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5年6月5日,艺术家施勇积淀已久的个展《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在没顶画廊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呈现了施勇所做25件最新装置,它们大小各异,材质不同,装置的表面上呈现近3000字的文字,而一根根铝条则镶嵌在作品内部,阻碍了观众的阅读视线。在本次展览中,所有作品被安放在墙角处。据施勇介绍,将表面华丽的作品挪至墙角,是想以此消解表面的华丽感。“当这个展览结束后,这种意义将被转移。而我选择昂贵的材料,是因为它符合我们如今的价值取向,从某种角度来说,过度美化就是粉饰。”

据施勇介绍,本次展览的作品由专业的装潢公司合作完成,是他第一次以完整的施工方式来完成的作品。“当建筑团队按照我的要求去做这些作品时,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我要把制作好的精良作品再切一刀,形成边角料的样子——这对他们来说,是无用的。”施勇在与凤凰艺术对话时表示:“我喜欢在作为背景的叙述语境中,通过嵌入某个词汇去瓦解原叙述,使之转换为另一种歧变的语境。利用‘抹去’这个概念并同样以‘抹去’的方法来突显被掩盖的,也或许是被蓄意制造的现实。”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图片由没顶画廊提供  

 

  ▲ 观众在现场与作品互动 图片由没顶画廊提供  

 

艺术家简介

  ▲ 艺术家原弓、施勇、金锋。  

 

  ▲ 蔡荔馨、施勇。

 

  ▲ 龚彦、施勇。

 

  ▲ 张莉莉、施勇。

 

  ▲ 施勇、徐震、娄雨婷。  

  ▲ 艺术家施勇  

施勇,1963年出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美术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他的作品曾在《必要元素—中国移动影像》(土耳其Borusan当代艺术中心,2015)、《天人之际Ⅱ:上海星空》(上海余德耀美术馆,2015)、《戴汉志:5000个名字》(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WITTE DE WITH 当代艺术中心,鹿特丹,荷兰,2014)《不在现场项目,默片》(伯明翰IKON画廊,2014)、《GRASSTRESS 2011》(意大利威尼斯,2011)、《草稿》(瑞士伯尔尼美术馆,2010)、《Shanghai Kino》(瑞士伯尔尼美术馆,2009)、《仔细想想,昨天你究竟干嘛去了?》(比翼艺术中心,2007)、《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广东美术馆,广州)、《天上人间》(香格纳画廊,2004)、《第25届圣保罗双年展》(巴西圣保罗,2002)、《第四届上海双年展:都市营造》(上海美术馆,2002)、《第三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1999)等展出。   施勇的创作历程   施勇1963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艺术界重要的艺术家和领军人物之一。自1992年起,施勇创作了大量颇具实验性的作品,其理性、前卫的艺术态度对艺术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1992年施勇在结束了《最后一次古典式的礼拜》的架上绘画后,他用感光材料制作了一系列近似物理实验的现场,并在上海华山美校的地下展厅出。之后,施勇开始致力于录像及装置艺术的尝试。1995年的作品《扩音现场:一个私人空间的交叉回声》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高峰,作品探讨私人空间被侵犯导致的不安和焦虑,得到了艺术界广泛的好评。   1996年开始,施勇作品的关注点更为开阔,从“文化身份”、“话语权力”、“文化多元主义”等议题出发,如《生活在“远方”》、《请勿触摸“请勿触摸”》、《今日上海新形象评选计划》和《在一个概念上再加一个概念》,把现代化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个人想象和创造的基础,以理想化的上海市民为概念进行创作。这个包含了多方面的延续性项目横跨十年之久,对消费、日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觉语言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他创造的那个黄头发、中山装的“上海新形象”怪诞、精明、疯狂、幽默,深入人心。   显然施勇不拘泥于对单一形象的重复描绘,在丰富了“上海形象”之后,他又将目光聚焦于记忆和现实的关系。他常用“抹去”这一动作干预现实:“我的现实就好比是手拿着电视遥控器,不断地切换频道,直到最后关掉电视。”《2007年卡塞尔没有文献展》、《一天下午》、《失踪了,有个画廊》、《无题》等对原有物进行了“删除”,从而使得现实的局部变得更有力:现实不见了,艺术却显现出来。《仔细想想,你昨天究竟干了什么去了?》和《你的秘密就是我的武器》中,施勇则像一个“现实”的制造者,用语言来装饰对于真实的怀疑。这些迷一般的“现实”被施勇用语言作为媒介贯穿,以丰富的方式呈现。  

 

  ▲ 最后一次古典式的礼拜,1990,绘画。

这幅以古典式语言为表现手法,致敬西方绘画传统的自画像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而标题中的“最后一次”更是显示施勇准备告别架上绘画,⾛向未知艺术实验之路的决心。  

 

  ▲ 红气床,1992,绘画 。  

施勇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幅架上绘画作品是创作于1991年的《红气床》。这件作品曾在1992年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1992年之后,施勇开始了录像与装置艺术的尝试。  

  ▲“形象的两次态度”展览现场,1993,上海华山美校 。

1993年12⽉,施勇⽤感光材料制作了一个类似物理实验的现场,并在上海华山美校的地下展厅展出,这是中国最早的对装置作品内部研究探讨的作品之一。同⼀时期施勇参与和组织几个展览如《形象的两次态度》 和《 艺术的段落》等均致力于探讨和呈现作品内部意识形态关系。  

  ▲ 扩⾳现场:⼀个私人空间的交叉回声,1995,装置 。  

1995年,施勇在自己所居住的公寓创作了环境装置作品《扩⾳现场:一个私人空间的交叉回声》。原本隐蔽、空间划分明确的住宅空间内部所有声音通过扩⾳装置放大,这种⼏乎强⾏介⼊式的⽅式将私人空间被侵犯导致的不安和焦虑完全暴露。这件作品是施勇这一阶段的一个创作⾼峰,其中透露出的前卫艺术态度对艺术界产⽣了深远的影响。  

 

  ▲ 请勿触摸“请勿触摸”,1996,装置 。  

《请勿触摸“请勿触摸”》的灵感来⾃于西⽅艺术界的若干个真实而极具反讽性的故事。施勇通过借⽤这些故事,抽离出⼀个看似纯粹提示性的词语“请勿触摸”,将其与“物”的概念连接,并通过对四个霓虹灯字进行红外线感应报警器的监控保护,来呈现艺术话语是如何从对权力的表达到最终构成话语权力的这个事实。从标题中可以看到, 第⼀个请勿触摸是作为动词存在的,⽽第⼆个“请勿触摸”则被指代为既是⼀个名词又是⼀个物。

1996年之后,施勇的关注点更为开阔,从“⽂化身份”、“话语权力”、“⽂化多元主义”等议题出发,把现代化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创作基础,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探索。

    ▲ 来⾃中国的艺术样品,1996,装置 。  

《来⾃中国的艺术样品》中,一件被精心制成,按西方中心主义立场判断非常“中国的”衣服置放于透明的旅行箱内,通过当地的运货⼿推车以⼀种名正言顺的入关姿势进⼊其现场。 原本与私人生活⽅式联系紧密的旅行箱以透明的形式出现在公共场合让⼈人不安,这种不安全性在这里却合乎逻辑地成为一个主动利用其概念资源,展示其货色特权的样品窗口。  

 

  ▲ 请你选择最好的,1997,虚拟艺术 。  

《请你选择最好的》是一个⽹络在线互动项目,施勇在⽹络上提供⾃己⼗⼆种不同发型和若干衣着的形象,并提问“在当代中国,什么样的新形象才能在国际交流舞台上占有一席鲜明的位置?”参与者投票选择他们认为最理想的样子。这件作品同时开启了施勇代表作品之⼀,“上海新形象”系列的创作。围绕⽣存与传媒空间下的“公共形象”为展开,“上海新形象”反映西方化与⾮西方化在交流对话上的另一种⽂化的现实。  

 

  ▲ 在⼀个概念上再加一个概念,1998,装置。  

作品借用Joseph Kosouth 的"One and Three Chairs"为基本出发点,添加了⼀个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形象。如同在一个当代西方权力话语的概念上加上一个获得确认的所谓“当代中国的”概念,椅⼦原有的⾃我概念转换为一个作为椅子与所坐人之间互文性质的概念,并将观者引入⼀个现实层面:那种所谓多元性,差异性⽂化策略保护下的交流现实。  

 

  ▲ 上海今日新形象,1999,雕塑。  

《上海今日新形象》根据《请你选择最好的》中参与者投票选择出的他们认为最理想的样子:一个染成金发,戴着墨镜,穿着中山装,拎着公文包正在挥手的,“上海理想市民”的形象而创作。  

 

  ▲ 憧憬-5,2000,摄影。

《憧憬》是⼀组建⽴在"⽴⾜本土,⾛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吸引外资"的当代中国城市现状下的新形象人物连环画照。尤以上海代表性新建筑景观为背景,肥皂剧的形象造型与作秀式的对话处理既形象地凸现⼈们在面对国际新格局时所显露出的微妙心态,又充分反映出充满策略与表演的现实图景。  

 

  ▲ ⽉色撩人,2002,装置。

2002年开始,施勇对诸如“欲望”、“幻觉”、“迷药”、“引力”、“表情”及“卡拉OK”等词汇在作品中的反复运用更加关注,并以充满隐喻的⽅式探索在现实欲望推动下不断滋⽣的幻觉现实。《⽉色撩人》中,⼀双⼿从裤管里伸出,⽀撑在地上,前面是一根发光的粉红色宠物⾻,骨头内播放着艺术家在2002年上海双年展酒会上的录音。这件基于现实生活的作品通过“⾝体意象”建构了一件荒诞事实:装置中主体的身份可疑而模糊,手脚的概念被偷换,世俗媚态潜藏于其中,现实“欲望”、“幻觉”、“引力”同时滋生“幻觉现实”。

    ▲ 我们不想停止,2006,装置。  

《我们不想停⽌》是施勇制造的一辆幻想中的飞行器。作品通体⽤呢子面料包裹,扣⼦、⼝袋以及飞⾏器后端的喷气管模拟的西装的袖筒,和金黄⾊的⽂字,都是“上海新形象”的转移。⽽飞⾏器的四个“别克”轮胎是汽车⼯业的象征物。身体和机械的概念被偷换,静⽌和运动的时空被混淆,幻想的速度混合着现实的速度,不想停⽌。

 

  ▲ 有时迷恋细节反而缺乏想象⼒,2006,装置 | 展览现场。

施勇将发⽣在周遭⽣活中某些耐人寻味的事件通过重新进行“艺术”再加工,“艺术地”抹掉某些关键细节以呈现被掩盖的、原本因为完整的细节⽽让人熟视无睹的真相。

    ▲ ⽆题,2008,摄影。

《⽆题》在电脑中对书架的彩⾊照片进行处理,将照片上任何可辨别与判断的细节信息及留存痕迹重复不断“抹去”,直至最终在图像中只留存书架和书架内书本及物体的最基本概念,形状。最终至无色彩效果。  

 

  ▲ 仔细想想,你昨天究竟干嘛去了?,2007,视频。

《仔细想想,你昨天究竟干嘛去了?》以采访为主,通过审问式的语言追问来观量、甚至侵犯被访者的记忆与⾃我认同。通过逼问与诱导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真切地抖露出不同⽣活圈⼦⾥的种种现实;同时“现实”又在被访者的⼝述中荒诞地被编织、篡改及再创造。  

 

  ▲ 你的秘密就是我的武器,2008,⾳频。

《你的秘密就是我的武器》将作品《仔细想想,昨天你究竟⼲嘛去了?》在编辑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被删除的部分谈话内容重新挑选,单独整理并制作成声音⽚段,把每段对话中的私密而敏感的关键词作静音处理。“抹去”的嵌⼊使原来的记忆叙述被阻断并直接与“秘密”联系起来。

    ▲  ⼀堆幸福幻想,2009,装置。  

施勇通过霓虹灯展示了他写下的一些幻想,这一堆倒置的喃喃自语和甜腻的红光使得“幸福幻想”现实感人,用文字和材料物化不可言状的“幻想“,同时传达了施勇对人的感知与认知的巧妙控制。  

 

  ▲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2010,装置。  

以“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句话直接作为作品的概念,《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是对过往现实的⼀种概括,也凸显在将⼀种亢奋和癫狂的状态呈现之时,其实也将它们的反⾯埋下。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开幕时间:2015年6月5日 15:00 展览时间:2015年6月6日至8月24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1: 00-18: 00 展览地点:没顶画廊|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7号楼4楼 200060  

(凤凰艺术综合报道 责编Ichab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