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当快速道遇到软城市,深圳如何彰显公共艺术新趋势?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最直观、最显现的载体,城市公共艺术能够培育在地的文化创新能力,营构一种文化自我“生长”氛围,公共艺术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美誉度的同时,还培育着公众的艺术审美和创新精神。

我们提出艺术引导城市设计AUD理念(Art-oriented Urban Design),倡导“软城市”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思路,用艺术思维和城市设计激活、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彰显城市品格、活跃城市人文氛围、培育创新动力,创造永续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文化遗产。

——王中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1

2

3

2017年,美国媒体曾评出美国境内20余件最为惊艳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其中,不仅有小型雕塑,也有动辄几层楼高的大型装置,或甚至就是楼体本身。它们并不局限于大都市地区或博物馆相邻的空间,而是可以在任何看似随意,甚至孤立的地方出现。公共艺术允许每个人体验创造性表达的快感,而最为重要的是,你不必走得很远,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可以看到这些创造。通常,它们就在你的门口,正等着你来见。

就“艺术”的悠久历史而言,公共艺术是一个新的概念。艺术家首先要使他的作品和环境、公众产生联系。而所谓的公共领域,其在西方的结构转型则是在1972年,它不是指一个空间,而是指一种气氛、氛围,除了像咖啡馆、图书馆以外更多是报纸、电话的通讯设施,这是建立公共性的一个范式。

4

在当下讨论公共艺术,可以被认为是处于关系美学的范畴。一个作品进入公共语境时,要跟公共领域、社区民众发生一定的互动关系、讨论关系。而当这种关系在社会语境下快速发展时,扑面而来的便不只是传统公共空间内的艺术,而是“公共时间”的艺术——让艺术品的气息不只在公共空间中萦绕,更是在公共记忆中深刻地影响大众、永久留存。

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艺术家来说,公共艺术常常是在解题,而这个出题者往往是艺术家自己;而对于整个城市空间而言,公共艺术凭借其“公共性”,代表了当代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型取向,以人类共同生存品质为终极关怀,最终致力于未来城市的美丽蓝图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表示,本次活动更强调公共艺术对地方文化成长的价值,更强调社区的介入,激发地方活力的释放。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多的成就,但我们有最大的痛处,“城市文化的缺失,城市文脉的割裂,已经成为我们城市一个巨大软肋。”

5

6

7

8

1995年美国公共艺术理论学家 Suzanne Lacy曾提出:“新型的公共艺术”是因为公共生活的缺失,需要通过艺术创造“新型的公共生活”。长期以来,人们对公共艺术的解读,更多是从大众文化的层面来进行的。它对公共性的强调,对公众参与的期待,对最大限度贴近生活的要求,客观上将艺术剥离私人的领域,寻求宽广的社会关切——这便是博伊斯倡导“社会雕塑”的初衷。从印刷时代到数字时代,网络的传播让思想与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可以如此广泛地投射到每个人的眼前。一件小小的作品,或是一个小小的想法,可以迸发出无穷的生命力。那么,我们如今又需要什么样的公共艺术作品?

9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致辞

10

▲ “凤凰艺术”CEO黄晓燕致辞

本次大赛从10月15日开始公开征集作品以来,截止11月15日,共收到国内外艺术家提交的作品612件,由美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等26个国家的艺术家参与征集活动,采用匿名评审的方式,最终评选出60件获奖作品。其中30件“评委奖”获奖作品,30件“优秀奖”作品。

11

12

13

在某种程度上,公共艺术并非没有门槛——毫无审美的城市雕塑一度成为千城一面必不可少的“伴侣”;也不是说艺术具有公共性就是公共艺术——在地性始终是其重要本质——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强调的是艺术作品和公众之间的交互,让人身临其境体会艺术的创造力,以“制造相遇”、让公众“走进”艺术作品为前提,消解艺术家和公众之间的鸿沟。而它的在地性,则强调艺术创造和社会、历史情境之间的文脉关系,突出艺术在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诱使它天生有一种社会介入性。

这正是公共艺术的有趣之处,它与处于公共空间中的一切权力实体发生着关联,无论是展开战争,合并融合,或是孤芳独立,无异于都在以争夺在场主体(人)的精神化学反应。在这个意义上,公共艺术是塑造文化的、塑造精神的一种新型权力。它所带来的反应,将是改变整座城市景观的一种力量,而艺术家与机构,正是运用这一力量的人。

0

▲ 典礼现场

“我们要重新通过公共艺术来建构起一个城市化下新的共同体,使得人与人在一起能共同了解,互相沟通。”在这里,公共艺术起到的作品是静默的启示,它不说话,它只静静地呆在人们的生活身边,如守望者,守护着一座城市的灵魂。

在这个过程中,作品不再是放在以美术馆为代表的白色立方体空间中,成为孤立、隔绝的客体存在,而是依赖于所在的文脉,并融入当地文化,或与其进行对话,进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或者进行社区建设,这也是公共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根本的区别。城市,便也成为了当地文化的巨大容器与展示模型。

14

15

16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宋朝以来,客家人从中原往南方而来,带着当年的语言、礼仪、家谱等习俗。19 世纪末西方的传教士将现代启蒙教育带到龙华等客家地区,启动中西文化的交流。

20世纪以来,作为全国重要的金融重地,深圳背靠大陆,靠近港澳,具有优良的天然深水港,天然适合外向型经济,非常适合人货场的运转。它的四十年,是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我国城市高速发展的四十年,屡创新高的城市天际线、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不断涌现的新兴行业……在激流勇进的速度中,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而深圳时间,更是帮助整个国家完成了弯道超车。

但在同时,过快的速度与追求效率的历史目标,也让这座城市似乎少了一些独属于它自己的文化气息——事实上,不只是深圳,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中,生存其中的人们疲于应对周围生活环境与居住条件的爆炸性突变。高耸的楼房挡住了远处的山丘,巨大跨度的水泥钢筋桥梁脚下的江水变成了一湾细流;高速路一日千里地碾过看不到细节的山河;超高建筑群和周边六车道路将步行者的空间经验化为一个个错觉。

但是,这种气息,却又是当下全球生态中愈加需求的一种资源与价值。

放眼全球,底特律、匹茨堡等单一工业城市日渐衰落,而伦敦、巴黎、纽约等文化名城持续繁荣,并根据自己不同的定位来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城市IP。如今,越来越多以金融立城的城市也开始面临着向文化转型的历史节点。那么,对于中国城市,尤其是对于深圳来说,当快速发展和增长的阶段渐渐平稳后,我们又需要怎样的城市名片?

17

“城市的灵魂是什么来塑造?文化和艺术,我们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这点。世界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说,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是不可替代和模仿的,是最持久最核心的竞争力,文化是城市最大的不动产。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向文化积累厚重的城市转移,如果城市不重视文化的积累,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也会滑坡,不可持续。文化是核心的竞争力,它是城市发展的引擎。”

——王中

法国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认为:“任何社会,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自身的空间。每个社会都会生产出独特的空间。”

未来深圳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地位的巩固离不开文化的推动。因此,以文化艺术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思路,不仅是当前深圳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需求,而且必将对未来的城市格局和发展建立起到关键作用。“软城市”和艺术引导城市设计 AUD(Art-oriented Urban Design)理念即是对此诉求的积极回应。

18

▲嘉宾:车迪、黄晓燕、马浚诚、曾令香、张宇

19

▲嘉宾:松尾光伸、魏小杰、许正龙、朱尚熹、张树国

用艺术思维和城市设计激活、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彰显城市品格、活跃城市人文氛围、培育创新动力,创造永续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当前深圳城市转型的必然需求,还将对未来深圳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部分获奖作品

于是,当迅猛发展的城市想要“”缓慢着落“之时,软城市”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在王中看来,这是指一个城市以历史文化艺术科技为重要内涵:一个城市的60%作为物理布局功能,60%到85%的25% 作为城市更新转型再生,此外的15% 是以艺术为载体的文化布局,这也是城市的灵魂所在。而世界城市发展趋势也将从功能城市转向人文城市,从功能形式转向人文生活,从规划建筑转向人文景观艺术。

在当下,西方城市诸多的先进例子已表明,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找到超越既往因袭性城市化范式的发展思路、价值准则与操作工具。基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以文化艺术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不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需求,而且必将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和格局建立起到关键性作用。而在其中,艺术家、学者与艺术机构,则必须承担起服务社会、文化导向的重要任务。

28

29

30

在颁奖典礼当天,来自各领域嘉宾进行分享的学术论坛也同期举行。王中作为主持人,邀请各位嘉宾分别从不同的背景、角度与视野,对“未来城市”、“软城市”、“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等话题进行讨论。

31

32

我们在谈到改革开放40年在深圳,当我们回首这40年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刻的深思,来讨论中国的城市何去何从。尽管我们是在一个小范围的,甚至专业性的范围讨论,但是我相信,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大大的传播,我们要让大家清醒、警醒,让他们知道他们现在正在犯一个巨大的历史错误。今天的嘉宾是我从不同的视角选择的,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他们各自的领域甚至都有非常创新的思维,所以我希望通过他们的主讲、发言,包括我们两个环节的参与讨论环节的专家、学者,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些问题。

33

我觉得今天世界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比如说现在即将上市的量子计算机,今天人类的增长极是18个月翻一番。这么迅猛的一个颠复性的、千年一遇的变革的时代,有种种的不确定性,我们今天都在高呼赞美科技的进步带给人类未来的美好,但是我们一定要跟大家说,科技不是科学,科学是哲学——我们要进行哲学的思考。

——王中

34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

在最近的五年我做了大量的文化海外传播,特别是公共艺术的策展。从2012年德国的跨年,从2015年、2016年、2017、2018年四届纽约欢乐中国艺术会公共艺术系列活动都是在我们的举办下,我来做总策展人播出的。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精英赛所呈现的样态是最传统的公共艺术的样态。公共艺术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应该就是“此时此地”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公共艺术绝对不是把一件雕塑或者一件装置放到公共空间这么简单,而是应该与当地的“软”的东西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两个案例,我在海外策展中的一些新的体会。

——余丁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公共艺术策展》

35

▲DCL伦敦设计中心联合创始人马晓威

今天我主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步入软城市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面分三个部分。第一个是步入,这是一个有选择的,你可以不步入,这是一个观点和方向。时代它有阶段性,不是永远、永久性的,软城市其实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个主题,它是点状的。

第二个就是什么是城市?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这个物理性的和平面性的东西,因为有时候在做规划的时候,我们忘了本身在哪里,我们就在图纸上来说这个城市。其实通过现在的这样一种科技看我们这个城市,我们所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家国文化。我们在做很多城市项目的时候,发现它导致了我们的城市对生活空间和人们的意识相对的缺失,它不会将“公共性和共享性”作为一个重要的伦理和逻辑。而现代城市存在和运转的核心是依赖于对“公共性和共享性”的认知、遵守和维护。在这样的前提下,经过40年的发展我们需要面对一个公共性和共享性的需求。

如果我们从人、身、心、灵这个角度来看城市建设,我们把它分成了“身体+心智+灵魂”,从这个角度再去解释软城市,我想大家对它的理解可能会不一样一点。当然我们也会有这样一个可能性,“硬城市”就像大地一样的,有空气,有天象文明。城市构建我认为有六个核心,第一,人,然后是生活、多样性、公共性、系统性、自然。

——马晓威

《步入软城市时代》

36

▲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陈平

我们中国拥有的文化遗产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现在我们发现了这些遗产,发现了这些价值,但是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这些遗产的表象。

我们祖先在和大自然千百年的相处当中,有无数的灵感与无数的智慧流传给了我们,我们如何把这些智慧能够在今天的生活当中应用下来,而且在我们的手上继续传播下去、传承下去。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承,我们的任务还要创新,还要提升,还要让所有的遗产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体现出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品质、价值。但是创新可能需要大家的帮助,因为很多内容是需要与时俱进的,不光是传承,还有我们思考的方式,以及我们作为当代的传承人留给后人的态度。

——陈平

《从资源到资本: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37

▲北京红砖美术馆高级策展人及资深研究员乔纳斯·斯坦普

其实我一直在强调公共艺术关乎的是时间、空间以及其中的个体,也就是人。我觉得这样的一个概念非常重要,其实公共艺术是和人相关的,因为人才会去使用公共艺术和时间,从而去享受公共艺术的时间。而公共空间就是我们人所居住的地方,它是我们共同所享有的空间。我们人在这个空间,我们居住在我们家以外的公共空间,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是一个人们共有的空间。所以我们同时所有的公共空间也可以帮助我们来最终展示我们人的一种权利,以及包括我们国家的影响,还有包括社会的一个诠释。

公共艺术其实不是说只有一种方法能够定义,它就是我们在空间当中的一种艺术,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图画。它可以是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的,它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版画,甚至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写作。

——乔纳斯·斯坦普

《公共艺术:永久抑或瞬时都市艺术中的时间性作为一种经济和艺术价值》

38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张正霖

我们在探讨公共跟艺术的结合的时候,我提醒各位,我们不应该孤立两个主要的因素:第一个是整个城市里既有的商业活动和它的潜能,是否可以通过我们的艺术和艺术公共化的模式加以提升或体验。这其实是一个任务,多半不是我们单纯地学艺术的人能够来谈判的专业。所以艺术行业也必须学会协调和合作,这也是我们过去少有的念想。

当我们特定的某种商业模式是在艺术的美学里面能够被接受的话,我们再去谈第二个问题:各种各样的管理技术有没有提升。如果我们的管理技术得当,即便是不够周全,我们也能够在技术里面进行调整。

此外,在执行的现代化和执行的信誉度上恰恰是所谓西方国家的强项,如果我们能把我国的土地开发和整个商业资本的结构和好的技术相结合,然后又能够注入一种可行的艺术商业基本模型的话,会对全球带来理论的贡献。

——张正霖

《公共艺术与城市更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分析》

39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研究室主任乔然

上次我们在福建厦门搞了一个文化技术节,上面有一个作品非常有意义。我为什么要单独提这个作品呢?我们现在搞公共艺术的朋友们,不要再搞技术了,你们拼的绝对不是技术,而是思想。人类发展到今天,到底该如何发展?这样下去行不行?社会引起了非常激烈的辩论,就是人类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按咱们马克思主的话来讲,人类就是自己的掘墓人。

——乔然

《公共艺术在国际合作中的先导作用》

部分展出作品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