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不久前,独角兽艺术空间推出了展览“LaPietà”,借由艺术家宋佳益与向振华两年来完成的摄影、绘画、影像和雕塑等作品,来呈现他们共同关注的宗教母题——“圣殇”。对宋佳益来说,“复合性”的图像,就是要借助不同的图像及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所沉积的信息和密码来制造一种力量的对冲,那么此次双个展中,他用绘画呈现的“圣殇”要如何解读?

La Pietà,所谓“圣殇”,玛丽亚哀悼基督之死,令人恸情的圣经剧本,关于永恒的循环往复的母题…… 然而终归到底,它不过是米开朗琪罗斧下一帧鲜活的少女面容和一副逝去男子的躯干。崇高、哀伤,献祭、死亡,一并存在与一并消亡的图像、显现和吞噬、被雕塑的自然的躯干、被凝固的生命瞬间、精神的火焰。

1

2

▲  “LaPietà”展览现场,向振华作品

3

▲  “LaPietà”展览现场,宋佳益作品

在这样看似源于宗教、实则围绕着生命与能量、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种种图像内核而搭建起来的展览架构下,我们得以看到两位年轻艺术家——宋佳益与向振华,在近两年里覆盖了摄影、绘画、影像和雕塑的创作结果。

作为旅法艺术家,宋佳益近年来的绘画工作越来越接近于对一个复合性图像系统的建构。比起那些安静而确切的画面,他在画布上反复穿插、堆叠、粉碎和重组的那些影像,往往在激烈的能量运动中不断生成又不断消解着图像的迷阵。

在六联组画《圣殇》(2016)中,艺术家希望通过绘画使它们脱离母本表面的图像制式,将一种孕含了历史记忆的绘画内在性的精神能量悬置于图像和画布之间。

4

▲   展览现场,艺术家宋佳益作品展厅

5

▲   展览现场,独角兽艺术空间艺术总监程漫漫(中)和艺术家宋佳益(右一)

在展览现场,“凤凰艺术”专访参展艺术家宋佳益,试图通过与艺术家的对话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创作状态与作品理念。

对话 “凤凰艺术”

宋佳益 X 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Q:这次展览的题目是“圣殇”,恰好也是你这次展出的一组五联画的标题。为什么对这样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主题这么感兴趣?

宋佳益:

我的创作通常都是以系列的方式展开的,《圣殇系列》是对之前《崇高的客体》与《黑画系列》的一个自然延续,虽然他们的母本都是来自于绘画史,但我试图让他们脱离原有的母本而转译为绘画内在性精神的呈现,或者说,将这些图像背后的密码通过绘画的形式释放出来,比如能量和欲望,死亡与存在,命运的不确定性等等。通过绘画行为本身和它所创造的形式,试图寻找一种介于神秘与理性秩序之间的精神状态。我之前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组画的形式——包括三联画、五联画甚至七联画出现,这种形式最早来自于西方祭坛画的传统,非常具有仪式感,很适合表现这个主题。

6

▲ 《七示-1》 200x280  油画   2018

我认为我的作品既不是宗教性的也和宗教本身无关,我只是尝试调动图像史和艺术史中积攒与沉淀的感知遗迹,将这些历史图像遗迹中所带有的精神共振与结构提炼出来,做出借尸还魂式的重构。同时,我作品中的神话形象更多的来自于神秘主义与万物有灵的概念,而不是宗教本身的。神话与万物有灵是一种更加宽泛的感知系统,它是所有艺术的根源与灵感源泉,是对神秘不可知力量的“凝视”而非“介入”。

7

▲ 《七示-3》 200x280  油画   2018

Q:你曾经在巴黎的国立高等美术学院(ENSBA)学习,也在法国生活和创作了很多年,我们看到你在2012年回国前后的作品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创作的环境对你个人而言影响很大吗?

宋佳益:

环境是艺术家创作来源的一部分。在法国的那些年,我一方面在尝试寻找建立自己的艺术语言,同时,当你处在另一个文化系统内部,就会对文化身份、文化差异性的关系这些问题非常敏感,它们一度是我作品主要探讨的议题。但到后期,这种身份意识会变为非常危险的东西,它会将你景观化、标签化。也就是说,当你陷入到一种文化民族主义或者将创作题材类型化的时候,就失去了探索艺术语言内在性的机会,变为题材性的艺术家,这是很多海外艺术家遇到的问题。我不想再这样下去,所以就回国了。我需要在一个有参与感的母体中去思考我的艺术语言与他者的关系,而不是做简单的文化符号。

8

▲ 《梦》270x172 油画 2010

Q:你称自己的创作是一个“复合性图像系统”,这个应当怎么理解?

宋佳益:

就是将绘画和其他的图像系统整合在一起,将它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感知系统去思考绘画的可能性。在塞尚之后的现代主义绘画进入到绘画的内部,将电影,摄影和其他形式的艺术方法区隔开来,绘画不再像文艺复兴以来借助解剖、透视、光影等技术来再现一种影像般的真实,一种制图术,而是将这个系统解构重组,使之成为绘画本身并不断的对绘画的本质进行各种实验与思考,直到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为止;而在后现代主义或者叫当代艺术这个新的阶段,绘画有它新的问题和要面对的东西,它变得更加不可定义而又多样性,我自己也在思考绘画的可能性,我希望做的不再是解构而是重构,将一种复合性的东西重新带回到绘画中。

9

▲ 《七示-2》 200x280油画   2018

这次在独角兽空间的展览也是我这几年实验摸索的初步总结。通过对历史、神话、艺术史的图像资源进行拆解并将这些碎片重组到绘画中,使绘画及其内部重新生长、甚至是去覆盖这些图像。这个过程,正是图像由影像向绘画逐渐转移和生成的过程,一种主观的造型从被解构的影像废墟中生长出来,一种线条的划痕和色彩以及笔触所构建起的存在的框架与“肉身”共同构成了一幕欲望症状的历史剧场。当然这种剧场的概念会使人重新想到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绘画,但实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正在于此。

10

▲ 《弗兰肯斯坦-4》联画 200x140 油画 2016

Q:你的作品似乎总是游走在绘画史的图像幽灵与一种令人感到魅惑的当代图像之间,那么历史与当代是围合成你的“复合性图像系统”的两个维度吗?它们之间有冲突吗?

宋佳益:

“冲突”恰恰就是我所需求的东西。我的作品之所以是“复合性”的图像,就是要借助不同的图像及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所沉积的信息和密码来制造一种力量的对冲,绘画的悠久历史本身也是一种力量源泉,正如我刚才所说的历史剧场与巴洛克,如何在我的绘画中释放这种图像的力量恰是我在近期的工作中思考的。

11

▲ 《酒神与马蒂亚斯》190x260  丙烯油画 2018

Q:对你而言,一张画究竟是一幅图像的肉身,还是绘画自身的肉身?

宋佳益:

我觉的一张好的作品永远都是复合的。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既是一个新旧美学斗争的艺术事件,也是一个涉及社会审美与道德价值观的社会新闻话题,同时也是对绘画语言的前卫实验与突破(古典大师的构图,富有现代感的笔触,当代题材与古典图式以及现代生活的图像互译),因此在当代语境下将带有历史包袱和复杂渊源的绘画语言重新介入到图像生产里,使之进入到一种矛盾性与历史感之中,这需要对绘画语言本身的造诣与把控。因此绘画的肉身和图像的肉身是互为表里暧昧不清的。

12

▲ 《诸神的黄昏》250x322 丙烯 2017

13

▲ 《七使徒》三联画  200x140 布面丙烯 2017

Q:你曾提到自己近年来的创作方法之一是“影像-绘画的转译”,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宋佳益:

就是在前期制作图像拼贴草稿之后,再如何将这种影像拼贴转换为绘画。但又不是简单的绘画抄录,而是通过绘画自身的行动性与表现性重新吞噬这张图像,建立起一个复杂的感知系统。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从视觉的完整性转向身体图像与背后精神性的主体,在重组的过程中,图像信息的完整指向性被打碎,而一种被拆解的带有间离性的图像身体逐渐覆盖并重构了第一层所建构起的指向意义。通过绘画性的转译,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由影像向图像的“内生长”过程。

14

▲ 《黑画3》七联画(局部) 200x250 丙烯 2013

Q:除了图像世界之外,你创作的其他思考来源还有哪些?

宋佳益:

我始终认为图像和绘画带给我的只是一个结果,而它背后所彰显的精神症候与知识系谱则来自更复杂深邃的通道,对我个人而言它们包含了哲学、文学、历史以及精神分析。这些通道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复杂性,并不断启发与拓展思考与认知的边界。这对我来说是最有意思的,当然绘画本身的精神体验与自我治愈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于宋佳益

15

▲ 艺术家宋佳益

宋佳益,1982年生于北京。

2010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Jean-Michel Alberola工作室及Djamel Tatah工作室,获DNSAP法国国家高等造型艺术表现硕士文凭。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2006年曾获第十二届路易· 威登艺术基金会“青年艺术家”大奖。目前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展览信息

16

▲  “La Pieta宋佳益向振华双人个展”展览海报

La Pieta宋佳益向振华双人个展

展览时间:2018年6月2日 - 2018年7月15日

展览机构:独角兽艺术空间

展览地址:崔各庄乡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院A1

艺术总监:程漫漫

艺术家:宋佳益 向振华

3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