史中的用光大师,绝对绕不开伦勃朗的大名。

伦勃朗喜欢借光造型,他的用光、用色、用笔都非常大胆,并且充满了激情,如同热烈的摇滚乐,在躁动的节奏与跳跃的音符中挥洒生命。

▲ 伦勃朗 , 《 尼古拉斯·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

要感受伦勃朗式用光的独特效果,我们不妨稍微想象一下阴雨来临之际的场景。当乌云遮住太阳,阳光会从乌云的缝隙中放射照向地面,从而使光线形成光柱状。

这种光线到了伦勃朗的笔下,便被描绘成有如神明或神使降临时的华丽光线。当我们在欣赏伦勃朗的经典之作《夜巡》的时候,是不是有种暴风雨来临前夕的感觉?

▲ 伦勃朗,《夜巡》

那么,如何抓住关键,一眼认出伦勃朗式用光呢?在伦勃朗的画作中,人物的脸上常常会有一个三角型的光斑,这个三角形是由眉骨、鼻梁的投影,以及颧骨暗区三部分包围形成的。

▲ 伦勃朗作品局部图

这种打光方式,会使得人物的五官更立体,因此也成为了现代影像艺术经典中的经典。在著名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中,我们便可以看到伦勃朗之光的身影。

▲ 左:电影《一代宗师》剧照,右:伦勃朗作品

伦勃朗的绘画用光如黄金般澄亮,而在卡拉瓦乔的笔下,光却反客为主,演奏起狂躁的重金属来。

想要了解卡拉瓦乔的布光方法,我们可以先回想一下舞台剧中的光是什么样的。

在舞台剧中,为了突出主角,灯光师常常会把其他的灯光都减弱,用一束光直接打在主角身上,引导观众的视线。

▲ 音乐家《悲惨世界》剧照

卡拉瓦乔也运用了相似的原理,把画作中的其余物体放在棕色或者是深褐色的阴影中,而主体部分则暴露于强烈的光线中。这种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得整个画面十分具有戏剧感与冲突感,就像在观看一部惊心动魄的好莱坞大片。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卡拉瓦乔的经典之作《召唤使徒马太》。

▲ 卡拉瓦乔,《召唤使徒马太》

在这幅作品中,卡拉瓦乔将人物藏在黑暗之中,再用光线引导视线。顺着光线,我们会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只正指着某人的手上,仿佛听见了画中人的心声:是他,就是他!

而这道光正是卡拉瓦乔最著名的撒手锏,也被称为酒窖式光线。

▲ 卡拉瓦 乔,《召唤使徒马太》局部图

卡拉瓦乔摆脱了文艺复兴时期漫散平面光影模式,将重金属乐叛逆自我的性格一画到底,创造了西方绘画史上的明暗对比法,也开启了激烈、动荡、多变的光影新模式。

如果说勃朗借光造型,演奏了颇具个性的摇滚乐,那么维米尔则是以形显光,他的画作像一支民谣,在缓慢的旋律中娓娓道来,即使是再平凡的事物,在他温柔的笔触下,也能变得熠熠生辉。

维米尔是17世纪荷兰绘画大师。然而,这位伟大的画家一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才被艺术评论家重新发现,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沉睡了两个世纪的斯芬克斯”。

▲ 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我们不难发现在维米尔的作品中,画中的人物经常被放置在窗边。维米尔对光的追求有着自己独到的风格,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他家中的几个房间里创作的,所以,他又被人们称为 “窗边画家”。

▲ 维米尔作品

维米尔之所以对窗户情有独钟,是因为从窗户散射进来的自然光十分柔和,而且能够清晰地衬托出人物的轮廓,即使是最平凡琐碎的物件,经过柔光的散射,也能变成发光的珍宝。

维米尔这位沉睡了两个世纪的“追光者”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淹没,他在形、色、光上所达到的境界,对后来的18世纪印象派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 莫奈,《干草堆》

二十世纪,美国城市飞速发展,日复一日机械的工作、生活的压力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少。作为垃圾桶画派的代表,爱德华·霍普捕捉到了时代的气质,用画作完美呈现都市孤独感。

▲ 爱德华·霍普,《夜游者》

霍普并没有像维米尔将光线的边缘轮廓线处理成柔和的效果,而是将光影概括为锐利规整的几何形。

这些规则的几何形光斑很容易让人感觉单调、乏味,寂寥、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有如孤独而又奇异的电音,而画中轮廓线条硬直的窗户与安静的光线也成为了霍普的标志。

▲ 爱德华·霍普作品中的光线

在霍普的作品中,窗一方面像牢笼一样将人禁锢,另一方面也代表了画中人对交流的渴望。

表情麻木,形态僵硬,冷酷到底,霍普笔下的人物望着窗外若有所思,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又像是在享受孤独的狂欢。

▲ 爱德华·霍普,《小城市办公室》

霍普对光的运用和对窗的表现给后世的艺术家带来了无限的启发,在一些电影、装置艺术中,我们都能看到霍普的影子,悬疑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代表悬疑电影《后窗》便是对霍普的致敬。

▲ 电影《后窗》剧照

远在大洋彼岸的法国摄影艺术家Anne-Laure也受到了霍普的影响,她收集世界各地夜晚中的窗户的影像,并将它们拼贴在一起,组成别样的画面。

▲ Anne-Laure ,窗

19世纪40年代,摄影术于法国诞生,而摄影的英文单词“Photograph”则源自希腊语,意思为“以光线绘图”。

如今,光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在现代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电影以及摄影方面。各位大师所留下来的经典用光之法,更是让当代影像演绎出了一段段精彩绝伦的旋律。

▲ 左:© amria | HUAWEI nova 5T右: 爱德华 · 霍普作品

▲ 左:© Amr+M+A ttia | HUAWEI Y9 右: 卡拉瓦乔作品

正如诗人顾城说过:“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图片来源于意外艺术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