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近日,上海明珠美术馆举办了《读书行路:< Louis Vuitton 游记>艺术展》(Reading Walking: LouisVuitton Travel Book)的开幕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展览以“读书行路”为主题,展出16位国内外优秀艺术家、插画家的近300件艺术作品。

上海明珠美术馆执行馆长、策展人李丹丹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时表示:“在本次展览中,我们最想传达的就是分享艺术和阅读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展览中所涉及的世界各地艺术原创作品,也想向大家呈现世界多元化的,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凤凰艺术在现场采访这16位来自全球的艺术家,收集了他们关于旅行的艺术创作故事。

你看过了许多美景 

你看过了许多美女 

你迷失在地图上

每一道短暂的光阴 

你品尝了夜的巴黎 

你踏过下雪的北京 

你熟记书本里

每一句你最爱的真理 

......

当艺术创作与书本阅读碰撞会产生什么有趣的反应?

有那么一群艺术家,他们在地图上每人选了一座城市前去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他们把这些城市里的所见所闻,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绘画、插画等)记录下来,并集合成书,最终以展览的形式展示在大众面前。

▲  展览现场

中国艺术家李昆武以热情的笔触描绘古巴,美国艺术家迈尔斯•海曼(Miles Hyman)展现罗马的活力与迷人的个性和对比,而瑞士艺术家托马斯•奥特(Thomas Ott)则穿越66号公路,揭示震撼而惨淡的故事。

▲ 《从机场出租车上看到的哈瓦那街头氛围》59 x 38.5 cm, 墨水,2017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李昆武(Li Kunwu)

▲ 《圣天使城堡》59 x 20.9 cm,木炭画,2017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迈尔斯•海曼(Miles Hyman)

▲ 《晚餐席间》22 x 15 cm, 中国墨,刮画(刮画板),2017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托马斯•奥特(Thomas Ott)

近日,上海明珠美术馆举办了《读书行路:< Louis Vuitton >艺术展》(Reading Walking: LouisVuitton Travel Book)的开幕仪式暨新闻发布会。

▲  开幕现场

此次展览由明珠美术馆策划,展出16位国内外优秀艺术家、插画家的近300件艺术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布莱斯·德拉蒙德(Blaise Drummond)、布莱希特·埃文斯(Brecht Evens)、谢里·桑巴(Chéri Samba)、丹尼尔·阿舍姆(Daniel Arsham)、eBoy、埃萨德·里比克(Esad Ribić)、让-克劳德·弗洛克(Floc’h)、让-菲利普·德尔霍姆(Jean-Philippe Delhomme)、谷口治郎(Jiro Taniguchi)、李昆武(Li Kunwu)、刘小东(Liu Xiaodong)、洛伦佐·马托堤(Lorenzo Mattotti)、迈尔斯·海曼(Miles Hyman)、关名津子(Natsko Seki)、尼古拉·德魁西(Nicolasde Crécy)和托马斯·奥特(Thomas Ott)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行路:< Louis Vuitton 游记>艺术展》采用新颖有趣的展陈方式,通过大量精美的艺术原作为观众开启一场跨文化旅行。

据了解,本次展览的策展主题——“读书行路”,来源于明代书画鉴藏家、艺术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当中的一段表述:“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  展览现场

董其昌在书中探讨的是如何达到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在他看来,天赋居首要,但要接近气韵生动的境界则有两个方式,一为读书,二为行路(即旅行),这便是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展览现场

在谈及策展缘由时,上海明珠美术馆执行馆长、策展人李丹丹说:

▲  上海明珠美术馆执行馆长、策展人李丹丹发言

之所以决定发起并策划跟路易威登游记结合艺术驻留、艺术出版有关的项目展览,和我们独特定位息息相关,即探讨艺术阅读当中的可能性。另外,旅行也有很多维度,包括身体的旅行,或通过书本阅读或艺术欣赏中,感受时间和空间的旅行。

▲  上海明珠美术馆执行馆长、策展人李丹丹发言

李丹丹表示:“在本次展览中,我们最想传达的就是分享艺术和阅读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展览中所涉及的世界各地艺术原创作品,也想向大家呈现世界多元化的,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展览开幕正值中法文化之春的尾声,对中法文化交流也具有一定意义。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领事费保罗认为文化需要公开包容,他说:

▲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领事费保罗发言

这次中法合作的展览不只有法国艺术家的作品,还有来自欧洲、亚洲、中国、日本、非洲等国家艺术家们的作品。这反映了法国人对文化的态度,即文化要公开,要包容。

另外,这个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16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被委派到不同的国家地区进行创作,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也反映着读书行路的旅游体验。

全球16位艺术家的读书行路故事

本次展览分为16个独立的空间,分别属于16位艺术家。空间之间用颜色加以区别,并设计了专属陈列方式以传递艺术家们的旅行故事。另外,每位艺术家的作品区域都有一个专属二维码,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艺术家所有作品的相关信息、影像和图片资料。

在展览入口处可以看到一块来自德国艺术家eBoy的明黄色像素盒子。“凤凰艺术”采访了eBoy的三位成员,分别是来自东柏林的斯文德·施密塔尔(Svend Smital)、史蒂芬·索尔特格(Steffen Sauerteig),与来自西柏林的凯伊·维默尔(Kai Vermehr),他们认为旅行和读书都可以创造新的东西:

▲   德国艺术家eboy(从左至右:Svend Smital,Kai Vermehr,Steffen Sauerteig)

我们很开心能到东京旅行和创作。对我们来说,东京这座城市很自然,有很多颜色和细节,适合我们的创作风格。这些作品中的像素都是由简单字母组成的。

我们的作品有汽车或者树,我们用句子来结合这些作品,因而形成故事。我们的图片就是故事,随着作品组合在一起,你可以用故事来解读我们的作品。

▲ 《东京花园酒店房间视野》38.1 x 26 cm,印刷,2016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eBoy

你可以去书中读到的地方旅游,或换个顺序,先去旅游,然后创作一些可以阅读的东西。阅读就像解读一个城市一样,你在这个城市四处走动,看到新事物获取新体验,就像阅读时获取新知识一样,旅行和读书都可以创造新的东西。

日本插画师、艺术家关名津子眼中的伦敦,是经典与休闲的混搭。她的作品既展现了伦敦的标志性建筑大本钟、英格兰银行等,也描绘了伦敦的日常生活,阴雨的天气、穿着风衣形色匆匆的人群。黑白的拼贴画也因为喜庆的色调而显得生机勃勃,作品带有一抹甜蜜且怀旧的气息。

▲   日本艺术家Natsko Seki(关名津子)发言

同时,与其他艺术家的素描绘本不同, 她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说道:

我觉得很多艺术家画画,并且用这次机会来记录旅行日记,我可以想象这些艺术家带着素描本画速写,在工作室完成作品。但我的作品可能有些不同,因为我不做素描,我创作插图。我的插图不只有一个角度,而是通过结合不同的角度去创作一个场景。并且我的作品是电子形式,把图像与画画相结合,这是与其他艺术家不同的科技手段。

▲ 《皮卡迪利圆环》39.5 x 22.4 cm,印刷,2012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关名津子(Natsko Seki)

此次展览是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将《 Louis Vuitton 游记》珍藏中几乎全部艺术家的作品原作集中展出。观众涉足美术馆,就如同进入一个大千世界的万花筒,移动脚步就如同转动一次筒身,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与不同艺术家自身的独特个性交织出色彩丰富的绚烂图景。

▲  展览现场

展览也包括了两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一位是艺术家刘小东,另一位是艺术家李昆武。刘小东的作品展示了他在南非的旅行经历,以在南非驻留期间的日记手稿节选和画作的形式展陈,而李昆武的画作则呈现了古巴的风土人情。中国艺术家李昆武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谈道:

▲   艺术家李昆武发言

我是作为中国艺术家画了古巴的旅行。我在古巴花了20多天作画、采访、采风,回来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画了160多幅。这些画有咱们中国手法,白描、水墨、水彩等等。原本一个画册就是一种风格,但是我觉得只有几种手法才能表现我所感受的这些东西。

▲ 《萨尔瓦多街,西斯内罗斯,维尼亚莱斯》73.5 x 21 cm, 墨水,2017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李昆武(Li Kunwu)

通过这些画作可以看到丰富的古巴,包括它的生态,它的社会,还有历史人文的很多景观。这次展览很有意思,16位艺术家去十几个国家旅行、创作,记录了十几个国家的面貌,最后每个人的作品以一本书的形式呈现,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些画册了解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社会效益,很欣慰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参与到这个项目里。

另外,他还建议,中国的游客可以把视野放宽,到一些比较边远的地区和国家看看,比如说像古巴,在那里上了年纪的人可以感觉到50、60年代生活的印记,让年轻人去看看世界上另外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在物质贫困的情况下的生活状态。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能够在一家美术馆感受来自全球16位艺术家的读书行路的故事,相信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些许启发。

关于艺术家 

布莱斯·德拉蒙德

德拉蒙德于1967 年出生在利物浦,他的兴趣在于“风景与建筑的对话”,他曾在一次展览陈述中写道,“从根本上来说,所有作品很可能都是在尝试捕捉世界上某种依稀记得的平衡幻象,我在郊区长大,那里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周遭是房子和树木、鸟鸣、花园和街道。这些画作证明了我追求某种优美状态的愿望。”在他的手中,那种脆弱的平衡转化成流动、优雅、引人深思并以其冷静、飘逸的美为特点的作品。

在他细腻精致、令人难忘的画作中,自然元素和建筑元素在白色的空间里漂浮,相互分离却又存在某种关联。这些神秘的作品弥漫着一种忧郁的情绪,但是其出人意料的意象叠加却往往能令人哑然失笑。

▲《保尔-埃米尔•维克多极地考察营地小屋;维克多港》58.8 x 40.3 cm,彩色铅笔,水彩画,拼贴,2014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布拉斯·德拉蒙德(Blaise Drummond)

▲ 《朗伊尔城》85.4 x 30 cm,水彩画,彩色铅笔,拼贴,2014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布拉斯·德拉蒙德(Blaise Drummond)

▲ 《伊卢利萨特,冰峡湾》114.4 x 40.1 cm,水彩画,2014 ©Louis Vuitton和Malletier和布拉斯·德拉蒙德(Blaise Drummond)

布莱希特•埃文斯

1986 年,布莱希特•埃文斯出生在哈瑟尔特,一座讲荷兰语的比利时城镇。他认为自己更像是漫画家,而不是画家,而这仅仅是因为他想要“讲述一张图像容纳不下的故事”,也因为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带一本绘本回家并沉迷于其中”。

他的绘画从来都不乏味,仿佛挣脱了画框,去除了对话框,以密集的细节填满了整个画页,布满了错视画面和错误的透视法。他的世界正如他本人一样,处于不断的蜕变状态中:极简和繁杂、优雅和迷幻、透明和黑暗、比喻和抽象、极度的不羁和躁动。

布莱希特•埃文斯的创作过程很缓慢,他会花费数小时的时间研究画作及其“意外”,以观察它们对他传达的信息,然后再继续作画,而最终的成品如何他却永远都无法提前预知。

▲ 《塞纳河畔罗莎•博纳尔驳船餐厅,7区,亚历山大三世桥,7区8区间,大皇宫,8区》104 x 49 cm,毡头笔,2015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布莱希特•埃文斯(Brecht Evens) 

▲ 《香榭丽舍大街,8区》42 x 29.7 cm,水粉画,2015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布莱希特•埃文斯(Brecht Evens) 

▲ 《在地铁上,兰克利街39号,10区》42 x 29.7 cm,水彩画,丙烯酸颜料, 2015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布莱希特•埃文斯(Brecht Evens)  

谢里•桑巴

谢里•桑巴,于 1956 年出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他在金沙萨为当时的街头大师——来自阿普扎、洛马巴库和姆布塔·马孙达画室的广告牌画家——做助手,以画广告牌谋生。这些广告牌画家向他传授绘制字母和以大幅画面复制插画的技法。除了在墙上画广告插画,他还画漫画,并最终将这些作品转移到了画布上。通过这种全新的媒介,他创造了自己的第一批“对话框”画作。他生活的社会环境在细节上对他的作品影响颇深。

谢里·桑巴还启发人们对疾病、不平等、嫉妒和国际时事等普遍问题进行深思。八十年代末,他开始在作品中将自己刻画成评论员的角色。谢里·桑巴一直使用同一套丰富、鲜艳、反差强烈的色系,有时会用亮片装饰画作,以缓和其中所传达的苛刻信息。通过以富有吸引力的形式传递一切信息,他减少了艺术的晦涩,让所有人都能从中获得乐趣。这些画作在当地深受欢迎,谢里·桑巴已成了金沙萨的象征。他至今仍然在金沙萨生活和工作。

▲ 《孚日广场》57.4 x 21.4 cm,墨水,颜料,2012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谢里•桑巴(Chéri Samba)

▲ 《茹弗鲁瓦廊街》29.8 x 21 cm,圆珠笔,墨水,2012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谢里•桑巴(Chéri Samba)

▲ 《圣马丁运河》57.5 x 19.3 cm,墨水,颜料,2012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谢里•桑巴(Chéri Samba)

▲ 《新桥》59 x 20.8 cm,墨水,颜料,圆珠笔,粉彩, 2012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谢里•桑巴(Chéri Samba)

丹尼尔•阿舍姆

丹尼尔•阿舍姆生于1980年,现工作生活于纽约,曾就读于纽约库伯联盟学院。这所大学拥有艺术、建筑和工程学课程。丹尼尔•阿舍姆有机会接触了各种学科,有助于其探索各种全新的语言。

他使用城市规划师所使用的插画工具和技巧以及聚酯薄膜和水彩颜料,通过关注貌似能造成泛光感的透视和微妙差异,绘制了梦幻般的水粉画。在他的黑暗水粉画中,他幻想了一种灰黑色调的宇宙起源论。他的画作会令人想起文物古迹和文艺复兴、皮拉内西的戏剧性版画和现代派的极端纯粹。以此,阿舍姆建立了自己的艺术语言。

▲ 《冲浪人》30.9 x 21.9 cm, 水彩画, 2012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丹尼尔•阿舍姆(Daniel Arsham)

▲ 《拉诺拉拉库采石场》30.4 x 21.3 cm, 水彩画,2012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丹尼尔•阿舍姆(Daniel Arsham)

▲ 《亚虎达喜》30.4 x 21.3 cm, 水彩画,2012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丹尼尔•阿舍姆(Daniel Arsham)

eBoy

eBoy由来自东柏林的斯文德·施密塔尔(生于1967年)和史蒂芬·索尔特格(生于1967年),与来自西柏林的凯伊·维默尔(生于1964年)组成。他们创作可以重复使用的像素产品并用它们建造更复杂和可延展的艺术作品。

“为什么用像素?为了‘解脱(undo)’!”凯伊·维默尔说道,“也因为每一份数字拷贝都和原版分毫不差。没有必要放弃原版。” 这一核心概念能够充分表现eBoy 及其与艺术和科技的关系。他们创作的宇宙妙趣横生,却也需要高超的技能。这些作品运用了印象派和点描画法的作品自成体系,几乎像数学一般严谨。

这些像素化作品既简单又复杂,抽象是难免的,但它们又十分贴近现实,以至于我们有时甚至可以惊讶地认出画中的人脸,就像这些致敬东京的游记作品。

▲ 《麻雀》38.1 x 26 cm,印刷,2016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eBoy

▲ 《涩谷自由通行交叉点》76.1 x 26 cm,印刷,2016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eBoy

▲ 《在和美旅馆悠的浴室脱衣》38.1 x 26 cm,印刷,2016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eBoy

▲ 《歌舞伎剧场,歌舞伎座》38.1 x 26 cm,印刷,2016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eBoy

▲ 《新宿的霓虹灯》76.1 x 26 cm,印刷,2016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eBoy

埃萨德·里比克

埃萨德·里比克生于1972年,自记事以来便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画笔,而且一直是用左手作画,他也惯用左手写字。

当时,抽象派是主流画派,但他却更喜欢古典绘画。正如其自幼便十分崇拜的美国插画大师弗兰克.弗雷泽塔(1928-2010),里比克将水彩和水粉颜料混用,直接在纸上上色。得益于其良好的场景设计意识、对细节的注重和用色的天分,他如画家一般创作漫画。

▲ 《卡内奥赫湾和中国人帽子岛》60.8 x 22.6 cm,水粉画,丙烯酸颜料,水彩画,2016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埃萨德·里比克(Esad Ribić)

▲ 《路易威登商店,火奴鲁鲁》67.5 x 30.3,水粉画,丙烯酸颜料,水彩画,2016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埃萨德·里比克(Esad Ribić)

▲ 《日落时火奴鲁鲁的冲浪者》40.4 x 30.4 cm,水粉画,丙烯酸颜料,水彩画,2016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埃萨德·里比克(Esad Ribić)

让·克劳德·弗洛克

1953 年,弗洛克出生在法国西部马耶讷省的一户印刷工家庭里。在很小的时候,他便承认自己对英国有着无限的崇敬之情,英国文化影响了他的性格,也渗透进了他的作品中。

弗洛克继承了埃尔热和埃德加·P·雅各布斯最钟爱的著名白描风格,使用色彩鲜艳的平面和任人自由发挥想象力的剧情,发展出了一种精确的画风。他笔下的主角——考究的典型英国纨绔子弟——以令人不安的从容姿态漫步走过风景。这是一种风格的终极体现。四十年来,这种风格已经成为其艺术的缩影。

▲ 《拉姆齐花园全景图》65 x 45.6 cm,中国墨,水粉画,2014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让-克劳德•弗洛克(Floc’h)

▲ 《坦特伦城堡和巴斯岩》130 x 44.4 cm,中国墨,水粉画,2014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让-克劳德•弗洛克(Floc’h)

让·菲利普·德尔霍姆

画家和插画家让·菲利普·德尔霍姆在记录日常生活与时尚的插画中运用了犀利而智慧的笔触。他出生于 1959 年,曾就读于巴黎国家高等装饰艺术学院。他钟爱印刷图像的偶然性中所蕴含的诗意,一幅画会迁移、出现、消失然后又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重新浮现。

除了用犀利的幽默感和温和的反讽记录不同个体的风格,其作品还刻画了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时尚都市人的白日梦和尘世习俗的浮华。

▲ 《都铎城》38 x 29 cm, 水彩画,2012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让-菲利普•德尔霍姆(Jean-Philippe Delhomme)

▲ 《曼哈顿天际线》57.3 x 38.3 cm,水彩画, 2012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让-菲利普•德尔霍姆(Jean-Philippe Delhomme)

▲ 《人行横道,莱辛顿大道和42街》38x28.5cm,水彩,2012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让-菲利普•德尔霍姆(Jean-Philippe Delhomme)

谷口治郎

1947 年,谷口治郎出生在日本南部小城鸟取市。平静安宁的童年是其作品的灵感来源。他是一名狂热的漫画读者,在青少年时期便开始探索“剧画(gekiga)”,其写实风格对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谷口治郎曾先后拜两名前辈艺术家石川球太和上村一夫为师,在其工作室里潜心学习过多种漫画小说技巧,同大友克洋和宫崎骏一样,最终成为了蜚声海外的一代创意大师。

在谷口治郎的笔下,只要能理解其创作的人物身上的普世情感,任何人都可以欣赏其漫画。不论是虚幻题材还是历史题材,其漫画小说总是能展现出极致的敏感和深刻的诗意。

▲ 《从美酒河滨俯瞰大运河》41 x 31.8 cm,水彩画,2013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谷口治郎(Jirô Taniguchi)

▲ 《圣欧达大街及周边》31 x 23.2 cm,水彩画,2013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谷口治郎(Jirô Taniguchi)

▲ 《植物标本岸》26 x 36 cm,水彩画,2013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谷口治郎(Jirô Taniguchi)

李昆武

李昆武于1955年出生于云南。李昆武经常作画,用钢笔和画笔为自己开拓出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并用其回溯自己的人生旅程。他没有接受艺术或学院教育的机会,所以他自学绘画,并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在《云南日报》做了三十年的记者,一次邂逅让他开始涉足连环漫画。

艺术家巧妙地融合了多种艺术流派,包括传统绘画、宣传画、报刊插画、漫画、白描和水墨画,作品风格独树一帜。

此后,李昆武又出版了一系列书籍,这些书传递了他对当代中国既浪漫又敏锐的观点。这些插画作品,特别是他的漫画作品《从小李到老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为这名艺术家叩开了在全欧备受赞誉的大门。随着艺术手法的日渐成熟,他又开始用其它方式以更大的画幅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 《巴拉科阿,以云盖(铁砧)山作为背景》37 x 21.2 cm,墨水,圆珠笔,2017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李昆武(Li Kunwu)

▲ 《莫罗城堡,西班牙军事建筑》50.3 x 33 cm,墨水,2017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李昆武(Li Kunwu)

刘小东

刘小东,1963 年出生在中国东北小镇金城。刘小东的作品对过去所学的社会写实主义传统进行了当代化诠释。通过在合适的地方使用他的标志性画法,他的创作过程很像是表演和社会干预。通过在作品中运用精心构思的叙事手法和富有感染力的场景,他的创作过程模仿了电影拍摄过程,因此为其画作赋予了另一种维度。

他的研究方法和人类学家非常相似:通过仔细研究特定场景的礼节、传统和文化,刘小东刻画了士兵、农民工和餐馆老板等普通人形象。他捕捉到了个人和社会身份中的各种情感与意识。

在这次南非之旅的创作中,刘小东的作品结合了电影制作技术、摄影和书面文字,详实而敏锐地融合并刻画了他在未知领域与文化方面的经历。

▲ 《城市居民》52 x 52,水彩画,铅笔,2015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刘小东(Liu Xiaodong)

▲ 《非洲豹》49.7 x 51.5 cm,水彩画,2015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刘小东(Liu Xiaodong)

▲ 《服务员经过火车的厨房,火车转弯时的风景》45.7 x 20.1 cm,印刷,水粉画,2015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刘小东(Liu Xiaodong)

▲ 《在车旁尖叫的狒狒》 50 x 50.5 cm,水彩画,水粉画,2015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刘小东(Liu Xiaodong)

▲ 《长颈鹿群》 32.2 x 22.1 cm,印刷, 水粉画,2015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刘小东(Liu Xiaodong)

洛伦佐·马托堤

洛伦佐•马托堤于 1954 年出生在意大利布雷西亚,之后成了一名巴黎市民。他在威尼斯学习建筑,随后转攻漫画小说。如今,他已经在这一领域跻身大师级人物之列。他对叙事空间所采取的视觉手法在这一艺术流派中无异于一场小规模的革命。

他的每一本书都是一扇开启想象力的窗户。在这些书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光线与黑暗、色彩与阴影、恐惧与快乐。马托堤表示他一直在尝试创作“神秘的故事”,这些故事来源于“绘画的非理性”,而不是“写作的逻辑”。

通过遵循意大利大师的浓郁配色风格或让线条自由延伸——如亨利·马蒂斯所写,遵照“线条的意愿,随其所愿地浮现和消失”——并通过缅怀康定斯基的抽象画、克利的符号图形和培根的扭曲风格,马托堤精心构思了一组多变、绚丽的作品,既具备深层次的创新性,又拥有不可思议的自由度。

▲ 《“老虎庙(帕朗塔布寺)”和菩提树,湄公河》50 x 20.6 cm,油性粉彩,彩色铅笔,黑色铅笔,2013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洛伦佐•马托堤(Lorenzo Mattoti)

▲ 《帽子摊位,室内市场》29.7 x 21 cm,油性粉彩,彩色铅笔,黑色铅笔,2013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洛伦佐•马托堤(Lorenzo Mattoti)

▲ 《下龙湾的巨岩和小岛》50 x 18.6 cm,墨水,2013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洛伦佐•马托堤(Lorenzo Mattoti)

迈尔斯·海曼

迈尔斯•海曼1962年出生于佛蒙特,在康涅狄格州卫斯理大学学习绘画和版画之前曾就读巴克斯顿学院,后来进入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

他的绘画世界会唤起人们对电影和某种文学类型的回忆,尤其是美国文学,而他也通过自己的改编进行了推广,赢得世人的青睐。在其作品中,迈尔斯•海曼的语言就像是被光影之谜所吸引的电影人所用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他的名片。

“这些大城市吸引着我,令我着迷,”他说,“我想画出它们的光线、形状、建筑和当地的居民。”令他着迷的还有女人。她们出现在人们面前,又迅速消失,笼罩在神秘的氛围中,又充满着迷人的诱惑。

▲ 《黎明的特雷维喷泉》30.5 x 24 cm,木炭画,2017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迈尔斯•海曼(Miles Hyman)

▲ 《在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的雕像之间》29.7 x 21 cm,木炭画,2017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迈尔斯•海曼(Miles Hyman)

关名津子

关名津子于1976年出生于日本。2001年,她刚好24岁,便离开家乡日本,前往伦敦学习平面设计。关名津子编织的梦境总是充满了各种画面:凿刻出的保罗·兰德的视觉素材、索尔·巴斯的电影片名以及更广泛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美平面设计师的作品。

关名津子的插画是一种矛盾复合体。她将自己的手绘插画与使用最新电脑和摄影工具制作的图像巧妙结合,以此讲述了带有一抹甜蜜怀旧气息的不朽故事。她的速写包含黑白拼贴画,并因其喜庆的色调显得生机勃勃。

她在插画中使用的照片均源自其日常生活,而她笔下的人物则使用了自己朋友、丈夫和儿子或在街头邂逅的陌生人面孔。当她将自己的作品制作成动画时,会使用一种名叫定格动画的手工技艺,为这些有趣的作品赋予了一种诗意。

▲ 《位于邱的皇家植物园》(局部)38.4 x 29.3 cm,印刷,2012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关名津子(Natsko Seki)

▲ 《英格兰银行》59.5 x 22.4 cm,印刷,2012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关名津子(Natsko Seki)

▲ 《自由》59.5 x 22.4 cm,印刷,2012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关名津子(Natsko Seki)

▲ 《泰特现代艺术馆》59.5 x 22.4 cm,印刷,2012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关名津子(Natsko Seki)

尼古拉·德魁西

尼古拉·德魁西于 1966 年生于里昂,他发展出了多种表达方式,并以漫画小说而闻名。尼古拉•德魁西将毕加索的名言颠倒过来,自嘲道:“我所做的不是发现,而是寻找!”

作为一名已经入行逾 25 年之久的作家、插画家和画家,尼古拉·德魁西创作过各式各样的作品,这些作品既富有诗意,又非同寻常。

他的书籍创作受哲学、文学和超现实主义启发,以不同的绘画和文体形式构成,这些形式探讨了流派(漫画小说、日本漫画、游记、绘画等等)和技巧(水墨、水彩、铅笔、水粉、钢笔、粉笔等等)。除了插画作品,他还创作了一系列艺术品,包括绘画、雕塑和版画。这些不同的艺术实践相互滋养,更新着艺术家的理念与手法。

▲ 《墨西哥城鸟瞰图》68.5 x 26.4 cm,墨水,水彩画,2016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尼古拉•德魁西(Nicolas de Crécy)

▲ 《纳蒂维达德圣母堂,迪坡斯特兰》29.6 x 21 cm, 水彩画, 2016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尼古拉•德魁西(Nicolas de Crécy)

▲ 《瓦哈卡州某条街上的甲壳虫 31.3 x 24,墨水,水彩画,2016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尼古拉•德魁西(Nicolas de Crécy)

▲ 《在一家冰淇淋店里,迪坡斯特兰》29.6 x 21 cm, 墨水,水彩画, 2016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尼古拉•德魁西(Nicolas de Crécy)

托马斯·奥特

托马斯•奥特于1966 年出生在苏黎世,他用一把美工刀在涂着印度墨水的刮画板上刮刻,他的凿刻让涂层下方的白色裸露出来,形成的清晰轮廓构成了一个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这是最适合我黑暗幻想的技巧,”这名瑞士艺术家面带微笑说道,“绘画让我能够揣着黑暗的想法过着光明的生活。”

他的世界充满了孤独的漂泊者,正是因为没有文字妨碍画中的残酷之美,所以愈加令人沉醉。虽然没有文字,但他的作品却绝不缺乏表现力。其叙事框架非常紧凑,悬念会随着整幅画面和近景及椭圆形相交替而愈加强烈,带领我们走向其黑暗之夜的终点。

▲ 《道路结束标志,圣莫妮卡码头,圣莫妮卡,加利福尼亚州》22 x 15 cm, 中国墨,刮画(刮画板),2017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托马斯•奥特(Thomas Ott)

▲ 《旅馆内部》21.9 x 14.9 cm, 中国墨,刮画(刮画板),2017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托马斯•奥特(Thomas Ott)

▲ 《谢利峡谷,亚利桑那州》43.6 x 15.1 cm, 中国墨,刮画(刮画板),2017 ©Louis Vuitton Malletier和托马斯•奥特(Thomas Ott)

展览信息

读书行路:< Louis Vuitton 游记>艺术展

艺术家:布莱斯•德拉蒙德、布莱希特•埃文斯、谢里•桑巴、丹尼尔•阿舍姆、eBoy、埃萨德·里比克、让-克劳德•弗洛克、让-菲利普•德尔霍姆、谷口治郎、李昆武、刘小东、洛伦佐•马托堤、迈尔斯•海曼、关名津子、尼古拉•德魁西、托马斯•奥特。

策展人:李丹丹

展陈设计:贝诺瓦·穆诺

展览日期:2018年6月24日至2018年10月7日(6月28日闭馆)

展览地点:上海市闵行区吴中路1588号,爱琴海购物公园8楼明珠美术馆

6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