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24-06-28 18:00

图片7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展览“抹去重来六十年——钟涵艺术研究展”将于6月2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此次展览作为北京画院“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的第六十四个项目,将凸显钟涵“学者型画家”的身份,并行展示其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成就,探寻钟涵油画创作过程与艺术脉络。

图片8

钟涵(1929—2023)

“抹去重来”是指钟涵针对同一主题作品进行反复修改、重绘的创作方式,在审视艺术技法变化的同时也映照着心境的转变。1963年钟涵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毕业,直至2023年去世,整整一个甲子。此次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将展出北京画院新入藏的钟涵油画、画稿、手稿等80余件组,同时还将展出中国油画学会收藏的画具、资料等,生动而全面地向观众展示钟涵的艺术之路。

WechatIMG341

开幕式嘉宾合影

WechatIMG342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 吴洪亮先生致欢迎辞

WechatIMG343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 许江先生致辞

WechatIMG344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画院原院长 王明明先生致辞

WechatIMG345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 何亚文女士致辞WechatIMG346

江西省萍乡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叶舟先生致辞

WechatIMG347

原协和医院神经科大夫、钟涵先生夫人 汤晓芙女士出席开幕式

WechatIMG348

钟涵先生之女 钟粟女士致辞

WechatIMG349

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雷波先生,为钟粟女士颁发捐赠证书

WechatIMG350

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 靳尚谊先生宣布展览开幕

WechatIMG351

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 薛良先生主持开幕式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画院原院长王明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许江,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何亚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翁乃强,中国油画学会原副会长、著名油画家张祖英,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原院长杨飞云,北京画院专业画家闫振铎,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潘义奎,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孙为民,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原院长戴士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马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教授石煜,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朱春林,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美术处处长张苗苗,江西省萍乡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舟,江西省萍乡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敏,江西省萍乡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党组书记、主任李洪,江西省萍乡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江善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雷波,原协和医院神经科大夫、钟涵先生的夫人汤晓芙,钟涵先生的女儿钟粟。以及诸多著名艺术家、美术理论家:王琨、孙纲、刘建平、白羽平、王克举、林森、马琳、李延洲、孙逊、叶南、熊礼斌、张庆涛、李丹丹、骆根兴、邵亚川、秦文清、邢俊勤、李明峰、周福林、王鹤、孙文刚、邰武旗、吴银杉、李贵男、张庄、张学、闫博、单威、罗敏、詹滢等。

展览现场

WechatIMG352

WechatIMG353

WechatIMG354

WechatIMG355

WechatIMG356

 

大河蜿蜒

钟涵早年求学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55年,26岁的钟涵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受教于艾中信、李斛、韦启美、董希文等先生。作为新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油画艺术家,钟涵在艺术生涯的开端便将目光放在了与他紧密相连的土地上。

图片9

1958年,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在石景山区办校地(左6为钟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作为学生的钟涵曾参与三门峡的建设。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他也曾多次至黄河写生。黄河不仅是他的艺术母题,多年来在黄河边见到的人与事也和他有着极深的情感连接。黝黑的纤夫、奔腾的河水、火热的号子……这些形象常常出现在钟涵的创作中。他感动于黄河船工的坚韧,曾说:“黄河船工有一种寓意性,在我看来,粗重的体力劳动如同民族的脊梁一样,曾经支撑起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工业化基础,其灿烂至今如同昨日夕阳下的晚潮。”

图片10

 望中犹记 晚潮明处 170x340cm 布面油画 2010-2020 北京画院藏

图片11

1977年 在黄河上,钟涵与船工合影

厚土之诗

新中国成立后,油画因其色彩浓郁、视觉冲击力强等特征成为展现时代特色的重要表现方式,革命历史题材也成为油画家艺术探索的开端与重要创作方向。当我们想见前人那逐渐远去的依稀身影时,当会记住他们艰难的足迹踏过之路的意义。”钟涵真切地体会到了革命历史的壮烈坚毅与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这也激发了艺术家描绘革命先辈的激情,抒发胸中的爱国热情。

31 北国风光(毛主席初到陕北)28x54 纸本水粉

北国风光(毛主席初到陕北)28x54cm 纸本水粉 北京画院藏

    钟涵对此题材的关注不仅体现于宏大的历史场面的描绘,也包括对“人”本身的关照。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携带着中央美院的介绍信,无论在哪里写生都会受到当地热烈的欢迎。人民群众的热情鼓舞了艺术家的创作,他笔下的劳动人民形象都有着朝霞一般的气象,在写实的基础上,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吾道不孤

  “古语有云‘吾道不孤’,我想借用它表示对于形势的展望和力量的信托。中国油画的道路还会是宽广的。”——钟涵

钟涵创作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对艺术始终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1980年,钟涵赴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进修,此后多年,他也陆续赴欧洲访问。在国外访学的经历让钟涵开始研究“室内画派”,也就是将创作目光投向室内空间,一方面带着西方的绘画流派技巧,另一方面又有着中国文人含蓄隽永的内涵,方寸之间有着大境界。

暖冬稿 21x30 纸本速写

暖冬稿 21x30 纸本速写 北京画院藏

图片12

暖冬 160x190cm 布面油画 2003年 北京画院藏

钟涵除了对当下题材的关注,也有对历史文明的回顾。在他的创作中,有一个系列是以古代碑刻文字入画的作品。此类作品源于他在西安考察时所得的灵感,也源于幼时父亲曾写过石刻横匾烙下的印痕。碑刻中流传的文字与历史让艺术家视前人而思今日,也成为了钟涵艺术中的重要取材。

图片13

碑林 150x200cm 综合材料 1997-2003年 北京画院藏

钟涵先生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在学理方面的建树。在数十年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他对中、西方油画都做了系统、深入的梳理与研究,这些理论文字对当下仍有学科建设意义与研究价值。他一生笔耕不辍,在画界、理论界都建树颇深,学养深厚。

艺术之旅,文化之旅,人生之旅。1995年,步入暮年的钟涵写道:“画是人生无尽的修养过程,又是精神之寄托;既自己的价值的实现,又是对社会文明所添加的努力。好比行舟一样,你发动它,它载你和所有的负载前行。所以我觉得老而不疲很值。

图片14

浪里摇篮 134X234cm布面油画 1985-1986年 北京画院藏

18 船工的晌午 115x150 布面油画 2013

船工的晌午115x150cm 布面油画2013 北京画院藏

42 洞里萨湖上人家 90x120  油画 2008

洞里萨湖上人家 90 x 120cm 布面油画 2008 北京画院藏

57 罗丹《加莱义民》素描 112x70.5 纸本素描1981

罗丹《莱义民素描112x70.5cm 纸本素描1981 北京画院藏

图片15

斗室光瀑121x151cm 布面油画2007 北京画院藏

图片16

后土与轻羽150X200cm 面油画 2008 北京画院藏

 

展览将持续至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