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艺术家 >艺术家

2023-02-14 21:15

2023年1月11日,《狼牙山五壮士》创作者、中国油画领军人物之一、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詹建俊先生于北京去世。

而在一天前,曾提出“艺术史终结了吗?”讨论、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史学家”之一的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于柏林时间10日凌晨逝世。

今日在此,“凤凰艺术”与您共同缅怀。


回溯过去这一两个月,我们在期待着一切逐渐复苏的同时,却也常常听到来自老一辈先生不幸去世的信息。艺术世界老一辈的大师们逐渐离我们远去,似乎也喻示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事实上,大师的退场不止于中国,国外的艺术先辈们亦是如此。

在昨日,长期耕耘于创作实践的詹建俊先生,与一生致力于钻研艺术理论的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二位大师于一日间离开了我们。詹先生代表了老一代中国画家和教育家的优秀品质,而贝尔廷则用理论向艺术世界提出了拷问。但就算有实践、国籍或理论的差异,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艺术风骨,为我们的艺术与世界提供了巨大的贡献。

无论中外,每一位长者的离去都是艺术在这个世界的巨大损失——在震荡的当下,我们需要艺术给予人心以抚慰。逝者已矣,我们作为后辈,又该如何从先辈的实践、理论与精神中继承那些艺术的崇高?

这对我们是挑战,更是我们在面对未来时,必要的责任。


微信图片_20230214210250

詹建俊

1931-2023

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詹建俊先生,2023年1月11日18时于北京逝世,享年92岁。

詹建俊生于1931年,满族,辽宁省盖县人。1948年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53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彩墨系,1957年结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并留校任教。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油画学会主席、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欧洲人文艺术科学院客座院士。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13年,获“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微信图片_20230214210326

▲ 2006年,詹先生在《雪域高原》前

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油画艺术家,詹建俊长期从事油画专业的创作、教学及学术工作,代表作有《狼牙山五壮士》《回望》《高原的歌》《潮》等,曾获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质奖章、中国文联“造型艺术成就奖”、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等。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美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詹建俊总能创作出带有崭新思考与新颖面貌的作品。詹建俊的培训班毕业创作《起家》重于抒情,不重叙事,构思不落俗套,参加世界青年国际美术竞赛获铜质奖章。

微信图片_20230214210423

▲ 詹建俊《起家》布面油彩 140cm×348cm 195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59年,年仅28岁的詹建俊创作出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经典之作《狼牙山五壮士》,这幅作品塑造了5位八路军战士纪念碑雕塑式的英雄群像。值得一提的是,詹建俊打破了美术界当时对于表现革命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固定模式,着力突出战斗中的人民对国家命运的信心和作为历史主体的高昂精神,这幅作品也成为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微信图片_20230214210449

▲ 詹建俊  《狼牙山五壮士》 布面油画 185cm×203cm  1959年

上世纪60年代初,詹建俊到新疆写生,创作了一批描绘新疆风景和人物的作品。从那时开始,他又着手进行油画艺术现代性的探索:画面单纯,色彩饱满强烈,具有很强的形式感。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詹建俊画了许多风景和人像,进行了许多绘画语言方面的研究和试验。此后,他创作的《高原的歌》《潮》《回望》等一系列作品都在不同时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微信图片_20230214210517

▲ 詹建俊《潮》  布面油画   196 cm×177cm 1984年

1984年,詹建俊创作油画《潮》,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该作品表现了新时期的农民形象,画面中心以略微仰视的视角刻画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年轻农民形象,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詹建俊对中国的油画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他不仅进行艺术创作,还在中央美术学院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工作,培育了很多学子,可谓桃李满天下。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恢复画室制,詹建俊执掌第三画室,他继承与发扬了第三画室首任负责人董希文可贵的教学思想,并融合了自己对油画的理解,培养出许多卓有成就的青年画家和高端人才

微信图片_20230214210545

关于詹建俊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风范,2023年1月2日去世的著名画家钟涵先生曾写有《林中高树 山上壮歌》一文,其中有很多精彩的观点:

“在油画从传统到现代型转化的大势下,其人其艺之壮美与正直的特色都明朗地呈现出来,为当代艺林和士林所重”。

“他认定了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在这个方针上可以而且应该着力于‘赞颂人间至美的一切’‘平凡中的伟大’‘暗淡里的光明’,让浪漫的东西‘高翔于现实之上’”。

“在现实主义方法上,他一向采取以具象再现为基础的画法,又遵循从生活中来的创作途径,注重观察和体验,有些创作和很多写生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性质,特别是在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和革命历史的作品上。不过他不止于此,他的特色与优点恰恰在于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追求,强调“高翔于现实之上”的热情和理想,因此使他的作品具有以美的光彩直接摇荡人心。这不是当作现实主义的一种补充,而是结合,甚至在不少作品里浪漫主义显然成了主调”。

“他与学生相处是把为师当作一种严肃的使命,言传身教,从不当好好先生。”

我既然把他的艺术风格称为壮美,就觉得可以把他的风度称为俊朗。从这里可以联系到他为人的尊严意识。他是很自重自尊的。不了解的人会误以为他有‘架子’,处久了就知道并非如此,事实上他尤其尊重他人,怀着诚挚的热忱”。

“他在深思熟虑之后,代表油画学会提出了‘自觉构建中国油画学派’‘创造能够体现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中国油画创新之路’的主张,把人生与艺术统一在一起,集中体现了他对此身使命矢志不渝的精神”。

“如果说詹建俊的艺术壮美,他的为人就是风度俊朗和品格正直。唯其俊朗正直,所以壮美。两方面结合一致,显示为当代的风范”。

 

詹建俊先生部分影像

微信图片_20230214210732

▲ 1952年,中央美术学院学生排球队合影(后排起第三人为詹建俊)

微信图片_20230214210741

▲ 1957年,詹建俊在创作《起家》

微信图片_20230214210835

▲ 1987年在首届中国油画展开幕式上致开幕词

微信图片_20230214210902

▲ 1998年在加拿大班夫风景区进行野外写生

微信图片_20230214210953

▲ 1999年,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艺术家如何自处》学术对话(照片左起:隋建国、范迪安、孙为民、萧勤、文楼、熊秉明、靳尚谊、詹建俊、钱绍武、袁运生、晋华)

微信图片_20230214211014

▲ 在乌克兰参观议会大厦

微信图片_20230214211046

▲ 2019年“大路西行”评选现场

 

詹建俊先生部分作品

微信图片_20230214211153

▲ 《新疆少女》  77.5×57cm 布面油画 1961年

微信图片_20230214211202

▲ 《柴木错》  78×53cm 纸本油画 1977年

微信图片_20230214211256

▲ 《 静寂的石林湖 》54×78cm 布面油画  1978年 

微信图片_20230214211323

▲ 《高原的歌》 174cm×200cm  布面油画 1979年

微信图片_20230214211435

▲ 《回望》155cm×128cm 布面油画 1979年

微信图片_20230214211503

▲ 《帕米尔的冰山》 140x158cm  布面油画 1979年

微信图片_20230214211529

▲ 《 摇篮曲 》80×100cm  布面油画 1983年 

 

微信图片_20230214211606

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

1935-2023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史学家之一、德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家与艺术理论家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于前天(1月10日)凌晨去世,享年87岁。

微信图片_20230214211634

▲ 汉斯贝尔廷夫人发出补告,汉斯·贝尔廷在凌晨夜间因旧疾去世

汉斯·贝尔廷长期游走于中世纪的关键节点之间,他巧妙地触及了不同的主题,从贝内文托绘画到阿西西大教堂再到十四世纪的“公民”绘画。然而,渐渐地,他面临着更多普遍的一般性问题,其间克服、跨越了学科界限。他对人类学的兴趣实际上决定了历史艺术研究的真正转折点;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思考,贝尔廷对当代的关注变得越来越明显,这也许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占据了他的首要位置。

微信图片_20230214211742

汉斯·贝尔廷于 1935 年出生于德国安德纳赫。他于 1966 年在汉堡大学担任艺术史教授,随后在海德堡大学任教,并于 1980 年至 1992 年间在慕尼黑的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任教。作为建校创始人之一,贝尔廷还曾在卡尔斯鲁厄的 Staatliche 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任教。他还曾经应邀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法兰西学院等机构任教,并于 2002 年至 2003 年担任法兰西学院欧洲主席。2013 年,他获得了佛罗伦萨哈佛大学文艺复兴研究中心 (Villa I Tatti) 颁发的蒙根奖(Mongan Prize)。

1962 年,贝尔廷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Die Basilica dei Ss. Martiri in Cimitile,并于此后撰写了三十多本艺术史论著作。在贝尔廷一生之中,他创作了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被称为“艺术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微信图片_20230214211821

▲ 汉斯·贝尔廷著作《艺术史终结了吗?》

他的著作至今已被翻译成至少十种语言出版。而他的作品《艺术史终结了吗?》(The End of Art History? )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与讨论,贝尔廷在后续的版本中对其进行了扩展补充。2000年,他又提出“全球艺术”的概念,并展开了学术研究和策展,并多次前来中国、央美进行交流学习

微信图片_20230214211906

▲ 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第一排右起第6人)在2009年6月在北京墙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国际研讨会”,

贝尔廷致力于研究欧洲社会中图像的功能作用,以及图像与绘画艺术发展的关系。他通过在中世纪研究与现代、拜占庭世界与西方艺术之间建立联系,以及最近在阿拉伯世界的视觉理论与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图像的诞生之间建立联系,对具象文化的理解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他的研究领域从拜占庭圣像和“崇拜图像”到西方现代性特征的“艺术崇拜”的胜利。世俗形象的出现,尤其是欧洲肖像的发展,一直是他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

微信图片_20230214211933

微信图片_20230214211940

▲ 贝尔廷早年来华交流

在汉斯·贝尔廷的研究中,图像的解释学和书面资料的分析与解释与对历史背景的深刻了解以及对传播知识方式的谨慎、敏感考虑相结合。他的作品对近来的艺术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大学研究背景下的罕见作品,他的作品对一些领先的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同样重要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230214212028

▲ 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朋友圈截图

 

部分图文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报/亚洲艺术AsiaArt/维基百科

(凤凰艺术 综合报道 责编/胡倩仪 dbk)